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山地地理     
P463.1,P931.32006010174新疆山地-绿洲-荒漠系统及其气候特征=Mountain-oasis-desert system and characteristics of cli mate in Xinjiang/孙洪波,王让会…∥干旱区地理.—2005,28(2).—199~204通过对新疆山地、绿洲、荒漠三个子系统结构与功能进行了分析,并结合新疆近40年气候变化的特点和规律,对比了中国新疆南北疆气候变化的差异,进而全面揭示干旱区山地-绿洲-荒漠系统的特征.图2表2参18(王彦)SDX171.12006010175天山北麓地下水与自然植被的空间变异及其分形特征=Spatial variability and fractal di mensions of groundwater and…  相似文献   

2.
胡汝骥 《干旱区地理》2000,23(3):287-287
一部由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规划项目 (G1 9990 435 0 2 )和中国科学院新疆分院 2 0 0 0年院长基金共同资助 ;中国科学院新疆生态与地理研究所绿洲形成与演变过程研究课题组编辑 ;新疆人民出版社出版发行的《中国绿洲研究文献目录索引》已与读者见面。“绿洲”我国古籍中称“水草田”(《汉书》)。新疆维吾尔族人称绿洲为“博斯坦”。绿洲在世界各大洲几乎都有分布 ,而以亚洲和非洲为最集中。中亚和我国西北干旱区的内陆盆地荒漠 ,以其独特的地理位置 ,优越的水土资源和环境别于世界其他荒漠 ,成为世界绿洲中其有代表性的类型。尤以新疆绿洲…  相似文献   

3.
《干旱区地理》2007,30(3):350-350
由中国科学院新疆生态与地理研究所为依托单位组建的“新疆荒漠-绿洲生态建设工程技术研究中心”,2002年3月经自治区科技厅批复成立,2004年12月通过自治区科技厅验收。为使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发挥更大作用,2004年3月由自治区科技厅推荐向国家科技部申请组建“国家荒漠-绿洲生态建  相似文献   

4.
《干旱区地理》2006,29(3):330-330
根据中国科学院中国生态系统研究网络(CERN)2001-2005年综合评估的统一安排,2005年5月27日至6月2日,由中国科学院资源环境科学与技术局副局长冯仁国带队的中国生态系统研究网络(CERN)野外台站评估专家组一行对新疆生地所的阜康荒漠生态系统国家野外研究站、阿克苏绿洲农田生态系统国家野外研究站、策勒荒漠生态系统国家野外研究站进行了综合评估和创新二期基础设施建设验收。  相似文献   

5.
王晶  吕昭智  钱翌  宋菁  钟晓英 《中国沙漠》2010,30(6):1367-1373
在群落演替的不同阶段,土壤与植被之间存在不同的互动关系。在新疆准噶尔盆地南缘,选择荒漠-绿洲交错区、沙漠边缘、沙漠腹地典型景观类型取样,监测不同景观条件下土壤水分、土壤有机质、全氮、全磷和植被盖度。结果表明,不同景观植被盖度、土壤水分、土壤养分含量存在显著的差异性(P0.5)。土壤水分含量、植被盖度、土壤养分含量表现为荒漠-绿洲交错区沙漠边缘沙漠腹地的变化趋势;土壤含水量由荒漠-绿洲交错带10.4%递减到沙漠边缘5.8%、沙漠腹地3.5%;植被盖度、土壤养分含量随土壤类型由荒漠灰钙土向风沙土过渡,呈现显著的下降趋势。在相同土壤属性情况下,植被盖度与土壤有机质、土壤全氮之间存在显著的线性正相关关系,表明不同区域内植被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土壤养分的积累。  相似文献   

6.
2009年1月14-15日,由中国科学院新疆生态与地理研究所主办,绿洲生态与荒漠环境重点实验室承办的十一五国家科技支撑计划新疆伊犁河流域水土资源可持续开发利用研究与示范项目进展报告暨学术年会在乌鲁木齐市吐哈大厦顺利召开。  相似文献   

7.
新疆山地-绿洲-荒漠系统及其气候特征   总被引:13,自引:3,他引:10  
在位于中国西北内陆干旱区的新疆,发育着大量的山地-绿洲-荒漠系统,山地系统是干旱区水资源的形成区,也是重要的矿质营养库和生物种质资源库,绿洲系统是生产力相对较高的区域和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中心,而荒漠系统则是干旱区面积广阔和环境相对恶劣的区域。地貌类型与气候特征决定耦合类型的基础和框架,水文特征决定耦合类型的空间格局,植被类型反应耦合类型的外貌。通过对新疆山地、绿洲、荒漠三个子系统结构与功能进行了分析,并结合新疆近40年气候变化的特点和规律,来探讨中亚干旱区山地-绿洲-荒漠系统的特征。  相似文献   

8.
《干旱区地理》2007,30(1):48-48
由中国科学院新疆生态与地理研究所王让会研究员承担完成的“干旱区内陆河流域生态系统脆弱性与生态安全研究”,是由“平原河岸林生态系统的生态过程及保护研究”、“新疆50年土地利用与覆盖变化与绿洲和城镇化研究”以及“绿洲一荒漠系统耦合界面的时空  相似文献   

9.
新疆宏观生态的空间分异与变化   总被引:11,自引:12,他引:11  
根据新疆环境和生态特点,将新疆划分为14个二级生态区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新疆荒漠与非荒漠生态景观面积大致相当,但空间分异较大。新疆北部荒漠景观占全区域的约1/3,非荒漠景观占2/3,宏观生态相对稳定;新疆东部荒漠景观占全区域的2/3以上,宏观生态十分严峻;新疆南部荒漠景观占全区域的1/2,宏观生态稳定性差。沙漠、绿洲、水体三种主要景观类型中,北疆阿尔泰山南坡、伊犁盆地及南疆叶尔羌-喀什河三角洲地区沙漠化呈降低趋势;天山北坡各段及准噶尔盆地西部,20世纪90年代以来沙漠化明显减缓;新疆东部及南部其余各地区沙漠化均呈现增强趋势。新疆水体景观的变化表现为天然和人工水体面积的消长。近50年来,新疆修建的水库和坑塘等人工水体总面积与同期天然水体缩小的面积基本相当,表明新疆水体景观再近50年来的变化主要体现为水体的空间位移。绿洲景观的变化表明,北疆地区天然绿洲与人工绿洲面积的比例已经从50年代的5:1以上下降到约1:1,南疆由6:1以上下降到3:1左右。天然绿洲的减少是绿洲生态局部劣变的标志。研究还表明,新疆宏观生态的空间分异主要受自然因素的影响,其中,区域降水量的影响最为重要。  相似文献   

10.
新疆植被覆盖度趋势演变实验性分析   总被引:20,自引:1,他引:19  
基于MODIS-NDVI数据,提取新疆2005-2015年植被覆盖度(FVC)。通过依据海拔和植被覆盖度的指标划分出山地、绿洲、平原、荒漠等11个子系统。通过斜率、变异系数、线性回归模型等方法来对全疆和不同生态分区的现状和未来发展趋势进行分析,并用BP人工神经网络来预测新疆2016-2020年的植被覆盖度的时空变化和分析2005-2020年时空动态变化趋势。主要结论为:① 新疆植被覆盖度总体为上升趋势,从西北向东南逐渐下降;山地呈逐年上升趋势,荒漠呈不显著退化趋势。植被覆盖度的变化主要是由降水量的变化引起;② 在整个新疆的荒漠和绿洲边缘构成了一个“绿洲—荒漠改善过渡带”,绿洲呈明显的改善趋势;③ 2009年是研究期内多数分区植被覆盖度的历史最低点;④ 在山脉的冰川积雪、湖泊周围的变异性很大,范围在150%~316%之间,这主要是由于气候变化、冰川消融和湖泊水位的波动变化所致;⑤ 北疆生态明显好于东疆与南疆,其绿洲区域呈现明显的改善趋势。伊犁地区的植被覆盖度相比于其他3个分区的变幅很大,山地区域呈明显的逐年退化趋势。伊犁地区植被覆盖度的局部最低点是在2008年,比其他分区的2009年提前了一年,相应的存在“实时”(伊犁)和“滞后”(东疆、南疆和北疆)的效应,主要是由于降水量和气温的变化所致。  相似文献   

11.
以黑河中游平川绿洲和六坝绿洲为例,对绿洲及绿洲-荒漠生态过渡带土壤含水量空间分异进行了分析研究。结果表明:在无灌溉条件下绿洲及绿洲-荒漠生态过渡带的土壤含水量水平分异明显,绿洲土壤含水量高于绿洲-荒漠生态过渡带和荒漠地区土壤含水量,并出现从绿洲到绿洲-荒漠过渡带和荒漠依次递减的趋势,主要受土壤性状、土壤水分水平运动和绿洲-荒漠局地大气环流影响;绿洲活动层土壤含水量垂直分异上表现为从表层向下逐渐增加,而过渡带和荒漠区活动层土壤含水量垂直分异则是表层和底层比20~30cm处低,可能与荒漠土壤凝结水的形成与运动有关。受绿洲地下水过度开采和绿洲边缘人类活动影响,在绿洲-荒漠过渡带形成了生态裂谷,对绿洲生态系统的安全构成威胁。  相似文献   

12.
我国西北干旱区的荒漠化过程及其空间分异规律   总被引:18,自引:9,他引:9  
我国西北干旱区的荒漠化可以归结为荒漠的荒漠化和绿洲的荒漠化两种类型。其中,荒漠的荒漠化主要表现为沙漠化,主要发生于土质荒漠和沙质荒漠。土质荒漠沙漠化的最终结果将由土质荒漠演变为沙质荒漠或砾质荒漠或风蚀劣地,沙质荒漠的沙漠化是由固定、半固定沙质荒漠演变为流动、半流动沙质荒漠的过程,其最终结果是形成流动沙质荒漠。绿洲的荒漠化主要包括绿洲的干旱化、沙漠化和盐渍化3种类型。其中,干旱化常导致绿洲植被的衰退和死亡,致使绿洲萎缩,其边缘地带常和沙漠化叠加,导致流沙对绿洲的入侵。如果绿洲水源完全断绝,其绿洲将会消失,最终演变为沙质荒漠或风蚀劣地。绿洲盐渍化主要源于过度灌溉导致地下水位抬升,下层土壤盐分聚集地表所致,其结果是形成盐渍化绿洲。我国西北地区土质荒漠的荒漠化主要发生于内蒙古阿拉善地区的东部、天山南麓冲积扇上的土质荒漠带,以及准噶尔盆地北侧的荒漠草原带;沙质荒漠的荒漠化主要发生于准噶尔盆地的古尔班通古特沙漠。绿洲干旱化和沙漠化以甘肃民勤最为典型,而绿洲的盐渍化主要发生于新疆阿克苏、喀什地区一带。  相似文献   

13.
荒漠绿洲交错区绿洲扩张与主要水文过程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干旱区绿洲扩张主要发生在荒漠绿洲交错区(边缘区),绿洲空间变化对地表主要水文过程有直接影响。为了更好地了解这一变化机制,以绿洲与沙漠、荒漠、石质裸山交错分布的张掖绿洲边缘区为对象,采用F显著性检查和Mann-Kandell趋势分析对1987年以来绿洲与不同生态系统之间转化特点与趋势进行了研究,同时分析了绿洲扩张与主要水文过程关系。结果表明:1987-2017年来荒漠绿洲交错区不同生态系统空间变化主要发生在绿洲与沙漠和荒漠3种生态系统之间。转化以绿洲扩张为主要特点,累积扩张了1 696.86 hm^2,平均每年56.56 hm^2。其中,沙漠和荒漠分别转化了31.73 hm^2·a^-1和24.83 hm^2·a^-1。黑河中游干流用水量在研究时段内无显著性突变,多年平均为7.68×108 m^3,对绿洲面积扩张无显著性影响。但是地下水埋深在1998年发生显著性突变,突变周期发生在1997-2000年。总体来看,绿洲面积每增加520 hm^2,地下水埋深下降1 m。地下水位埋深对绿洲扩张有显著性影响,是绿洲扩张最敏感的水文过程要素。  相似文献   

14.
干旱区典型绿洲地表温度与植被覆盖度相关性研究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绿洲空间热环境的研究是深入了解绿洲-沙漠间,以及绿洲内部物质能量流动机理的重要手段。利用TM/ETM+遥感影像反演了于田地区地表温度以及植被覆盖度,在统计地表温度-植被覆盖度二维散点图的基础上,研究不同结构区域下绿洲地表温度与植被覆盖度的相关关系。结果表明:①于田地区地表温度与植被覆盖度呈显著负相关关系,相关系数在-0.79158和-0.48816范围之间。②从1991年到2002年,于田绿洲内部区域地表温度与植被覆盖度散点图上各点分布由密集到分散,表明原有相对整体的植被覆盖地块被打散,成为多种土地类型交错的破碎化地块。③外部荒漠带及绿洲与荒漠交错带区域地表温度与植被覆盖度散点图上各点分布由分散到集中,表明绿洲外部荒漠化程度的逐年加剧,导致了绿洲外围植被覆盖有所降低,植被物种单一,植被多样性也呈现下降趋势。  相似文献   

15.
<正>2016年11月30日,由中国科学院新疆生态与地理研究所、荒漠与绿洲生态国家重点实验室和塔里木河流域管理局联合主办的"孔雀河生态输水与抢救胡杨林专题研讨会"在孔雀河河畔的库尔勒市召开。来自巴音郭楞蒙古自治州人民政府、巴州林业局、巴州水利局、库尔勒市、尉犁县、塔里木河流域管理局、塔里木河干流管理局、塔里木河流域巴音郭楞管理局、新疆生地所的50余位专家参加了会议。会议由塔管局局长王新平主持,荒漠与绿洲生态国家重点实验室陈亚宁研究员及其团队  相似文献   

16.
光合响应特征与水分利用效率研究对深入理解柽柳(Tamarix ramosissima)对水盐胁迫的适应性机制十分必要,可为荒漠绿洲湿地盐渍化的改善和治理提供科学指导。以荒漠绿洲湿地柽柳为研究对象,利用Li-6400光合仪测定水盐梯度下柽柳的光合参数及其对光强的响应,探讨水盐梯度对荒漠绿洲湿地植物光合作用和水分利用效率的影响机制。结果表明:荒漠绿洲湿地柽柳的净光合速率(P_n)呈不对称双峰型日变化趋势,河岸灌木、盐沼和绿洲草地湿地的次峰较主峰分别下降19%、8.5%和11.2%;蒸腾速率(T_r)表现为单峰型。在同一水盐环境下,柽柳的Pn和水分利用效率(WUE)随光合有效辐射(PAR)的增强先快速升高后渐趋平缓。Tr对PAR的增强表现均不敏感。盐沼湿地柽柳的最大净光合速率、光饱和点与表观量子效率均最大,光补偿点最小。柽柳光饱和点512.67~1 790μmol·m~(-2)·s~(-1),光补偿点16.28~19.23μmol·m~(-2)·s~(-1)。适度的水盐含量会促进光合作用,水盐含量过高或过低均会抑制光合速率。盐分含量越低,荒漠绿洲湿地柽柳适应光强的范围越广。适度的水分含量下降可促进水分利用效率的提高。  相似文献   

17.
荒漠绿洲区农业特征及其可持续发展策略   总被引:9,自引:8,他引:9  
荒漠绿洲是干旱区人类生存的主要场所,地域内蕴藏着大量的自然资源。在工业化社会日益发展的时代,众多国内外学者对干旱区荒漠绿洲的自然资源、环境及开发利用进行了大量的研究。本文在对西北荒漠绿洲的生态环境,如气候条件、植被分布特征、土壤特征、水文特征分析的基础上,进一步对荒漠绿洲农业特征进行了剖析,提出了荒漠绿洲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对策,即:充分利用资源优势,发展特色产业,合理分配水资源,构建可持续发展模式。  相似文献   

18.
基于多重时空数据的新疆绿洲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绿洲是在特定的气候、地貌、水文、土壤、植被、动物等因素相互作用以及人类活动共同影响下而形成的自然综合体。即是在干旱区或荒漠背景下,由自然及人类共同作用,有利于人类及其他生物生存,且生产力明显高于周边的地域。利用近期新疆地区地形、降水、植被、草地、土壤等空间数据,以及2010年度新疆地区土地利用数据,应用GIS软件进行综合空间分析,获取了新疆地区干旱荒漠及绿洲区域的界线。2010年度新疆绿洲面积约占全疆总面积的9.54%,包括了天然绿洲与人工绿洲,两部分面积几乎各占一半。新疆地区绿洲的土地利用类型包括了各类林地、中高覆盖度草地、除冰川和永久积雪地的各类水域,沼泽地、城镇工矿居民点建设用地,以及各类灌溉耕地。  相似文献   

19.
利用遥感的热红外数据探测干旱区绿洲-荒漠交错带地下水地分布主要目的,以Landsat-7 ETM 的第6波段为数据源,结合实地考察获取地下水位、土壤温度和相关辅助资料的基础上,应用遥感-数学相结合的方法,建立了地表温度和地下水的相关方程,制定了反演地下水水位的定量模型。该模型在新疆于田绿洲——荒漠交错带试验结果表明,研究结果符合实际,实地测量值与模型反演值的相关系数为0.893。  相似文献   

20.
荒漠-绿洲区是干旱区地表景观格局变化最频繁的地区,深入研究荒漠-绿洲区不同景观格局土壤环境的差异对揭示干旱区生态系统过程至关重要。本研究通过采集石羊河流域荒漠、过渡带和绿洲土壤样品,综合运用多种分析方法,研究荒漠-绿洲区不同景观格局土壤理化属性的差异及其相互作用关系。结果表明:从荒漠、过渡带到绿洲景观,土壤质地和持水性能在不断好转,酸碱度和盐分状况变化不大,养分状况则表现为荒漠和过渡带具有近乎相同的有机碳和全氮含量,绿洲具有显著增加的有机碳、全氮和全磷含量。在不同深度上,荒漠景观土壤理化属性几乎没有变化;过渡带土壤质地由表层至深层不断改善,含水量逐层增大,全磷含量缓慢增加,C∶N和C∶P的值波动减小;绿洲景观土壤含水量由表层至深层显著增加,养分含量显著降低,C∶N和C∶P的值显著减小。总体而言,荒漠景观土壤理化属性的分异程度最小,绿洲景观分异程度最大,过渡带景观在土壤质地和含水量方面的分异程度较大,在土壤养分方面的分异程度较小。此外,过渡带景观土壤理化属性的自相关程度最高,且土壤质地是引起其他土壤理化属性分异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