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由清华大学、云南大学、世界银行学院和联合国大学联合主办,云南大学亚洲国际河流中心承办的《拓展亚洲国际河流跨境水与生态安全合作》国际学术研讨会,于2005年12月10日至14日在云南省大理市举行。来自美国、加拿大、澳大利亚、芬兰、荷兰、日本、泰国、越南、老挝、印度、斯里兰卡、伊朗和中国13个国家的60余名学者参加了会议。 相似文献
2.
国际河流可持续发展的现状与问题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据1998年3月19 ̄21日,巴黎国际水资源部长级会议公布的数字,目前全球国际河流(湖泊)共有215条(个),涉及200多个国家和地区,其合理开发利用和管理,制约着全球未来的可持续发展。我国国际河流的数量和出境水量,均居世界前列,影响着全国超过2.2×10^4km的内陆边境和近1/3国土面积的可持续发展。云南省是我国国际河流最集中的地区,全省六大水系中,五大水系为国际河流。国际河流的可持续发展,在 相似文献
3.
全球地缘政治竞争回潮与资源环境危机推动国际河流水资源开发利用成为影响国家地缘安全的关键变量。通过对既有文献的梳理,发现国际河流水资源开发利用在“稀缺-冲突”范式下激化流域各国的矛盾,引发的水资源冲突联合域外势力进一步作用于国家地缘安全;在地缘安全视角下,中国国际河流的水资源开发利用经历了从“弱安全化”到“强安全化”再到“去安全化”的演进;水环境治理、水量分配及水开发利益协调是水资源开发利用中的核心议题,涉及的跨境水资源污染、水权分配以及水电开发争议等问题与国家地缘安全密切相关;东北、西北及西南三大国际河流密集区水资源开发利用方式地域分异明显,在差异化的地缘环境下带来多元的地缘安全威胁;最后基于“一带一路”及“人类命运共同体”等背景对中国未来外交提出建议。 相似文献
4.
5.
国际河流研究的意义与发展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本文阐述了国际河流研究的迫切性和开发的主要方式及产生的问题,对开发国际河流的主要法规和水资源的合理分配进行了分析和论证,阐明了所要研究的主要内容、方法和手段以及加强这一研究对维护我国权益,发展边疆地区经济,推动地理分支学科发展的意义。 相似文献
6.
利用流域月径流模型分析气候变化对东北国际河流的定量影响。对黑龙江流域边境地区典型子流域呼玛河和绥芬河流域进行月径流模拟计算。应用建立的径流模型丹析了气候变化情景下天然径流的可能响应。计算结果表明,在5种大气环流模式给出的二氧化碳浓度倍增条件(2030年)的气候变化情景下,由于气温、降水的变化,多年平均径流将增加或减少,幅度在-3.72%至 5.81%之间。 相似文献
7.
随着全球气候变化及淡水资源紧张,国际河流逐渐成为国际社会关注的热点和焦点。为探寻中国学者对国际河流问题的研究热点与前沿方向,基于CNKI数据库中1957—2019年的2391篇中文文献,运用CiteSpaceⅤ等工具进行文献分析和数据挖掘。结果表明:近60年来中国学者在国际河流领域的研究经历了探索起步、较快发展、全面增长、成熟发展四个阶段,研究规模和学术影响力呈现良好发展态势;主体研究力量集中于少数优势机构,跨地域、跨机构间的合作较少,机构间的联合攻关和合作网络有待加强;发文期刊从自然科学向综合社科领域扩散,国际河流问题研究的多学科、多维度、多视角特征日益明显;从地域范围上,中国西南、东北、西北三大地区的国际河流普遍受到关注,西南地区为持续重点关注区,西北地区关注热度明显上升。研究热点和前沿呈现“水电开发—次区域合作—气候变化与生态环境—一带一路—澜湄合作”的演进特征,最近十年研究热点为气候变化影响下的国际河流水资源和水生态及“一带一路”背景下的涉水合作问题。 相似文献
8.
9.
随着全球气候变化和人类社会经济高速发展,水资源供需矛盾日益突出,国际河流流域跨境水冲突不断加剧,其时空演化规律成为当前跨学科研究的热点和难点。为此,从水冲突“事件—关系”视角,对1948—2018年间全球跨境水冲突的时空演化规律进行系统分析发现:① 1948—2018年全球跨境水冲突规模总体呈非单调波动增长态势,在1987年前后发生显著突变,表现出兼具趋势性、突变性和波动性等多维特征的非单调动力过程;② 全球跨境水冲突事件以围绕水文干预和资源权属争夺的低强度事件为主,大坝等水利工程建设引发的冲突显著增加,南亚、西亚和东非地区成为主导全球跨境水冲突趋势演化的“序参量”;③ 全球跨境水冲突呈现由单中心向多中心格局转变的空间扩散趋势,但“北多南少、东多西少、相对集中”的总体不均衡格局基本锁定,形成以30°N为中心、横跨南亚—中亚—西亚—东非高水资源压力区的水冲突密集带;④ 国家间跨境水冲突关系趋于普遍化、复杂化和网络化,发育多个流域性网络社团,但水冲突关系的“马太效应”和极化分布特征持续显著,产生“路径锁定”效应;水冲突“规模—强度”关系存在一定的空间错配。 相似文献
10.
11.
雅鲁藏布江流域径流特性变化分析 总被引:6,自引:2,他引:6
本文采用Morlet小波对1956~2000年雅鲁藏布江流域6个站点的径流序列进行了分析,揭示了不同时间尺度下四个季节以及年平均径流量的丰枯交替特性、突变性和周期性,通过小波方差确定各序列存在的主要周期。结果表明:在15年时间尺度上,雅江流域四个季节的径流变化趋势基本一致;发生突变的年份主要在1957、1967、1976、1983、1992年;径流序列第一主周期主要以15年长周期和2年短周期为主,第二主周期以15、6、2~3年的长、中、短周期为主;秋季和冬季径流序列的周期空间分布基本一致,年平均径流序列的周期分布与夏季最为接近;除拉萨河子流域春季在2~3年尺度上处于枯水期外,其他子流域其他时段在任何时间尺度上未来几年里都将处于丰水期。 相似文献
12.
近50 年雅鲁藏布江流域潜在蒸散量的变化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1961-2010 年雅鲁藏布江流域6 个气象站近50 年逐日气温、气压等气象资料,利用Penman-Monteith (P-M) 模型计算了月、季及年的潜在蒸散量(PE),分析了雅江流域PE变化特征。研究表明:流域平均年、干季和湿季PE 呈微弱的增加趋势,增幅均在3.00 mm/10a 以下;PE的年代际变化表明20 世纪60 年代至80 年代,年PE有一个增加的过程,而后减少;雅江流域的PE在1981 年发生突变。 相似文献
13.
河宽作为河流形态的基本参数之一,对于理解地表水过程和河流生态系统功能至关重要。雅鲁藏布江是全球具有典型地域特色的高原河流,也是重要的国际河流。雅鲁藏布江地处偏远山区,其地形环境条件恶劣、测量站分布稀疏,严重限制了对雅鲁藏布江河流水文动态变化特征的科学理解。遥感卫星通过提供多时相、长时序观测影像数据,使雅鲁藏布江河宽长期动态变化监测和水文特征分析成为可能。本文基于全球地表水变化数据集(GLAD),利用水体边界水淹频率阈值分割法重建了2000—2020年雅鲁藏布江逐月完整的水域范围,进而提取和解析雅鲁藏布江干流河宽的时空变化特征。研究结果表明:2000—2020年期间,受年内气温和降水季节性差异等影响,雅鲁藏布江干流河宽呈现出显著的季节性变化特征,中游河段的季节性变幅最大(453.6 m),下游河段季节性变幅最小(90.3 m);雅鲁藏布江干流河道受气候和地形的影响,空间分布差异大,河道可观察到的最窄处约30 m(即Landsat卫星影像的最小空间分辨率),中下游辫状河流有效河宽最大可达6000 m,全程约50%长度的河道宽度小于150 m,仅2.0%的河道宽度大于2000 m;2000—2020年雅鲁藏布江干流河道的年平均河宽呈现先下降、后上升、再下降的变化特征,雅鲁藏布江全程平均河宽与降水、气温之间呈现较显著的正相关关系(通过p<0.01的显著性检验),相关性系数R值均为0.7。此外,本文利用10 m分辨率Sentinel-2影像数据目视解译提取的河宽信息与本文基于GLAD重建的河宽结果进行对比验证,两者的相对偏差低于2%,表明本文雅鲁藏布江河宽的提取结果总体可信。 相似文献
14.
雅鲁藏布江河谷黄土的沉积特征及成因 总被引:5,自引:5,他引:5
在野外调查和室内资料分析的基础上,对西藏雅鲁藏布江中部流域河谷地区黄土的形成时代、物质特征及成因进行了研究,认为该黄土是近源黄土,形成时代与青藏高原东缘武都黄土相近。黄土的重矿物组成明显受到雅鲁藏布江河谷第四纪碎屑物质的影响,其地球化学元素构成与黄土高原北部榆林剖面相近,粒度组成以100~50μm和50~10μm的颗粒为主,为沙黄土。该黄土是在雅鲁藏布江河谷丰富碎屑物质、宽谷与峡谷相间地貌特征的基础上,受冬季或寒冷时期西风急流和河谷与山地间热力差异产生的谷风搬运堆积,并在温暖时期经历生物、化学、粘化作用等过程共同形成的。 相似文献
15.
国际河流水资源分配与国际水法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国际河流水资源在各水道国之间如何公平合理的分配,已经日益成为国际关系中的一个重要议题。本文指出,根据联合国宪章等国际基本法,每个主权国家对其领土上的全部水资源享有充分永久主权,这应该作为各国协商解决水争端的法律基础,同时对现行国际水法的适用性及若干国际河流水资源分配案例作出评价。 相似文献
16.
澜沧江(湄公河)正源及其源头的再确定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澜沧江发源于我国青海省,流经云南省南阿河口以下改称湄公河,它是我国乃至世界上重要的国际河流之一。通过对澜沧江源头地区水文、地貌、冰川及河流特征的实地考察,并利用全球定位系统(GPS)、地理信息系统(GIS)和卫星遥感系统(SRS)等技术来确定澜沧江(湄公河)的正源及其源头。依据以河流的长度为主,并参照集水面积、河流水量等要素,确定了澜沧江的正源为扎阿曲,发源于中国青海省玉树藏族自治州杂多县扎青乡海拔5514m的果宗木查山。果宗木查山上的冰川面积为067km2,冰川末端的地理位置是东经94°41’44”、北纬33°42’31”,其海拔高度为5224m 相似文献
17.
18.
加查-米林段位于雅鲁藏布江河谷中游下段,分布沙丘89片。通过实地考察、遥感卫星影像解译、DEM分析、粒度分析等方法对加查-米林段沙丘成因进行分析。结果表明:依据沙丘沙物质来源可将加查-米林段沙丘划分为河漫滩型沙丘、阶地型沙丘和谷坡型沙丘。河漫滩型沙丘形成与雅鲁藏布江水位关系密切。丰水期洪水淹没河漫滩,泥沙沉积;枯水期水位降低,泥沙出露,经风的吹蚀、搬运、堆积形成河漫滩型沙丘。阶地型沙丘和谷坡型沙丘形成与表层覆盖的黄土层(粉质砂土)破坏有关。雅鲁藏布江不断下切,在阶地及谷坡不同高度残留古河流冲积沙,遭受风蚀后风蚀堆积物形成古沙丘。因环境演变,古沙丘表面沉积黄土,形成致密坚硬的黄土层,不易被风吹蚀,成为古沙丘的保护层。黄土层受风蚀、水蚀及人类活动破坏,导致下伏古沙丘裸露,形成现代流动沙丘。 相似文献
19.
雅鲁藏布江流域不同源降水数据质量对比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以雅鲁藏布江流域为研究区,利用13个气象站点的实测降水量数据在年和月尺度上验证了中国地面降水网格数据、CRU(Climatic Research Unit)降水数据和GLDAS(Global Land Data Assimilation System)降水数据的精度,并分析了不同源数据降水量年际变化特征和概率分布特性之间的差异。结果表明:4种不同来源的降水数据均存在一定程度的差异。年尺度和月尺度上中国地面降水网格数据与实测降水量数值最接近;而CRU降水数据和GLDAS降水数据与实测降水量相差较大,在使用时需谨慎。从空间差异性看,年尺度上CRU降水数据在每个站点与实测降水数据的相关性均高于GLDAS降水数据,说明前者的空间一致性较好,但相对误差却比GLDAS降水数据大。从年内变化趋势看,中国地面降水网格数据能较好地反映流域降水月尺度的变化特征,CRU降水数据则在流域大部分地区的汛期时段都存在明显的高估,而GLDAS数据无法反映月降水变化趋势,年内坦化现象十分显著。从年际变化特征看,中国地面降水网格数据能较好地反映实际降水量的年际变化特征,而GLDAS降水数据和CRU降水数据反映的降水量年际变化特征偏小,其中GLDAS数据的坦化现象更严重,会高估低降水值,低估高降水值。从降水概率分布情况来看,3种来源的降水数据均不能反映站点实测的极端降水事件。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