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安徽省黄山地区唐家坞组生物地层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安徽省南部黄山市刘村一带唐家坞组的时代以往归为晚志留世,新近在唐家坞组中采获腕足类、瓣鳃类、腹足类等多门类化石,并首次采获胞石、鹦鹉螺等化石,其中胞石Conochitina(Densichitana)dens的时代为兰多维列世末至文洛克世初期,含这些化石的层位相当于秀山动物群的层位。结合地质情况分析,唐家坞组时限主要属于早志留世。  相似文献   

2.
北祁连山的早志留世地层主要为笔石页岩相,分布面积广,化石丰富,是我国研究早志留世地层的良好地区之一。1956~1958年间,中国科学院祁连山地质队在玉门市南的肮脏沟—旱峡,测制了第一条详细的志留纪地层剖面,建立了早志留世晚期的三个笔石带。1958年以后,甘肃省地质局两个区测队在北祁连山全面开展了1:20万区域地质调查工作,测制了志留纪地层剖面约51条,采集了大量的笔石化石。1964年穆恩之、张有魁发表了青海祁连县二道沟下志留统剖面,剖面中含有早凡伦中期的带化石Demirastrites triangul atus(Harkness)。  相似文献   

3.
安徽巢北地区下志留统坟头组沉积环境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王茵  曾勇  陈松 《安徽地质》2007,17(3):166-170
巢北地区下志留统坟头组出露较好.巢北志留系仅发育下统高家边组、下统坟头组,缺失下统茅山组,志留系组成背斜核部.坟头组沉积物组分为石英细砂岩、泥质细砂岩夹粉砂质泥岩,向上变为互层状细碎屑沉积物.本文以巢湖7410厂剖面坟头组地层为研究对象,通过该区地层的野外形态和镜下特征的研究,以及成因分析、成岩后生变化的观察,同时,配合野外构造和薄片粒度分析等方法对沉积环境进行了判别分析.通过分析认为本地区坟头组属于沉积速度较快的滨浅海-陆棚相沉积环境.  相似文献   

4.
张仁杰  涂兵  曾波夫 《中国地质》2013,40(4):1180-1188
海南岛保亭县南好地区"南好组"所产腕足类Xinanospirifer flabellum Rong,Xu et Yang,X.cf.sanduensis(Jing),三叶虫Latiproetus cf.latilimbatus(Grabau)和腹足类Homotoma sp.等化石证明,该组的地质时代为早志留世特里奇期晚期。对腕足类化石的深入研究结果表明,早先划分该地区下石炭统岩关阶"南好组"所依据的主要化石Eochoristites sp.,Fusella sp.,Cyrtiopsis sp.,Tenticospirifer cf.supervilis,Cyrtospirifer sp.等是误定的结果,不能用作地层划分对比的证据。因此,陈哲培等(2012)根据早已废弃的化石名单得出南好地区"南好组"属下石炭统岩关阶的结论明显有误。对南兵—南好公路剖面、南好矿区锌山等早先采获早石炭世腕足类化石产地的反复多次采集,都没有重复采到原先报道的化石种类、而全部为早志留世属种,以及南好地区迄今没有发现可靠的早石炭世化石等事实表明,该地区既不存在下石炭统,也不存在下石炭统与下志留统之间的不整合接触关系。"南好组"原选层型剖面的地质构造极其复杂、地层多次重复、叠覆关系不明、层序混乱、厚度不清,不能充当岩石地层单位的选层型,应连同"南好组"一名一并废弃。  相似文献   

5.
论海南岛地区志留系   总被引:5,自引:3,他引:5  
海南岛志留系以往被划分为上、中、下三个统。志留系之上是南好组 ,其层位以往被确定为下石炭统岩关阶 ,并认为它与其下的上志留统足赛岭组呈不整合接触。最近在南好组选层型剖面发现早志留世特里奇期晚期(L ate Telychian)的 Xinanospirifer腕足动物群和三叶虫 L atiproetus cf.latilimbatus (Grabau) ,重新论证了以往被确认为中志留统靠亲山组所产的腕足类、三叶虫和珊瑚化石其实都是特里奇期早至中期的分子。现在以无可争辩的事实证明了久归于下石炭统岩关阶南好组 ,以及其下的、以往被确定为上志留统足赛岭组、中志留统靠亲山组等所谓两个构造层的地层都应改归于下志留统 (L landovery Series)。北区下志留统仅有鲁丹期中期至爱隆期早期的黑色碳质页岩相和泥页岩相沉积 ,未发现任何大化石。南区下志留统发育较全 ,为细至中粗粒碎屑岩相夹碳酸盐岩相沉积 ,产丰富介壳相各门类化石 ;当时该区所生存的动物群与扬子区早志留世的关系非常密切 ,并在早志留世末期与扬子区大部分地区一样上升为陆 ,表明海南岛地区在当时属于扬子地台区范畴。  相似文献   

6.
池永一  苏养正  南润善 《地球学报》1996,17(Z1):140-147
辽源地区“呼兰群”模式剖面很可能为倒转向斜构造,因此由下而上层序为石灰窑组石缝组、弯月组.在石缝组产Thamnopora sp., Cladopora sp., Spongophyllum sp. 和Pro-tathyris sp. 及弯月组中产Thamnopora sp., Cladopora sp., Syringopora sp., 和Cirophyl-lum sp.,这些属的组合时代为志留纪,最可能为晚志留世.根据石缝组和弯月组的岩性特征和化石组合性质,大致可与呼兰君北岔屯组,内幕古东部的晒忽苏组和八当山火相对比,但不能与景家台的早志留世桃山组、晚奥陶世放牛沟火山岩和景家台大理岩相对比.这对华北地台北缘地质构造演化研究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7.
宜良地区晚志留世地层,属一套典型的浅海台地相沉积,玉龙寺组、妙高组、关底组地层发育齐全,生物门类繁多,以腕足类为主,次为双壳类、介形虫、腹足类,尚有少量珊瑚、三叶虫、苔藓虫类等,属浅海底栖固着生物、底栖爬行及底栖浮游生物群。该区大戈比河及龙潭沟剖面地层特征及生物群组合特征,均可以与曲靖地区剖面对比,从时限来看曲靖地区关底组被认为属中志留世,而本区关底组出现了Aesopomum、Spirinella、Metathyrisina晚志留世分子,相当于Ludlovian早中期层位,因而本文认为关底组应属晚志留世。  相似文献   

8.
东秦岭中部奥陶系-志留系界线地层及腕足动物群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许汉奎 《地层学杂志》1996,20(3):165-174
东秦岭中部晚奥陶世和早志留世地层分布较广,化石较丰富,尤其是腕足类,分为寺岗组、石燕河组、刘家坡组和张湾组。曾庆銮等(1993)根据腕足类及其群落的更替,把石燕河组和刘家坡组归於早志留世,因而引起较大争论。本文据岩性将寺岗组和石燕河组分别改称为石燕河组下段和上段,并据腕足类化石认为石燕河组和刘家坡组应归於晚奥陶世、张湾组为早志留世;另据上述地层生物群落的特征及群落的更替,认为从石燕河组到刘家坡组,以及刘家坡组至张湾组恰好反映了全球冰期引起的晚奥陶世海退和早志留世冰期结束引起的海侵,故本区奥陶系-志留系界线宜划在刘家坡组和张湾组之间。  相似文献   

9.
浙江早古生代孢粉型化石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浙江西北部早寒武世荷塘组、晚寒武世华严寺组、早奥陶世宁国组、晚奥陶世长坞组和文昌组、早志留世霞乡组、河沥溪组和康山组、中志留世唐家坞组中发现孢粉型化石,孢粉型化石包括疑源类,隐花(陆生)植物孢子类型等,计66属、112种、31未定种。同时讨论了这9个层位孢粉型化石的组合特征、地质时代及其沉积环境。  相似文献   

10.
苏南、浙北、皖南地区志留系与泥盆系的分界问题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一、前言 苏南、浙北、皖南地区的志留系与泥盆系的分界问题,实质上是讨论坟头群与茅山群(或唐家坞群)的时代归属问题。 坟头群是潘江(1956)从原“高家边页岩”内划分出来的,当时考虑到其中所含的王冠虫、“始石燕”等化石,可与三峡地区的罗惹坪组、纱帽组对比,而定为中、上志留统。后来,顾知微(1956)根据Orthonota perlata列为中志留统。穆恩之(1962)在总结《中国的志留系》  相似文献   

11.
贵州省紫云县宗地乡下二叠统隆林阶地层初步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史宇坤  杨湘宁  刘家润  董琳  朱李鸣  林春明 《地层学杂志》2004,28(4):326-330,i002,i003
贵州省紫云县宗地乡下二叠统隆林阶实测地层剖面中含类化石 8属 2 1种。就类动物群的特征分子及属种分异度等而言 ,宗地剖面与广西宜山马脑山剖面相同 ,均以 Staffella与 Pseudoendothyra为标志 ,但宗地剖面类动物群属种分异度较高 ;在类动物群物种主要构成类群上 ,宗地剖面与云南广南小独山剖面情况较为相似 ,皆以 Pseudofusulina与 Schwagerina分子共同繁荣为特征 ,但属种分异度相对较低。宗地剖面隆林期沉积环境总体上类似于开阔台地环境 ,但与典型的台地边缘及滨海边缘沉积环境相比 ,其水动力条件相对较差、能量相对较低。  相似文献   

12.
The Permian section situated northwest of Tabas in the Halvan Mountains is studied and fusulinids occurring in the section are described. The Chili, Sartakht, and Hermez formations distinguished in the section are separated by horizons of bauxitic laterite and belong to the Khan Group formerly ranked as a synonymous formation. Fusulinids occur at two levels in the section. The lower one confined to the Chili Formation yields the so-called Kalaktash fusulinid assemblage of the late Sakmarian age. The second late Asselian assemblage has been discovered in pebbles from conglomerate-breccia in the basal laterite of the Sartakht Formation. A brief characterization of fusulinids is presented and three new species are described. The new Benshiella genus is discriminated from the Rugosofusulinidae family. As Skinner and Wilde (1965, 1966) changed the original diagnosis of the Pseudofusulina genus, we suggest, regarding all species, which have been attributed to this genus but do not satisfy the new diagnosis, as representing the new Nonpseudofusulina genus.  相似文献   

13.
川西北二叠系栖霞组小有孔虫动物群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舟  张廷山  蓝光志 《现代地质》2011,25(5):987-994
川西北广元旺苍王家沟剖面二叠系栖霞组小有孔虫动物群由14属27种组成(含比较种、亚种而不含未定种),其中Globivalvulina属及Palaeotextularidae科的物种分异度最高,合计约占总种数的50%。在系统分类的基础上,建立了Globivalvulina组合,作为识别该区二叠纪最大海进时期的标志性动物群。通过对该剖面栖霞组小有孔虫动物群的研究,不仅丰富了四川盆地二叠纪有孔虫的资料,而且为川西北王家沟剖面栖霞组与华南其他地区同期地层的对比提供了更多生物方面的依据。  相似文献   

14.
长江中游是我国洪灾最为严重的地区,武汉江段是长江中游防洪重点.开展武汉地区长江古洪水研究,从而延长古洪水记录具有重要意义.选择长江武汉段堤后典型湖泊钻孔——ZK145钻孔,在沉积物岩性及沉积相分析的基础上,通过对岩心磁性特征和粒度特征分析,结合AMS 14C测年,对长江武汉段全新世古洪水频发期进行了研究.根据质量磁化率、频率磁化率曲线,将钻孔划分为5个沉积阶段.再结合中值粒径和砂含量,识别出9次特大古洪水事件,其年代为:10 580~10 510,10 280~10 200,9 690~9 670,9 530~9 500,8 660~8 450,7 700~75 00,6 270~5 910,4 850~4 800,3 560~3 500 cal.a BP,其中9 700~4 800 cal.a.BP为古洪水频发期.热磁曲线分析表明,古洪水沉积物的热磁曲线在510℃附近可见较明显的峰值,主导磁性矿物为磁铁矿.研究表明,质量磁化率高值、频率磁化率低值和较粗粒径为长江武汉段堤后湖泊古洪水沉积的识别标志.   相似文献   

15.
汉阳鱼作为湖北武汉地区古生代鱼类的代表,其真实形态一直未被确定下来,同时关于汉阳鱼目内部的系统发育学关系也只停留在其下两个属种的讨论上,并未对其开展详细的分析讨论.采用形态学和分支系统学的方法,对湖北武汉兰多维列世清水组上部的盔甲鱼类新材料进行了详细研究,建立了汉阳鱼科一新属新种:意外洪山鱼(Hongshanaspis inexpectatus gen.et sp.nov.),同时修订了汉阳鱼属的部分特征.新属以头甲呈宽大于长的梯形和横长的长条形中背孔等特征而归属于汉阳鱼科,同时又以头甲侧缘从眶孔往后逐渐由光滑变为锯齿状,椭圆形的背位眶孔,发育8对侧横管和细小粒状的突起纹饰等特征区别于汉阳鱼科其他属种.分支系统学显示,汉阳鱼目并未组成一个单系类群,其下的汉阳鱼科的属种也并未组成一个单系类群,而是一个多分支形式,但其下的修水鱼科的属种却组成了一个单系类群.相关的相标志表明,相比于锅顶山汉阳鱼,意外洪山鱼生活在水体更深的潮控三角洲环境中.   相似文献   

16.
基于GIS的地质图图切剖面计算机辅助编绘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下载免费PDF全文
图切剖面是区域地质图的重要组成部分,用于反映地下的地层和构造特征。传统的图切剖面是靠手工制作的,不但效率低下,而且不易保存和更新,作者研究开发了一种基于GIS的地质图图切剖面计算机辅助编绘系统。其编绘过程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步骤:(1)矢量化地质图的准备;(2)图切剖面的自动绘制;(3)人机交互修编与输出,本文以武汉市喻家山地质图的图切剖面编绘为例,证明该系统具有高效率,高质量的特征,可以满足现有各种比例尺的地质图图切剖面的制作要求。  相似文献   

17.
本文分析了武汉城市地质调查(一期)成果,以及该成果在城市规划建设、环境保护、土地利用、安全可持续发展等领域已经开展的应用,对现阶段武汉市城市地质调查成果应用中存在的问题进行了深入研究,提出了持续高效应用调查成果的措施建议:设立城市地质成果管理应用机构;将地质成果管理纳入政府管理流程;建立成果更新维护机制,提高城市地质调查成果应用效率。  相似文献   

18.
首先对影响武汉市粉土和砂土液化的地质属性和人为因素进行分析;再选择有代表性的工程地段进行液化判定与液化指数的计算;最后得到武汉市饱和粉、砂土的振动液化性的灾害程度及需要重点防治的地段范围,达到对武汉市饱和粉、砂土振动液化性量化分析研究的目的。对本地区的工程环境评价、建筑抗震设计、地基基础设计与施工有实际的参考意义。  相似文献   

19.
以武钢某配电室矿渣垫层地基处理工程为例,阐述了地基沉降的原因、地基加固处理所用的设备、工艺流程及地基沉降跟踪观测的结果,表明注浆法对这类地基加固处理后的效果显著  相似文献   

20.
依据在湖北武汉古姆山志留系浅海红层中新发现的古鱼类化石,确证了兰多维列统特列奇阶下部红层——志留系下红层在鄂东南地区广泛存在,并在前人工作基础上对武汉地区原坟头组进行了重新厘定,将其一分为二,上部仍为坟头组,下部则称清水组。新厘定后的坟头组以黄绿色、灰绿色、灰黄色泥岩、泥质粉砂岩、粉砂岩为主,富含腕足类、双壳类、腹足类、三叶虫和遗迹化石; 清水组下部以紫红色、红褐色泥岩、泥质粉砂岩为主,夹少量石英砂岩,上部以紫红色、黄绿色石英砂岩为主,夹泥岩、泥质粉砂岩、粉砂岩。在清水组上部新发现的鱼类化石包括盔甲鱼类锅顶山汉阳鱼(Hanyangaspis guodingshanensis)、意外洪山鱼(Hongshanaspis inexpectatus)、后棘江夏鱼(Jiangxialepis retrospina)及软骨鱼类中华棘鱼(Sinacanthus)、新中华棘鱼(Neosinacanthus)。这些新发现的古鱼均为张家界脊椎动物群温塘鱼类化石组合中的成员,其中,后棘江夏鱼可以跟产自江西武宁地区下红层清水组中的九江江夏鱼(J. jiujiangensis)直接对比,二者同属于真盔甲鱼目曙鱼科江夏鱼属,而曙鱼科成员则可以作为志留系下红层的标志性分子。根据鱼群面貌和地层层序,武汉地区的志留系下红层可以与皖、苏地区的侯家塘组、浙西北地区的唐家坞组、赣西北地区的清水组、湘西北地区的溶溪组以及新疆塔里木地区的塔塔埃尔塔格组进行很好的对比,其时代为志留纪兰多维列世特列奇期早期。华南板块志留系下红层的分布特征表明, 在特列奇期早期,上、下扬子海之间存在一狭长的浅海区域,这为盔甲鱼类在湖北武汉和江西武宁两地之间的扩散与交流提供了便利条件和可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