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利用NCEP/NCAR日平均再分析资料,以及MICAPS实况数据,对1971—2010年间发生在惠州市的前汛期暴雨个例进行系统的统计分析,主要结论有:惠州市各地暴雨分布存在明显的时间和空间不均的特征,暴雨日数龙门最多,惠阳最少;各地区6月份的暴雨日数占前汛期总暴雨日数的比重均较大,约占总日数的50%;暴雨日数和总降雨量均存在较明显的年代际变化特征,且近年来各站前汛期暴雨日数和降雨量均呈大振幅变化趋势;对发生在惠州前汛期的典型暴雨过程可大致分为3类:锋面低槽型暴雨、暖区型暴雨和热带气旋引起的暴雨。  相似文献   

2.
2009年广东省汛期降水空间分布不均的气候成因   总被引:1,自引:3,他引:1  
2009年广东省汛期(4~9月)降水呈现出空间分布不一致性,采用统计方法分析引起这种现象的成因:直接原因是大气环流异常导致了季风爆发偏晚和冷空气偏弱,从而前汛期降水大部分地区偏少;而后汛期期间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偏西偏强,导致热带气旋主要登陆及影响珠江口和粤西地区,从而后汛期降水雨带主要位于粤西南。因而,2009年汛期多种环流因素的共同作用,导致了珠江口及其以西降水偏多,其余地区降水偏少。  相似文献   

3.
每年的10月至次年3月,是开平的非汛期,相对于汛期(4~9月)来讲,这一时期的雨量呈骤减趋势,总雨量约占年总雨量的17.5%,是一年中相对干旱少雨的季节。  相似文献   

4.
长江下游地区汛期暴雨气候特征分析   总被引:9,自引:1,他引:9  
IPCC(1995)第二次科学评估报告指出了极端气象事件变化研究的重要意义[1].长江下游地区地势低平,往往是我国暴雨洪涝的多发区域,造成严重灾害,因此,研究长江下游地区暴雨的规律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选取了长江下游地区52站1960~2003年逐日降水资料,运用EOF分析将其分为3个分区,采用小波分析,Mann-kendall非参数检验法及趋势系数法等分析方法研究各分区汛期暴雨降水的气候统计特征.结果表明:虽然汛期同为暴雨降水的集中时期,但各分区暴雨降水在汛期降水中所占比重略有差异,暴雨降水量、频次所占比例的空间分布为西区较大、东区和北区略小,暴雨平均强度则西区和北区东部强、其他区域小.同一区域中降水量与频次具有显著的正相关,不同区域间仅暴雨降水量的相关性较好.暴雨降水量44 a中呈现了增加的趋势.各区汛期暴雨具有多重时间尺度的周期变化,暴雨降水量和频次的周期在西区与全区的较为一致,主要是6~9 a的周期振荡.东区和北区有着不同尺度的振荡周期.各区的暴雨降水强度都不同程度地存在着3 a的周期振荡.长江下游地区汛期暴雨降水量除北区外,全区及其他分区的突变时刻均发生在1980年代末~1990年代初这一时期,暴雨降水量在1980年代中期~20世纪末出现了一个增长的过程,北区趋势并不显著.全区暴雨平均强度在突变时刻之后有一个减弱的过程,而西区和北区的暴雨平均强度变化并不显著.  相似文献   

5.
利用1965—2017年河源国家气象观测站的逐日降水资料,采用数理分析等方法,分析了河源市降水特征及其变化规律。结果表明:近53年河源市的年平均降水量随着时间序列以1.6mm/年的速率减少,年降水量主要集中在汛期,除后汛期降水量以0.6mm/年的速率增加外,汛期、前汛期降水量分别以2.28、2.88mm/年的速率减少。突变检验表明年降水量减少突变点发生在2003年,前汛期降水量减少突变点发生在1983年。后汛期降水量增加突变点发生在1968年;年降水量存在3~4、9~11年周期变化。汛期降水量存在3~4、6~7、10~11年的周期变化;前汛期降水量存在3~4、8~9年的周期变化;后汛期降水量存在2、7~8、11~12、20年的周期变化。  相似文献   

6.
刘铸飘 《广东气象》2012,34(3):19-21
根据始兴县国家气象观测站1965~2010年降水观测资料,采用Morlet小波变换和Yamamo-to检验方法,分析了始兴县1965~2010年降水变化特征,结果发现始兴县降水变化具有多时间尺度周期变化和演变特征。始兴县年降水小波变化存在16年时间尺度,其突变点发生在1972和2003年;前汛期降水小波变化的时间尺度为14年,其突变点发生在2007年。目前及今后2~3年内年降水将呈偏少的趋势,而前汛期降水则呈偏多趋势。  相似文献   

7.
湘西自治州汛期降水的气候特征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高贵玲 《气象》1996,22(9):39-41
从季度降水预报业务的需要出发,根据湘西自治州8个测站的降水资料,分析了汛期(4-9)降水的气候特征和变化趋势,以期为预报汛期雨量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8.
基于都江堰市2020年汛期39个气象站逐时降雨资料,统计分析了降雨的时空分布。结果表明:汛期累计雨量在1018.6~2206.6 mm之间,8月降水最多为948.1 mm;1 h、3 h、6 h和12 h雨量的极值分布特征一致,1 h、3 h、6 h和12 h雨量最大值分别为78.3 mm、163.5 mm、197.5 mm和251.1 mm。1 h暴雨主要集中在23时~次日07时出现,最多发生在02时;大暴雨主要集中在00时~次日06时,最多发生在02时;特大暴雨共24站次,全部集中在23时~次日06时出现,白天(08时~20时)没有特大暴雨发生。1 h、3 h、6 h、12 h和24 h暴雨及以上量级降水平均日数分别为9.7 d、12.9 d、13.8 d、15.3 d和8.7 d。  相似文献   

9.
利用1956—2000年广东省北江流域40个水文站逐月降水量资料,统计北江流域汛期降水量与山地坡向及海拔高度的关系特征。利用地理加权回归 (GWR) 方法消除站点空间位置不同带来的宏观地理因子影响后,进行多年平均汛期降水量随海拔高度变化的相关分析,根据其点聚程度分区,研究降水量随海拔高度的变化规律。结果表明:广东省北江流域汛期降水量总体上呈纬向空间分布,由南至北逐渐减少,其中多雨区位于北江流域的东南部;在流域中部的英德至流域南部的清远之间的干流附近存在稳定的多雨中心。4个子区域最大降水量高度不同,由南至北分别为77.3 m,408.4 m,353.6 m和376.9 m,相对应的最大降水量分别为1566.2 mm,1467.4 mm,1295.9 mm和1151.5 mm。广东省北江流域汛期降水量变差系数由西南至东北依次增大,说明降水量的年际变化呈北大南小的空间分布规律。  相似文献   

10.
广州前汛期暴雨气候特征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高亭亭  梁卫  罗聪  温晶 《广东气象》2012,34(2):1-4,9
利用广州站1951~2009年的降水资料和历史天气图资料分析广州在过去59年前汛期(4~6月)暴雨气候变化特征以及暴雨产生的天气形势分类得出以下结论:1)广州前汛期暴雨累积雨量与前汛期降水变化趋势一致,呈逐年增加趋势,前汛期暴雨贡献率呈现波动变化;2)5、6月份的暴雨占前汛期累积雨量的比例呈10年左右的周期变化,未来10年广州可能再次进入5月份暴雨高发期;3)前汛期暴雨频次约占全年暴雨频次52.1%,其小波功率谱呈现4~8年的周期振荡,且在1987~2003年最为显著;4)广州前汛期暴雨偏多的年份,冷暖气团势力相当,在华南地区交汇的机会多,广州暴雨偏多,而暴雨偏少的年份,是极圈附近冷气团过于强盛而海上暖气团过于弱或者冷气团有一定的势力,但是海上暖气团过于强盛,华南地区由单一气团控制,广州暴雨偏少。  相似文献   

11.
甘肃省近40 a汛期无雨日数异常的气候特征分析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下载免费PDF全文
本文利用1960-2001年甘肃省59个气象站的逐日降水资料,统计出汛期(4~9月)各站无雨日数,分析了甘肃汛期无雨日数的基本时空分布特征,并对其标准化后进行经验正交展开(EOF)和旋转经验正交展开(REOF),研究其异常的空间结构及时间演变规律。结果表明;甘肃省汛期无雨日数自东南向西北呈台阶状增加,甘肃汛期无雨日数异常在空间上表现为一致的增多或减少。旋转载荷向量场(RVL)反映出5个无雨日数异常型。旋转主分量(RPC)揭示了42a甘肃汛期无雨日数的时间演变特征,即甘肃中部、陇南、甘南区无雨日数经历了少~多~少的过程,河西为多~少~多的反抛物线型,气候向更干旱化发展,而陇东元雨日数增加趋势较为明显。  相似文献   

12.
13.
利用东江流域13个气象观测站1967—2011年的逐月降水量资料,对流域内汛期降水量的时空分布非均一性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流域内汛期各时段降水量无明显增加趋势,年际、年代际变化明显;降水量的时空间分布与其均方差均呈显著的正相关关系;各时段降水量的站间偏度系数和各站偏度系数均以正偏为主,峰度系数多为负值,且站间偏度和峰度系数皆具有明显的年代际变化特征;汛期各时段降水量均有88.9%的年份在空间上服从正态分布;汛期有95.6%的气象站降水量服从正态分布、前汛期和后汛期有93.9%的气象站降水量服从正态分布。未能通过正态性检验的年份和站点,多是由于偏度系数不能满足条件。  相似文献   

14.
华南前汛期暴雨气候特征的研究   总被引:23,自引:1,他引:23  
利用华南地区26站1958-2000年逐日降水资料,对华南前汛期暴雨降水的气候特征进行了统计研究。结果表明,华南前汛期暴雨降水量和频次的变化趋势都呈略减少的特征,都有明显的年际、年代际变化的长期演变特征;华南的暴雨近50%集中发生在前汛期,其中又以福建与广东的西北部为甚,华南的西南部较小;华南前汛期的降水有近40%为暴雨,多年平均暴雨百分率的大值中心在广东沿海地区,最大可达44%,有两个小值中心,它们分别位于广西广东西部和福建,最小只有26%。  相似文献   

15.
根据中山市气象站1956~2010年雷暴观测资料,用气候倾向率、突变检验、极值I型分布等方法,分析了中山市雷暴日的气候特征。结果表明:中山市雷暴日呈显著减少趋势,减少速率为0.263d/年,并且年际、年代际变化明显。雷暴日多年平均为73.7 d,最多为1975年的108 d,最少为2003年的49 d。1979年前后发生了减少性突变,其中夏季(夏半年)的减少尤为明显。6~8月雷暴日最多,1、11和12月最少,4~9月雷暴日约占全年的91.9%。雷暴初日平均值为3月4日左右,5年一遇和50年一遇的初日分别为2月13日和1月1日;雷暴终日平均值为10月15日左右,5年一遇和50年一遇的终日分别为11月1日和12月18日。  相似文献   

16.
杨绍洪 《贵州气象》2001,25(4):31-33
通过对黔东南州2000年汛期(4-6月)降水、温度等主要气象要素进行统计对比分析,得出2000年黔东南州汛期的气候特点,并对其成因进行了分析。  相似文献   

17.
李川  芮景新 《四川气象》1996,16(3):6-10
1995年,我省大部地区降水比较调和均匀,年总降水量盆地大部正常或略偏少,仅 中部南充,遂宁-带偏少2-3成,干旱较严重,而川西高原的康寂地区偏多2成,造成局地严重洪灾害。本年度的干旱特点;以夏旱为主,夏旱面宽但持续时间短,因此与历年相比仍属一般夏旱年;春旱一般,伏旱轻而偏迟,具有伏秋连旱的特点。本年度的洪涝灾害具有偏晚发生,次数少而局地强度大的特点,8月9-12日、23-24日两次大暴雨过程,致  相似文献   

18.
广东汛期降水的时空分布特征   总被引:7,自引:8,他引:7  
利用国家气候中心提供的1963~2002年广东地区23个台站的逐日降水量和NCEP/NCAR的再分析资料,分析了广东汛期降水主要时段(4~9月)的时空变化特征。结果表明:广东汛期降水量在近40年的时间里存在着微弱上升趋势,广东地区汛期降水存在较明显的年际变化特征;汛期降水量自南向北、由东到西北逐渐减少,并存在5个分区,即北部区、西南部区、中部区、西部区和东部区;广东地区全汛期和前、后汛期在EOF主要的模态变化上基本一致,而在其他模态的变化上与后汛期的变化更为接近。这是由于广东地区跨度大,地形对广东汛期降水空间分布的影响表现突出。  相似文献   

19.
邓明  赵亮  王成  吴善材 《广东气象》2015,37(3):28-31
根据澳大利亚气象局MJO指数、国家气象局753站逐日站点资料、NCEP/NCAR全球再分析资料,通过合成分析研究了MJO活动对广东前汛期降水的影响。结果表明:MJO传播至东印度洋时广东降水为正异常,当其移至西太平洋时广东降水为负异常。MJO通过引起大尺度环流异常和大气垂直运动的异常对降水产生影响。当MJO传播至东印度洋时,副热带高压异常增强,广东为干冷偏北风和暖湿偏南风的交汇区且此时广东上空空气上升运动强烈,有利降水产生;当MJO传播至西太平洋时,副热带高压异常减弱,广东被偏北风控制且此时广东上空空气下沉运动强烈,对降水不利。  相似文献   

20.
利用1970 ̄1989年9 ̄10月丹江口水库流域50个雨量站逐日降水资料,采用常规的统计方法,对该流域持续性降水的气候特点,候雨量变化特征以及降雨与入库洪水之间的关系进行了客观分析。由此得出的有关结论对丹江口水库流域秋季短、中期降水预报业务和水库合理调度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