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本文根据地震P波初动资料,作出了1985年11月30日邢台任县Ms5.3级地震的震源机制解,并与1966年邢台地震主震及其以后发生的其他强余震的震源机制解结果进行对比分析,讨论了邢台震区地壳应力场的演变特征。  相似文献   

2.
邢台震区近场观测的启示 1966年邢台地震开创了我国近代地震研究的新局面。我们做为邢台地震老战士,与同事们一起,采用当时国内精度较高的钢弦式钻孔应力仪,日日夜夜“为党中央站岗,为工农兵放哨”。在深入现场的过程中,观测到许多至今仍被国内外同行所重视的地震近场信息。邢台震区属华北沉陷区地震带,区内自新生代以来强烈下沉,被第四系所覆盖。震区有三处基岩出露,即荒山、卧牛山(后改名红山)和茅山。我们的研究工作,从一开始就在李四光教授指导下进行的,他多次听取仪器研制方  相似文献   

3.
为纪念邢台地震二十周年和唐山地震十周年,河北省地震局决定于今年9月召开邢台地震二十周年和唐山地震十周年纪念会;邢台地区行署和隆尧县政府决定在邢台老震区的隆尧县建立“邢台地震纪念碑”。在唐山地震十周年之际,唐山市政府决定  相似文献   

4.
邢台地震孕育发生模型及其前兆机理探讨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梅世蓉 《地震》1999,19(1):1-10
根据人工地震与天然地震测深成果,提出了邢台地震孕育发生的概念模型。根据这个模型,分析了邢台地震前震区应力分布图像与发展过程、结合深部构造特征,探讨了邢台地震的成核过程,进而讨论了邢台地震的直接前震,地形变,地下水位三项主要前兆的形成机制。  相似文献   

5.
在以往对邢台地震区的地震活动分析中,都将其作为“震情窗口”来观察华北地壳应力场的变化,预测这一地区的中强地震活动。本文用数理统计的方法,对邢台地震活动的异常进行了分析判断,提出了“震情窗口”除了能反映华北大范围的应力场变化或邻近邢台局部地点的应力变化外,还能反映邢台震区自身的应力集中现象。这是以往分析“震情窗口”时所忽视的。这对于发生过强烈地震并作为“震情窗口”的某些老震区的中强余震预报有一定的意义。  相似文献   

6.
刘万琴 《地震学报》1983,5(1):116-125
本文通过对1966年3月22日邢台7.2级地震前 Ms>4.6地震的破裂方向及地震活动的时空分布图象综合分析,推测邢台震区南部莲子镇附近存在一障碍物.并认为它是支配这一时期地震活动的重要因素之一.   相似文献   

7.
本文利用邢台地震台网资料研究了1966年3月邢台地震强震活动期间地震位置的空间分布随时间变化的过程。给出了一系列反映邢台地震序列强震孕育、破裂、应力场调整及地震构造的立体图象。进一步探讨了震区地壳介质中存在的障碍体与地震发生的关系。认为这种震区介质的非均匀构造所导致的邢台地震的破裂是一个沿北北东方向的断断续续的发展过程。较好地解释了几个六级以上强震的发生以及强震期后出现的中强余震两头跳现象。本文还对六级以上强震的破裂过程进行了讨论,并与已有结果作了对比,还考察了强震活动期间震源深度随时间变化与大震发生的关系。   相似文献   

8.
1966年邢台6.8级地震的深总结背景   总被引:4,自引:1,他引:4  
根据“八五”期间邢台地震区深部地震物理方法的综合探测研究成果,依据P波、S波联合解释和二维密度反演,并结合浅部构造和三维应力场数值模拟计算等资料,进行综合分析研究。以1966年邢台6.8级地震为例,揭示了邢台地震区的孕震发震过程,邢台地震区的学位可结构和介质结构;(1)中、下地壳内分布有北东向高角度深断裂、深断裂两则出现明显的波速比异常。(2)中地壳有低速高层和密度不均匀异常。(3)上地壳底部有滑  相似文献   

9.
晋冀鲁豫交界地区震源位置及震源区速度结构的联合反演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邯郸数字台网记录到的2001—2008年间460次ML≥1.0地震的1861条P波到时数据, 采用震源位置和速度结构联合反演方法确定晋冀鲁豫交界地区(35.0°~38.0°N, 113.0°~116.0°E)地震的震源位置分布和该区域的速度结构。 结果表明: ① 经过重新定位后, P波走时的均方根残差(RMS)由反演前的1.35 s降到反演后的0.45 s。 定位偏差在EW方向上平均为0.031 km, 在NS方向上平均为0.029 km, 在垂直方向上平均为0.060 km。 ② 邢台震区的中小地震明显呈NEE向分布, 深度主要集中分布在7~14 km范围内; 磁县震区中小震分布相对复杂, 具有NEE和NWW两个展布方向, 震源深度主要集中在8~18 km范围内, 总体上晋冀鲁豫交界地区中小地震深度呈现北部浅南部深的趋势。 ③ 反演得到了晋冀鲁豫交界地区的速度结构, 在邢台地震极震区下方7~14 km处存在低速层, 与1966年邢台7.2级地震的震源深度一致;在磁县地震极震区下方13~18 km处也存在低速层与1831年磁县7.5级地震震源深度一致, 且磁县震区下方的速度结构比邢台震区更为复杂。  相似文献   

10.
1985年11月30日,河北省任县发生5.3级地震。这是邢台老震区继1981年11月9日隆尧5.8级地震之后的又一次晚期强余震。  相似文献   

11.
利用邢台地震序列震源机制解反演邢台老震区分时段应力场,并对震源机制和应力场结果进行分析。研究结果显示:邢台老震区的震源错动类型以走滑类型为主,遍布整个震源区;序列整体和3个时段的应力场反演结果基本一致,且与华北地区其他强震的应力方向相同,表明邢台地震的发生受华北区域构造应力场控制;应力场反演得到的邢台地震序列现今的摩擦系数显示处于拜尔利摩擦系数的范围,区域应力方向有利于断层活动,而地震活动频度和强度偏低,推断目前震源区处于某种平衡状态,需要进一步研究震源区深浅应力状态的耦合关系。  相似文献   

12.
隆尧临城间4.7级地震考察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0 引言2 0 0 2年 4月 2 2日 3时 34分 ,河北省邢台地区发生了 4 .7级地震。经考察 ,此次宏观震中为北纬 37.37°,东经 1 1 4.55°,位于冯村、清修之间。这次地震极震区烈度为 V度 ,震源深度约 1 0 km。1 地震的宏观烈度这次地震发生在 1 96 6年邢台 7.2级地震的老震区附近 ,有感范围较广 ,东到衡水市图 1 地震有感范围及震区构造区、冀州、安平 ,南到魏县、磁县、河南安阳市部分地区 ,西到山西阳泉 ,北到定州、唐县、曲阳、清苑、保定市区 (图1 )。1 .1 烈度划分的原则依据《地震现场工作大纲和技术指南》,以《中国地震烈度表》( GB/T…  相似文献   

13.
河北省地震活动情况与华北地震活动总趋势基本一致,目前处于下降过程中,属于平静期的正常水平,全年内主要地震活动区仍然出现在唐山、邢台老震区,其它地区活动较少,但是除了以上两个老震区以外在阳原出现全年内强度最大的中等强度地震,震级Ms5.0,它属于弧立型地震,主震前无前震,也无余震。根据资料统计结果表明:全年内出现大于等于3.0级地震共34次,其中唐山老震区为20次。占59%、邢台及其南部地区出现9次,占26%其它地区为5次,占15%。见表1所列。  相似文献   

14.
一九六六年邢台发生了强烈地震,震撼了大半个中国,给邢台地区的人民造成了惨重的损失.面对地震造成的灾难,敬爱的周思来总理立即亲赴灾区慰问视察,迅速组织党政军和科技战线的人力物力,抗震救灾,进行科学研究,并且严肃地、科学地提出了地震预报研究的课题.抓住邢台地震不放,专门组织中央直属科研单位和有关机构赴震区现场考察研究,制定了一系列切实可行的计划措施并付诸实现.召开邢台地震科学讨论会,探索地震发生的规律,规划地震科学研究的兰图.为我国地震科学事业的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相似文献   

15.
1966年邢台6.8级地震的深部结构背景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根据“八五”期间邢台地震区深部地球物理方法的综合探测研究成果,依据P波、S波联合解释和二维密度反演,并结合浅部构造和三维应力场数值模拟计算等资料,进行综合分析研究。以1966年邢台6.8级地震为例,揭示了邢台地震区的孕震发震过程。邢台地震区的深部结构和介质结构:①中、下地壳内分布有北东向高角度深断裂,深断裂两侧出现明显的波速比异常。②中地壳有低速高导层和密度不均匀异常。③上地壳底部有滑脱构造带,浅部为束鹿断凹。  相似文献   

16.
刘亢  杨婷  李红光  房立华  宋键 《地震地质》2023,(6):1328-1348
1966年河北邢台MS7.2地震发生后小地震持续不断,为开展该地区的深部构造研究提供了便利条件。文中基于河北省地震台网1991—2021年间的观测数据,采用双差定位法获得了邢台及其邻区9 644次地震的精定位结果,清晰地刻画出深部断裂的空间形态;结合华北流动地震台阵2006—2008年的观测数据,采用38 578个P波到时数据,获得了研究区高分辨率走时层析成像结果。研究表明:研究区的地壳速度结构存在较强的横向不均匀性,新河断裂与元氏断裂之间的上地壳存在明显的低速异常,中下地壳存在高速异常,邢台地震位于高、低速异常体交界处,该位置具备积累大量应变能的介质条件,易发生破裂,释放应力;邢台震区小地震密集带与高、低速异常体东边界的总体展布趋势比较一致,推测沿高、低速体东边界展布的深、浅部断裂已上下贯通,速度异常体的边界位置同样也是速度变化相对强烈的部位,易发生地震破裂;综合多种地震、地质调查成果,揭示出邢台震区下方存在一条贯通整个地壳的深大断裂,倾向SE,上断点位于东汪附近,邢台地震促使深浅部的先存断裂上下贯通。  相似文献   

17.
作为活化的古老克拉通,华北地区的地震活动非常频繁。上世纪60年代以来,华北地区曾经发生了1966年邢台M7.2,1975年海城M7.3和1976年唐山M7.8等地震。2012年5月28日,在唐山地震震源区又发生了M4.8地震,引起了国内外地学界的广泛关注和争议。争议的焦点在于此次地震是1976年唐山地震的余震,还是唐山地区乃至整个华北地区新一轮地震活动开始的预兆。本文利用华北地区过去40多年的地震活动资料,研究了邢台、海城和唐山地区的地震活动。研究结果显示,邢台、海城和唐山地区过去30多年的小震活动明显高于这些地区大震前的地震活动及华北地区的背景地震活动,应是余震。同时由GPS资料计算的邢台、海城和唐山地区的地壳水平应变率也明显高于华北地区的背景值。这些小震活动和地壳水平应变率同时表明邢台、海城和唐山强震区的余震数十年后仍在持续。震后粘性松弛可能是华北地区长时间余震持续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18.
梅世蓉  薛艳  尹京苑 《地震学报》1999,21(2):159-165
以唐山、邢台地震区的层析成像(ST)结果为基础,分析了两次强震序列特征与三维速度结构的关系.研究结果表明:① 地壳内高速体、低速体的相间分布及尺度较大的高速块体的存在是孕育发生两次强震序列的共同基础;② 壳内高速体、低速体的规模、深度及其内部的非均匀性是影响序列特征的重要因素;③ 唐山震区的高速体深度小于邢台震区,这是造成唐山地震序列的震源优势深度和震源最大深度小于邢台地震序列的主要原因;④ 宁河地震区的高速体较唐山 滦县地区高速体的深度大,是造成宁河地区最大震级及其震中烈度偏低的重要原因.这些结果对强震群型地震的主要地震及晚期强余震预测都有帮助.   相似文献   

19.
梅世蓉  薛艳 《地震学报》1999,21(2):159-166
以唐山,邢台地震区的层析成像(ST)的结果为基础,分析了两次强震序列特征与三维速度结构的关系,研究结果表明:(1)地壳内高速体,低速体的相间分布及尺度较大的高速块体的存在是孕育发生两次强震离列的共同基础;(2)壳内高速体,低速体的规模,深度及其内部的非均匀性是影响序列特征的重要因素,(3)唐山震区的高速体深度小于邢台震区,这是造成唐山地震序列的震源优势深度和震源最大深度小于邢台地震序列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20.
利用Sato模型研究邢台震区尾波Q_C值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利用Sato单次散射模型和红山台的近场数字地震记录研究了邢台震区尾波QC值的变化特征,得到QC值随频率的变化关系:即窗长为15~30 s时QC=(42.9±20.7)f(0.98±0.13);窗长为40~60 s时QC=(103.1±27.9)f(0.85±0.08)。通过分析不同频率点随时间的变化曲线,发现2002年4月22日邢台隆尧5.0级地震前高频部分QC值出现"升高—降低—再升高—发震"的发震模式,对预测邢台地区的中强震的发生有一定的参考意义。还发现相对Aki模型而言Sato模型更适合邢台震区的尾波计算和分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