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西藏色龙西山色龙群的时代及二叠系与三叠系的界线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正> 色龙群于1964年由希夏邦马峰登山队科学考察队(1982)命名,层型剖面在聂拉木县色龙村西北约1km的小山上,时代为二叠纪。穆恩之等(1973)认为色龙群的时代属早二叠世晚期。章炳高(1974)、吴望始(1975)、张守信、金玉玕(1976),王玉净、穆西南(1984)对色龙群的时代有类似的看法,均未提及它包含有长兴期地层的存在。饶荣标等(1985)将色龙群分为两组,上部为扒嘎组,下部为门多组。在色龙西山剖面,扒嘎组为生物碎屑灰岩,厚4.15m,含Gertholites curvatus,Thamnopora densa,Pseudofavosites irregularis,Trachypora sp.,Sinkiangopora sp.,时代属晚二叠世,与上覆下三叠统土隆组为整合接触。  相似文献   

2.
朱同兴  潘桂棠等 《地质通报》2002,21(11):717-722
藏南喜马拉雅北坡二叠系基性火山岩位于聂拉木县色龙东山。岩石地球化学特征表明,无论是基龙组火山岩还是色龙群火山岩,都具有大陆拉伸-大陆裂谷环境火山岩系的主、微量元素地球化学特征。据此,判断两套基性火山岩的性质和喷发构造环境相同。该区二叠纪大陆拉伸-裂谷火山活动标志着冈瓦纳超级古大陆开始裂离、解体。  相似文献   

3.
李瑞萍  李德先 《地质论评》2016,62(S1):265-266
班公湖一怒江成矿带是近年来在西藏地区发现的继玉龙铜矿带和冈底斯铜矿带之后的又一成矿带,以多龙矿集区为典型代表,目前已在区内发现拿顿、波龙、多不杂、拿若、色那、铁格龙、尕尔勤等矿床,已经探明的铜达到18.0 Mt,金300 t,其中多不杂和波龙的铜金属量达到7.047 Mt,金达到168.8 t。多龙矿床已经成为我国最大的铜矿床,并具有巨大的找矿潜力(符家骏等,2014;陈红旗等,2015)。  相似文献   

4.
<正>多龙超大型铜金矿集区位于西藏阿里地区改则县境内,大地构造位置属于南羌塘板块南缘,紧邻班公湖-怒江缝合带。到目前为止,矿集区内已探获的铜金属资源量超过1300万吨,金资源量超过400吨(宋扬等,2014),成为班公湖-怒江成矿带内规模最大的斑岩型-浅成低温热液型铜金矿集区。多龙矿集区主要由多不杂、波龙、拿若、荣那、色那、赛角、铁格龙、尕尔勤、拿顿、地堡那木岗等一系列的斑岩型-浅成低温热液型铜金矿床组成,对于多龙矿集区铜金矿形成的构造背景长期以来一直  相似文献   

5.
古生代-中生代之交的生物灭绝过程和原因一直是科学家关注和致力解决的关键古生物学问题之一.色龙西山剖面的牙形石分带工作取得了重要进展,为认识该地区地层序列和沉积历史提供了新的证据.全岩碳同位素分析表明,在长兴阶与印度阶附近该剖面存在着碳同位素负偏,可以同我国华南多个剖面进行对比,揭示了古生代-中生代之交的碳同位素变化和生物灭绝模式具有全球对比性.新识别出的奥伦尼克阶底部(Neospathodus waageni带底部)碳同位素值大幅度负偏及之后的正偏,与华南等地的变化规律一致,反映了二叠纪末期到早三叠世长期的、复杂的生物和环境变化过程.   相似文献   

6.
多龙矿集区色那东岩体年龄、成因与动力学背景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多龙矿集区是我国首个铜金属资源量达到2 000万t以上的世界级铜金矿集区,外围找矿潜力依然十分巨大.首次报道矿集区东部色那东地区花岗斑岩体和闪长玢岩体的地质年代学及地球化学测试结果,为总结区域成矿规律提供基础数据.通过精确的锆石测年,全岩主、微量元素和锆石Hf同位素测试发现,上述岩体的成岩年龄均为123±2 Ma,岩石的形成与俯冲洋壳板片部分熔融有关,源区有明显幔源组分加入.色那东地区侵入岩与矿集区含矿斑岩空间上集中侵入,且同属早白垩世岩浆活动产物,暗示其具有相同动力学背景,是班公湖-怒江洋俯冲末期-碰撞初期弧-弧"软"碰撞的产物,其侵入过程为成矿提供了热量和流体来源,显示该地区仍有较好的成矿潜力.   相似文献   

7.
色那铜金矿是多龙矿集区内新近发现的又一个具有巨大找矿潜力的斑岩型矿床。在详细野外地质调查的基础上对区内与成矿具有密切关系的石英闪长玢岩体进行了岩石地球化学特征研究。结果表明区内斑岩为准铝质—过铝质岩类,高钾钙碱性—钙碱性系列,属于I型花岗岩类。稀土元素配分曲线显示为以富集轻稀土为特征的右倾型,且轻稀土分馏明显,而重稀土分馏不显著;δEu=0.89~1.05,显示无明显Eu异常,表明斜长石的结晶分异作用不明显;δCe介于0.84~1.51之间,平均值为1.08,无明显Ce异常。微量元素总体富集大离子亲石元素Rb、K、La、Sr、Sm,相对亏损高场强元素Nb、Ta、Zr、Hf、Ti等,显示出岛弧岩浆特征,微量元素构造环境判别显示其形成于岛弧环境。结合区域构造背景演化,表明色那铜金矿床可能形成于班公湖-怒江特提斯洋北向俯冲阶段。  相似文献   

8.
<正>学名:Taohelong jinchengensis杨精涛,尤海鲁,李大庆,孔得来2013语源:属名献给流经化石产地的黄河上游第二大支流洮河。金城,兰州的古称,距离化石产地不远;金城亦有固若金汤之意,寓意多刺甲龙类背部覆有大片愈合的甲片以保护自己。产地与层位:兰州盆地下白垩统河口群分类位置:鸟臀目甲龙亚目多刺甲龙亚科食性:植食性体长:约5米特征:金城洮河龙正型标本包括一枚缺失右侧横突的前中部尾椎、三  相似文献   

9.
西藏多龙矿集区尕尔勤铜金矿砂金矿物学特征及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孙豪  宋扬  郑明  方颖 《地质论评》2021,67(Z1):67z1179-67z1180
正多龙矿集区位于西藏羌塘地体南缘,班公湖—怒江成矿带西段,是我国藏西北地区最重要的铜多金属资源基地之一。区内发育有铁格隆南、多不杂、波龙、拿若、拿厅、色那、赛角、尕尔勤、地堡那木岗等众多斑岩—浅成低温热液型矿床,累计铜资源量超过2000×10~4 t,伴生金资源量超500 t,  相似文献   

10.
刘发刚  刘星  彭程  曾庆荣 《云南地质》2005,24(4):414-420
将金平县龙脖河口一带原划二叠纪的玄武岩组,三叠纪的个旧组、火把冲组,更正为元古代,并命名为龙脖河岩群。为研究该区的地层展布、大地构造环境、古地理、构造活动等提供了新资料。  相似文献   

11.
桂西下三叠统牙形石序列的新认识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张舜新 《现代地质》1990,4(2):1-15,T002
桂西下三叠统为海相沉积,根据其岩性、厚度、化石类型等诸方面的明显差异可以分为两种类型,即作登型和太平型。本文详细研究了桂西两种类型下三叠统的牙形石,认为不同类型的下三叠统具有不同的牙形石序列。在前人工作基础上,对桂西下三叠统牙形石序列予以重新厘定。补充了作登型下三叠统的Neogondolella carinta带;指出作登型下三叠统不宜建立Platyvillosus costatus带;在太平型下三叠统Dienerian阶—Spathian阶中新建了Pachvcladina erromera带,Platyvillosus costatus带,Pachycladina obliqua-Parachirognathus delicatulus带和Neospathodus triangularis带;指出了每一个牙形石带的性质并与作登型下三叠统牙形石序列进行了对比。本文还从事件地层学和生物地层学两个角度,对桂西二叠一三叠系界线提出了新的认识。  相似文献   

12.
安徽巢湖地区下三叠统牙形石生物地层分带及其全球对比   总被引:7,自引:2,他引:5  
安徽巢湖地区早三叠世处于下扬子碳酸盐岩缓坡较深水区域,地层序列完整、清晰,各类化石是区域乃至全球最为丰富、序列最为完整的,是研究国际早三叠世年代地层最经典地区之一.对安徽巢湖平顶山西坡剖面、平顶山北坡剖面、马家山南剖面系统采样和精细的牙形石生物地层研究结果表明,下三叠统至少可以划分为8个牙形石带,建立了在华南具有代表性的下三叠统牙形石生物地层序列,自下而上为(1)Hindeodus typicalis带;(2)Neogondolella krystyni-Neogondolella planata带;(3)Neospathodus kummeli带;(4)Neospathodus dieneri带;(5)Neospathodus iaageni带;(6)Neospathodus pingdingshanensis带;(7)Neospathodus homeri带;(8)Neospathodus anhuinensis带.并与世界其他地区同期地层进行精确对比,为建立下三叠统印度阶与奥伦尼克阶界线的全球层型(GSSP)提供可靠依据.  相似文献   

13.
贵州西南部“法郎组”牙形石及其时代   总被引:35,自引:3,他引:32  
杨守仁  刘疆 《地层学杂志》1995,19(3):161-170,198
根据近年牙形石研究,在“法郎组”中从下而上识别了3个牙形石带:1、Neogondolellapolygnathiformis-Neogondolellamaantangensis组合带;2、Neogondolellapolygnatiformis-N-eogondolellatadpole组合带;3、Neogondolellapolygnatiformis带。根据牙形石N.excelsa谱系演化、牙形石发展事件、牙形石分带及其与国内外的牙形石带对比,论证了“法郎组”的时代,“法郎组”可解体为瓦窑组和竹杆坡组,全属晚三叠世卡尼期,而不是拉丁期。  相似文献   

14.
海相二叠系、三叠系生物地层界线划分的新方案   总被引:11,自引:2,他引:11  
国际上传统地以Otoceras带之底作为二叠系、三叠系界线。但根据新资料综合对比,Otoceras带下部可能与二叠系顶部的Pseudotirolites或Paratirolites带重叠,不宜作为标志。在特提斯区广泛分布的Hindeodus Parvus,与上述菊石带上下不重叠,可作为三叠纪开始的标志。其底界在华南为粘土层,与事件地层界线一致。因此建议以H.parvus替代Otoceras,以H.parvus带之底作为三叠系之底。  相似文献   

15.
Discussion on Induan-Olenekian Boundary in Chaohu, Anhui Province, China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This paper proposes a scheme for the definition of the Lower Triassic Induan-Olenekian boundary (IOB) based on investigation of sections in Chaohu, Anhui Province, China as well as data accumulated from other studies elsewhere. The conodont Neospathodus waageni is suggested as the index fossil of the boundary. According to the FAD of N. waageni, the IOB is at the base of bed 25-2 of the West Pingdingshan Section in Chaohu, 42.19 m above the Permian-Triassic boundary, and it is slightly higher than the base of the Flemingites-Euflemingites Ammonoid Zone at the section.  相似文献   

16.
浙江长兴二叠系-三叠系界线层型剖面面临的新问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成源 《地层学杂志》2008,32(2):221-226
长兴煤山P/T界线在27层中间,H.parvus带之上应为I.staeschei带,不是I.isarcica带。H.parvus带厚仅4cm,可能包括H.parvus和I.lobata两个化石带的时间间隔;界线层不仅高度浓缩,而且有硬底构造,缺失一些牙形刺分子,很可能在界线层中有小的沉积间断。  相似文献   

17.
西秦岭地区二叠—三叠系界线地层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在西秦岭地区南秦岭带广泛发育碳酸盐岩型二叠、三叠系。本文以选部益哇沟剖面为例,对该区界线地层进行研究,从岩石地层划分、生物地层划分以及地球化学元素最优分割研究出发,确定了二叠、三叠系界线点,证明牙形石Hindeodusparvus可作为三叠系开始的标志,并且二叠、三叠系是连续的。沉积环境分析表明,三叠纪初期相对于二叠纪末发生了一次海侵。  相似文献   

18.
二叠系-三叠系界线的事件地层学标志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正> 传统的二叠-三叠系界线,是以喜马拉雅山的Otoceras层的底作为三叠系底界(Die-ner 1912)。70年代以来,国际上提出了多种方案(Waterhouse 1973,1976;Kozur 1977;Newell 1978),我国80年代出现了分歧意见(李子舜、姚建新1984;李子舜、詹立培等1986)。1986年在意大利举行的“西特提斯南阿尔卑斯的二叠系及二叠-三叠系界线国际  相似文献   

19.
安徽巢湖平顶山下三叠统牙形石生物地层序列   总被引:6,自引:2,他引:4  
简要介绍安徽巢湖平顶山下三叠统牙形石生物地层研究的最新成果.对平顶山西坡剖面112.8 m厚的下三叠统地层所采集的286件牙形石样品, 经处理后获得2 870余枚牙形石样本, 经鉴定共有11属51种.这些属分别是Hindeodus, Isarcicella(?), Neogondolella, Neospathodus, Platyvillosus, Cratognathodus, Parachirognathus, Pachycladina, Ellisonia, Aduncodina和Cornudina.牙形石生物地层从老到新可划分为9个牙形石带: (1)Hindeodus typicalis- Neogondolella planata带; (2)Neogondolella krystyni带; (3)Neospathodus kummeli带; (4)Neospathodus dieneri带; (5)Neospathodus n. sp. C- Neospathodus n.sp. D带; (6) Neospathodus waageni带; (7)Neospathodus n.sp. M带; (8)Neospathodus eotriangularis带; (9) Neospathodus abruptus- Neospathodus homeri带.牙形石的组合面貌基本可与国内外其他地区牙形石带相对比.但其中牙形石(2), (3), (5), (7), (8)带为巢湖地区首次建立.在下三叠统菊石带控制下所建立的连续的牙形石分带对全球的三叠系阶的对比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关键词: 牙形石; 牙形石生物地层; 下三叠统; 安徽巢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