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我从小喜爱天文,从1948年5月9日开始,在我所居住的城市里发生的所有日偏食我几乎都没有遗漏过,1987年9月23日还到太原观看过日环食。唯一遗憾的是,活了73岁,为孩子们讲了51年的天文,还无数次讲过日全食的壮观景象,自己却没真正见过日全食。今年8月1日,我终于在甘肃金塔县看到了日全食的真实景象,弥补了这一缺憾,深感不虚此行,也不枉此生!  相似文献   

2.
不到美国不算出国我第一次走出国门是1980年,那时出国的人很少,把国外看得很神秘,刚到英国时,一切都感到新鲜。在英国,我们一般都住在私人家里,彩电、冰箱、洗衣机,样样令人羡慕。记得我第一次用到洗碗用的洗涤灵,还在给家人的信中描述了一番。可是,过了一段时间,就听到了另外的声音,英国人抱怨和中国人打交道不容易,他们既不像日本人那样擅长行贿,又不像美国人那样趾高气扬,全用“尖头鳗”(英文“绅士”)的方式可行不通。当时的驻英大使是黄华,他在批评某些中国人时说了一句气话“到了英国还不知足,不到美国不算出国,那我也没出过国”。我才知道,原来美国比英国还先进!  相似文献   

3.
时光过得真快,转眼间,我从北极圈内归来已经一年了。当时的情景无论巨细,仍历历在目。 说起来挺遗憾,在国内向北走,最远我也只到过兴隆——北京天文台的观测站。2001年8月初,我参加国际《微陨星体2001年讨论会》,向北不仅走出了国门,而且走进了北极圈。会议在瑞典的基律纳市举行,由瑞典空间物理研究所主办。基律纳是瑞典北方的最大城市,  相似文献   

4.
"嫦娥工程"首席科学家欧阳自远先生。作为一位地质学家,欧阳先生从上世纪60年代开始就对天上的东西产生了浓厚的兴趣。1976年对吉林陨石雨做了成功考察。1994、1995年提出了我国的月球探测方案。最近,欧阳先生在接受一位记者采访时说:"我是非常非常幸运的一个人,我是研究地球的,后来走到了月球的身边。我对月球探测所做的一些准备工作现在得到了大家的公认,对我一生都是极大的鼓励和欣慰,我感到比什么都满足。"谈到月球探测的第二次计划时,欧阳自远先生说:"我们要做许多观测,是别人没做过的。我们的月球探测一定要有创新,一定要有特色,一定要做出高水平的东西来。"  相似文献   

5.
2003年1月23日傍晚,雪过天晴,是个观星的好天气。我骑上摩托车到潍坊郊区的浮烟山去寻彗。 18时45分开始寻彗,20时许有一个云雾状(很像球状星团)天体进入视场,最初我认为是一个M天体,该天体在飞马座“大四边形”的南方不远处,亮度近7  相似文献   

6.
计划 2012年12月10日,天穹上演了一出精彩的天象大戏,那就是月全食。在中国,已经十年没有观测条件这么好的月全食了——全国都可见这次月食的全过程,最关键的全食阶段时月亮地平高度很高。对于还没有好好拍过月全食的我来说,这是一次期待已久的拍摄良机,所以我早早就开始制定拍摄计划。  相似文献   

7.
我的启蒙老师我是1975年进入北京天文馆工作的,当时我还是刚从"广阔天地"返城的"知识青年",在此之前从未接触过"天文"。在那个动荡的年代,"知识越多越反动",要想找几本天文知识的普及读物,谈何容易。记得当时对我们进行业务培训,所用的"教材"也就是朱志尧的《神秘的宇宙》和陈晓中先生的展览说  相似文献   

8.
看到彩版的《天文爱好者》杂志,使我非常的惊讶和欣喜,惊讶的是自1982年我离开《天文爱好者》编辑部,20多年后看到它新的靓丽容貌与当年那份记忆实在是有天壤之别。欣喜的是进入2006年的《天文爱好者》,它已经有了300期的"月龄"可庆可贺。惊讶和欣喜的感觉让我回忆让我感慨。我曾在《天文爱好者》编辑部工作了7个年头,因此它在我工作的生命中是一个标志性事业,这是1975年我从黑龙江生产建设兵团回到北京的第一个工作,也是其后自己从事科普工作的起点。刚到北京天文馆不久,我就被分配到《天文爱好者》编辑部工作,当时几位天文科普的老前辈都在那里,李元、卞德培、伊世同老师都手把手地教过我。我的工作主要是由师从伊世同先生学画星图开始的,后来也跟着卞德培、李元老师学习写科普文章、做编务工作。作为曾经的老师和同事,他们不仅教会了我求生的技能,更重要的是他们对天文科学  相似文献   

9.
1964年《天文爱好者》杂志曾刊登过题为“小型反射望远镜制作方法”的连载文章。该文极为详细地讲述了反射物镜的磨制方法,系统地介绍了牛顿式反射望远镜的原理和结构,寻星镜和目镜的制作以及组装调试过程。这篇文章对那一时代的天文爱好者有过很大影响,我便是当时的受益者。当时我在上高中,就是在这篇文章的指导下走上了业余磨镜之路。在此我要向该文作者,紫金山天文台的范一新老师和黄介浩老师  相似文献   

10.
农历大雪刚过,12月10日,正是阴历十一月十六日月圆之日,我看到了盼望已久的“红月亮”——月全食天象。我从天津科技馆天文室刘洁老师那里早就知道,本次月全食是10年来我国观测条件最好的一次月全食,而且几乎在我国全境可以看到它的全过程。我和姥爷早早地把天文望远镜和照相机、三脚架都;住备好了。晚上8:30一过,我们就下楼在我居住的地华里小区寻找观察地点。  相似文献   

11.
2010年1月2日是世界著名科普作家、科幻小说家阿西莫夫诞辰90周年的日子。我国天文学家、知名科普作家卞毓麟先生在上海《新发现》杂志2010年第1期上发表了长篇纪念文章——“我与阿西莫夫”卞毓麟先生是我国目前所知翻译阿西莫夫科普作品最多的学者,曾与阿西莫夫有过多次书信交往.  相似文献   

12.
《天文爱好者》2011,(10):73-73
我是天津科技馆天文夏令营的“资深”营员了。蓟县盘山、安徽桐城、青岛海滨都留下过我们仰望苍穹的身影。2011年7月底,我们再次踏上了“草原辰星”之旅,相聚内蒙古乌兰布统红山军马场。在那里度过了充满欢乐的四天。  相似文献   

13.
我曾经作多次流星雨的观测,可一直没见过令人兴奋的场面。1965年我就曾观测过狮子座流星雨,可就只见到几颗流星。去年的狮子座流星雨,我们在严寒难耐的冬夜坚守观测了4个小时,也只见到17颗流星。1998年6月27日夜晚,我们偶然和天龙座流星雨相遇,一颗接...  相似文献   

14.
憧憬狮子座 2010年10月27日,我在傍晚时分进行过一次寻彗,之后天气变坏,一直持续阴雨。今天又到了凌晨寻彗的时候了,而上次凌晨寻彗是在10月19日,距今已逾两周了。关勉曾著书提及,在10月这段时间内,不少新彗星正是在狮子座被发现的,因此我一直憧憬着狮子座,希望能够在那里有新发现。然而很遗憾,10月份天气太差,一直没有机会在狮子座寻找彗星。  相似文献   

15.
时不时地会有天文爱好者来问我问题,经常把我问得很汗颜。因为他(她)所关心的往往是有关天文望远镜的问题。而我,倒是有一架望远镜,但印象中只用过一次,之后就摆在书架顶上,再也没有用过。对望远镜实在是没什么研究;更准确地讲,应该是没多少了解。这会让很多人感到奇怪:作为一名天文爱好者,你怎么会不关心望远镜呢?  相似文献   

16.
一代天文学史家席泽宗○李芝萍今年是我国著名天文史家席泽宗院士七十诞辰。我和席先生在工作中有过一些接触,又曾应《自然杂志》之邀,采访过席先生,故此编辑部委托我写一篇文章,一则向读者介绍这位在科技史园地上辛勤耕耘将近半个世纪,蜚声中外的天文史家,二则献上...  相似文献   

17.
2008年10月初,我和几位老师、朋友一起去塞罕坝草原采风。塞罕坝草原位于河北承德坝上地区,“塞罕坝”在蒙语里即为“美丽的高原”,这里云淡风清,辽阔坦荡,绿茵如毡,繁花似锦。我曾经去过很多次的草原,一直想画一些草原夜晚中的景色,这次的目标就是草原星空。  相似文献   

18.
我是一个老天文爱好者,每当有机会仰望星空,大自然的壮丽、深邃和神秘,常使我产生无限的遐想和深思。德国哲人康德曾说过,天上的星空经常并且越来越使他感到惊奇和敬畏。我想,很多天文爱好者对此都会有同感。面对满天灿烂的繁星,谁能无动于衷呢?两千多年前,诗人屈原就曾发出过天问,提出了许多疑问。宋代文豪苏轼也曾发出过“茫茫不可晓,使我长叹喟”的感慨。古今中外,人同此心,心同此理,都想了解星空的奥秘。《天文爱好者》杂志,就是一位为广大读者解答问题的好老师。  相似文献   

19.
高美古 ,这个有几十户纳西族农民的小村庄 ,在地图上根本找不到。可是近几年来 ,它在国内天文界却已很出名。问当地老乡 ,知道在纳西族语言中 ,“高美古”原来是“比天还高的地方”。可是 ,我的确觉得它不仅是高 (海拔 3 2 0 0米 ) ,而且又美 (山色美 ,气候美 ,人也美 )、又古 (纳西族的古文化 ,丽江是世界文化遗产古城 )。在晴日 ,你可以清晰地看到直线距离五十公里远的玉龙雪山 ,和直线距离七十公里远的哈巴雪山上的每一道雪沟。上面的这张照片 ,足以证明。我非常喜欢这个地方。 1 996年和 1 997年 ,我都来这里观测了海尔 -波普彗星。 1 9…  相似文献   

20.
在所有曲变星类型中,北冕座R型变星无疑是最引人注目的。由于亮度原因,这类变星发现的数量非常稀少,甚至比超新星还要少得多。但它们有着各种不同寻常的行为,包括光变曲线、光谱、消光曲线、红外辐射等等。自1795年第一颗北冕座R型变星发现以来,人们对它们的研究始终没有停止过,但至今仍有很多谜团有待我们解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