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50 毫秒
1.
新疆玛纳斯湖盆周围近14000年以来的古植被古环境   总被引:49,自引:11,他引:49       下载免费PDF全文
根据花粉资料得到新疆玛纳斯湖距今14000年以来植被和气候发展的历史;约在10500aB.P.前极低的花粉沉积率及A/C值(Artemisia与Chenopodiaceae花粉百分含量的比值)代表以藜科为主的荒漠植被,气候寒冷、干燥,特别是11000—10500aB.P.阶段,更低的花粉沉积率及贫乏的花粉类型反映了更加恶劣的气候条件,有可能与欧洲的新仙女木期相当。在10500—9000aB·P·阶段花粉沉积率、A/C值及中生、水生植物花粉的增加都指示荒漠草原植被的出现,气候较前。阶段湿润温暖。在9000-4200。B.p.阶段花粉沉积率及A/C值进一步增加,说明当时是以蒿属为主的草原植被,但是中生及水生花粉的贫乏指示草原植被仍具旱生性质。距今4200年以来在花粉百分比基本稳定的情况下,花粉沉积率达剖面最高峰且高低变化很大,有数次大起大落。这种花粉沉积率的大起大落具有旱生、中生植物花粉同时起落、与岩性的变化不同步以及高花粉沉积率段与低A/C值相对应等特点。这表明花粉沉积率高低与植被的丰富程度没有直接关系,而可能与西风环流的加强或减弱有关。  相似文献   

2.
山西榆社地区新近纪地层时代讨论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通过对山西榆社地区新近纪地层的野外地质调查和实测剖面,对分布于该区的新近纪地层进行了详细的研究和划分,提供了新的ESR测年数据,并结合古地磁年龄、生物地层序列确定了该区新近纪地层顺序为:新近系上新统上部麻则沟组(Naa m)、新近系上新统下部高庄组(N12 g)和中新统马会组(N1m).根据实测剖面,可将这3个组的河湖相地层划分为37层,总厚度达446.5 m.ESR测年结果表明,麻则沟组的形成时间为2.50~3.04 Ma,属新近纪上新世晚期;高庄组形成时间为3.25~5.25 Ma,属新近纪上新世早期;马会组形成时间为5.30~13.10 Ma,属新近纪中新世晚期.  相似文献   

3.
中国北方草原区捕捉器样品与表土样品中的花粉组合对比研究表明,两种取样方法获得的花粉组合相似性较好,乔木花粉含量多低于10%〖KG-*5〗, 灌木花粉含量多低于5%〖KG-*5〗,草本花粉含量多高于75%;共有的花粉种类占总花粉种类数的743%;蒿属和藜科是花粉组合的最主要成分;荒漠草原区常见麻黄和白刺花粉,典型草原区多为狼毒和莎草科花粉。花粉组合与气候关系的DCCA(降趋典型对应分析)分析结果显示,花粉组合与最冷月温度的相关性最显著,其次为年降水量。捕捉器样品与表土样品中的花粉组成也存在一定差异,表现为前者较后者出现更多的花粉类型,前者的蒿属、藜科花粉含量低于70%〖KG-*5〗,后者的则高于70%。荒漠草原区花粉通量低于典型草原区,反映典型草原区植被较荒漠草原区发育,花粉产量高于荒漠草原区。典型草原区表土花粉浓度也明显高于荒漠草原区(高一数量级),除典型草原区植被发育、花粉产量高的原因外,荒漠草原区不利于花粉保存,也是造成花粉浓度低的另一个重要原因。花粉组合判别分析表明,捕捉器样品和表土样品均能较好地区分出荒漠草原与典型草原,但捕捉器样品交叉检验结果好于表土样品。  相似文献   

4.
曹现勇  许清海 《第四纪研究》2006,26(6):1007-1011
孢粉是恢复古植被、古气候的重要代用指标。然而,即使是同一时代的地层,不同地点、不同岩性提取出的花粉量差异很大,造成这些差异的原因很多,其中花粉在不同沉积环境中的保存差异是重要原因之一。本研究是在实验室内模拟自然条件下碱性环境对油松花粉(Pinus tabulaeform is)的破坏情况:煮水5小时,泡10%NaOH溶液10天,煮10%NaOH溶液5小时对油松花粉破坏都很小;煮20%和30%NaOH溶液1小时对油松花粉影响也不明显;煮40%NaOH溶液1小时,油松花粉壁出现蚀变,加热时间增至5小时,蚀变现象进一步加深。表明油松花粉具有很强的耐碱,耐高温能力。更强碱或更长时间情况下花粉蚀变情况,有待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5.
基于坝上草原地区30个采样点表土花粉分析和植被调查的研究结果显示,花粉组合以蒿属、藜科、禾本科、菊科和莎草科等草本植物为主,基本能够反映草原植被特征,但花粉百分比与其在植被中盖度差异明显.运用Extended R-Value(ERV)模型估算的坝上草原区相关花粉源范围大致为2100m,当风速大于3.5m/s时,基本稳定,受风速影响不大.估算的相对花粉产量结果显示,蒿属和藜科的相对花粉产量最高,为禾本科的20倍左右;其次为莎草科和菊科,为禾本科的7~9倍;百合科略高于禾本科;旋花科、豆科、唇形科及委陵菜属的相对花粉产量则明显低于禾本科.利用相对花粉产量对花粉与植被关系的校正结果表明:蒿属、藜科的校正效果明显,其相对花粉产量可以作为定量重建古植被的参考;莎草科、菊科、百合科和唇形科由于受植被和花粉数据梯度限制,其相对花粉产量能否用于植被与花粉关系的校正有待通过更多植被群落调查进一步证实;其他花粉类型由于在花粉组合中含量多低于5%,所以在校正花粉与植被关系时的作用不明显.  相似文献   

6.
对呼伦湖29个表层沉积物花粉组合和环境影响因子进行主成分分析(PCA)和冗余分析(RDA),探讨呼伦湖表层沉积物花粉组合的空间分布特征及造成空间分异的现代过程机制.研究结果表明,呼伦湖表层沉积物花粉组合空间分布差异显著,藜科和松属等花粉在湖泊东侧近岸地带百分含量较高,蒿属与桦属花粉在湖泊中部和西部百分含量较高.呼伦湖东岸盐生非地带性植被、主导风向形成的漂流、与水深相关的二次悬移再沉积过程以及河流搬运作用是影响呼伦湖表层沉积物花粉空间分异的主要因素,其中湖泊东岸盐生非地带性植被造成了藜科花粉百分含量在近东岸地带偏高,主导风向形成的由西向东的漂流作用可能导致了松属花粉百分含量在近东岸地带偏高.  相似文献   

7.
新近纪海相生物地层事件年龄新编   总被引:14,自引:2,他引:12  
介绍新近纪海相生物地层研究的新进展。2004年新的"国际地质年代表"以405ka偏心率长周期为基础来划分新近纪的主要地层界线,标志着轨道地层学时代的到来。新生代包括E1—E162偏心率长周期,底界的年龄为65.5±0.3Ma,其中新近纪有E1—E58周期,底界年龄为23.03Ma,并且根据天文调谐得出一系列新的古地磁年龄和生物事件年龄。由于这些新年龄,特别是接近新近纪底部的年龄与早期结果相差0.5Ma或更大,所以将其汇总介绍,以求与当前国际研究保持同步衔接,增强海洋新近纪高分辨率地层工作的准确性。  相似文献   

8.
长江三角洲(江南)地区新近纪地层划分及时代讨论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根据对长江三角洲 (江南 )地区多年来积累的古地磁、孢子花粉、微体生物化石、同位素测年等资料的重新研究 ,并结合岩性特征、地层层序进行区域地层对比 ,发现区内新近纪地层较齐全 ,自下而上将新近系层序厘定为中新统洞玄观组 (N1 d) /白龙港组 (N1 b)、六合组 (N1 l) ,上新统新建干窑镇组 (N2 g) ,并将第四纪 /新近系界线划在磁性地层极性柱的 M/ G之间 (距今大约 2 .6 Ma)。  相似文献   

9.
王伟铭 《第四纪研究》2011,31(4):589-596
探索新近纪植被和环境的发展规律,是了解当今地球生物多样性和环境的形成过程、预测今后可能变化趋势的重要途径,已成为当今学术界研究的一个热点.鉴于中国新近纪植被和环境演化的错综复杂性,为使相关研究工作的开展真实有效,特提出下列几个问题进行讨论,以期引起大家的重视:1)资料的不均衡性.现有的有关中国新近纪古植物资料因研究时期...  相似文献   

10.
在对渤中凹陷进行大量精细地震解释基础上,按照断层的发育过程,将渤中凹陷古近系—新近系的断裂划分为消亡型、继承型、继承-改造型和新生型。结合目前所发现的油气藏分布特点,确定不同类型断裂对油气的运移和成藏具有不同的控制作用。消亡型断裂是由早期伸展作用而成的正断层,古近纪发育,新近纪停止活动,与该型断裂有关的油气藏很少;继承型断裂是从古近纪到新近纪持续受伸展作用形成的正断裂,因长期活动,该型断裂以垂向输导油气为主,以油气成藏为辅;继承-改造型断裂在古近纪受控于伸展作用,而在新近纪受控于剪切作用,该型断裂不但有利于油气的输导和运移,而且利于油气的成藏;新生型断裂在新近纪时期受强烈的剪切作用所形成,其与继承型或继承-改造型断裂相伴生时较有利于成藏。   相似文献   

11.
对南京—仪征地区新近纪砂砾层层序、时代进行了讨论。该地区新近纪砂砾层地层层序为中新世中期的洞玄观组(Nld)、中新世晚期的六合组(N1l)、黄岗组(N1h)及上新世的雨花台组(N2y),认为雨花台组沉积是位于六合组之上的另一套砂砾层,其沉积时代为上新世晚期。还分析了新近纪砂砾层在中新世中期、中新世晚期、上新世的沉积环境,探讨了区内古长江的形成与演化,认为古长江是在古近纪断陷盆地的基础上,经历了中新世多个汇水盆地的发育阶段至上新世形成古长江雏形,并于更新世早期基本定型,其形成及演化过程均与新构造活动息息相关。  相似文献   

12.
吴跃东 《安徽地质》2013,23(1):17-20,25
结合对大别造山带地质构造的认识,并从盆山关系统一观点出发,侧重研究沉积盆地的形成、演化、属性及其特征,论证了大别造山带与沿江中新生代沉积盆地的盆山耦合过程。将大别造山带与沿江中新生代盆地从中三叠世至新近纪划分出五个耦合过程,反映了从同碰撞挤压逆冲造山相耦合过程至挤压―压扭造山隆升的耦合过程。  相似文献   

13.
The Mt. Beigu wetland, which has undergone periodical changes in water level, lies by the Yangtze River, and its dominant plants are Phragmites communis, Phalaris arundinacea and Polygonum lapathifolium. In order to study the distribution characteristics of nitrogen and phosphorus in the ecological system of the Mt. Beigu wetland, the authors measured the contents of total nitrogen and total phosphorus in Phragmites communis, Phalaris arundinacea and Polygonum lapathifolium, and the contents of nitrogen and phosphorus in the wetland soils with different plant species. In addition the authors investigated the influence of various plants on the spatial and seasonal (spring/autumn) distributions of nitrogen and phosphorus in the wetland soil. The contents of nitrogen and phosphoms in Phalaris arundinacea are significantly higher than those of the other two plant species in the same part. Secondary pollution of phosphorus in the wetland results mainly from Phalaris arundinacea. Phragmites com-munis effectively carries away nitrogen and phosphorus in the wetland soil in the wet season. The capacity of Poly-gonum lapathifolium to remove nitrogen is lowest among the 3 species of plants. These findings offer a theoretical foundation for the selection of plant species to restore the ecological environment and for the selection of time and depth for purging silt on the riverside wetland.  相似文献   

14.
围绕IODP 683号建议书,介绍东亚东倾地形格局与季风系统演化历史的相关研究。新生代全球宏观环境格局发生了一系列重大变化,表现为岩石圈活动强烈,板块漂移导致海陆格局和地貌格局的变化,并引发洋流和大气环流的改组,最终导致全球气候的重大变化。新生代岩石圈运动和气候变化表现最为典型的地区是亚洲,其中最具标志性和全球意义的地质事件是喜马拉雅山和青藏高原的隆升及亚洲季风系统的形成与演化。青藏高原隆升最直接的结果是亚洲地区现代地貌格局的形成,大江大河的发育,并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亚洲季风系统的形成与演化。综合大洋钻探计划683号航次建议书,计划在长江中下游盆地和东海陆架盆地实施钻探,以获得长江历史演化和东亚季风演化的地质记录,并为研究青藏高原的演化提供新的证据。  相似文献   

15.
对藏北长江源地区河谷地貌和新构造变形调查发现,该区具有平行式水系格局,河谷地貌以形态不同的窄谷和宽谷为特点,新近纪以来该区主要经历了早期挤压和晚期伸展构造演化过程,产生了褶皱-逆冲、走滑剪切、正断层和地堑构造3种构造变形样式。长江源区河谷地貌的形成演化明显受新构造运动的影响,新构造运动不仅控制了河谷地貌形态与水系格局,而且影响了河流阶地分布以及洪(冲)积扇的形态、结构。长江源地区主要水系至少自全新世以来是沿新构造运动产生的不同性质断裂构造溯源侵蚀发育而成。  相似文献   

16.
长江中下游地区水稻田湿地环境的一些认识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长江中下游地区阡陌纵横的大片水稻田和旱地以及附近的湖泊池塘,构成独特的生态环境,称为“水稻田湿地环境”,其属人工改造环境,显然,这里曾经有过一次历时很长的“绿色革命。”水稻田湿地环境具多种环保功能,但这里动植物的种类比较单一,个体又较孱弱,容易受到破坏,所以营造平原生态林带和防止化学污染,就成为环保工作中的当务之急。  相似文献   

17.
Macroscopic plant remains, pollen, insect and mollusc fossils recovered from a cut bank on the Red River in North Dakota, USA, provide evidence that an extensive wetland occupied the southern basin of Lake Agassiz from 10 230 to 9900 14C yr BP. Marsh‐dwelling plants and invertebrates had colonised the surface of a prograding delta during the low‐water Moorhead Phase of Lake Agassiz. A species of Salix (willow) was abundant along distributary channels, and stands of Populus tremuloides (aspen), Ulmus sp. (elm), Betula sp. (birch), and Picea sp. (spruce) grew on the better‐drained sand bars and beach ridges. Most of the species of plants, insects, and molluscs represented as fossils are within their existing geographic ranges. Based on a few species with more northerly distributions, mean summer temperature may have been about 1–2°C lower than the present day. No change in species composition occurred in the transition from the Younger Dryas to Preboreal. At the time that the wetland existed, Lake Agassiz was draining either eastward to the North Atlantic Ocean or northwestward to the Arctic Ocean. The wetland was drowned during the Emerson Phase transgression that resulted in meltwater draining southward to the Gulf of Mexico after 9900 14C yr BP. Copyright © 2005 John Wiley & Sons, Ltd.  相似文献   

18.
祁连山海北高寒湿地植物群落结构及生态特征   总被引:10,自引:3,他引:7  
海北高寒湿地系沼泽型和湖泊型湿地相并存.海北高寒湿地植物种类组成较少,从湿地中央到边缘植物优势种组成不同,群落结构变化明显.中部以帕米尔苔草为主要植物建群种的沼泽草甸,边缘地带以藏嵩草为主要建群种的沼泽化草甸,从中央到边缘地带主要有25种植物组成,隶属10科20属.高寒湿地植物有较高的地上生物量(349.373 g·m-2)和地下生物量(仅1~40 cm层次最高可达10769.301 g·m-2),而且地下部分远高于地上部分,地下生物量从表层到深层基本均匀下降,与矮嵩草草甸和金露梅灌丛草甸区的地下生物量分布截然不同.因湿地帕米尔苔草、藏嵩草、黑褐苔草、华扁穗草等为主的植物粗纤维高,牲畜利用率下降,不论地上还是地下对土壤有机物的补给均较高,多年的积累使其海北高寒湿地有深达2~3 m的泥炭层,使湿地形成一个非常重要的碳库.在气候变暖的条件下,这些未分解或半分解的土壤有机物质(或残体)将加速分解,对大气有更多的CO2、CH4等温室气体的排放.  相似文献   

19.
南京地区新近纪地层排序及其时代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南京地区新近纪地层发育较齐全,生物化石丰富,根据哺乳动物化石最新研究成果,并通过地层对比,将其厘定为中新世早—中期洞玄观组(N1-21d)、中新世晚期的六合组(N31l)和黄岗组(N31h)以及上新统的尖山玄武岩组(N2j)。长江坳陷中砾石层相当发育,如南京附近的雨花台砾石层,安徽境内的安庆砾石层,主要由三套岩性组成,之间均呈假整合接触。第一套归属于六合组(N31l),第二套沿用雨花台组(N2y),第三套为更新统。  相似文献   

20.
中国泥盆纪维管植物的组成与古地理分布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下载免费PDF全文
杨楠  李承森 《古地理学报》2009,11(1):91-104
依据泥盆纪早、中、晚3个时期的中国岩相古地理图及中国泥盆纪植物已有的资料,绘制出中国泥盆纪这3个时期的植物古地理分布图。中国泥盆纪海侵的主要方向是从中国西南部的云南地区(早泥盆世)逐渐向长江中游的华中地区(中泥盆世)及长江下游的华东地区(晚泥盆世)发展。中国泥盆纪维管植物在南方的分布是随着海侵,逐渐向华中及华东地区扩展,由早泥盆世西南地区的云南、四川、贵州,以及广西和湖南南部等地区,发展至中泥盆世云南、四川、贵州、湖南的中北部以及湖北的南部地区,在晚泥盆世的分布范围扩大到广东、湖南、湖北、江西、安徽、浙江以及江苏等地区。泥盆纪维管植物在北方的分布范围较小,从中泥盆世才开始出现,主要分布在新疆的北部,晚泥盆世在宁夏等地区也有分布。中国泥盆纪3个时期陆地维管植物各个种类所占的百分含量表明,早期的植物主要以较为原始的莱尼蕨类、工蕨类以及前石松类为主,中期石松类占优势,到了晚期石松类依然占优势,而楔叶类、真蕨类以及前裸子植物开始繁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