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湘东板杉铺岩体构造样式与侵位机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根据板杉铺岩体的基本特征(形态、产状、主体单元的空间分布、接触关系)、围岩构造(褶皱、断层、片理等)、内部构造(片麻理、包体、断层、节理、岩脉、岩石磁性组构)等构造样式认为,板杉铺岩体侵位经历了重熔岩浆的产生→底辟上升→多次脉动式上侵的逆旋-气球膨胀的过程,为花岗岩体构造样式研究与就位机制分析开拓了新的思路。  相似文献   

2.
凤凰山花岗岩体构造系统分析及侵位机制   总被引:6,自引:1,他引:6  
本文从宏观上对凤凰山岩体的区域构造位置、岩体侵位前后的构造演化过程及岩浆侵位时的动力学条件进行了论述;对岩体内部及接触带的面理、线理进行了磁组构测量、显微构造观察、包体应变测量及X光组构分析等系统研究,最终获得如下结论:该岩体侵位除有膨胀作用外,在岩体侵位后期还有过旋转运动,而且岩体侵位受到NNE向左旋剪切作用控制。   相似文献   

3.
铜陵凤凰山岩体侵位构造变形特征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张达  李东旭 《地球学报》1999,20(3):239-245
通过对凤凰山岩体的野外研究,显微构造,包体测量及磁组构分析,详尽解析凤凰山岩体的侵位构造变形特征,并厘定了岩体变形过程中的应变状。结果表明表明凤凰山岩体NNE向水平左旋剪切应力及重力的联合用用下呈气囊膨胀式同构造侵位的机制。  相似文献   

4.
5.
花岗岩构造与侵位机制研究进展   总被引:7,自引:1,他引:7  
近年来对造山带花岗岩构造与侵位机制的研究表明,花岗岩不但可以侵位在区域伸展的构造背景,也可以侵位在区域挤压(缩短)的构造背景。花岗岩侵位受断裂的控制并不是像以前认为的那样明显,而是受多种侵位机制的共同作用,而构造样式和变形组构则是侵位机制研究的基础。提出了一些新的研究思路和方法。此外,对大别山中生代花岗岩构造、侵位机制作了简要讨论。  相似文献   

6.
湘南大义山岩体地质特征及其侵位机制分析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用单元-超单元填图法,对大义山岩体进行了岩石谱系单位划分,并对其岩石学、矿物学、岩石化学等特征进行了研究。在此基础上,提出岵浆演化从南东向北西、从早期至晚期有由酸性向酸碱性方向演化的规律,并认为花岗岩(尤其燕山期)独特的地球化学背景是大义山岩体内部及接触带盛产锡铅锑钨多金属矿之主因所在。岩体构造研究表明,岩体受北西向邵阳-郴县构造岩浆成矿带严格控制;岩体内部构造及接触带围岩的构造位态显示为“被动”  相似文献   

7.
8.
五台山车厂岩体侵位机制讨论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五台山北坡的车厂岩体出露面积达500km ̄2,据分析,仅为一厚不足4km的岩席。其顶板(北界)是金刚库组,底板为五台山主峰地带的绿片岩。该岩席与围岩没有明显的热交换反应,侵入时温度很低,可能呈固态侵位。岩体的接触带岩石已全部糜棱岩化,含角砾状捕虏体,大捕虏体多在韧性剪切边界与岩体接触带附近,说明岩席的侵位机制可能是地层受力后片理张开为其贯入提供了空间;张开过程中巨大的负压和岩浆房受挤的联合作用为侵位提供了动力来源。  相似文献   

9.
崔召花岗岩岩体的磁组构特征及其构造侵位意义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侵入岩体的磁组构形成于岩浆运移侵位、固化的过程中,必然保留了岩体的构造侵位过程的信息.以玲珑复式花岗岩岩基南部的崔召岩体为例,对岩体磁组构的详细研究,可以揭示岩浆运移,就位和变形等一系列特征.崔召岩体的磁线理不发育,反映岩体侵位速度慢,岩体边部磁面理比内部发育,并且岩体边缘磁各向异性度P值明显大于岩体内部,磁线理倾角小,反映岩体侵位过程中侧向挤压作用比较强烈,具有类似于气球膨胀作用的侵位机制.并且此磁组构特征再没有受到后期构造热事件的影响.  相似文献   

10.
广西姑婆山岩体侵位构造及侵位机制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本文从环形构造和线性构造特征、侵位断裂—岩墙、岩脉、定向构造和挤压变形构造、外接触带的褶皱构造、岩体的应变测量等方面,系统地对姑婆山花岗岩的侵位构造进行了研究,并得出了该岩体属“气球膨胀”的侵位机制。  相似文献   

11.
运用阴极发光技术,对湖南东部宏夏桥和板杉铺岩体的锆石进行了内部结构分析,在此基础上利用LA-MC-ICPMS锆石U-Pb定年方法进行了同位素年代学测定。结果显示,宏夏桥2个黑云母花岗闪长岩样品分别给出了(421±2)Ma和(423±2)Ma的主体谐和年龄;板杉铺2个黑云母二长花岗岩样品给出了(422±2)Ma和(421±2)Ma的谐和年龄。这两岩体均为准铝质-过铝质花岗岩,具明显高Sr/Y和La/Yb比值和负εNd(t)值,与埃达克岩类似,推测它们为早古生代华南地壳缩短加厚和部分熔融作用的产物。综合区域岩浆和变形变质年龄,本文认为,华南早古生代陆内挤压造山作用发生于~460~420 Ma,以前泥盆纪地层广泛褶皱和大规模地壳重熔型岩浆活动、混合岩化作用、基底韧性剪切及高级变质作用为主;陆内造山后期的伸展松弛作用发生于~420~385 Ma,主要表现为后造山花岗岩形成、张扭性韧性剪切和退变质作用。  相似文献   

12.
Seawater intrusion was observed in China’s coastal aquifers as early as 1960s. At present, it covers an area of more than 2,000 km2 in China. In 2002, the seawater intrusion area was increased to 1773.6 km2 in Shandong Province, China, and it is continuing to extend in the coastal area of Laizhou Bay. In order to study the characteristic of the seawater intrusion and the pattern of the saltwater/freshwater interface, we set the China’s first three-dimensional seawater intrusion observation network in Longkou City of Shandong Province in 1989. In order to control the development of the seawater intrusion, in 1995, a continuous underground concrete wall, by the method of high-pressure jet grouting, was constructed in the downstream plain area of the Huangshuihe river in Longkou City. The average depth of the 5,842 m long concrete wall is 26.7 m, and the maxim depth is 41 m. It forms a coastal underground reservoir with the total storage capacity of about 5,359 × 104 m3. In the past 10 years, the reservoir obtained great economic benefit, social benefit and ecosystem benefit.  相似文献   

13.
玉华山高位侵入杂岩定位机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高位侵入杂岩独特的成岩环境使其形成了一套与深成岩体不同的构造,这些构造为分析岩体的定位提供了依据。区域构造的演化与伴随早期超单元所形成的一系列构造,共同影响着超单元方式的选择。玉华山杂岩定位受到第一、第二和第三序次构造的控制,先后以隐爆拓宽、破火山口塌陷、岩墙扩张机制定位。  相似文献   

14.
湘东地区板杉铺加里东期岩体是一套具埃达克岩性质的花岗闪长岩。该岩石具有高的SiO2(~70%)和Al2O3(~16.5%)、中等高的Na2O/K2O比值(普遍大于1.0,可达1.4)和低但可变的Mg质指数(Mg#= 37-59)。相对高的Sr(均值: 520 ppm)和Ba(1052~1502 ppm)以及低的Y(<12 ppm)和Yb(<1 ppm)丰度,导致该岩石具有低的Rb/Sr(0.17~0.42)、高的Sr/Y(34~64)比值,以及LREE强烈富集[(La/Yb)N= 27 ~ 71]而铕弱负异常(Eu/Eu*= 0.76 ~ 0.91)的稀土配分模式。因此,板杉铺岩体源区岩可能为石榴角闪岩或石榴角闪岩-角闪榴辉岩过渡相。但低Nd和高Sr同位素组成[?Nd(t)= -6.7 ~ -8.4],(87Sr/86Sr)i= 0.7078 ~ 0.7140]说明它们并不来源于俯冲的玄武质洋壳或亏损地幔;而高放射性成因Pb[(206Pb/204Pb)i=18.22~18.78]、高微量元素比值(如Ba/La=~15-28、Th/Ce=0.29-0.36)暗示深海沉积物及再循环的陆源沉积物可能已卷入这些岩石的成因。结合区域地质、地层和构造事件,我们认为,早古生代可能的陆-弧-陆碰撞是导致研究区埃达克质花岗闪长岩产生的重要机制,而源于先前富集地幔的玄武质岩浆底侵则诱导了加厚的中酸性弧下地壳岩石部分熔融。部分熔融产生的岩浆可能经同化混染和分离结晶作用过程最终形成了板杉铺埃达克质花岗闪长岩。华南埃达克质花岗闪长岩的厘定不仅揭示早古生代时期华南地区经历了地壳增生事件,对正确理解华南、特别是扬子板块东南缘Au-Sb-W-Cu等多金属成矿作用还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5.
铜陵舒家店岩体的年代学和地球化学特征研究   总被引:17,自引:0,他引:17  
舒家店岩体位于长江中下游中部的铜陵断隆区与繁昌断凹区(盆地)的过渡部位,主要的岩石类型有辉石闪长岩、石英闪长玢岩、花岗闪长斑岩、闪长岩以及闪长玢岩.本文通过对岩体中主要岩性-辉石闪长岩锆石LA-ICP MS精确定年、地球化学组成以及Pb同位索的分析,研究舒家店岩体的年代学、岩浆源区、岩浆演化和构造背景等问题.研究显示,...  相似文献   

16.
宁国市中溪滑坡成因及稳定性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安徽宁国市中溪滑坡是因工程切坡挖方而引起的大型滑坡。文章阐述了中溪滑坡的环境地质条件,重点讨论了该滑坡的地质特征、岩体结构、形成条件及影响滑坡稳定性的因素;分析了岩土的工程性质,计算了边坡的稳定性,最后对该滑坡的治理提出了综合治理方案。  相似文献   

17.
莱州湾东南沿岸地下水水位动态与海水入侵相关规律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本文在莱州湾东南沿岸,用蒸发量、降水量和开采量指标实测资料建立了它们与地下水位负值区的相关模式;通过建立地下水位负值区面积与海水入侵面积之间的回归模型,揭示了地下水位负值区的产生和扩大是导致海水入侵发生和发展的主导因素,并用量化指标加以反映。最后对海水入侵的发展规律和防治措施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18.
张家口市崇礼区北部完成了1∶5万地球化学测量,小西湾侵入岩位置恰与化探工作圈定的AS33,即小西湾综合异常高度套合.利用区域资料及异常查证所获得的大比例尺地质、物化探数据,对该区成矿条件进行了综合分析,并推测了矿化蚀变的形成机制及其矿化蚀变体主要赋存位置.通过推断该区矿化机制并建立模型,认为该区具有寻找中高温热液型多金属矿床的潜力,并对下一步的勘查方向提出了建议.  相似文献   

19.
方维萱  郭玉乾  李天成 《地质学报》2024,98(6):1776-1802
碱性岩浆对金属成矿和金属矿集区有独特控制作用,因火山—侵入岩序列与金属成矿和岩浆叠加侵入构造系统识别难度大,长期制约了深部勘探和找矿预测。本文以云南东川铁铜金矿集区(元古宙陆缘裂谷盆地)和个旧锡铜钨铯铷多金属矿集区(三叠纪弧后裂谷盆地)为主,采用大比例尺构造岩相学填图新方法,解析研究了碱性岩浆活动有关的火山—侵入岩侵入序列与岩石组合、裂谷盆地演化和岩浆叠加侵入构造系统,揭示了它们与滇东地区铁氧化物铜金型(IOCG)、铜钴- 金红石- 稀土和锡铜钨铯铷多金属矿叠加成矿内在关系。研究认为:① 云南东川铁铜金矿集区内,新太古代末期碱性岩类以方解石钠长岩(2520±14 Ma)和碱性铁质苦橄岩(2529±77 Ma)为主。新太古界—古元古界小溜口岩组(>2. 50 Ga)顶部古岩溶风化壳,受中元古代火山喷发—岩浆侵入构造叠加再造形成了特殊单元(独立填图单元, 2. 50~1. 80 Ga),它们是铜钴- 金红石- 稀土矿床的新找矿层位。② 在中元古界因民组一段内,铁钠质碱性基性岩、铁钾质粗面岩和铁质碱性辉绿辉长岩等岩石组合形成于因民期火山断陷成盆期。因民组二段和三段是稀矿山式铁铜矿床储矿层位,铁铜矿层下盘铁钾质粗面岩为独居石型稀土成矿层位。在格林威尔造山期碱性钛铁质辉长岩(1097~1047 Ma)- 碱性钛铁质闪长岩- 碱性二长斑岩等碱性钛铁质侵入岩体,形成了白锡腊深部IOCG矿床和金红石富集成矿。③ 在个旧三叠纪弧后裂谷盆地内,三叠纪碱性苦橄岩和碱玄岩中形成了Sn- Cu- Zn- Li- Rb- Cs初始富集;在晚白垩世浅色花岗岩叠加成矿作用下,形成了金云母矽卡岩型锡铜钨铯铷矿床。④ 裂谷盆地内早期碱性岩中初始富集金属与后期富含成矿金属的碱性侵入岩叠加成矿可能是金属超常富集机理。在东川地区岩浆叠加侵入构造内,岩浆热液角砾岩筒对铜钴- 金红石- 稀土元素叠加富集成矿控制显著;在个旧地区,浅色花岗岩侵入于碱性苦橄岩- 碱玄岩中,对金云母矽卡岩型锡铜钨钴铯铷矿床的叠加富集成矿控制显著。  相似文献   

20.
湘南姑婆山岩体北西侧侵入接触带构造控矿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位于湖南南部的姑婆山岩体北西侧侵入接触带受断裂构造控制明显,表现复杂多样,是该区钨、锡多金属矿床的主要控矿构造.根据接触带不同成矿区段的空间展布特点、构造变形和矿化蚀变特征,认为该区接触带构造是岩体侵位和区域应力双重作用的结果,并首次将该侵入接触带构造划分为3种类型,即侵入接触-断裂复合型、双侵入接触-断裂复合型以及捕虏体接触-断裂复合型.明确提出了侵入接触带构造控矿的观点,从而为进一步研究其成矿及控矿作用提供必要的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