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本文根据1983—1984年,1987—1988年台湾海峡中北部海域调查资料,着重讨论了该海域夏季溶解氧分布特征及其与上升流、生物活动的关系。该上升流区温度、盐度、溶解氧含量及其饱和度的特征值分别为24.4℃,34.3,4.49mlO_2/L和93%。溶解氧含量及其饱和度与温度呈正相关关系,与盐度呈负相关关系。  相似文献   

2.
根据1988年夏季台湾海峡海域的调查资料讨论福建北部沿岸和台湾北面海域水化学的区域性特征。结果表明,福建沿岸上升流是西部海域诸化学要素分布的控制因素,台湾北面海域(25′50′-26°40′N,121°45′-122°30′E)水体下层出现局部冷水抬升,福建沿岸和台湾北面海域都具有低溶解氧且不饱和,高营养盐、低温,高盐的特征、溶解氧,诸营养盐与温度、盐度分别有良好的相关关系。  相似文献   

3.
根据1988年夏季台湾海峡海域的调查资料讨论福建北部沿岸和台湾北面海域水化学的区域性特征。结果表明,福建沿岸上升流是西部海域诸化学要素分布的控制因素。台湾北面海域(25°50′-26°40′N,121°45′-122°30′E)水体下层出现局部冷水抬升,福建沿岸和台湾北面海域都具有低溶解氧且不饱和、高营养盐、低温、高盐的特征,溶解氧、诸营养盐与温度、盐度分别有良好的相关关系。  相似文献   

4.
本文根据1984年2月—1985年2月在台湾海峡西部海域综合调查的资料,以季节收支法计算台湾海峡西海域溶解氧的海-气交换系数和交换速率,当秋冬季氧的交换系数出现负值、交换速率与现场现象产生矛盾时,本文用各季节自然增氧与耗氧速度的平衡运动趋势予以解释,最后,根据所计算出的氧交换系数估算了台湾海峡西部海域溶解氧的海-气交换通量,得出了氧在本海域从海水向大气的释放量比从大气溶入海水的量大得多的结论.  相似文献   

5.
1998年8月台湾海峡温度和叶绿素a含量的垂直分布特征   总被引:6,自引:1,他引:6  
根据1998年8月台湾海峡温度、盐度、叶绿素a的观测结果,讨论了调查期间叶绿素a的垂直分布特征,结果表明,夏季台湾海峡西部海域存在明显的上升流,较高的叶绿素a含量均位于低温高盐的涌升水中,叶绿素a最大值出现存在上升流区边缘、温跃层附近,台湾海峡东部海域由高温、低盐、低营养盐水占据,叶绿素a含量明显较海峡西部海域低。  相似文献   

6.
台湾海峡西部海域是上升流多发区,近年来已引起众多海洋学家的重视。我国海洋学家通过对台湾海峡区水团、海流和营养盐等的分析研究,不仅得出了台湾海峡西部海域上升流的分布范围和特征,并对其成因也作了探讨,取得了一些有价值的研究结果。由于这些研究都是采用间接方法,因此对上升流的主要成因尚存在不同的看法。本文通过对引起台湾海峡西部海域上升流的各驱动力因子量级的分析,进而判断出上升流的主要成因。  相似文献   

7.
台湾海峡西部海域潮流和余流的特征   总被引:2,自引:2,他引:2  
本文取“福建海岸带调查”的9个站和“台湾海峡西部海域综合调查”10个站的海流周日连续观测资料,分析了台湾海峡西部海域潮流、余流的性质及其分布特征。  相似文献   

8.
台湾海峡西部海域浮游介形类的生态特征   总被引:6,自引:8,他引:6  
林景宏  陈瑞祥 《海洋学报》1989,11(5):638-644
本文记述台湾海峡西部海域浮游介形类的种类组成、数量变动和分布规律,分析它们与环境因子的关系,并讨论其昼夜垂直分布。  相似文献   

9.
张维林 《台湾海峡》1990,9(4):293-300
本文通过对台湾海峡西部海域7个柱状样计79块样品中的有孔虫分析,阐述了海峡柱样中有孔虫组合及其特征,并由此讨论台湾海峡西部海域晚更新世以来的沉积环境。  相似文献   

10.
台湾海峡中北部夏季溶解氧饱和度分布与上升流的关系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本文据台湾海峡中北部1983年5月至1984年5月、1987年7,8月和1988年5~7月调查资料,讨论了该海域夏季溶解氧饱和度分布特征及其与上升流的关系,结果表明该海区夏季上升流的中心位置经常出现于海坛岛北侧至湄洲岛一带海域,西南季风是该区上升流产生的主要动力因子,该区上升流平均流速为4.4×10~(-3)cm/s。  相似文献   

11.
据1985年台湾海峡西部海域综合调查资料,报道了该海域表层沉积物中MnO,MgO,Fe_2O_3,Al_2O_3,CaO和TiO_2的含量分布特征,讨论了各金属氧化物之间及其与沉积物类型的关系。  相似文献   

12.
台湾海峡上升流区氮、磷、硅的化学特性及输送通量估算   总被引:10,自引:1,他引:10  
台湾海峡中北部海域1983~1984年、1987~1988年多次调查资料表明,夏季氮、磷、硅诸营养盐呈近岸、底层高,向上层、外海递减的分布特征,其控制因素是福建近岸上升流。该上升流区NO3--N、PO43--P、SiO32--Si的特征值分别为2.29、0.20、2.83μmol/dm3.诸营养盐含量与温度、盐度溶解氧含量及其饱和度有明显的相关性。N/P比平均值接近于Redfield比值。PO43--P、NO3--N、SiO32--Si垂直输送通量分别估算为23.6、223、302mg/(m2·d),是该海域夏季营养盐的主要来源,PO43--P和NO3--N的输送通量平均分别大约为真光层生物生产力所需营养盐的86%和73%.  相似文献   

13.
台湾海峡西部海域浮游软体动物的分布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载燕玉 《台湾海峡》1989,8(1):54-59
本文研究了台湾海峡西部海域浮游软体动物的种类组成、数量分布、季节变化及其与环境因子的关系。  相似文献   

14.
台湾海峡西部海域糠虾类的分布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蔡秉及 《台湾海峡》1989,8(2):127-131
本文利用1984年5月—1985年2月台湾海峡西部海域海洋综合调查所获的浮游生物样品,分析研究了该海域糠虾的数量分布和季节变化。  相似文献   

15.
采用船载海?气CO2连续观测系统于2011年和2014年夏季在琼州海峡开展了现场观测,分析研究了表层海水二氧化碳分压(pCO2)时空变化及其影响因子。2011年和2014年夏季pCO2分别为(516±29) μatm和(533±15) μatm,海?气CO2交换通量分别为(8.4±1.7) mmol/(m2·d)和(4.5±0.4) mmol/(m2·d),均是大气CO2的强源,高于相邻及相似海域,主要受控于东口海域上升流和海峡中部狭管效应。2011年夏季东口上升流增大pCO2的同时也促进了浮游植物繁殖,光合作用吸收水体CO2,降低了pCO2,而且受其影响,西口口门附近叶绿素a和溶解氧含量陡增,pCO2突降。2014年夏季东口海域上升流较弱,且观测海域垂直混合作用显著,pCO2和溶解氧分布特征与2001年夏季明显不同。海峡中部狭管效应造成水体输运速率大、混合作用强,浮游植物“来不及”生长,pCO2较高。  相似文献   

16.
晚玉木冰期台湾海峡的沉积环境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对台湾海峡西部海域及河口平原14个钻孔剖面经孢粉、14C年龄和古地磁测定确定为晚玉木冰期的沉积层(Q33)样品进行了硅藻、有孔虫分析.结果表明,该时期海域的沉积层均属海相沉积,而河口平原区的沉积层则由海相和陆相地层交互组成.据此,提出了台湾海峡在晚玉木冰期属于水深在30~50m的浅海沉积环境的观点;阐述了这一与全球性气候冷暖更替所引起的海平面升降不一致现象是由于晚玉木冰期台湾海峡的地壳运动正处于间歇性下降时期,从而保持了浅海环境.  相似文献   

17.
2000年夏季莱州湾主要观测要素的分布特征   总被引:10,自引:1,他引:10  
在 2 0 0 0年夏季莱州湾加密大面调查资料的基础上 ,研究了莱州湾海域海水的温度、盐度、溶解氧、浊度、叶绿素、无机氮、磷酸盐和硅酸盐的分布特征 ,初步讨论了它们之间的相互关系。结果表明 ,莱州湾盐度值与以前相比有显著升高 ;叶绿素南部的高值区对应于溶解氧的低值区 ,温度的高值区 ;浊度受黄河径流的影响较大 ;无机氮西部浓度高 ,东部浓度低 ,且相差很大 ;浮游植物生长的限制因素东部与西部海域不同 ,东部为氮限制 ,而西部为磷限制。  相似文献   

18.
南沙群岛海域次表层溶解氧垂直分布最大值的强度特征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分析了“八五”、“九五”国家科技专项南沙群岛海域综合科学考察的现场调查资料,对南沙群岛海域次表层存在的溶解氧垂直分布最大值现象提出了定量表征其强度的方法,并依此法对溶解氧垂直分布最大值强度的特征、季节变化、区域分布等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南沙群岛海域海水中的溶解氧垂直分布最大值强度在不同的海区、不同的季节表现不同。南沙群岛海区四季均有明显的溶解氧最大值现象出现,就平均值而言,春、夏、冬季次表层溶解氧垂直分布最大值现象较为明显,秋季相对较弱;春季溶解氧垂直分布最大值强度的高值出现在西南部海区和北部的珊瑚礁区,与季风过渡期海水溶解氧主要受生物作用相对应;冬、夏季较高的溶解氧垂直分布最大强度值分别出现在西北部和西部,对应于季风盛行时期的南沙西部沿岸流;夏季出现在东部和南部的低值区又与南沙群岛海区西南季风时期出现的南沙逆流相对应。定量表征的结果与该海区调查研究的分析结果相符合,同时又较好地反映了该海域在季风作用下的物理和生物过程。  相似文献   

19.
台湾海峡中北部上升流区各种形态磷的化学特性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下载免费PDF全文
陈水土 《海洋与湖沼》1993,24(6):664-670
根据1988年7月调查资料讨论了台湾海峡中北部海域夏季上升流区各种形态磷的分布特征。结果表明,上升流中心区(即海坛岛东侧一带水域)具有低温、高盐、低溶解氧;DIp,TDP,PP,TP较高;DOP较低(0.27);及DIP/DOP比值(约为1)较高的特性。DOP是该海域磷的主要形态(占TP的49.2%),其含量分布及其形态转化与生物活动直接相关,是该海域生物生产力高的体现。  相似文献   

20.
长江口邻近海域溶解氧分布特征及主要影响因素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根据2002年11月5~10日对东海长江口邻近海域(29.0°N~32.0°N,122.0°E~124°E)的现场调查数据,初步分析了调查海域秋季溶解氧分布特征及主要影响因素。结果显示:调查海域秋季溶解氧平面分布整体上呈近岸高、外海低,表层高、底层低的分布趋势,在约20m深度存在溶解氧跃层。调查海域溶解氧饱和度均<100%,表观耗氧量最高达4.0mg/L,氧不饱和状态由表层至底层逐渐加剧,在123°E附近底层仍然存在明显的溶解氧低值区,但其溶解氧含量已较夏季有所回升,含量范围在3.31~8.47mg/L之间,平均为(6.73±1.09)mg/L。该海域秋季溶解氧分布主要受物理过程控制,生物活动仅在底层溶解氧低值区有较大的影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