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一种用于天气预报文本生成系统的天气图编辑方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天气图编辑器是天气预报文本生成系统中的一个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论述了编辑器的设计和实现方法,其中主要介绍了如何修改天气图某一指定范围内的等值线的方法,此方法是在修改某一条等值线形状的同时改原始数据,使其余的等值线和相应地得到修正。  相似文献   

2.
陶诗言 《气象》1977,3(1):26-29
天气预报是气象工作为经济建设和国防建设服务的重要手段之一。随着国民经济和科学技术的发展,天气预报的方法和技术水平也在逐步提高。现将目前我国气象台、站天气预报的一些方法、思路、依据的原理、步骤以及预报技术中的一些问题作一简括的介绍。 天气图预报方法 天气图预报方法已有100多年历史,自从有电报后,各地同时间观测的气象资料能及时集中到各国的气象中心,分析出天气图。从天气图上看到有一个个  相似文献   

3.
杨萍  张萌  许小峰 《气象》2016,42(10):1271-1277
拉尔夫·艾伯克龙比(Ralph Abercromby,1842—1897)是19世纪英国著名的气象学家,他首次利用天气图的原理进行天气预报,开辟了用天气图预报未来天气的先河。文章在简要介绍艾伯克龙比的生平基础上,重点介绍了他的专著《用天气图制作预报的原理》,在概述该著作的框架和基本观点后,围绕着等压线形势的七大类型、对天气类型的分类和如何开展天气预报这三个方面阐述了艾伯克龙比对气象学的认识,并在此基础上,梳理和总结了艾伯克龙比对气象学的贡献及影响。  相似文献   

4.
数值天气预报的发展与展望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世纪五十年代以来,数值天气天气预报作为大气科学的一个重要成果,日益引起人们越来越多的关切和重视,作为天气预报的一种新方法,已在世界许多国家得到应用。一、数值预报的产生十九世纪二十年代出现了世界上第一张天气图,以后逐渐发展起利用天气图制作天气预报;但是把天气预报建立在物理、数学基础之上,制作定量的天气  相似文献   

5.
朱抱真 《气象》1983,9(6):40-44
一、数值天气预报的提出和首次试验 一百多年以前,自从有了天气图分析以后,天气预报技术开始走上了科学的领域。长期以来,天气预报方法是根据预报员所掌握的气候背景、天气变化的理论知识、统计关系以及个人经验加以综合的,因此预报结果常因人而异,天气预报技术在很大程度上是经验的,而不能成为精确的科学。  相似文献   

6.
一、国外天气预报的发展概况世界上由国家气象局最早发布天气预报的国家是荷兰(1860年),其次是英国(1861年)和法国(1863年)。美国由于受国内战争的影响,直到1870年才在陆军信号局内成立气象机构,此后不久也开始发布天气预报。国外天气预报的发展大致可分作三个阶段。从1860年至1920年称经验时期。当时的天气预报手段是地面天气图,主要依靠预报员在使用地面天气图中所取得的预报经验。  相似文献   

7.
分段多次填图程序设计及对原程序的几点改进李惠敏,马志强(赤峰市气象局)地面天气图是天气预报的基本资料和重要依据。提供准确、及时、清晰的地面天气图,无疑是搞好天气分析预报的重要环节。微波线路的开通以及实现计算机自动填图,很大程度上提高了地面天气图的质量...  相似文献   

8.
《气象科技》1976,(7):33-37
天气预报方法的改进是随着各个学科的科学技术发展而逐步得到改善的。短期天气预报方法更是如此,特别是随着电子计算机和计算技术的迅速发展,从50年代初出现了第一张短期数值预报天气图以来,近二十多年,应用各种动力模式的数值预报方法所制作  相似文献   

9.
章基嘉 《气象》1981,7(5):37-40
一、中期天气预报发展简史和现状 本世纪的二十年代出现了第一个以天气图为主要工具的中期天气预报方法。该方法的创始人牟尔坦诺夫斯基等,从分析大量的中长期天气演变过程的事实中概括出自然天气区域、自然天气周期、自然天气季节、大型天气过程发展的位相序列、相似性和韵律活动等中长期天气预报的基本概念,作为业务性中长期天  相似文献   

10.
天气图和时间剖面图相似在短期天气预报中具有重要的作用,借助统计方法,将数据进行编码处理,人机结合提取特征,进行相似评判找相似。解决天气图和剖面图量大,人难判断的困难。  相似文献   

11.
国家级强对流天气综合业务支撑体系建设   总被引:1,自引:2,他引:1  
杨波  郑永光  蓝渝  周康辉  刘鑫华  毛旭 《气象》2017,43(7):845-855
国家级强对流天气预报业务正在从以短期预报为主调整到短期和短时预报并重的业务格局。文章从强对流天气预报技术发展与服务需求的角度,重点介绍了国家级强对流天气综合业务支撑平台及其核心技术。该平台以气象数据组织和图形化表达两个核心要求为牵引,发展了数据分析处理系统、自动气象绘图系统和WEB检索与显示系统。数据分析处理系统基于多源观测资料、中尺度数值预报和全球数值预报,发展了集约、高效的强对流天气监测和临近预报、短时预报和短期预报等数据分析处理技术,是整个平台的核心;主要核心技术包括:从不稳定与能量、水汽、抬升与垂直风切变等条件出发,以归纳总结的分类强对流天气概念模型为基础的分类强对流短期预报分析技术;应用"配料法"发展的分类分等级的强对流天气客观概率预报技术;强对流短时预报技术包括高分辨率数值预报释用、多模式预报集成、对流尺度分析、实况和模式探空分析等多项技术,重点实现了从过去3 h实况到未来12 h预报的无缝隙衔接;强对流的监测和临近预报技术在基于多源资料的强对流天气实况与强对流系统监测技术基础上,发展了基于雷达特征量、强对流实况、各类强对流指数和预警信号等多源信息的报警技术。自动气象绘图系统实现了高效、便捷地接入多种数据、自动进行数据分析和制图等多项功能。在预报服务方面,基于WebGIS发展了县级分类强对流预警信号和国家级分类强对流预警预报产品共享技术,实现强对流短时预报业务的高交互性与上下互通的功能。  相似文献   

12.
宁夏区域精细化温度预报业务平台   总被引:7,自引:2,他引:5  
介绍以宁夏中尺度数值模式温度预报为基础,以宁夏精细化预报系统温度预报产品为核心,结合自动气象站等多种资料,以图形方式显示、修改和制作宁夏各站逐时温度预报业务平台。该平台以宁夏各地区代表站与该地区其它站之间的回归方程的计算量为依据,在温度预报物理过程不变的情况下,通过修改曲线的方式,完成对大数据量温度预报值的订正。该平台的建成,为制作高时间密度的预报提供了技术支撑。  相似文献   

13.
Applicability of the physically based models of runoff generation has been shown for the long-term ensemble forecasts of snowmelt runoff volumes and peak discharges. For the deterministic forecast, the ensembles of runoff hydrographs have been modeled by different combinations of measured and calculated indices of the basin conditions on the date of the forecast issue and by the mean weather for the lead time of the forecast. For the probabilistic forecast, the ensembles of runoff hydrographs have been modeled either by the ensembles of weather, which were observed for the lead-time periods of different years, or by the ensembles of weather generated by the Monte Carlo method with the help of a stochastic weather generator. The criteria have been suggested to compare the effectiveness of the probabilistic forecasts of snowmelt runoff characteristics and peak discharges and the different forecasting approaches have been compared. The study has been carried out for the Seim and Sosna river basins.  相似文献   

14.
郑卫江  吕终亮  白新萍  王维国  张建忠 《气象》2015,41(9):1166-1169
文章对气象应急服务业务中区域决策气象服务产品制作技术进行了分析。讨论了自动站小时降水量较小时的格点插值方法,实现了零值自动站插补的实况降水插值方法,经检验,该方法能够有效提高降水量插值准确性和美观度。提出了采用ArcGIS ModelBuilder模型构建技术,及基于ArcObjects开发的逐小时降水量累加组件、气象要素插值组件、图形产品制作组件,结合ArcGIS提供的空间分析组件,建立区域逐小时累加降水数据处理和图形产品制作模型,完成了决策服务图形产品高效率、自动化执行及高精度图形产品输出。  相似文献   

15.
预报员在未来天气预报中的作用探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章国材 《气象》2004,30(7):8-11
在没有数值天气预报的年代 ,天气预报是由预报员作出的 ,随着数值天气预报业务水平的不断提高 ,它首先取代了预报员的天气形势预报 ,目前正进入取代部分天气要素预报的时代。未来 1 0~ 2 0年中尺度数值天气预报和集合预报以及后处理技术将获得重大进展 ,客观预报有可能取代目前预报员的一些预报项目 ,但是预报员的作用仍然是不可缺少的 ,但需要按与时俱进的观点 ,认真分析客观预报与主观预报的最佳结合点 ,以不断提高天气预报水平  相似文献   

16.
端义宏 《气象》2010,36(7):5-11
中央气象台成立到今天,已经走过60年的风雨历程。文章回顾中央气象台天气预报业务的发展历程、总结中央气象台天气预报业务的现有成就、展望中央气象台预报业务的未来,使我们更加坚定预报业务发展的信心。  相似文献   

17.
Efficiency is discussed of operative hydrodynamic forecasts of meteorological quantities and weather characteristics at the points. Efficiency of hydrodynamic forecasts exceeds that of synoptic forecasts. This allows introducing detailed operative hydrodynamic forecasting of weather at the points.  相似文献   

18.
The statistical scheme is proposed for the forecast of surface air temperature and humidity using operative weather forecasts with 3–5-day lead time from the best forecasting hydrodynamic models as well as the archives of forecasts of these models and observational data from 2800 weather stations of Russia, Eastern Europe, and Central Asia. The output of the scheme includes the forecasts of air temperature for the standard observation moments with the period of 6 hours and extreme temperatures with the lead times of 12–120 hours. The accuracy of temperature and humidity forecasts for the period from July 2014 till June 2017 is much higher than that for the forecasts of original hydrodynamic models. The skill scores for extreme temperature forecasts based on the proposed method are compared with the similar results of the Weather Element Computation (WEC) forecasting scheme and forecasts by weathermen.  相似文献   

19.
截至目前,欧洲气象卫星组织新一代"Met Op"系列卫星搭载的先进的ASCAT散射仪所观测的土壤湿度数据在我国尚未得到应用。本文拟通过使用NOAA的先进算法处理ASCAT土壤湿度数据,并开发干旱预报系统以用于监测新疆土壤水分来预测其干旱情况。文中首次使用ASCAT土壤湿度数据、前沿人工智能技术在新疆干旱监测中,为干旱监测提供了新的研究思路,开发出新的干旱预报系统对土壤水分等级有一定的预报能力,其中新设计的干旱指数-Met Op卫星反演的土壤湿度距平百分数可以有效提高干旱监测的时间精度,便于更好地开展决策服务。  相似文献   

20.
Modern possibilities of operational hydrodynamic forecast of meteorological variables and weather characteristics at points are discussed. The development of geophysical hydrodynamics, computing techniques, and parametrization methods of physical processes necessitates passing to detailed hydrodynamic weather forecasts at points. Skill scores of such objective forecasts are higher than those of synoptic forecasts.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