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对中国大洋矿产资源开发研究协会DY851和DY853航次获得的东太平洋晚新生代沉积物(包括61个表层沉积物样品和16个沉积物柱状岩芯)进行了系统的地球化学和数理统计分析,揭示了东太平洋海盆CC区晚新生代沉积环境地球化学演化的一些特征。认为洋底扩张、沉积区离东太平洋洋脊的距离、海底的地热强度及地热活动频率影响了研究区CCD的深度和CCD波动的频率及幅度,从而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研究区的沉积环境。  相似文献   

2.
通过对大洋锰结核及其伴生沉积物研究,发现锰结核与粘土组分和有机物(或生物)有关,故笔者试图了解太平洋调查区沉积物中某些金属元素的地球化学行为。研究发现,随海水的加深,沉积物中 Ca、Sr 含量减少,其他元素含量升高,沉积物类型由钙质软泥→硅钙质软泥→红粘土。在4000—6000m 水深范围内,锰结核丰度随海水深度  相似文献   

3.
<正>深海沉积物中的稀土资源是潜在的海底稀土资源。本文对太平洋中部重力柱取样获得的1275个深海沉积物样品的矿物组分、常量、稀土化学分析结果进行了系统分析,并与中北太平洋海域990个深海沉积物样品的稀土元素地球化学特征进行了对比。分析研究结果表明太平洋中部深海沉积物样品的富REY的地球化学特征与中北太平洋相似。首先太平洋中部深海沉积物样品根据Ca O含量可分为两类:⑴Ca O≥10%,代表了富含钙质生物组分的沉积物类型,与沉积物分类中的钙质软泥相当,其ΣREY  相似文献   

4.
中太平洋CC区表层沉积物的地球化学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根据对中太平洋CC区表层沉积物常量、微量元素的测试结果,采用多元统计分析的方法,研究了该地区表层沉积物中元素含量的空间分布和组合特征,探讨了其物质来源及沉积环境的横向演变规律.元素的相关性分析和R型因子分析表明,SiO2、Al2O3、Fe2O3、MgO、K2O、Na2O等常量元素氧化物之间存在明显的正相关关系,说明这些元素氧化物内在关系较为密切,在沉积物中所起的作用相近,元素的地球化学行为相似,尤其在成因方面专属性较强,主要受陆源碎屑沉积及火山活动的影响.它们与CaO、CaCO3、Sr为明显的负相关关系,说明二者内在关系比较疏远,相关性差,沉积物源不同,后者主要与生物作用有关.由SiO2、Fe2O3、TiO2与Al2O3的比值与Ba/Sr标准值对比显见,中太平洋CC区表层沉积物主要来源于深海黏土、生物源和火山热液活动的产物.沉积相主要为硅质软泥相、硅质黏土相、钙质软泥相、沸石黏土相.  相似文献   

5.
对太平洋CC区西部7根沉积物短柱样的常微量元素进行浓度测试,以了解沉积物元素时空分布特征及其来源和控制因素.与上地壳元素平均值(UCC)相比,研究区沉积物中MnO、P2O5、Co、Ni、Cu、Mo、Ba明显富集,Al2O3、K2O、Fe2O3、CaO、Sr等亏损.聚类和因子分析表明研究区沉积物元素有4种来源,其中Al2...  相似文献   

6.
中太平洋西部沉积物的样品,是1978年由参加首次全球大气考察的《向阳红零九》号考察船采集的。调查分两个海区进行:一区海底由西北向东南倾斜,水深3437—5443m,西部沉积物主要是钙质软泥,东部为红粘土;二区海底由西南向东北倾斜,水深2178—4761m,沉积物主要是钙质软泥。我们共分析了10个表层样品和二区一个岩芯的43个样品。样品制成溶液后,在WFD-1/2型原子吸收光谱仪上进行测定,研究结果得出如下规律:  相似文献   

7.
太平洋中部锰结核的稀土元素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郭世勤  孙文泓 《地质学报》1992,66(2):135-147
太平洋中部CP区和CC区锰结核中含有丰富的稀土元素。CP区结核较CC区结核富含REE,海山区结核较平原丘陵区结核富含REE。结核内部REE呈带状分布。结核和沉积物的稀土分布模式相同,与海水的模式曲线为镜像关系。三价稀土元素自海水进入结核时没有产生明显分异。造成结核和沉积物中REE丰度差别的主要原因是氧化还原条件。太平洋地区洋底的氧化还原强度主要受南极底流控制。结核中含铁相是REE的主要富集场所。  相似文献   

8.
北拒马河床深部第四系沉积物中的结核以砂钙质结核为主,少量钙质结核。分析结核的形成条件,对沉积环境恢复、地层划分等,有一定的意义。  相似文献   

9.
研究区位于太平洋中部海盆,范围为7—12°N,176E—178°W,定为CP区;CC区位于太平洋东部海盆克拉里昂—克里帕顿断裂之间7—14°N,139—153°W。在CP区、CC区采回大量沉积物样品,对其中30个表层样和6个钻孔柱状样(柱状样取样间距5cm,取836个样  相似文献   

10.
中太平洋CP区中新世CP30孔的沉积特征及成因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由于前人对中太平洋中新世的沉积特征及成因研究较少,笔者根据在中太平洋CP区采集的CP30孔柱状样品的测试分析结果,系统阐述了中新世的沉积物特征及元素含量在垂向的演变规律,利用grapher、spss软件及投点方式对所有样品的常、微量元素进行了R型因子分析,进一步揭示了元素的组合特征及其成因专属性,并对其沉积物成因进行了初步探讨。  相似文献   

11.
山东及邻区晚石炭世—早二叠世火山事件沉积及地层对比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作者对山东及邻区本溪组及太原组进行了详细的室内外研究,共发现了6期10次火山事件沉积,它们在时空分布上有一定规律。火山碎屑可能来自华北地台以北及以南两个不同的火山源,而火山源的岩浆可能来自下地壳。在前人的生物地层研究基础上,以遍布全区的火山事件层作为大区域等时地层对比标志,并结合最大海侵事件层,对研究区内本溪组及太原组地层提出了新的对比方案。  相似文献   

12.
豫西石千峰组研究新进展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王仁农 《地质论评》1997,43(2):200-209
豫西石千峰组很发育,分布广泛,据钻井的岩芯及化石划为三段,下段:平顶山砂岩段;中段:双壳类泥灰岩段;上段;石膏钙核段。平顶山砂岩段的地质时代为晚二叠世,地层上可同华北石千峰组下部对比,平顶山砂岩段同下伏上石盒子组为整合接触,经陆块南缘局部为不整合,称之海侵超覆,据石千峰组所含化石,说明华北陆块东南部晚二叠世为开阔海环境。  相似文献   

13.
南京长江四桥附近长江古河谷沉积层序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根据南京长江四桥附近地质钻孔资料,绘制长江古河谷地质剖面示意图。在3个钻孔采集了年代样品,10个钻孔采集了粒度样品。01号孔在-59.4m深度上河床相圆砾石层中沉积物样品有机质的14C年代为14682±110年,邻近钻孔在-33.1~-33.3m深度上粉细砂中有机质的14C年代为10822±240年。通过对典型钻孔沉积层序及沉积物颗粒级配的分析,得知古河谷充填了3期从粗到细的沉积旋回,约-65m以下深槽中的沉积旋回应是末次盛冰期沉积,约-65m~-35m的应是晚冰期沉积,约-35m以上是全新世以来的沉积。  相似文献   

14.
层序地层学研究最关键的是对层序界面的识别。以四川盆地包界地区须家河组为例,综合应用野外露头、钻井岩芯、测井曲线、地震剖面等资料,识别出4种类型的层序界面,它们分别是:冲刷面、岩性岩相转换面、古风化壳、沉积结构转换面。并阐述了研究区层序界面在钻井岩芯、野外露头、测井曲线、地震剖面上的特征、识别标志和表现形式。这一研究成果对于正确划分研究区须家河组层序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5.
姜烨  李宝芳  王绍昌 《现代地质》2001,15(4):425-430
鄂尔多斯缓坡型陆表海的层序构成通常以海侵和高位体系域为主 ,低位体系域发育在古大陆边缘或缺失。以太原组上部灰岩段中桥头砂岩为例 ,通过对露头、岩心、测井曲线的分析和层序对比以及海平面升降变化对研究区沉积影响的分析 ,认为桥头砂岩形成于不同的三级层序内 ,由 3套低位域下切河谷充填沉积叠置而成 ,说明在盆地内古大陆架上也可以发育低位体系域沉积。桥头砂岩形成于相对海平面下降时期 ,桥 3砂岩在相对海平面上升之后发展为潮河道继续存在。鄂尔多斯深盆气的成藏特点使具有微裂隙和溶蚀孔隙的桥头砂岩具有深盆气勘探和开发的前景。  相似文献   

16.
利用岩石磁学研究古水流和古应力场方向的方法与应用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孟小红  田春志 《现代地质》1999,13(2):184-189
阐述了利用岩石磁学研究古水流和古应力场方向的方法,应用该方法对大庆油田西部7口井、47块白垩系地层的钻井岩心样品进行了研究,给出了大庆油田西部不同勘探区白垩纪地层的局部古水流和古应力场方向,为该区石油和天然气的开发提供了基础参考数据。  相似文献   

17.
沉积基准面旋回对陆相盆地砂岩储层的物性特征具有重要的控制作用.本文以高分辨率层序地层学理论为指导,通过对露头、测井、岩心资料的分析,在库车前陆盆地克拉2气田白垩系中识别出3种不同级别的基准面旋回,分别是中期旋回、短期旋回及超短期旋回,并探讨了砂岩储层物性分布与不同级别基准面旋回的关系.研究发现,对于同种成因类型的砂体,随着基准面的上升,其孔隙度、渗透率有下降趋势.在基准面较低的情况下,易形成高孔、高渗的储层.在下降半旋回与上升半旋回的转换点附近,一般为一组或一段地层中最大的孔隙度和渗透率发育的层位.  相似文献   

18.
A series of element concentrations sampled from four drill cores with a length about 1000 m into different skarn-type deposits were selected from the Shizishan orefield, central Tongling, southeastern part of Anhui Province. Using the multifractal method, the distribution and migration characteristics of the major and trace elements are analyzed. The multifractal spectrum of the major elements is left-skewed, whereas the spectrum of the trace elements is right-skewed, which shows that in the process of skarn formation, the trace elements were enriched only locally, and major elements transported within a much larger range. The correlation coefficients of the multifractal parameters Aa (width of the multifractal spectrum) of the four drill cores are relatively low, but the correlation coefficients of the multifractal parameters R (spectrum symmetry parameter) and Af are relatively higher, indicating that although the non-homogeneous intensity of the distribution of elements is inconsistent, their spatial accumulation patterns are almost the same during the ore-forming process. The statistics of the mnltifractal parameters of various elements in the different locations show that the ore-forming processes and element migration pattern in the Shizishan orefield are consistent, and that the migrations of trace elements and major elements exhibit some differences.  相似文献   

19.
松辽盆地三肇凹陷葡萄花油层高频层序地层构型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应用高分辨率层序地层学理论及其方法技术,依据22口井的钻井岩芯和4256口测井曲线资料,系统分析了松辽盆地三肇凹陷葡萄花油层各级次基准面旋回界面类型及特征,将葡萄花油层划分为2个中期、4个短期、8个超短期旋回层序,建立了以短期旋回层序为框架、超短期旋回层序为对比单元的高分辨率层序地层格架,并提出了三肇凹陷南部葡萄花油层为同沉积构造抬升控制的中部超短期基准面旋回层序向南逐渐减薄、直至缺失的层序地层模式。三肇凹陷由西北(卫星—宋北)→凹陷中心(徐家围子)→向南(肇州):葡萄花油层上部呈砂岩(非地层)退覆型尖灭,即同层砂岩逐渐尖灭为泥岩,上层砂岩尖灭线逐渐北移;葡萄花油层下部呈砂岩(非地层)超覆型尖灭,即同层砂岩逐渐尖灭为泥岩,上层砂岩尖灭线逐渐南移。  相似文献   

20.
中国震积岩研究综述   总被引:14,自引:1,他引:13  
震积岩是具有特殊震积构造和震积序列的一种灾变性事件岩。近十几年来国内外许多学者在研究、对比现代和古代震积岩成因沉积物后,逐渐认识到震积岩不同于其他类型的沉积岩,震积岩的主要识别标志有震裂缝、地裂缝、断裂递变层、微同沉积断裂、层内褶皱、假结核、液化砂(泥)岩脉、火焰构造及振动液化卷曲变形构造等。对中国震积岩和震积作用、地震——海啸序列、碳酸盐岩振动液化序列与萨布哈震积岩序列、震积岩与震积不整合序列、大陆边缘震积岩序列、陆相断陷湖盆震积岩及垂向序列等研究成果进行了综述。通过岩心观察和描述开展陆相震积岩研究具有重要的地质意义,特别是生油断陷湖盆震积岩的研究具有重要的石油地质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