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李金国 《地理教学》2012,(11):20-22,8
一、课标分析本节课的课标要求是:"绘制全球气压带、风带分布示意图,说出气压带、风带的分布和移动规律及其对气候的影响"。分析本条标准,教学应从三个层面上达成该部分的教学要求。一是学生要学会绘制全球气压带、风带分布示意图;二是学生能够通过所绘示意图,总结并说出气压带、风带分布和移动规律;三是知道不同气压带、  相似文献   

2.
胡海侠  吴祺 《地理教学》2011,(13):17-20
洋流的成因和全球洋流的分布规律是历来教学的重点与难点。洋流的成因并非孤立的,而是多种地理要素共同作用的结果:洋流的分布与气压带、风带密切相关,其流向受地转偏向力、海陆分布及季风的影响。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在于通过课堂教学发展学生的高级地理思维水平,使学生通过主动学习获得知识。  相似文献   

3.
张文 《地理教学》2010,(6):9-12
一、课标要求 1.三圈环流的形成过程及气压带、风带的位置和名称。 2.理解海陆分布对气压带、风带分布的影响,东亚和南亚季风的形成原因。  相似文献   

4.
翟军 《地理教学》2012,(19):30-31
"气压带和风带对气候的影响"是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1第二章地球上的大气第二节气压带和风带第三目的内容,该目除正文154字,还分别设有一个案例分析和学生活动。整篇内容言简意赅但内容丰富,既有知识点的阐述又有练习反馈,是教学的重点、难点,也是  相似文献   

5.
杨爱国 《地理教学》2013,(18):17-18,30
正一、基础过关1.在下图中相应位置填出全球性气压带与风带,并完成下表。极地高气压带极地高气压带气压带风带90。S60。S30。S30。N0。60。N90。N极地东风带极地东风带该图及下表的设计只是让学生选填部分重点的气压带与风带,没有让学生每个都填出,这不仅节省了课堂时间,提高容量,同样可以检测出学生对气压带与风带基础知识的掌握情况,强化了学生对基础知识的巩固。并通过典型例题1引导学生对"气压带、风带随太阳直射点移动"的灵活迁移运用。  相似文献   

6.
简萍 《地理教学》1998,(5):33-33
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的地理新教材(第三版)第二册的第十三章“撒哈拉以南的非洲”中,在解释热带稀树草原气候的成因时,写道:“干季,在副热带高压控制下,干燥少雨”。这样解释不太确切,容易使学生对气压带和风带的位置及其移动规律产生误解。并且素描图(13.8和13.7)上的文字描述与课本正文的解释又自相矛盾,更易使学生对此混淆不清。为此,有必要考虑重新修改,其理由如下:  相似文献   

7.
吴春富 《地理教学》2012,(23):41-42,45
【学习目标】 知识与技能理解气压带、风带的移动规律并能够分析判读相应的气候类型;了解三圈环流影响下形成的气候类型及其植被类型。  相似文献   

8.
齐彦磊 《地理教学》2023,(18):28-31
中国近代图文识字教科书中的地理教育主要包括四部分内容:以世界眼光推论时事、以求真精神划分经纬、以科学方式观测气象、以广阔胸怀欣赏形胜。中国近代图文识字教科书主要涉及地球学、地貌学、地图学和气象学等领域的知识,旨在帮助儿童了解世界地理和中国地理概况,深入认识地理环境和地理规律。伴随着中国传统舆地学向近代地理学的转型,中国近代图文识字教科书开始走出“国朝中心,四海夷服”的“天下观念”,融汇西方近代地理学的空间观、知识观和科学观,倡导唤醒儿童的世界意识。  相似文献   

9.
陈林 《地理教学》2011,(5):22-23
分析某区域的气候特征,多从气温和降水两大要素考虑。气温考虑温度高低以及温差大小,降水考虑降水总量以及降水的季节变化和降水的年际变化,特殊地区还要考虑太阳辐射、大风等气候要素。评价气候特征对农业生产的影响,还要考虑水热组合状况。影响气候特征形成的因素很多,有纬度位置、海陆分布、详流、气压带和风带等,本文仅从地形这一要素加以分析。  相似文献   

10.
杨叶  顾成云 《地理教学》2021,(12):25-28
概念图是学生认知结构可视化的工具,充分利用能够对学生形成知识概念体系和促进目标达成产生积极作用.本文以三圈环流相关概念为基础,结合知识概念间的相关分析,确认学生三圈环流概念的掌握情况,得到学生对气压带、风带分布规律掌握不佳的原因.由此提出从概念联系出发,对环流形成的动力与热力原因进行区分和强化,加强气压带和风带的内在关系教学等策略.结果显示:学生通过对概念网络关系系统梳理,三圈环流知识最终掌握良好.  相似文献   

11.
本研究通过课例研究、实验对比、调查问卷等方法,收集、分析相关数据,研究初中学生图文转换能力的现实状况,探究传统地图教学和"互联网+"条件下动态地图、影像地图教学对提高初中学生图文转换能力作用的区别,探究"互联网+"背景下提高初中学生图文转换能力的必要性和实现方法,从而为改进地理教学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2.
教学难点是指"学生学习过程中,学习上阻力较大或难度较高的某些关节点",也就是"学生接受比较困难的知识点或问题不容易解决的地方"。笔者结合自己多年的教学体会,以人教版必修1为例谈谈高中地理课堂教学难点有效突破的方法。一、疏通思路教学时像庖丁解牛一样,层层剥皮,步步深入,依照逻辑顺序,引导学生理清学习思路。思路清,学起来就轻松,可化难为易;思路乱,理解就困难,知识就混为一团,进而影响以后的进一步学习。案例1:高中《地理》(必修1.人教版)"气压带、风带对气候的影响"一节难点之一是气候类型的  相似文献   

13.
正高中地理"说题"是一种教学教研活动,以试题为载体,通过对同学和老师或教研人员说命题立意和能力水平考查、说考点和考纲要求、说审题、说试题讲解过程、说错误答案剖析、说答题规律总结、说试题价值拓展,指导学生如何从地理视角出发,获取图文资料中的有效信息,运用地理知识对地理事物或者现象进行合理描述和阐释,促进学生地理思维的形成,提高学生用地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旨在提高学生的地理素养和促进地理教师的专业成长。在进行地理"说题"的实际操作中需要注意以下几方面。  相似文献   

14.
翟立群 《地理教学》2013,(14):14-15,40
正一、引言单圈环流是中学地理教学内容的一部分,是大气环流教学过程中必不可少的重要环节,是学习三圈环流形成、理解并把握全球气压带和风带分布特征的重要知识前提与基础,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单圈环流指的是赤道地区大气受热上升,于高空流向北极上空,在北极冷却下沉,于极地近地表流向赤道地区所形成的大气环流,其过程如图1所示。  相似文献   

15.
大气环流是全球性有规律的大气运动,它使高低纬之间、海陆之间的热量和水汽得到交换,对全球的热量和水量平衡有重要作用,也是天气和气候形成的重要因素。为了突破难点,可以将本课分解成6个小环节,一步步地引导学生探究和发现。首先探究地表均匀、地球没有自转、只考虑地球各纬度冷热不均时的全球性大气环流,让学生发现“冷热不均使其动”;其次探究考虑地转偏向力因素时的全球性大气环流,让学生发现“地转偏向力使其偏”,全球最终形成6个风带、7个气压带;第三步探究太阳直射点随季节变化而南北移动时气压带和风带的变化,让学生发现“太阳直射点季节变化使其移”;第四步探究地表不均如海陆分布对气压带的影响,  相似文献   

16.
张秋伟 《地理教学》2011,(14):38-39
地图被称为地理的“第二语言”,学会阅读地图是学习地理的基本能力。近年来高考试题中“无图不成题”已成为一种趋势,地理教学中,只有实现图文转换的有效链接,学生的学习才会更轻松、更高效,更有利于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开发智力,培养观察能力、形成描述表达能力、提高学生的地理意识。下面就几种图文转换的方式举例解析。  相似文献   

17.
热力环流是普通高中地理教材(中图版)必修1第二章第一节大气运动中的重要、基础的内容。这一节分为三部分,即大气的受热过程、大气运动、几种重要的天气系统,这三部分内容联系紧密,环环相扣,其中大气运动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热力环流作为最简单的大气运动形式,是理解大气水平运动、气压带、风带的形成及几种重要天气系统的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18.
MapStatsforKids是美国联邦政府专门为14~16岁的中学生开发的一个学习网站。该网站旨在通过图文声并茂的网络文本和富有趣味性的在线学习游戏,教会学生分析各种统计数据、图表与地图,并将其应用到日常生活中,从而提高地理素养。我国的地理教师可以根据实际情况,从MapStatsforKids上选择新颖实用的地理信息资源,自然融人到地理教学中,为地理课堂增光添彩。  相似文献   

19.
李卫 《地理教学》2012,(21):42-43
初中阶段,由于学生理性思维尚未完善,一些较难理解的地理知识,比如说气压带、风带有关知识,海陆热力差异,撒哈拉沙漠的成因等,《地理课程标准》的要求是点到为止、不做深入的探讨。但是,在课堂教学中,这些问题又常常被学生提及,如果处理不得当,课堂就会陷入被动局面,甚至还会挫伤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相似文献   

20.
正20世纪80年代至90年代初高中地理教材把澳大利亚北部热带草原气候成因归为赤道低压带和信风带交替控制,而21世纪新课标教材没有明确指出澳大利亚北部热带草原气候成因。下面以两道高考地理题为例,探究澳大利亚北部热带草原气候成因。例1(1993年普通高校招生统一考试全国卷,7)7.澳大利亚热带草原气候带各部分的主要成因或特征是A.北部赤道低压与东南信风交替控制B.南部副热带高压与西风交替控制C.东部地处背风区,降水较少D.北部夏湿冬干,南部冬湿夏干答案:ABCD例2(2010年普通高校招生统一考试上海卷,36)读"澳大利亚气候类型分布示意图",回答问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