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37 毫秒
1.
根据辽宁省委、省政府领导指示精神和省民政厅的部署,抚顺市委、市政府在近日对新宾满族自治县部分乡镇的合乡井镇中,坚持以符合区域经济发展为原则实行合井,并充分考虑区域地缘、历史基础、自然条件、风俗习惯和资源组合等因素,采取以富带贫、城乡结合、以大带小为主的三种方式进行重组,从而为重组后的乡镇以后经济的发展上提供了一个良好的契机。新宾满族自治县合乡并镇有特色@黄伟  相似文献   

2.
明清时期南阳盆地城(集)镇职能组合结构探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明清时期,南阳盆地由于人口的增长、农业经济和交通的发展,城(集)镇经济也逐步发展和繁荣起来,不同类型的城(集)镇职能组合结构开始形成。在原有的以政治、军事职能为主的城(集)镇基础上,出现了一批手工业集镇、商业集镇和交通集镇。其城(集)镇功能的消长表现在:以政治、军事职能为主的城(集)镇发展相对缓慢,以经济、商业职能为主的集镇得到迅速发展,商业集镇数量增加、人口增长、规模扩大、开市日期增多、集市广设店铺,出现了繁盛的局面。  相似文献   

3.
统筹城乡发展导向的中心村镇建设理论思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统筹城乡发展战略为促进乡村空间重构、优化城乡格局提出了新要求。中心村镇是连接城市和散乱村庄建设的纽带,通过推进一定乡村地域的组织、产业和空间"三整合",可以有效利用各种资源,促进农村经济、社会和环境的协调与健康发展,中心村镇建设的科学规划与决策也亟需相关理论支撑。以乡村地理学、乡村规划学和乡村社会学等领域为背景,着眼于空间、时间和主体3个维度,对增长极理论、中心地理论、农业区位论、经济成长阶段论、空心村生命周期理论、社区(公众)参与等中心村镇建设相关理论进行梳理分析,探讨了这些理论在我国中心村镇建设与规划中的应用,认为中心村镇建设需要加强基础理论研究,分类指导我国中心村镇建设的实践。  相似文献   

4.
造化镇地处沈阳市西北部,全镇辖15个行政村,面积43平方公里,总人口2.1万。几年来,全镇人民在市区二级政府的正确领导下,深入贯彻党的十五大、十五届三中全会精神和市政府“一带四区”的发展战略。他们摸准经济脉波,脐身市场经济大潮,深入发展镇经济。镇领导班子本着“两手抓,两手都要硬”的原则,狠抓两个文明建设。历经几年奋战,全镇面貌发生了巨大变化,经济得到长足进展,1998年,全镇社会总产值16.7亿元,其中工业产值11.2亿,占67%,第三产业创社会总值4.8亿元,占29%,人均收入2936元。造化…  相似文献   

5.
应用σ收敛与β收敛方法对兰州—西宁城镇密集区2000—2010年的经济发展状况进行收敛测算。从时间断面把握兰西城镇密集区经济收敛或发散趋势的同时,以人均GDP为指标,以县级行政区为研究单元,采用GIS空间分析技术,对近10年来兰西城镇密集区经济收敛或发散状况进行空间模拟,从时间和空间两个纬度分析兰西城镇密集区经济发展过程。结果表明:①兰西地区整体经济增长自2002后呈现出σ收敛趋势,但收敛速度较为缓慢。局部空间结构相对稳定,收敛较弱。②兰西城镇密集区县域经济发展存在微弱的绝对β收敛,且以每年2%的速度收敛。通过控制人口、城市化水平、人力资本、经济实力等内生变量,收敛性得到明显改善,条件β收敛在缩小兰西地区县域之间的经济发展差距上具有一定稳健性。③以劳均GDP为指标,从截面回归分析结果可判断,2000—2010年,兰西城镇密集区城市间经济同时存在新古典主义和新增长理论的收敛机制。  相似文献   

6.
辽宁省是全国重工业基地,”城镇密度居全国前列,充分激活身处市场经济最前沿的建制镇,具有特殊的战略意义。1996年全省居住在县以上城市人口约1600万,建制镇区人口329.7万,村庄农业人口约占1900万,形成了“4:1:5”哑铃型人口格局。从布局上看,在沈大。沈山公路沿线形成了密集的城镇带,省经济百强镇的90%分布在这两条城镇带上。“八五 以来,辽宁省建制镇每年以8-9%的速度增长,小城镇快速发展的历史阶段已经到来。建制镇的建设和发展,带动了经济和社会的全面进步,在农村经济、文化、科技中的中心地…  相似文献   

7.
财落镇在前进文/之樵财落堡乡人民在乡党委、乡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历经三次真理大讨论:三次思想解放,本着改革开放和三个有利于的方针,狠抓了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紧紧围绕树立良好经济、环境、交通、文化、卫生形象开展工作。改革开放以来,全乡人民历经20年的...  相似文献   

8.
<正> 一、树立大林业概念,合理调整产业结构 林业是山区经济的龙头产业、支柱经济,以林业龙头带动相关产业的发展,是产业布局的总体要求。 第一产业的发展,一是要在稳定粮食种植面积的前提下,以森林资源培育为重点,调  相似文献   

9.
秦贤宏 《地理研究》2014,33(9):1728-1735
江阴市率先设立“不开发区”的做法,已在全国范围内引起广泛关注,可称作是苏南版“精明增长”的典范。不开发区是以保护为导向的限制开发区域,不开发是一种比较通俗的叫法,实际上是指限制开展大工业开发和高强度城镇建设活动的区域。本文以江阴市南部六镇不开发区规划为例,介绍了基于区域土地利用现状和不开发适宜性评价的限制开发区域范围划定方法,同时还提出了对限制开发区域进行保护性开发的规划对策,这为我国其他发达地区推动国土空间优化、倒逼经济转型升级提供了很好的借鉴。  相似文献   

10.
广西沿海地区城镇体系发展布局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广西沿海地区是我国沿海地带的经济低谷区。90年代的进一步改革开放,为这一区域发挥多种优势,争取跳跃式发展,提供了历史性机遇。加大开放政策力度,以大港口、大交通、大经济、大中城市作为区域开发与产业布局的基本战略。从核心到组团,从轴线到区域,分层次推进,城镇体系格局将为之一新。  相似文献   

11.
当今的世界经济有两大潮流并行不悖地发展,即经济全球化和区域经济一体化。中国顺势而动,融入潮流,一方面推动经济全球化朝着均衡、普惠、共赢方向发展,另一方面积极推进区域经济一体化,初步构建了中国特色的区域经济合作的总体布局,实施以自由贸易区为核心的战略。  相似文献   

12.
乡镇工业迅速增长是改革开放以来珠江三角洲区域经济发展的重要特征和区域城市化的主要动力。借鉴西方工业生产组织理论,从镇域这一基本空间单位出发,以民乐、人和、北三镇为例,探讨了乡镇工业企业生产的组织及其变化对镇域地方工业发展所产生的影响。认为在有关外部条件的作用下,企业本身的运作是影响珠江三角洲区域内乡镇工业发展的根本因素。在此基础上就镇级地方政府如何科学引导镇域地方乡镇工业的发展提出了建议  相似文献   

13.
乡镇工业韧带增长是改革开放以来珠江三角洲区域经济发展的重要特征和区域城市化的主要动力。借鉴西方工业生产组织理论,从镇域这一基本空间单位出发,以民乐、人和、北Jiao三镇为例,探讨了乡镇工业企业生产的组织及其变化对镇域地方工业发展所产生的影响。认为在有关外部条件的作用下,企业本身的动作是影响珠江三角洲区域内乡镇工业发展的根本因素。在此基础上就镇级地方政府如何科学引导镇域地方乡镇工业的发展提出了建议。  相似文献   

14.
正穿越时空隧道,让我们再回到从前。磨黑镇因盐而得名,因盐茶而发展,是茶马古道上的重要驿站。在明代,磨黑建永镇寺一座,为傣族居住之地,小巷荒芜,木门轻锁,小镇只是茶马古道上马锅头歇息的千千万万普通小驿站之一。作为盐茶古道上的重要驿站,有太多匆匆的脚步由此经过。历史上,从内地和藏区来的商贾、马帮要进入滇南和东南亚都必经磨黑,它是连接边疆和中原及东南亚经济文化交流的交通咽喉要地。实至名归第一镇  相似文献   

15.
新疆玛纳斯河流域生态经济功能区划研究   总被引:9,自引:6,他引:3  
水在干旱区维护生态和发展经济中起决定性作用,而水资源的形成、转化和消耗,主要取决于大地貌类型。本文以大地貌类型为单元,将玛纳斯河流域划分为3个生态经济功能区;即南部天山草原森林牧林矿产区,对应为径流形成和水源涵养区;中部玛纳斯河平原农业和城镇绿洲区,对应为径流消耗和转化区;北部古尔班通古特沙漠生态保育沙产业区,对应为少流和无流区。在3个一级区划内,再根据中地貌条件、生态系统类型、产业结构及发展经济和保护生态环境的措施划分二级区,共分为9个。分别论述了各区的生态环境与社会经济特征,有针对性的提出各区生态与经济协调发展的对策,为分区治理提供了科学依据。并提出只有把玛纳斯河流域作为一个完整的生态经济系统,实行以水资源合理利用为核心,以山区的综合治理为基础,以发展绿洲经济为支撑,以防治荒漠化的扩大为保障,才能使其良性互动,实现和谐和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6.
为了解哈大齐工业走廊的主要节点城市哈尔滨、大庆、齐齐哈尔的工业分工合作与经济联系,运用比较优势系数的灰色关联分析法,对三市16个主要工业行业进行定量研究,并对其分工合作情况进行探讨。同时借鉴引力模型对三市规模以上工业行业的经济联系度进行了测算,发现三市经济联系度与彼此之间工业经济的悬殊程度呈负相关关系,"大—齐"轴线是工业走廊发展的"短边",应发展杜尔伯特蒙作为"大—齐"之间的二级节点城市,以加强"大—齐"之间工业经济的联动,增强三市之间的经济联系,促进区际互动和工业经济的协同发展。  相似文献   

17.
大旅游产业及其发展的影响和效益——以甘肃省为例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大旅游的产业特性决定了其经济、社会和生态等方面影响的广泛性和效应的综合性。本文论述了大旅游产业的内涵、特征和产业体系。以甘肃省为例,从发展大旅游产业的角度,通过理论和实证两方面,对大旅游产业促进欠发达地区优势资源开发和资源替代、产业替代的作用及其经济、社会和生态效益进行了评估;提出了大旅游产业是欠发达地区新的经济增长点,扩大就业的有效途径和重要渠道,城市化和可持续发展的新型驱动力等结论。  相似文献   

18.
清季实行城镇乡制时,镇属于城镇型建制,即在县以下行政区划中,城和镇是“点”,乡是“面”。到20世纪80年代中期废除公社制度、重新确立乡镇建制时,镇却从城镇型建制转化为广域型建制,变成了人口较多、经济实力较强的“大乡”、“强乡”。下面简单回顾一下镇的历史演变过程。  相似文献   

19.
后发优势与江西老区经济跨越式发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后发优势的实质是后发国家在实现工业化和现代化的过程中,具有在技术、制度、发展经验等方面向发达国家学习的广阔空间,并且具有强烈的学习动力,即具有学习优势.它能否转换为现实的经济优势,实现经济的跨越式发展,关键取决于后发国家的学习能力.因此,江西老区要发挥后发优势,实现经济跨越式发展,应以大开放为主线,以调整经济结构,推动工业化进程为核心,以提高学习能力为关键,以改革为动力,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可持续发展道路.  相似文献   

20.
根据历史文献和实地调查,指出岭南历史名镇渊源久远,早期随军事和政区建置而兴起,主要是宋代随商品经济发展而较多地出现,成为城乡物质交流中心,明清达到鼎盛时期,近代则大量出现,同为聚落和工商产业所在.岭南历史名镇按其功能大致可分为交通、产业、市场、名人、艺术文化等类型,具有选址科学、布局合理、建筑风格独特、生态良好和美学价值高等特点,应在保护前提下,积极开发利用,为当地社会经济和文化发展服务.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