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06 毫秒
1.
中东地区发育了许多世界级大型油气田,其储层主要为碳酸盐岩。这些碳酸盐岩的地质层位主要是:上二叠统胡夫组;上侏罗统阿拉伯组;白垩系马什里夫组、萨尔瓦克组、舒艾拜组;第三系阿斯马里石灰岩、基尔库克群。该区大油气田的形成有着众多优越条件的有利配置,基本要素可归纳为六个方面:生储盖配置十分合理;有台地内继承性发育的生油盆地;含油气层的年代较新;石油生成的时间较晚,且石油进入构造圈闭的时间也较晚;背斜构造规模巨大;有十分理想的区域性盖层。  相似文献   

2.
中东地区发育了许多世界级大型油气田,其储层主要为碳酸盐岩。这些碳酸盐岩的地质层位主要是:上二叠统胡夫组;上侏罗统阿拉伯组;自垩系马什里夫组、萨尔瓦克组、舒艾拜组;第三系阿斯马里石灰岩、基尔库克群。该区大油气田的形成有着众多优越条件的有利配置,基本要素可归纳为六个方面:生储盖配置十分合理;有台地内继承性发育的生油盆地;含油气层的年代较新;石油生成的时闻较晚,且石油进入构造圈闭的时闻也较晚;背斜构造规模巨大;有十分理想的区域性盖层。  相似文献   

3.
塔里木盆地古生界不同成因斜坡带特征与油气成藏组合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塔里木盆地古隆起和古斜坡控制油气富集已为勘探实践所证实。古生界广泛分布的斜坡带按其成因特点可分为3类:即地层形成期的沉积建造斜坡、构造变革改造期的侵蚀地貌斜坡和构造抬升翘倾作用形成的构造斜坡。不同类型的斜坡带发育了不同的油气成藏组合:沉积建造斜坡带发育了以礁滩体为主要储层、致密碳酸盐岩或上奥陶统泥岩为主要盖层的成藏组合;岩溶斜坡带发育了不同层系岩溶储层(中、下奥陶统岩溶储层、上奥陶统岩溶储层和寒武系白云岩储层)与不同层系泥岩盖层(上奥陶统泥岩盖层、志留系泥岩盖层和石炭系下泥岩段盖层)构成的成藏组合;地层超覆斜坡带在志留系和上泥盆统—石炭系形成了以地层超覆圈闭为主、构造-地层(或岩性)圈闭为辅、泥岩段为盖层的成藏组合。  相似文献   

4.
库车盆地秋里塔格构造带构造圈闭及油气勘探方向   总被引:12,自引:13,他引:12       下载免费PDF全文
库车盆地秋里塔格构造带的构造圈闭具有上、下分层的特征,且上构造层的圈闭与下构造层的圈闭完全不同。上构造层圈闭位于第三系膏盐岩滑脱面之上,主要有断层传播褶皱、滑脱褶皱和盐拱背斜等类型。这些圈闭常以下第三系和上第三系吉迪克组及康村组砂岩为储层,以上第三系库车组泥岩作为区域性盖层。下构造层圈闭位于下第三系膏盐岩滑脱面之下,三叠侏罗系煤层滑脱面之上,主要有断层转折褶皱、断层转折——断层转折叠加褶皱等构造圈闭类型;这类圈闭以三叠系、侏罗系和白垩系砂岩为储层,以下第三系膏盐层为区域性盖层。文章分析了库车盆地的油气勘探方向,认为秋里塔格构造带的东段较西段有利,下构造层较上构造层有利。  相似文献   

5.
全球古生界海相碳酸盐岩大油气田特征及油气分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古生界海相碳酸盐岩油气对中国能源安全具有重要意义。以全球古生界海相碳酸盐岩大油气田的最新资料为基础,系统统计分析了古生界海相碳酸盐岩大油气田的地质特征及其分布规律。截至2013年底,全球15个含油气盆地中共发现了89个古生界海相碳酸盐岩大油气田,油气可采储量达495.9×108,t油当量,占全球海相碳酸盐岩层系油气总储量的20.9%。研究表明,大油气田分布在中东、前苏联、北美和亚太地区,其中,大油田主要分布于前苏联和北美,大气田则主要位于中东和亚太,20世纪70年代是大气田发现的高峰期。大油气田的油气主要来自古生界烃源岩,以志留系、石炭系、二叠系和泥盆系(按重要性排序)为主;烃源岩岩性主要为泥页岩、沥青质泥页岩和沥青质碳酸盐岩。盖层以蒸发岩和碎屑岩为主。层系上,油气主要富集于二叠系、石炭系和奥陶系,白云岩和生物礁储集层占重要地位。埋深上,储量分布相对集中的埋深为2500~3000,m、3500~4000,m和4000~4500,m,分别占总储量的52.6%、15.9%和9.5%。油气藏类型上,以构造圈闭为主,不过近年来发现的大油气田的非构造圈闭比例有所增大。建议中国古生界海相油气勘探应重视白云岩储集层,更重要的是,应加强深层海相碳酸盐岩层系油气成藏机理和分布主控因素的研究。  相似文献   

6.
滨里海盆地东部盐下成藏主控因素及勘探思路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滨里海盆地普遍发育一套下二叠统空谷阶盐岩层,是良好的区域性盖层,它把盆地分为盐上和盐下两大复合成藏组合。海西运动晚期,盆地东部地区断续、强烈的构造运动决定了地层空间展布、组合特点,控制了三个成藏带的形成,共发育三套成藏组合。盆地东部地区盐下油气藏规模、储量较大,大中型油气藏主要与石炭系两套海相碳酸盐岩层(KT-Ⅰ和KT-Ⅱ)有关。在盆地东部发现的10个盐下油气藏中,KT-Ⅰ、KT-Ⅱ产层的盖层均为其顶部泥岩层。下石炭统生物碎屑灰岩和下二叠统页岩是有效生油岩,分散有机质属混合类型。储层类型以孔隙型为主,溶洞型、孔洞型储层较发育,裂缝型储层偶尔发育;储层的次生改造作用非常重要。石炭系碳酸盐岩储层普遍分布,油气成藏主要受圈闭位置及其特点所控制。90%以上的失利探井是因为构造不落实,精确落实构造圈闭的具体位置,成为勘探的重中之重。  相似文献   

7.
滨里海盆地普遍发育一套下二叠统空谷阶盐岩层 ,是良好的区域性盖层 ,它把盆地分为盐上和盐下两大复合成藏组合。海西运动晚期 ,盆地东部地区断续、强烈的构造运动决定了地层空间展布、组合特点 ,控制了三个成藏带的形成 ,共发育三套成藏组合。盆地东部地区盐下油气藏规模、储量较大 ,大中型油气藏主要与石炭系两套海相碳酸盐岩层 (KT Ⅰ和KT Ⅱ )有关。在盆地东部发现的 10个盐下油气藏中 ,KT Ⅰ、KT Ⅱ产层的盖层均为其顶部泥岩层。下石炭统生物碎屑灰岩和下二叠统页岩是有效生油岩 ,分散有机质属混合类型。储层类型以孔隙型为主 ,溶洞型、孔洞型储层较发育 ,裂缝型储层偶尔发育 ;储层的次生改造作用非常重要。石炭系碳酸盐岩储层普遍分布 ,油气成藏主要受圈闭位置及其特点所控制。 90 %以上的失利探井是因为构造不落实 ,精确落实构造圈闭的具体位置 ,成为勘探的重中之重。  相似文献   

8.
近年来,南大西洋深水盐下碳酸盐岩陆续取得重大发现。根据已发现的深水油气田特征,结合该地区地质、地球物理资料,研究认为:南大西洋深水盐下碳酸盐岩形成背景是南美与非洲板块白垩纪差异裂解,沉积环境为障壁条件局限湖泊沉积,岩性主要为灰岩、藻灰岩,多位于构造高部位和斜坡地带。其沉积过程主要是板间差异裂解,受南部瓦尔维斯火山脊阻挡作用,水体逐渐变浅,局部高地及斜坡地区形成碳酸盐岩,当周期性灌入的海水不足以抵消古盐盆蒸发量时,盐岩开始析出,持续欠补偿发育的古盐盆形成巨厚的盐岩沉积。该套碳酸盐岩储层受盐岩控制作用明显,其油源来自下部裂谷期湖相泥岩,油气主要是经断裂、不整合短距离运移,在构造高部位且连续性盐岩发育区形成有效储层,盖层为上覆盐岩,以构造和地层圈闭为主。  相似文献   

9.
滨里海盆地普遍发育一套下二叠统空谷阶盐岩层,是良好的区域性盖层,它把盆地分为盐上和盐下两大复合成藏组合.海西运动晚期,盆地东部地区断续、强烈的构造运动决定了地层空间展布、组合特点,控制了三个成藏带的形成,共发育三套成藏组合.盆地东部地区盐下油气藏规模、储量较大,大中型油气藏主要与石炭系两套海相碳酸盐岩层(KT-Ⅰ和KT-Ⅱ)有关.在盆地东部发现的10个盐下油气藏中,KT-Ⅰ、KT-Ⅱ产层的盖层均为其顶部泥岩层.下石炭统生物碎屑灰岩和下二叠统页岩是有效生油岩,分散有机质属混合类型.储层类型以孔隙型为主,溶洞型、孔洞型储层较发育,裂缝型储层偶尔发育;储层的次生改造作用非常重要.石炭系碳酸盐岩储层普遍分布,油气成藏主要受圈闭位置及其特点所控制.90%以上的失利探井是因为构造不落实,精确落实构造圈闭的具体位置,成为勘探的重中之重.  相似文献   

10.
北海盆地为典型的中生代裂谷盆地,其油气的形成与分布具有较明显的特征。依据IHS数据库2009年提供的相关数据,结合生油层、储层、盖层及圈闭特征等方面的研究,对北海南、北盆地油气成藏条件进行了分析,认为其油气成藏条件存在较大的差异性。北北海盆地的主要油源岩为上侏罗统基末利黏土组页岩,南北海盆地主要气源岩为上石炭统威斯特伐利亚阶煤系地层;主要储层北北海盆地为中下侏罗统砂岩,南北海盆地为下二叠赤底统砂岩;北北海盆地区域盖层以泥、页岩为主,南北海盆地区域盖层为上二叠统盐岩;北北海盆地圈闭类型多样,而南北海盆地则类型较单一。控制其油气成藏条件差异性的主要因素是北海南、北盆地构造演化、沉积埋藏史和盐岩对油气成藏作用的不同。  相似文献   

11.
中亚卡拉库姆盆地油气分布特征与成藏模式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卡拉库姆盆地是世界上仅次于西西伯利亚盆地和波斯湾盆地的第三大富气盆地。本文以获取的最新油气田储量数据为基础,采用石油地质综合分析方法,探讨了该盆地油气的层系和区域分布特征及其成藏模式。受区域盖层控制,盆地内的油气主要富集于两套层系:中侏罗统卡洛阶-上侏罗统牛津阶碳酸盐岩储集层和下白垩统欧特里阶沙特利克组砂岩储集层。前者富集了盆地内68.0%的石油储量、84.0%的凝析油储量和44.2%的天然气储量,后者富集了盆地内36.4%的天然气储量。上侏罗统蒸发岩之下的盐下油气田的区域分布主要受有利储集相带和古隆起构造展布的控制;生物礁和古构造主要发育于盆地东北部的北阿姆河亚盆地,并导致盆地内已发现的盐下油气储量主要分布于此。受蒸发岩区域盖层和深大断裂的控制,盐上油气田主要分布于蒸发岩发育区之外、蒸发岩较薄且主要为硬石膏的地区、以及蒸发岩发育区内的深大断裂附近。蒸发岩之上的盐上层系并非油气特别是天然气勘探的禁区,源自盐下烃源岩的天然气可以在盐上储集层内聚集并形成大气田。  相似文献   

12.
塔里木盆地轮南地区中奥陶统油气富集条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旷红伟  彭德堂  李楠 《地质力学学报》2001,7(2):161-166,103
本文从地层沉积出发,结合地震资料综合解释,简要论述了塔里木盆地轮南地区中奥陶统的油气富集条件,指出轮南地区中奥陶统沉积相带控制了碳酸盐岩储层的分布,生、储、盖条件基本配套,圈闭形成的时间与烃源岩形成的时间一致,有形成岩性油气藏的可能性。   相似文献   

13.
湖相白云岩的成岩作用是非常规油气储层中非常活跃的话题,其成因模式以及储集性的研究对以碳酸盐岩为储层的油气勘探具有重要意义。通过综述前人关于湖相碳酸盐岩领域的研究成果,总结出以下几点:湖相白云岩成因模式主要有原生生物成因、准同生成因以及热液成因;湖相白云岩的储集空间类型包括以生物体腔孔为代表的原生孔、酸性流体作用下形成的溶蚀孔洞、白云石化作用或重结晶作用形成的晶间孔以及构造应力作用下形成的裂缝等4大类;其物性和孔隙结构分别受控于沉积环境及生物种类、酸性流体的溶蚀能力、白云岩化模式以及构造活动强度和岩石脆性等。以上研究成果可为湖相碳酸盐岩,乃至其他成因的碳酸盐岩物性影响因素以及油气地质意义研究提供借鉴参考。  相似文献   

14.
中国前陆盆地油气富集规律   总被引:16,自引:2,他引:16  
天然气的富集是中国前陆盆地的特点,煤系烃源岩发育是天然气富集的主要原因;中西部前陆盆地具有多期成藏的特征,构造多期叠合、古构造发育、多套烃源岩多期演化是油气多期成藏的主控因素;前陆盆地发育三套储盖组合和原源、它源两大套成藏体系,控制着油气纵向分布;前陆盆地不同构造带地质特征控制着油气区域分布规律,逆冲带、前缘隆起带油气藏主要分布于下部成藏体系,坳陷带油气藏主要分布于上部成藏体系;在逆冲山前带油藏被破坏形成油苗、沥青或残余油藏,在坳陷内的逆冲带和坳陷带主要聚集了成熟度相对较高的天然气,在斜坡带和前缘隆起带既聚集了早期形成的油(气)藏,又聚集了晚期成熟度相对较高的天然气。  相似文献   

15.
中国西北侏罗系油气成藏特征   总被引:7,自引:1,他引:6  
王昌桂 《地学前缘》2000,7(4):487-495
中国西北侏罗系油气田有 56个 ,分布在 7个侏罗系坳陷之中。文中根据侏罗系油气藏的烃源岩与储层匹配的关系 ,将油气藏分为自生自储、自生它储和它生自储 3种类型。以大量的实际资料为依据提出了自生自储型的油气藏分布规律 :在平面上 ,油气藏分布在成熟的有效烃源岩范围内 ;在纵向上 ,油气藏则分布在区域性优质盖层之下。侏罗系油气以垂向运移为主 ,运移通道主要是断层。油气在成藏后普遍发生过 3次运移 ,使其在更新的层位中形成次生油气藏。侏罗系油气具有多次成藏期 ,主要成藏期发生在早白垩世末、老第三纪渐新世 ,最晚可跨到新第三纪中新世。文中利用自生矿物伊利石同位素年代分析方法定量地研究了吐—哈盆地 12个油田、准噶尔盆地 6个油田和民和盆地 2个井点的油气成藏期 ,提出吐—哈盆地油气成藏期主要有 4期 ,后 2个盆地主要有两期。  相似文献   

16.
随着油气资源对外依赖度加大,中国的油气勘探已经拓展到深层和超深层领域,并相继在中西部盆地发现了塔河、普光、安岳、靖边、顺北等一批大型油气田,展示出广阔的勘探前景。中国已探明的深层和超深层碳酸盐岩油气藏特征与全球的有很大差异,经典的油气地质理论指导这类油气田勘探遇到了前所未有的重大挑战,需要完善和发展。通过调研和比较全球已探明的碳酸盐岩和砂岩油气藏地质特征,发现它们的油气来源条件、油气藏形成条件、成藏动力、演化过程特征等类同;同时,发现碳酸盐岩和砂岩油气藏的矿物组成、孔隙度和渗透率随埋深变化特征、孔渗结构特征、储层物性下限、油气藏类型等有着很大不同。中国深层和超深层碳酸盐岩油气藏与全球的相比较具有五方面差异:地层年代更老、埋藏深度更大、白云岩储层比率更大、天然气资源比率更高、储层孔渗关系更乱。中国已经发现的深层碳酸盐岩油气藏成因类型可以归为五种:沉积型高孔高渗油气藏、压实成岩型低孔低渗油气藏、结晶成岩型低孔低渗油气藏、流体改造型高孔低渗油气藏、应力改造型低孔高渗油气藏;它们形成的动力学机制分别与地层沉积和浮力主导的油气运移作用、地层压实和非浮力主导的油气运移作用、成岩结晶和非浮力主导的油气运移作用、流体改造介质和浮力主导的油气运移作用、应力改造和浮力主导的油气运移作用等密切相关。中国深层和超深层碳酸盐岩油气藏勘探发展的有利领域和油气藏类型主要有三个:一是低热流盆地浮力成藏下限之上自由动力场形成的高孔高渗常规油气藏;二是构造变动频繁的叠合盆地内外应力和内部流体活动改造而形成的缝洞复合型油气藏;三是构造稳定盆地内局限动力场形成的广泛致密连续型非常规油气藏。改造类非常规致密碳酸盐岩油气藏是中国含油气盆地深层和超深层油气资源的主要类型:它们叠加了早期形成的常规油气藏特征,又具有自身广泛连续分布的非常规特征,还经受了后期构造变动的改造;复杂的分布特征,致密的介质条件和高温高压环境使得这类油气资源勘探开发难度大、成本高。   相似文献   

17.
南海油气分布特征及主控因素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最新油气田储量数据为基础,运用统计学与石油地质综合分析相结合的方法,研究表明,南海以气为主,其油、气探明储量分别占总探明储量的38%和62%。总探明储量中:碎屑岩储层油气田所占比例最高,占57%;其次为生物礁碳酸盐岩储层油气田,占36%;前第三系基岩裂缝型储层油气田,占7%。碎屑岩储层油气田主要分布于近物源区域,生物礁储层油气田主要分布于远离物源的台地区,基岩裂缝型储层油气田主要分布于南海西部走滑带控制的盆地中。油气主要分布于中中新统,其次为下中新统与前第三系基岩,它们分别占总探明储量的51%、17%和11%。高地温梯度与烃源岩的有机质类型决定了南海油气资源以气为主,盆地类型的差异决定了南海南部油气资源较北部丰富。盆地构造演化史和周边古水系控制了南海油气田储集类型和时空分布。  相似文献   

18.
准噶尔盆地西北缘玛湖凹陷是全球著名的湖相富烃凹陷,最新勘探成果展示出大油(气)区特征。为及时总结,丰富发展当代中国特色叠合盆地油气地质理论与勘探实践,本文主要分析了这一大油(气)区的基本形成条件与勘探领域。结果表明,玛湖凹陷大油(气)区得以形成主要缘于三大有利基础条件:前陆碱湖优质高效烃源岩、立体输导体系、三类规模有效储层与储盖组合,由此造就油气在充足的烃源条件下,沿立体的输导体系,被三套区域性盖层有效封盖,向着三类规模有效储层,在有利圈闭中运聚成藏,因此油气富集规律可归纳为"源-输控烃、储-盖控藏"。相应,按目的层和圈闭类型形成了三大有利油气成藏领域,由浅至深依次为三叠系下统百口泉组岩性油(气)藏群、二叠系下统风城组致密油、石炭系—下二叠统大构造油气藏群。玛湖凹陷大油(气)区的勘探突破缘于勘探理念创新,具有巨大勘探潜力和基础科学研究意义。  相似文献   

19.
西藏羌塘盆地——中国油气资源战略选区的首选目标   总被引:25,自引:0,他引:25       下载免费PDF全文
研究表明羌塘盆地在油气资源的许多方面可与中东特提斯油气集聚区相类比,因而成为中国油气资源战略选区的首选目标之一。羌塘盆地的构造部位相当于中东特提斯构造域的北亚带和中亚带,羌塘盆地晚古生代是一个被动大陆边缘盆地,中生代是一个复合式前陆盆地,新生代叠置成为第三纪走滑断陷盆地;羌塘盆地内发育有良好的生储盖组合,生油岩主要为三叠 系-株罗系的尼岩、灰岩和油页岩,烃源层处于成熟、过成熟阶段,生油高峰期为晚侏罗世-古近纪,局部发现厚达70余米的油 页岩,初步估计油气资源总量为50亿吨左右;盆地内发育有孔渗极佳的碎屑岩、白云岩以及生物礁(滩)岩等储集层,其次生孔隙的形成期与烃岩的生油高峰期一致;盆地内发育泥岩、泥灰岩和石膏等多套盖层,累计厚度可达3000多米,尤其是发育中东油田最好的石膏储层,累计厚度达177m,其中,仅中株罗统布曲组最大单层厚度达93m;盆地内发育数十个形态好、保存完整的大中型背斜和穹隆圈闭构造,它们均定型于株罗纪末期,为油气运移和圈套闭创造了良好的条件;盆地内共发现油气 显示190余处,其中包括5处液态油苗,数处见厚达数厘米的板状沥青,并发现面积约10km^2的古油气藏一个;藏北高原 抬升属整体的均一抬升,剥蚀强度不大,岩浆活动广泛,但除盆地东部外,规模小,对油气的破坏性不大。因此,盆地内具有一定的保存条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