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50 毫秒
1.
2.
黄铁矿与沥青铀矿的共生条件及在沥青铀矿形成过程中所起作用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高价铁与高价铀混合溶液在还原场中形成了共生的黄铁矿与沥青铀矿,该过程必须在弱酸性-中性-碱性介质中进行,其中在弱酸性至中性介质中易形成大的黄铁矿单晶。高价铀溶液流经黄铁矿矿区时,若在高温高压条件下,有新生的黄铁矿或白铁矿与沥青铀矿共生。黄铁矿还原六价铀形成沥青铀矿时,起还原作用的是二价硫。赤铁矿常与沥青铀矿共生,但它们是热液演化过程中不同阶段的产物,赤铁矿形成于体系氧逸度高的氧化环境,沥青铀矿形成于体系氧逸度低的还原环境,赤铁矿形成于沥青铀矿之前。 相似文献
3.
本文在分析下庄矿田成矿地质背景的基础上,对该矿田成矿热水溶液中铀的存在形式、铀酰络合物的氧化还原临界电位值和水-铀比电位值进行了计算。计算结果表明,成矿热液中,铀的迁移形式为UO2(CO3)22-、UO2F3-和UO2F42-,其Ehcu和Ehw,u值分别为-0.18 ~0.46 V和-0.44~ -0.5 eV。CO2和F-, 是铀成矿的主要矿化剂。沥青铀矿是在地壳处于拉张环境,水-铀比电位值小于零的条件下形成的。 相似文献
4.
5.
《矿物岩石地球化学通报》2017,(2)
金属铀(0价)是近年来中国在沥青铀矿研究中的一大成果,本文扼要叙述了金属铀(0价)的特征,沥青铀矿的化学成分、测试参数、化学年龄、形成环境、模拟实验等方面的研究成果和存在问题,指出根据金属铀(0价)的发现可推论热液矿床铀来自地球的深处。 相似文献
6.
7.
8.
徐海江 《华东地质学院学报》1981,(1)
本文对东秦岭大理岩带主要铀矿床、矿点中分选的沥青铀矿进行了矿物学研究,并对其晶胞参数、同位素年令、硫同位素、差热、失重现象、矿物化学全成分、微量元素、包果体测温等做了测定和分析。并强调指出矿床的特征矿物组合及与沥青铀矿伴生的指示性矿物—含铀榍石。 相似文献
9.
晶质铀矿和沥青铀矿是铀的简单氧化物中的两个最重要的矿物,其化学分析所提供的主要化学组份是UO_2和UO_3。矿物的晶体化学研究结果表明,晶质铀矿和沥青铀矿具有相同的晶体结构——CaF_2型,属于同一矿物种。所以,有些国家的矿物学家将二者统称为“Ura-ninite”。但是,晶质铀矿和沥青铀矿在晶体形态及某些物理性质方面是有差别的,矿物成因及产出的地质条件也不尽相同,就是在晶体结构方面也有差别:晶质铀矿晶胞中的 相似文献
10.
在分析地壳地震测资料,重力测量数据电算处理结果及有关岩石物理学特性资料的基础上,对壳内成矿系统的地质动力学条件做出了结论。 相似文献
11.
12.
关于铀在热液中迁移和沉淀的形式问题,不少学者曾进行过研究;但是,至今这一问题还是铀矿地质中争论较多的问题之一。这篇文章通过取自碳酸盐-沥青铀矿建造矿床中的方解石及沥青铀矿样品的液态包裹体成分分析,进行了对成矿时期热液成分的推断和对铀在热液中迁移、沉淀形式的解释;共中着重叙述了形成碳酸盐-沥青铀矿建造矿床时含铀热液的主要成分(重碳酸盐)、铀的价数(四价及六价)、铀的络合物形式(主要是氟-碳酸盐,碳酸盐、氢氧化物)及铀的沉淀方式(主要为置换和氧化-还原反应)。 相似文献
13.
在开展对铀矿床物质成分及矿床成因的研究工作中,需提取一定数量的纯沥青轴矿,供单矿物化学全分析、X 光衍射分析同位素年龄测定、差热分析、热重分析等使用,但分离单矿物费工费时,尤其对小于0.10毫米粒级,常因不易提纯而被丟弃。我们在工作中采用 WCF-2型多用磁性分析仪(北京地质仪器厂制)分离、提纯沥青铀矿取得较好的效果。沥青铀矿单矿物纯度达99%以上,每小时平均可提取纯单矿物0.5—1.0 相似文献
14.
本文对某铀矿区内产出的三种类型铀矿床中沥青铀矿的物理性质、红外光谱、化学成分、形成温度及铀-铅同位素组成进行了研究对比,并应用沥青铀矿的稀土分布模式及与沥青铀矿共生的石英、方解石的氧同位素组成的研究,探讨了成矿物质及矿液的来源。 相似文献
15.
微古化石资料和前人研究表明,相山铀矿田基底变质岩原岩时代为新元古代青白口纪。文章通过野外地质调查和系统采样对这套变质岩的原岩组成和形成环境进行了分析。大部分变质碎屑岩样品以中等Si O2含量、高的K2O/Na2O值和较高的Fe2O3T+Mg O及低的Ca O含量为特征。所有样品的稀土元素具有∑REE总量较大、轻稀土富集和Eu亏损的特征。稀土元素分布模式图解中各样品的总体组成模式相当接近,稀土配分型式为右倾式,与后太古宙页岩和上地壳相似。西蒙南图解和涅洛夫图解表明,神山组原岩主要为复矿物砂岩和长石砂岩,库里组原岩主要为石英岩质砂岩及长石砂岩;上施组原岩主要为长石砂岩及少量硅质泥灰岩、泥质砂岩。结合变余构造特征分析认为,这套变质碎屑岩形成于滨浅海—陆棚沉积环境。所有样品中Th/Sc比值变化范围较小(0.5~1.1),而Zr/Sc比值变化范围较大(8~24),揭示了变质岩源区成分复杂,可能经过多次沉积循环。在Th-Sc-Zr/10和La-Th-Sc图解中,大部分数据落入大陆岛弧区,说明该套岩石可能沉积于靠近大陆岛弧的相关盆地。Hf-La/Th图解表明,原岩的物源大部分来源于古老地层的抬升剥蚀,酸性岛弧源区仅占少数,说明其沉积时期岩浆活动并不明显,而物源区伴有构造隆升,结合地化特征分析推测赣中相山基底变质岩原岩形成于华夏地块与扬子板块后碰撞伸展环境下的残留海盆。 相似文献
16.
本文描述了含铀细脉和贯穿它的较晚期螢石细脉中矿物之间的相互关系。文中列出了含氟溶液对沥青铀矿、辉钼矿及其他矿物作用的资料,指出了这些矿场在含氟溶液作用下的再沉积。 相似文献
17.
关于沥青铀矿的合成实验,前人做过许多工作,但多是在高温高压下进行的。1954年J·W·Gruner曾报导过在50℃及室温下做过实验,1958年 L·J·Miller也提到过在25℃下合成沥青铀矿的问题。但他们的合成产物只是雏晶,未得到理想的X射线德拜图。也未见有关合成矿物学方面的详细报导。人们很早就知道产于砂岩、煤、碳酸盐岩、硅岩、黑色页岩等中的沥青铀矿与黄铁矿的关系非常密切。它们的矿物学和地球化学的研究表明:在同生(成岩)矿床中,沥青铀矿与胶状黄铁矿形成共生组合,并沿黄铁矿边缘分布,或局部交代黄铁矿。在后生(再造)矿床中,沥青铀矿依赖黄铁矿及其蚀变产物赤铁矿而存在,形成沥青铀矿与 相似文献
18.
19.
相山铀矿田铀源的地球化学证据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相山矿田矿石、沥青铀矿及伴生的黄铁矿的铅同位素具有明显的异常铅特征,成矿物质源区年龄为140Ma,与该区碎斑熔岩的年龄一致,说明铀源系由火山岩提供。矿石中U、Th、Mo、P的分布特征显示成矿铀源来自围岩。水-岩反应的模拟实验结果表明,铀成矿热液可以由本区火山岩与地下水在成矿期地质地热背景条件下的相互作用产生。 相似文献
20.
洞穴化学沉积物气候-环境记录机理研究中,亟需了解各种环境替代指标形成的地球化学过程及其影响因子.我们以洞穴滴水为主线长期系统监测研究了气候-环境信号的传递过程和受控因素,判别了洞穴顶板土壤基本情况(自然和人为作用),分析了洞穴滴水的水动力特征,归纳了水文、水文地球化学过程及简单模型,考察了滴水的DOC、荧光强度及相关性,综合探讨了氢、氧、碳同位素信号传递过程及其受控因素,以及对不同生态系统的碳、氧同位素的对比.当前我们所获得的主要成果和认识是发现滴水的溶解有机碳和荧光强度以每年4~6月最强,并与洞穴上覆植被条件成正相关;降雨对洞穴滴水氧同位素组成有明显的控制作用和一致的季节变化特征,蒸发作用对氧同位素信号的传递有不大于2‰的影响作用;植被条件对滴水碳同位素信号起主导控制作用,δ13C值在湿热条件下低于干冷条件,明显受降雨稀释效应、水动力过程、方解石溶解/沉积作用和CO2逃逸等因素的影响.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