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国际地震动态》2012,(2):41-43
我国地电场观测始于1966年邢台6.8级地震前后,从20世纪90年代开始,已先后建成了由100多个台站组成的数字化地电场观测网,开展了中国大陆地电场背景变化探测及主要活动断裂带、重点监视区等区域性变化的观测与研究。为了更好地发挥地电场观测网的应用效能,探索地电场观测、研究和未来发展思路,中国地震学会地震电磁学专业委员会于2011年10月17—18日在江苏省扬州市召开了地电场观测方法与技术专题研讨会。本次专题研讨会由中国地震学会地震电磁学专业委员会主办,全国地震电磁学科技术管理组地电管理部(甘肃省地震局)组织,江苏省地震局与江苏省扬州市地震局协办,上级主管部门中国地震局监测预报司及挂靠单位中国地震局地震预测研究所给予了大力支持。 相似文献
2.
Katsumi Hattori Ichiro Takahshi Chie Yoshino Jann-Yenq Liu Chiou-Fen Hwa-Chu Shue Wen-Ching Juang Toshiyasu Nagao Seiya Uyeda 辛长江 《国际地震动态》2005,(11):79-82
尽管短临地震预测非常重要,而且已经经过多年的研究,但仍然不能说是成功的。近期有许多关于地震的地磁前兆的文献报道。其中,ULF电磁现象和电离层扰动现象被认为是观测地壳活动的最有前景的方法之一。在台湾的东海岸,中/大地震出现的频率非常高,几乎是日本的10倍。因此,在台湾安装了地磁仪和电极来测量ULF地磁场和地电势差,以评价以前获得的研究结果,并试图阐明与大地震相关的ULF电磁现象的物理机制。同样,为了阐明大地震之前出现的电离层扰动现象的可能机制,还开始了监测大气电场的变化。本文中将会陈述台湾的地震电磁现象观测的策略及最初始的成果。 相似文献
3.
地震电磁卫星观测物理量简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地震引发电离层扰动反映在某些特定的物理量上已经得到人们的共识,但其中哪些量反映的特征最明显,最有利于提取地震电离层异常仍然不明确,需要进一步的深入研究。本文介绍了法国的DEMETER、乌克兰的SICH-1M、意大利的ESPER IA及俄罗斯的COMPASS-2等几个主要地震电磁卫星的观测物理量,以资参考。 相似文献
4.
5.
介绍了地震附近甚低频(VLF)电磁波信号强度统计分析结果。统计数据全部来自法国的DEMETER卫星(轨道高度700km,近太阳同步轨道),处理中采用了稳健的两步处理方法。第一步,利用所有的观测数据构建电磁辐射背景图,在给定条件和给定轨道位置对电场波动强度进行了统计描述。第二步,在第一步得到的电场波动强度的统计分布背景基础上,对地震附近的观测数据进行分析,研究由地震活动引起的电场波动强度的变化,评估它们在统计上的显著性。在整个分析过程中,我们总计使用了大于两年半的卫星观测数据,并对在此期间全球范围内发生的大约9000个震级大于或等于4.8的地震进行了统计分析。统计结果显示,在夜间时段,对于浅源地震(震源深度小于或等于40km),在震前0~4小时的短时间内,电场波动强度会有4~6dB的显著降低。 相似文献
6.
7.
地震电磁扰动观测的一些新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前,在中国地震局监测预报司组织和支持下,廊坊大地公司在首都圈地区布设的电磁波台资料的应用,已经纳入了"华北地区强震强化监视跟踪工作方案",正在分析处理中.郑州晶微电子科技有限公司在四川等地区布设的电磁波台的资料,正在开展深入分析研究工作,现正对汶川大地震的强余震进行实时跟踪监测.另外,中国地震局监测预报司正在十三陵地震台开展4种仪器的对比观测试验,并支持地球物理研究所建立"地震电磁扰动信息分析实验室",相关小组正在开展电磁扰动分析方法研究和软件系统研制,并拟对相关机理进行探索. 相似文献
8.
9.
《地震地磁观测与研究》2007,28(5):F0004-F0004
《地震地磁观测与研究》由中国地震台网中心与中国地震学会地震观测技术专业委员会联合主办。是从事地震、地磁、空间物理观测和研究的地球物理专业工作者及地震台站管理人员进行工作、科研的重要参考文献。 相似文献
10.
中国地震学会强震动观测技术与应用专业委员会于2011年12月19日至21日在北京召开第一届委员会成立暨学术研讨会。本次会议的主要内容有:①强震动观测技术与应用专业委员会第一届委员会成立;②学术交流。来自中国地震局各直属单位和省市地震局、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中国科学院武汉岩土力学研究所、中国建筑科学研究院、中国水利电力科学研究院、中国铁道科学研究院、国土资源部地质调查局研究中心、国家环保总局核与辐射安全中心、交通部公路科学研究院、北京大学、同济大学、大连理工大学、重庆大学、北京工业大学、南京工业大学、成都防灾研究所等单位,以及国内外强震动观测仪器主要生产和销售单位的近60名代表参加了本次会议。中国地震局震害防御司杜玮司长、中国地震学会郝记川秘书长到会给予指导。 相似文献
11.
对陇县地震台电磁扰动仪2019至2021年的数据变化规律及成因进行分析,发现电磁扰动值的年变和日变形态与气温呈明显的负相关,探讨电磁扰动异常变化的影响因素发现,陇县台电磁扰动对发生在台站一定距离内中强以上地震的同震效应显著;另外观测数据还容易受到雷电、强降雨、大功率电器等因素的影响。通过总结不同干扰因素的影响形态,为迅速排除干扰及正确识别前兆异常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2.
中国地震学会地震电磁专业委员会 《国际地震动态》2007,(12):37-38
中国地震学会地震电磁学专业委员会于2007年10月15—22日在四川省成都市召开第四届委员会换届暨学术讨论会。本次会议由中国地震学会地震电磁学专业委员会主办,北京鸿基国际旅行社协办,主管部门中国地震局监测预报司和挂靠单位地震预测研究所对会议的筹备和组织工作给予了很大关注,对会议的召开提供了大力支持。四川省地震局王力副局长到会祝贺,监测处杜斌副处长、监测中心杨贤和副主任出席了会议;地震预测研究所科技发展处杨林章处长参加会议,和与会代表一起进行研讨。中国地震局地震预测研究所、地球物理研究所、地壳应力研究所、防灾科技… 相似文献
13.
强地震前,在震区产生先兆电磁现象已经得到了越来越多的测量记录证实,地面直接电磁辐射异常和电离层异常扰动是地震前最显著的前兆现象,而且具有较稳定的时间尺度。除了卫星观测方法外,地震先兆电磁信息的观测方法有多种。根据接收的信号来源途径不同,地面观测方法可划分为:①被动观测:在地面观测附近孕震区直接辐射的ULF/ELF/VLF的电磁波; 相似文献
14.
15.
16.
17.
<正>我国于1966年邢台7.2级地震后开始了以地震监测预报为主要目的的地电场观测。从20世纪90年代开始,特别是经过"十五"以来的台网建设,目前已建成由120多个固定台站构成的数字化地电场观测台网,观测数据应用于地震监测预报和地球电磁环境变化研究等领域,并已取得重要进展,在地震监测预报实践中展现了良好前景。然而,由于我国数字化地电场观测起步晚,观 相似文献
18.
19.
Vladimir Troyan Natalia Smimova Vadim Uritsky John Makris Luciano Telesca Andreas Tzanis Yuri Kopytenko 辛长江 《国际地震动态》2005,(11):76-78
本文介绍近来由俄国、希腊、意大利、乌克兰以及格鲁吉亚执行的欧洲合作项目SUPRE(Study of the ULF electromagnetic Phenomena Related to Earthquakes与地震相关的超低频电磁现象研究)的研究成果,讨论地震孕育区的地震一电磁监测方法的进展和地震灾害评估。主要内容是:在特定地震活动区正在使用的观测技术、提取地震前兆信号的数据处理方法以及地震孕育过程的模型。在此基础之上,对最新提出的、作为下一步地震一电磁合作研究设想的SHARP(Study of Seismic Hazard Anomalies Recognition Possibilities,地震灾害异常识别的可行性研究)计划的战略进行了评论。文中对它的预研结果进行了介绍。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