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 毫秒
1.
目前,国内外对于地震的时空异常图象研究广泛开展,作为异常图象之一的“空区”图式的探讨空前活跃。本文利用江苏、安徽等省区域地震台网资料,依据台网控制能力取震级下限2.0(M_L),对1974年4月22日和1979年7月9日江苏省溧阳县相继发生的5.8级和6.3级(M_L)地震之前区域微震活动的时-空图象进行研究,得到主震前以空区图象为主要特征的异常地震分布。具体方法是:围绕主震取一定范围,依主震发生时间为起点向前、往后推移,点震中分布图,寻找空区图象及正常图象。  相似文献   

2.
1979年7月9日,江苏省溧阳县西部发生6级地震,使溧阳农村建筑遭到严重破坏。据有关部门统计,全县房屋倒塌十四万五千三百五十五间,严重开裂九万八千四百七十二间,轻微破坏十万九千七百余间。溧阳西部五年内曾发生二次中等强度的地震,每次地震都使溧阳县房屋遭到很大的破坏。为了避免今后再遭受  相似文献   

3.
1979年溧阳6级地震震源构造的研究   总被引:4,自引:3,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该地震发生在北东向茅山活动断裂与北西向芳山-老虎山活动断裂的交汇部位。本文研究了主震与若干余震的震源机制解,并应用零矢量方法确定了地震破裂面的走向。研究结果表明,该地震是在北东东向挤压应力作用下,沿着茅山断裂带东支发生了右行走滑错动兼有正断层性质的倾滑分量。根据对余震的观测可知,溧阳地震的震源体积与b值均偏小。运用Wyss方法及Gibo Wicz经验公式粗略估算了溧阳地震的应力降、地震矩与视应力。同时,根据野外地质观察指出,该地区之所以在最近五年来重复发生两次破坏性地震,可能与北西向芳山-老虎山断裂带的左行错动引起北东向茅山断裂带闭锁有关  相似文献   

4.
张强凹陷及邻区的构造应力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下载免费PDF全文
曲国胜  周永胜 《地震地质》1997,19(4):54-352
通过对张强凹陷及邻区露头构造形迹和岩心裂缝测量的应力分析,把该地区的地质历史划分出自太古代以来的8个构造期,确定了各期构造应力场状态及构造组合形式,认为晚侏罗世及白垩纪古构造应力场是断陷盆地形成、发展的主要应力场,晚侏罗世为近东西向拉张的构造应力状态;阜新组沉积期末至泉头组沉积前,由东西向拉张转为近东西向挤压,导致断陷阶段结束和上侏罗统变形;白垩纪为东西向挤压,早期区域整体沉降,晚期大面积隆升遭受剥蚀。早第三纪期为北西-南东向挤压,晚第三纪以来北东东-南西西向挤压。新生代的两期应力场仅使一些断裂继续活动,变形强度小于前两期  相似文献   

5.
6.
温州市是浙南经济、文化中心,近年来大量重大工程项目陆续开工建设,对地震安全的需求不断增加。对温州及邻区范围内地震活动性、地质构造、地球物理场及地壳结构进行了分析,综合研究了该区地震构造特征。研究表明:温州及邻区范围内不具备发生地表破裂型大震的构造条件,但具备发生中等地震的构造条件。  相似文献   

7.
卢振恒  杨军 《地震学刊》1999,(B02):77-80
20世纪70年代,江苏溧阳在5年内发生两次中等强度的地震,其破坏之重、影响之大,前所未有。溧阳地震是人口稠密,经济发达地区震级不大,震害严重的有名震例,认真总结溧阳地震的经验教训,为全面贯彻落实《防震减灾法》,推进防震减灾事业发展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8.
唐山地震序列的构造过程   总被引:7,自引:1,他引:7  
本文采用地质构造、地震活动图象、震源机制资料综合分析方法,对唐山地震序列主要的构造过程进行研究。其结果表明,唐山地震序列是一个由多条断裂参加并逐次活动的复杂构造过程。先后显示活动的断裂及其错动性质是:唐山断裂带右旋剪切、蓟运河断裂左旋剪切、滦县—乐亭断裂右旋剪切、卢龙断裂右旋剪切。北西向蓟运河断裂与唐山断裂带构成一对共轭剪切构造。沿唐山断裂带的主震破裂面由初始阶段的北北东向北东—北东东和南西方向扩展,形成不对称的“S”形曲面。与现代地壳应力场最大剪切应力方向不完全一致的先存断裂的活动和地震破裂面转向扩展,是序列震源机制解P、T轴取向离散的主要原因之一。  相似文献   

9.
对赣北及邻区2014年以来的地震条带及视应力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江西丰城—安徽蒙城2014年10月—2015年6月快速形成M_L≥3.0地震条带,地震条带及周边地区的视应力均值为0.49 MPa,条带上的地震视应力高于条带以西地区,低于条带以东的江苏北部地区。2009年4月以来江西瑞昌—南黄海出现M_L≥4.0地震条带,条带及周边地区的视应力均值为1.72 MPa,条带上的视应力水平高于条带外。视应力总体呈现随震级增大而增大的特点。  相似文献   

10.
11.
1979年7月9日18时57分在江苏省溧阳发生了6.0级地震。由于震区在人口稠密、经济发达的江南水乡,震前又无短临预报,因此,地震造成较大的破坏。本文概述了这次地震的概况及其特点,介绍了抗震救灾对策,包括震后灾区人民迅速采取自救互救措施,溧阳县政府和省、县地震部门及时采取应急对策,驻军采取紧急支援行动,对伤员进行紧急医疗救护和对受灾群众进行生活安置,以及灾区恢复生产和重建家园;最后提出了几点启示,包括震时是躲是逃要相机而行等。  相似文献   

12.
在我国当前地震安全性评价中,普遍使用考虑地震活动时空不均匀性的概率地震危险性分析方法(CP-SHA),它规定以地震带为统计区域计算地震活动性参数b值和v4值。正在编制的中国地震动区划图(五代图)提出了针对潜在震源区进行三级划分原则:划分地震带、地震带上划分地震构造区、地震构造区内再划分潜在震源区。本文提出以地震构造区为统计区域回归统计方法计算b值和v4值,然后进行概率危险性分析计算,这样得到的结果可能更为合理。  相似文献   

13.
对溧阳地震台体应变观测资料变化形态、观测质量和观测精度、潮汐因子中误差、地震波记录能力等参数进行分析,采用固体潮汐残差矢量分析方法进行分析,对该台2010—2015年观测资料进行分析,发现体应变能记录到全球不同地区、不同震级的同震波,波形清晰,为分析预报人员进行地震研究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4.
15.
陈道明 《地震学刊》1999,(B02):20-22
1974年4月22日江苏溧阳发生Ms5.5地震,死亡8人,伤214人,倒塌房屋11081间,文中介绍了该地震前出现的小震活动,以及分析地震发生后,震灾群众出现恐慌,外逃的原因,提出地震工作者应从每一次发生的地震中总结经验才识不断积累资料,积累知识,用科学的态度,向人民负责的精神不懈地进行地震预防方面和地震综合防御方面的探索和研究。  相似文献   

16.
1979年7月9日18时57分在江苏溧阳发生了6.0级地震,震中烈度达Ⅷ度。这是我国唐山地震以后损失最大的一次地震。敬爱的周总理号召我们,每付出一次学费,就要对地震的认识增进一步,与地震的斗争能力增强一些。这次溧阳地震在我们揭示地震规律的认识长河中增加了些什么内容?目前正在进行全面总结。本文仅就现场了解到的一些发人深省的事实,提出几个问题,以引起讨论。  相似文献   

17.
本实验研究了地壳内对压组合构造和对张组合构造中垂断层蠕滑,破裂错动时对主震断层(底断层)应力积累过程的影响,并结合实际地震活动中的一些现象进行了讨论。所得结论如下: 1.当垂断层蠕滑时,对压组合构造中垂直于底断层的压应力增大,它可以延迟主震发生但增大发震的能量;对张组合构造中垂直于底断层的压应力减小,剪应力略有增大,因而可以促使主震发生。2.如果垂断层某一部分为原来锁住的愈合断层或为完整介质,当其突然破裂错动时,可以使对张组合构造中的底断层的剪应力突然增大,同时压应力减小,因此前震序列中这类垂断层上的较大前震可看作底断层上主震即将来临的信号。3.由垂断层破裂前后单轴压力不变和位移不变的实验结果说明了地壳中主震断层应力集中的过程。4.底断层的主震破裂可以使处于引张状态的垂断层上余震发育甚至发生强余震。本文还应用实验结果对前震活动的条带现象进行了解释,这将有助于判定对压组合构造中主震的断层面。  相似文献   

18.
采用2008年在祁连山地震构造带上兰州观象台和嘉峪关中心台架设的两台沙层应力仪4年多的观测资料,分析了沙层应力记录的基本特征及其与地震活动的关系,初步探讨了沙层应力记录与强震孕育过程的关系。结果表明,沙层应力记录在一定程度上反应了地震孕育和发生过程中的一些应力变化信息,对于捕捉临震信息有一定的参考意义,但也存在较多不确定性,需要进一步分析判定。  相似文献   

19.
海南岛及邻区地震精确定位及断裂构造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双差地震定位法对2000~2012年海南岛及邻区ML≥1.0的1 035次地震进行重新定位,得到了820次地震的重定位结果。结果显示:重新定位后的结果大大改善了原地震定位的精度,且部分震群更加集中密集,并向断裂带趋近;震源深度分布更为合理,精定位前震源深度绝大多数位于10 km处,而精定位后发散分布于地下20 km内,近似呈正态分布形态,优势分布深度为5~15 km;重定位后的地震呈现垂直条带分布特征,体现了断裂带的运动构造,更加符合断裂带的地震活动特点。  相似文献   

20.
川滇活动构造区地震层析成像   总被引:16,自引:5,他引:16       下载免费PDF全文
应用一种新的地震体波层析成像方法确定川滇活动构造区(98°-105°E,22°-32°N)详细的三维P波速度结构.反演得到研究区0-85 km深度内几个截面上的P波速度图像.结果表明:(1)该地区地壳和上地幔的速度存在明显的横向不均匀性;(2)上地壳速度图像与地表地质特征明显相关,四川盆地呈现低速,高原地带为明显的高速区,沿康滇地轴为显著的高速条带;(3)10-85 km深度的速度图上腾冲火山附近形成一低速柱;(4)中地壳内存在一个大范围的低速层,这与区内人工地震测深所得到的结果基本吻合;(5)大型活动断裂带两侧存在明显的速度差异,而红河断裂带的影像在40 km的速度图上仍十分清楚,甚至到60 km深度还隐约可见,这也许说明红河断裂是切穿地壳的深大断裂;(6)强震位置与活动断裂及速度结构三者之间存在一定的关联性,大部分构造型强震发生在由大的活动断裂勾画的块体边界上,而那些发生在非大断裂附近的强震几乎都集中在下部中地壳存在低速带或由低速带向高速带过渡的位置.下部低速层的存在可能是上部中强地震活动的构造背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