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28 毫秒
1.
研发密集型企业高质量发展是提升科技创新能力和建设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的关键。采用区域空间分析和定性比较分析的方法,实证研究了中国研发密集型企业的空间格局与行业特征,深入分析其形成的集聚路径,研究发现:(1)中国研发密集型企业向中西部地区扩展的同时,区域发展差异呈扩大趋势,京津冀城市群、长三角城市群和粤港澳大湾区已成为企业创新的主要空间载体;(2)研发密集型企业的行业发展差异性显著,新兴信息技术行业成为发展重点,不同的科技创新区形成差异化的优势行业,并在国土空间上表现出较强的区域分工特征;(3)企业空间集聚是多条件组态效应的结果,不同条件在组态效应下形成多要素综合协同型、经济主导下政府服务与创新环境驱动型、政府引导下高校–经济–环境孵化型和人才引领下的创新生态优化型4条路径。因此,突出综合优势,营造完善的创新创业生态系统;发挥经济引领作用,优化创新创业环境;发挥政府主体作用,激发城市创新活力;强化人才核心作用,构建包容性的创新环境氛围等发展策略将有助于研发密集型企业空间集聚。  相似文献   

2.
<正> 西部地区是我国土地荒漠化和水土流失面积最大、危害最严重的地区,生态环境的保护和建设已成为实施西部地区大开发战略的重中之重。只有大力改善生态环境,西部地区的丰富资源才能得到很好的开发和利用,也才能改善投资环境,引进资金、技术和人才,加快西部发展步伐。  相似文献   

3.
资金是推进形成主体功能区的重要支撑,正确处理好资金配置中政府和市场的关系是其有效发挥作用的关键。中国不同类型主体功能区在建设初期面临不同的资金约束和资金需求特征,必将带来区域资金配置中政府与市场关系的差异,为了制定更有效、合理的主体功能区资金保障政策,有必要对此进行深入分析。首先建立由市场资金和政府资金构成的区域资金来源结构,其中资金市场化程度指标与中央财政依赖度指标分别反映了区域市场资金相对吸引能力和中央政府财政的支撑力度;选取已经发布省级主体功能区规划的12 个省级行政单元为研究区,对理论分析进行验证。结果表明:四类主体功能区中,开发类地区市场资金比重大于保护类地区,优化开发区市场资金比重大于重点开发区。基于主体功能区规划的初衷,开发类地区更加注重经济效益,且具有更高的预期经济收益,这是其市场资金比重高于保护类地区的主要原因;而在开发类地区内部,优化开发区转型升级产生的资金溢出压力远小于其优越投资环境产生的资金吸引力,这是其市场资金比重高于重点开发区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4.
中国制造业分布的地理变迁与驱动因素   总被引:7,自引:1,他引:6  
石敏俊  杨晶  龙文  魏也华 《地理研究》2013,32(9):1708-1720
近年来中国制造业分布格局呈现出新的动向。以2004-2005年为转折点,以食品轻纺行业为主的部分制造业部门开始从沿海省份向中西部省份转移,北京、天津、上海、浙江、广东、福建等省份的产业份额明显下降,安徽、江西、湖南、河南、四川等中西部省份的产业份额趋于增加。在地市尺度上,制造业分布变化呈现出"西进北上"的特点,具体表现为产业份额从沿海发达城市转向沿海省份内部发展相对滞后的地市、以及中西部省份内部产业基础较好且本地市场规模较大的地市。中部地区的重点开发区域已成为承接产业转移的重要载体。沿海地区劳动力、土地等要素成本上升导致要素成本的区域差异不断扩大,与此同时中西部地区市场邻近和供给邻近逐步得到改善。沿海地区和中西部地区之间要素成本差异的扩大和贸易成本差异的缩小,使得贸易成本和要素成本的均衡关系发生逆转性变化,这是驱动中国产业分布地理变迁的核心因素。  相似文献   

5.
京津冀协同创新水平评价及提升对策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协同创新是京津冀协同发展的核心议题之一,本文从缩小京津冀三地间创新水平差距和推动跨地区、跨主体的创新协作两个视角构建了协同创新指数,对京津冀协同创新水平进行测度评价。测度结果为:2010-2014年期间,京津冀整体的创新能力有了明显提升,但不同地区间、不同主体间的协同创新水平仍然较低。从综合创新水平来看,北京在创新的投入、产出和环境方面都遥遥领先,天津在创新投入和产业创新产出方面进步很快,河北在产业创新产出方面也有较快增长,但创新环境进步缓慢。从主体间协同创新水平来看,企业的主体地位较低,高校和研究机构的知识创新产出丰富但产业化程度较低。从区域间的协同创新水平来看,北京技术转移在全国范围内呈现“跳跃式”扩散特征,但对津冀主要产业的创新带动贡献不大。最后,提出了促进创新要素特别是人才要素的流动、构建官产学研多元主体协同创新模式、加强创新链与产业链对接等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6.
京津冀城市群创业风险投资的时空分布特征及影响机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创业风险投资是京津冀城市群一体化协同创新进程中的重要驱动力。本文利用社会网络分析方法分析了京津冀城市群创业风险投资的时空分布特征,在此基础上利用引力模型和计量分析模型揭示京津冀城市群创业风险投资时空分布的影响机制。主要结论为:京津冀城市群的创业风险投资网络在总额方面具有一定的周期波动性,其时空分布的不均衡性缓慢降低,创业风险投资的三中心(北京、天津和唐山)对周边城市具有一定的带动作用;创业风险投资在城市间的流动呈现出一定的网络性,但是发育缓慢,具有很强的向心性;创业风险投资对创业项目不同阶段的投资从偏重创业后期逐步趋向各阶段均衡发展;信息基础设施发展水平和经济发展水平与创业风险投资之间具有较强的正相关作用;金融环境、服务业发展水平相对滞后,对创新创业成果的转化和资金吸引能力较弱。  相似文献   

7.
全球化背景下的中国移民政策:评述与展望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全球化影响下中国凭借高速的经济发展吸引了越来越多的外国移民跨界来华,这也意味着中国必须要正视移民政策,重视引进海外高端人才的移民战略。本文在此背景下,分阶段梳理了建国以来中国的外国人管理政策,并在此基础上探讨了与本国国情相适应的移民政策。研究表明,建国以来中国的移民政策经历了三个发展阶段,从碎片化向系统化、规范化,从严密控制逐步向管理与服务并重发展。但总的来看,现行移民政策仍以"防管"为主要基调,在政策体系、准入标准、生活服务与社会保障等方面与现实发展及高层次人才的引进需求已有较大出入。因此,本文主张尽快完善以吸引高端移民为主的移民政策,对相关法规政策体系及管理机构进行革新,以增强吸引全球人才的竞争力。  相似文献   

8.
郑瑞婧  程钰 《地理研究》2024,(3):577-595
创新要素集聚作为“双碳”战略实施的关键支撑,对助力黄河流域低碳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作用。本文探究2006—2019年黄河流域78个地级市创新要素集聚与碳排放效率的时空分布特征及空间关联,基于STIRPAT理论构建的面板回归模型和空间杜宾模型探究创新要素集聚对碳排放效率的影响机理。研究表明:(1)黄河流域创新要素集聚呈“大分散,小集中”空间演变格局,以省会为主导的多极化集聚特征显著,碳排放效率呈现“下游高,中上游低”的空间分布格局,创新要素集聚与碳排放效率存在高高、低低、高低、低高4种关联模式,并由“点状分散”向“片状集中”分布转变。(2)技术成果集聚与碳排放效率存在“U”型关系,创新人才集聚与创新资金集聚对碳排放效率的影响均呈正相关,而创新资金集聚的影响系数不显著,不同资源富集和空间区位地市的创新要素集聚对碳排放效率具有异质性效应。(3)技术成果集聚的空间溢出效应未形成“U”型影响曲线,而创新人才集聚和创新资金集聚均具有显著的正向溢出效应。本文从加强创新要素空间互动、加快创新人才积累、促进创新资金流动等方面提出对策建议,为黄河流域激发创新活力、推进绿色低碳转型和高质量发展等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9.
承接产业转移是广大中西部地区的重大发展机遇。在分析全球价值链(GVC)的基础上,立足于我国经济梯度,提出了构建国内价值链(NVC)的基本思路。根据劳动力、资源、市场和区位等不同要素,明确了国内价值链主要划分为生产者驱动价值链、购买者驱动价值链、原材料驱动价值链和混合驱动价值链4种形式,重点分析了在不同价值链下地方产业集群升级的重点和方向,提出了不同的地方产业集群升级模式和内在机理。  相似文献   

10.
欧盟是世界上R&D全球化程度最高的地区之一,也是对跨国公司R&D投资竞争最为激烈的地区。近年来,欧盟各国普遍采取了吸引外国R&D投资的政策措施,主要集中于促进与R&D有关的直接投资政策、采取R&D激励措施和引进科技精英人才3个方面。有针对性地制定适合本国吸引R&D直接投资的综合政策是欧盟从R&D全球化中受益的基本经验。  相似文献   

11.
自2017年以来,“人才争夺战”如火如荼,城市步入以人才为核心要素的高维竞争阶段。作为人才争夺战的主要目标和人力资本的重要承载者,本文聚焦中国“一流大学”毕业生,基于2018年《毕业生就业质量报告》,运用Cartogram地图呈现了毕业生的空间流动特征,并梳理政府人才政策文件构建了人才政策评价指标体系,运用有向迁移模型剖析毕业生流动的影响因素。结果表明:① 就学地存在粘滞性,但区域差异显著,毕业生向一线城市集聚。② 城市吸引力水平分异明显,部分城市通过发布人才政策以补充地方经济、舒适性吸引力的不足。③ 经济维度要素与城市舒适性均能有效吸引毕业生流入,较高房价收入比会引发“挤出效应”。人才政策中,落户政策对毕业生流入起激励作用。  相似文献   

12.
谢圆圆  李锦昊  马凌 《热带地理》2022,42(3):385-395
随着城市知识经济转型,各个城市越来越重视对知识人才包括青年知识人才的吸引。以广州市高校大学生为例,采用定性和定量相结合的方法,从城市与个人的双重视角探讨高校青年知识移民就业城市选择的特点及其影响因素。研究发现:1)青年知识移民总体上倾向于选择其本科或研究生就读地所在的城市和比其户籍地与就读地更高等级的城市(如一线、新一线城市)就业,这反映了他们向上空间流动和社会流动的意愿与动机;2)他们的就业流动是城市因素和个人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其影响因素主要包括城市经济、城市环境、城市政策与城市文化,以及青年知识移民来源地的户籍类型与户籍地的城市等级等;3)城市经济发展(工作机会)是吸引高校青年知识移民的最重要因素,但与此同时,生存舒适度(生活机会)在青年知识移民的就业流动过程中所起的作用愈发重要,城市环境建设需要关注公共文化设施、社会舒适程度、交通便利程度、卫生服务设施以及城市自然环境和居住环境等方面的问题。个人因素方面,高校青年知识移民来源地的户籍类型与户籍地的城市等级对其就业流动决策具有显著的影响作用。细致探究青年知识移民就业流动规律及其影响因素是新时期理解和建构基于中国语境的知识型人才流动理论的需要,也是人才政策制定与知识人才实现自身价值的关键。  相似文献   

13.
薛宝琪 《中国沙漠》2022,42(6):116-124
以黄河流域91个地域单元的专利授权数据测度黄河流域城市创新能力,揭示2004—2019年黄河流域城市创新格局时空演变特征,并分析影响城市创新能力演变的相关因素。结果表明:黄河流域创新格局地带性差异显著,呈下游—中游—上游梯式递减态势。黄河流域城市创新能力空间相关性显著,高-高和低-低集聚现象明显,高-高集聚区集中分布在下游山东半岛,低-低集聚区主要分布在中上游省区,并且低值集聚区范围远大于高值集聚区。政府财政投入、人才要素、经济基础、信息化水平、金融环境、经济外向度6个指标共同影响着黄河流域城市创新格局的形成与演变。其中,信息化水平和政府财政投入影响较大,经济基础和人才要素次之,金融环境和经济外向度影响相对较小,所有因素影响均为正。  相似文献   

14.
中国区域创新绩效时空演变特征及其影响因素研究   总被引:7,自引:5,他引:2  
通过构建创新投入、产出指标体系,运用创新产出和创新效率两个因素表征区域创新绩效,并对区域创新绩效的时空演变特征进行分析,结果显示:创新绩效高值区域分布在东部沿海和长江沿岸地区,这种分布格局和T字形国土开发结构存在着高度的吻合,区域创新绩效的极化现象越来越明显;创新产出的区域差异最大,创新效率的区域差异最小;创新投入和创新产出的区域差异呈增大趋势,创新绩效和创新效率的区域差异呈现出先减小后缓慢增大的趋势。通过回归建模分析,探讨了区域创新基础、产业集群环境、产学研联系质量、政府支持、技术溢出效应等因子对于区域创新绩效的影响,发现区域创新绩效受创新基础和政府支撑的影响最大,受产学研联系质量的影响次之,而产业集群环境和技术溢出效应对区域创新绩效的影响较小。  相似文献   

15.
基于城市发明专利授权数,利用克里金插值法、空间自相关方法分析了中国城市创新能力的空间分异特征;并运用地理加权回归(GWR)模型探讨了289个地级及以上城市创新能力影响因素的空间异质性,揭示主导因素的空间分异。结果表明:1)中国城市创新能力呈现由东南向西部递减的趋势,创新能力最强的城市主要集中在东南部沿海地区,而以西藏各市及青海、新疆部分城市为主的西部城市创新能力最弱,空间集聚性显著;创新能力高-高集聚的地区为京津冀、长三角、珠三角地区,低-低集聚的地区为西部及东北地区。2)影响因素方面,各自变量的显著性水平较好,显著区域占比由大到小依次为财政投入、人才要素、经济基础、经济外向度、金融环境、信息化水平,除财政投入对城市创新能力具有显著的正相关性之外,其他因素皆同时存在正负相关效应;各自变量指标回归系数区间范围较大,具有明显的空间分异特征。3)主导因素方面,东南部城市创新能力受经济基础影响较大,而东北以及西部城市受金融环境影响较大。中国城市创新能力影响因素存在空间分异,政府及相关部门在制定创新政策时需要考虑不同城市的特点,采取针对性措施,促进中国城市创新健康协调发展。  相似文献   

16.
彭如霞  夏丽丽  林剑铬 《地理学报》2021,76(4):992-1005
外商直接投资(FDI)企业按知识基础类型可分为解析型、合成型和象征型,从政策工具维度对珠江三角洲核心区六市2007-2016年的创新政策进行文本分析,以创新政策强度和创新政策协同度两个指标量化评估珠三角核心区六市创新政策环境,利用多项式逻辑回归模型识别和检验创新政策环境对异质性知识基础的外商直接投资企业区位选择的影响....  相似文献   

17.
2000—2015年中国大陆人才的空间聚集及时空格局演变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张波 《世界地理研究》2019,28(4):124-133
基于中国大陆31个省市数据,以人才密度为核心指标,运用计量地理学方法,对2000-2015年期间中国人才的空间聚集特征及时空演变格局进行实证研究。主要结论有:1)中国各省市人才分布表现出非随机性和空间非均衡性,人才主要聚集在京、沪、津等省市,呈现一横两带“Π”型的空间格局,北方人才密度高于南方且逐渐向南偏移,中部出现“塌陷现象”;2)从局部聚集特征来看,高—高型人才集聚地区主要集中在环渤海地区、低—低型则集中在西南地区;3)人才集聚“冷点地区”位于西南地区,且出现逐渐扩大趋势。对此,建议中央政府加强鼓励和引导人才向相对落后地区特别是向人才薄弱地区转移,同时这些地区要主动对接东南沿海地区的产业转移以及“一带一路”倡议等,充分发挥自身优势,吸引优秀人才聚集,实现各地区均衡协调发展。  相似文献   

18.
马丽  田华征  康蕾  戚伟 《地理科学》2020,40(6):863-873
在解析支撑能力和东北问题特点的基础上,从“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五大理念出发建立全面振兴社会经济支撑能力评价指标体系和综合评价方法,以地级市为单元对东北三省进行评估。研究发现:各地市社会经济支撑能力差异显著,哈大沿线核心城市的支撑能力较强,西翼城市以及朝阳、七台河、绥化、葫芦岛、铁岭、双鸭山和鹤岗等资源型城市支撑能力较弱。因此未来东北地区在振兴政策的区域分布上应有所侧重,对不同地区施以不同的振兴或扶持政策。在创新、绿色、开放方面需要集中力量重点突破,而在体制机制改革和共享服务建设方面需要全面覆盖,并重点加强黑龙江北部和辽宁、吉林西翼城市的共享能力建设。  相似文献   

19.
许泽宁  陈子韬  甄茂成 《地理研究》2022,41(6):1540-1553
人才是城市发展的核心动力,近年来,城市间人才竞争日趋激烈,人才空间配置失衡的问题日益严重。如何通过区域协调发展,促进人才空间分布的优化,成为区域高质量发展的关键。本文以长三角地区为例,基于城市高学历人才规模的估算,剖析区域一体化政策对城市高学历人才分布的影响及作用机制。研究发现:① 长三角就业人口中高学历人才占比逐年提升,由2005年的20.19%增长至2018年的30.89%,呈现出“多中心、中部强、南北弱”的空间分布态势,且极化现象明显;② 相较于其他城市,被纳入区域一体化政策的城市平均多6.81万本科学历人才和0.59万研究生学历人才,中小城市与核心城市受到区域一体化政策的影响更加明显;③ 区域一体化政策主要通过提升城市创新产出和公共服务水平的方式,来影响城市高学历人才的规模和占比。在区域协调发展的战略要求下,本文的研究发现可为城市间人才优化配置和区域治理提供决策支持。  相似文献   

20.
中国创新能力时空格局演变及其影响因素   总被引:7,自引:2,他引:5  
创新驱动是经济发展新常态下中国发展的必然选择。本文选取2000-2014年中国30个省(市、区)的创新能力相关数据构建面板数据集,运用线性加权综合法、变异系数、基尼系数、空间自相关、NICH指数分析等方法,结合GIS空间分析软件和SPSS数据分析软件,探究中国创新能力时空格局演变及其影响因素。研究表明:①2000-2014年中国创新能力逐年提升,从2000年的0.199提升至2014年的1.775。其中知识创新能力和技术创新能力提升速度较快,而政府支撑和服务能力以及创新基础环境提升较缓慢。②创新能力区域差异由“大差距低水平”向“小差距高水平”转变,高水平和增长较快的区域主要集中在东部沿海地区,西南和西北各省(市、区)创新能力较弱且增长较慢。③区域物质资本集聚、区域智力资本集聚、区域创新环境、全球化知识溢出等是影响中国创新能力时空格局特征的主要因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