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2011年7月7-8日,由中国科协支持,由自治区科协和中国科学院新疆生态与地理研究所共同主办、新疆相关学会和科协院士工作站、伊犁哈萨克自治州科协协办的新疆气候变化与可持续发展高端学术研讨会在新疆伊犁哈萨克自治州伊宁县举行。  相似文献   

2.
新疆沙尘暴源区的气候与荒漠环境变化   总被引:28,自引:11,他引:17  
根据新疆地区50年来的气候变化以及人类活动的影响,阐述了新疆沙尘暴源区气候与荒漠环境变化。结果表明,新疆地区的气候由暖干向暖湿发展。自20世纪70年代中期以来,暖湿过程非常明显,特别是新疆南疆与北疆的气候变化特点和高山与盆地的气候变化差异以及湖泊水域面积的变化,都明显地反映了干旱区域气候变化的敏感性,并且也反映了新疆区域气候与中国中、东部气候变化的差异性。由于气候的波动变化和人类活动的干扰,使荒漠环境也在不同区域受到不同程度影响,尤其是干旱地区的降水、大气湿润程度和下垫面状况都直接影响着沙尘暴的发生和发展。20世纪80年代后期以来,温度的突变是造成环境恶化、灾害增多的主要原因之一,同时也反映出干旱内陆区是气候变化过程中的敏感反应区。  相似文献   

3.
新疆地区气候与环境变化对沙尘暴的影响研究   总被引:23,自引:25,他引:23  
根据新疆地区50年来的气候变化以及人类活动的影响,阐述了新疆沙尘暴源区气候与荒漠环境变化。结果表明,新疆地区的气候由暖干向暖湿发展。自20世纪70年代中期以来,暖湿过程非常明显,特别是新疆南疆与北疆的气候变化特点和高山与盆地的气候变化差异以及湖泊其他水域面积的变化,都明显地反映了干旱区域气候变化的敏感性,并且也反映了新疆区域气候与中国中、东部气候变化的差异性。由于气候的波动和人类活动的干扰.使不同地区的荒漠环境受到不同程度影响。干旱地区的降水、大气湿度、下垫面状况等都直接影响着沙尘暴的发生和发展。沙尘暴的发生频率和强度与沙尘源区的状况及其气候与荒漠环境变化以及动力条件(即天气系统)等具有密切的关系。因此,20世纪80年代后期以来,气候变暖是造成干旱区生态环境恶化、自然灾害尤其是风沙灾害和沙尘暴增多的主要原因之一。同时,也反映出内陆干旱区是气候变化的敏感反应区。  相似文献   

4.
正2014年1月4~5日,由中国科学院新疆生态与地理研究所主持的国家科技支撑计划项目"新疆适应气候变化的水资源利用技术集成与应用"课题2013年度总结暨学术交流会在北京召开。该课题执行年限为2013-2015年,联合参与单位还有中科院寒区旱区环境与工程研究所、河海大学、中国水科院、石河子大学、塔里木大学等。该课题旨在探索保障新疆水资源安全的关键适应技术,研究气候变化对新疆水资源利用影响  相似文献   

5.
近50年来新疆气候变化与洪,旱灾害扩大化   总被引:19,自引:10,他引:19  
新疆是一个自然灾害发生较为频繁的区域。近年来,受气候变化和当地人类活动强度加大的影响,新疆洪、旱灾害呈现出了扩大化的趋势。利用相关统计资料对1950-1997年的新疆气候变化对洪、旱灾害的作用进行了初步分析,结果表明,近年来新疆洪、旱灾害扩大化除了当地社会人文方面的原因外,全球变暖导致的新疆气温升高与夏季降水异常现象的增多是主要的原因。  相似文献   

6.
《地理教学》2008,(8):47-47
4月13日,博鳌亚洲论坛2008年年会与联合国驻华系统共同主办了一场关于全球气候变化的全体大会,围绕“气候变化:改变我们的生活、改变我们的经济”这一主题展开热烈讨论。  相似文献   

7.
气候变化带来了一系列的气象灾难,也深刻影响着旅游业的发展。有关气候变化与旅游发展的研究文献于20世纪70年代开始出现,研究的重点主要集中于气候变化对旅游发展的影响,以及旅游发展对气候变化的应对。气候变化对于旅游发展的影响包括直接的气候影响、间接的气候及环境影响、旅游流的可能变化、社会影响4个方面;旅游发展对气候变化的应对策略主要是旅游业对气候变化影响的"减缓"与"适应"。今后关于气候变化与旅游发展的研究,应该从可持续旅游的视角加强基础理论研究,发掘气候变化对旅游发展的正面影响,探索旅游业应对气候变化的主动策略。  相似文献   

8.
近50a新疆气候变化对环境影响评估   总被引:79,自引:19,他引:79  
利用新疆比较完整的气象观测记录,分析温度与降水的时空变化。结果表明,新疆气候变化与全球和全国气候变化趋势基本一致,但又具有显明的区域性特点:变暖脚步渐缓,增温势头不减。与此相伴随的暴雪、暴雨、低温冷害和干旱等气候极值事件频频出现,而寒潮天气明显减少,导致冬季增温高于夏季,使新疆光热资源变幅及时空分布发生变化。近50a,尤其近10多年来,气候的明显变温对新疆的生态与环境的变化有积极的影响,使新疆的农牧业结构悄然发生变化,对国民经济的发展起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9.
《干旱区地理》2012,(3):398
为深化合作与交流,加速"亚洲中部干旱区气候变化对生态系统影响与适应——中—哈联合生态样带研究"项目的实施,2012年5月4~8日,哈萨克斯坦农业部土壤与农业化学研究所专家Nassyrov Russlan、Azimbay Otarov一行两人访问中国科学院新疆生态与地理研究所,并开展了为期4天的学术交流。  相似文献   

10.
正2014年8月11-14日,中国科学院新疆生态与地理研究所与吉尔吉斯科学院水问题与水能研究所联合主办的"气候变化及其对天山山地生态系统的影响"国际会议在吉尔吉斯斯坦举行。新疆生地所、吉尔吉斯科学院水能与水问题研究所、地质研究所、吉尔吉斯国立大学生态与旅游研究所等多家科研机构和大学的30余名专家代表参会议。中吉两国13位专家分别就气候变化条件下天山山区的冰川研究、水资源变化、生物多样性研究、干旱区碳循环及碳储量研究、生态系统变化及质量评价、社会经济发展、农业新技术研发及应用等方面做了大会专题报告,会后经参会代表充分交流和讨论通过了大会决议。双方就在中吉山地生  相似文献   

11.
“亚洲大陆地理中心”生态与经济互动发展模式初探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亚洲大陆地理中心"位于新疆乌鲁木齐市永丰乡包家槽子村,地处新疆绿洲脆弱的生境中,是亚洲大陆的心脏。它具有成为新疆优良旅游资源的开发价值,其成功发展必将推动乌鲁木齐,乃至新疆的经济繁荣。通过实地考察,以问卷调查形式了解到包家槽子村仍处于较贫困状态,农户经济收入主要以粗放型农业为主,直接受益于旅游业的不多,由此提出以绿洲旅游业为互动发展的纽带,建立"亚心"生态与经济互动发展"双赢"模式。认为:"亚心"开展绿洲旅游业要深度开发观光旅游,并辅以民族风情游与农家乐休闲游,延长产业链;在其气候变化暖湿趋势的影响下,生态环境建设方面应积极实施水资源保护,自然生态保护(生态草建设),建立绿洲自然保护区等"三重保护";经济建设方面以绿洲生态农业为主,配合农副产品加工业、民族手工艺品制作等多渠道发展经济,对"亚心"今后发展有一定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2.
最近十年新疆气候变暖的主要特征   总被引:10,自引:5,他引:10  
本文利用40年的气象资料,分析了最近10年(1981-1990年)新疆气候变化的主要特征:暖冬突出、年平均气温上升、年降水量增加、寒潮天气减少、最大冻土深度变薄、冬季最低气温偏高与暖冬有关的异常在气现象增多.同时,还对暖冬形成的原因和暖冬对国民经济及社会各方面的影响做了初步分析.  相似文献   

13.
《干旱区地理》2017,(3):699-699
全球变暖已成为不争的事实。气候变化对流域水文过程的影响评估成为当前研究的热点问题,理解水文过程对未来气候变化的响应对地方水资源规划尤为重。利用多个气候模式与水文模型耦合来分析未来气候变化对水文过程的影响研究是最重的手段,  相似文献   

14.
"气候变化与生态系统响应国际学术研讨会"于2010年7月25日~7月27日在内蒙古自治区赤峰市召开.大会由内蒙古科学技术协会、内蒙古农业大学、内蒙古气象局主办.来自国内外森林、草地、荒漠、湿地领域的近百名研究者将参加此次研讨会.大会开幕式由内蒙古农业大学生态环境学院院长王明玖主持.内蒙古自治区政协副主席、自治区科学技术协会主席牛广明教授、内蒙古农业大学党委副书记高晓英和赤峰市副市长姚云峰先后在开幕式上发表致辞.  相似文献   

15.
通过对西天山温泉湿地钻孔沉积物Rb/Sr、Sr/Ca、Ti/Sr、Mg/Ca、Zr/Sr 5种特征元素比值综合分析与对比研究,识别温泉湿地全新世气候变化驱动模式。结果表明:(1)温泉湿地沉积物提供了新疆全新世气候变化的可靠记录,其全新世气候经历了暖干(10300—7700 cal a BP)-暖干向温湿过渡期(7700—7000 cal a BP)-温湿(7000—4200 cal a BP)-温干(4200—2900 cal a BP)-冷湿(2900—81 cal a BP)5个阶段变化过程。(2)与邻近区域其他替代性指标所指示的气候变化相吻合,验证了新疆地区全新世早期暖干、中晚期冷湿的气候变化模式,表明新疆地区全新世气候类似于西风模式。(3)温泉湿地沉积物化学元素比值在7700—7000 cal a BP期间指示的降温过程是8200 cal a BP全球变冷事件的响应;4200—2900 cal a BP期间指示的升温过程或许与3000—2900 cal a BP敦德冰芯反映的全新世次高温事件相关。同时,与周边区域其他替代性指标对比发现,新疆地区逐渐湿润的变化趋势可能是全新世温度...  相似文献   

16.
新疆博斯腾湖地区全新世以来的孢粉组合与环境   总被引:11,自引:3,他引:8  
本文通过对新疆博斯腾湖地区沉积物的孢粉分析,讨论了全新世以来的植被和气候变化的四个阶段,冻结结合其它沉积特征,反映了这一时期湖泊的水面的收缩和扩张的状况和自然环境的演变.  相似文献   

17.
气候变化风险的新型分类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风险分类是对气候变化风险进行系统风险评估和管理的前提和基础。本文首先按部门和领域识别了主要的气候变化风险,然后采用国际风险管理理事会(International Risk Governance Council, IRGC)的新型风险分类体系(简单风险、复杂风险、不确定风险和模糊风险)进行分类:提出以"不确定性"作为分类依据;把IPCC第四次评估报告中描述不确定性的主要术语——"信度"和"可能性"作为分类特征参数,分别构建了四类风险的模糊隶属函数,根据最大隶属度原则从定量角度对气候变化风险进行分类;同时利用IPCC的两个定性指标"达成一致的程度和证据量"对定量分类方法进行补充,初步建立了气候变化风险的分类方法体系。获得的气候变化风险分类的初步结果,可以为风险管理机构选择不同类别的评估和管理方法进行风险研究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8.
全球气候变化是不争的事实。这些事实主要有:最近100年是过去1000年中最暖的,最近20年是过去100年中最暖的。自1860年有气象仪器观测记录以来,全球平均气温已升高0.6℃。我国气候变化趋势与全球气候变化总趋势基本一致。我国气候近百年来气温上升0.4~0.5℃,以东北、西北、华北地区变暖最为明显。以"气温升高"为主要特征的全球气候变化对农业生产布局及结构,对森林和其它生态  相似文献   

19.
新疆极端水文事件年际变化及对气候变化的响应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孙桂丽  陈亚宁  李卫红 《地理科学》2011,31(11):1389-1395
利用1901~2010年极端水文事件资料,采用Mann-kendall统计检验研究其年际、年代际变化及对气候变化的响应,结果表明:年际变化总体为增加趋势,20世纪70年代以来增加显著;各地区由于主导灾害不同,年代际变化不尽相同, 冰雹为主导灾害的地区80年代的发生频次最多,其它地区呈逐年代平稳增加;各类型极端水文事件年际变化也不尽相同,但于近10 a达最大值;极端水文事件增加趋势与气温、降水一致,不同极端水文事件对气候变化因子响应略有不同。  相似文献   

20.
新疆气候与环境的过去,现在及未来情景   总被引:9,自引:2,他引:7  
在分析近年来新疆地质时期与历史时期气候与环境研究方面大量的文献资料与成果,并对现代器测时期的气候变化问题进行讨论的基础上,利用综合分析法构画了新疆下世纪上半叶气候与环境的可能情景,认为新疆气候与环境初期于的晚白垩世,主要形成于第三三纪,至今总的干旱情并未改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