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朱抱真 《气象学报》1986,44(3):378-381
1983年,在“气象学报”上进行了有关饱和湿空气动力学基本方程问题的讨论。我拟述个人浅见。  相似文献   

2.
从暴雨的基本特征来看,它似乎有些与干空气天气和动力学的固有特征不同。从热力学、动力学的基本理论研究出发,寻找反映这种特征的物理量,探讨这些物理量间的相互关系,并从理论上解释暴雨中的基本特征是当前暴雨研究中的基本问题之一。谢义炳教授提出的“湿斜压大气”是暴雨研究中的一个新方向。作者从饱和湿空气的热力学、动力学基本方程出发,并从暴雨的落区预报、动力分析、物理过程分析等方面探讨饱和湿空气斜压(简称湿斜压)大气的基本特征及其应用,其重要结果如下。  相似文献   

3.
回顾了湿空气热动力学的研究进展,对未饱和湿大气、饱和湿大气及非均匀饱和湿大气的动热力方程、能量方程、连续方程等进行了梳理,指出饱和湿空气动量方程与非均匀饱和湿空气动量方程的最大区别在于对凝结过程的处理不同。饱和湿大气中,由于大气均是饱和的,由饱和造成的水凝物可处处出现,不能区分真正发生水汽凝结的区域。而非均匀饱和湿空气中,凝结发生与相对湿度的幂次方有关(即与凝结概率函数的分布有关),在相对湿度较小的区域不会出现水汽凝结,凝结区与非凝结区可自动区别,其描述的凝结过程与实际大气更接近。同时,总结了湿大气水汽凝结饱和非均匀分布的动热力物理量在高影响天气分析中的应用,最后讨论了未来推进湿空气动力学研究需重点考虑的一个内容。  相似文献   

4.
凝结几率函数的引进和非均匀饱和湿空气动力学方程组   总被引:12,自引:6,他引:12  
引进凝结几率函数,并摈弃“凝结过程开始于某个临界的相对值”的假定,使湿空气动力学研究摆脱整个大气总是处处维持饱和的不合理要求,建立了非均匀饱和湿空气动力学方程组,并在一定的假设下给出了方程组的一些简化形式。  相似文献   

5.
在气象报刊上,常常看到“气象现代化”的字样。1992年夏天,我在京参加《中国改革开放辉煌成就十四年·气象卷》编辑工作时,陈少峰先生(《中国气象报》原社长)告诉我:语言大师吕叔湘先生曾撰文对“气象现代化”的说法提出异义,指出“气象”不能“现代化”。因此,在由我和毛耀顺(气象出版社社长)、陈少峰三人担  相似文献   

6.
在气象报刊上,常常看到“气象现代化”的字样。1992年夏天,我在京参加《中国改革开放辉煌成就十四年.气象卷》编辑工作肘,陈少峰先生(《中国气象报》原社长)告诉我:语言大师吕叔湘先生曾撰文对“气象现代化”的说法提出异义,指出“气象”不能“现代化”。  相似文献   

7.
饱和湿空气动力学的基本方程和主要特征   总被引:8,自引:3,他引:8  
本文从大气热力学的基本特征出发,引入了代表饱和湿空气焓的特征量的广义温度,并推导了一组饱和湿空气动力学方程组。还提出了温平衡风(或称湿地转风)、假相当位温风(或称湿热成风)的概念;对低空急流等若干基本特征也作了探讨。  相似文献   

8.
吕伟林 《气象》1980,6(11):9-9
我们知道,干空气在垂直上升运动中,由于周围气压不断降低,干空气块向外膨胀作功,需要消耗内能而降低温度,在单位高度内降低的温度值称干绝热直减率(γd),此值根据理论推算为γd=0.98℃/100米。而未饱和的湿空气在垂直上升运动中,其露点温度也随高度而降低,其值约为γ_z=0.17℃/100米。在近地面的实际大气层中,绝对干的空气是不存在的。可是未饱和的湿空气在垂直运动中,只要没有水汽凝结(蒸发)现象产生,其温度随高度的变化规律与干空气是大致一样的,即也遵循γd=0.98℃/100米的规律。 一块未饱和的湿空气,它在地面附近时的温度为t,露点温度为td。在其绝热上升中,气温和露点温度遵循各自的递减率,且γd>γz。因此,上升到某一  相似文献   

9.
周玉淑  朱科锋 《气象学报》2010,68(5):612-616
实际大气既非完全是干空气,也不是处处达到饱和的湿空气,而是处于含有水汽但又不饱和的湿空气状态。基于这样一种湿大气状态,在湿大气中广义位温定义的基础上,对不同暴雨类型的广义位温与干大气的位温及饱和湿大气的相当位温做了比较。对2003年江淮流域暴雨过程、2004年华北一次暴雨过程以及2006年碧利斯台风中的位温、相当位温和广义位温分布的对比分析表明:即使是在暴雨系统中,湿空气的相对湿度也不一定达到100%,饱和湿空气相当位温的引入条件不能完全满足。而广义位温的定义用一个表达式就可以表示出于大气、未饱和湿大气以及饱和湿大气这3种大气状态的位温,位温和相当位温则是广义位温的特殊情况。当大气比湿为零时,广义位温就变成位温;当大气比湿达到饱和后,广义位温就变成相当位温。除了可以衔接干大气位温和饱和湿大气的相当位温外,广义位温包含了水汽由干到湿再到饱和的变化过程,更好地体现了大气中水汽的实际分布和变化特征。  相似文献   

10.
用饱和湿空气天气动力学原理,解释了“地面流场落后”现象的物理成因,并得出一个暴雨形成的物理流程图,最后用此流程图统一解释了1988年汛期河南省25个时暴雨发生发展的共同特征。  相似文献   

11.
王两铭 《气象学报》1980,38(2):106-110
本文把凝结过程的初期看作是系统的一种广义绝热过程,而把凝结潜热看作是系统总位能的一个部分。从这个基本思想出发,探讨了饱和湿空气中一些热力学的基本特征。结果表明:当把测量温度T改用广义温度T~*作为独立变量后,干空气中的热力学基本特征都将在饱和湿空气中得到对应的结果。这对研究我国夏季汛期降水以及对大气数值模式的设计,或许有所裨益。  相似文献   

12.
最近我有机会,读了一些有关中国近代气象史的书籍和文献,发现在史实方面,有问题的地方不少,其中有些错误是一致的或基本上是一致的,很可能是由于来自同一个来源,或是互相引用的结果。“民国六十九年”(即1980年)台湾省商务印书馆出版的《中华气象学史》(刘昭民先生编著,郑子政先生订正)是国人编著最早的中国气象史  相似文献   

13.
一、天气背景对流层低层存在一个逆温层(或盖子)是强风暴环境场的一个普遍特征。我们从观测资料中发现“盖子”以上的空气具有沙漠或半干旱地区混合层的特性,近底部相当干暖,温度递减率几乎是干绝热的,而且从200到400毫巴的气层内混合比随高度变化极其缓慢,因此,盖子上的空气与来自干旱的高原地带的被抬升的混合层性质相当一致。我们称此“盖子”为“干暖盖”。这个暖盖常出现在西风带高空槽的东部,那里边界层湿空气被引导北上到干旱高原以东和以北。由于高空的西南风或西风,沙漠的混合层被平流到近地层湿空气的上空,形成了干暖盖,当边界层的  相似文献   

14.
关于湿大气动力学的几个问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从理论上叙述与饱和湿空气有关的热力学和动力学特征,并从湿绝热、湿能量、湿斜压和湿大气运动方程组等论述湿大气动力学的几个基本问题.  相似文献   

15.
林宗鸿 《气象》1981,7(4):17-17
利用公式计算单位时间内的可能降水量,在许多暴雨分析讲义中都有过介绍。式中F=dq/dp定义为“凝结函数”,它表示每单位质量的饱和湿空气在上升1毫巴高度时所能凝结出来的水分克数。建立此公式的物理设想显然是湿绝热上升过程,但目前所见到的有关讲义和查算表中列出的F值,  相似文献   

16.
“大漠孤烟直”中的“烟”不像是“龙卷风”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乌鲁木齐晚报》1998年9月11日以新华社兰州专电刊登了《有关专家考证认为“大漠孤烟直”中的“烟”是“龙卷风”》。我认为将此“烟”说成是“龙卷风”,不论从实践上还是从理论上都缺乏依据。现提出商榷。“‘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这联千古名句是唐代诗人王继出使凉州(今甘肃武威)途中所著《使至塞上》诗篇中的一句绝唱。句中“孤烟”为何物?历来有多种说法。现在甘肃的李正宇先生和宁瑞栋先生认为,这种“孤烟”是一种气柱,更可能是沙漠戈壁滩上常出现的一种“龙卷风”,是一种天气现象。首先要弄准“龙卷风”为何物?根据气象…  相似文献   

17.
风的哲理     
本文是中国气象科学研究院研究员林之光先生的新作《风与风灾》第 11章《风的哲理》的全部内容 ,征得作者同意 ,出版前先在本刊发表。林先生是我国气象界著名的科普作家 ,对风与风灾的研究已有多年 ,有独到的见解。由于原文较长 ,分 3期连载  相似文献   

18.
纵观全国各省级气象科技期刊,其作者大多数是各省(区、市)基层气象台站的气象科技工作者,《湖北气象》也不例外。通过对近几年《湖北气象》科技文章的审读和编辑实践,笔者发现:部分作者受教育程度、科研条件及写作技巧等客观因素的限制,写出的科技文章主题不突出、结构欠严密、层次不分明、文字不简练;这些问题的出现表明作者在写作上既有不得力的弊端也有不得法的毛病。 省级气象科技期刊上发表的科技文章体裁多样、较常见的有论著、文献综述、短篇报道、研究报告、经验总结等,格式不一。然而,只要是科技文章,除了在形式上要符合特定的格式标准和行文规范,在内容上要体现其科学性、创造性、理论性与简洁性之外,在写法上还必须注意“五忌”。  相似文献   

19.
一次持续稳定的平流雾天气   总被引:6,自引:1,他引:5  
宋润田  王伟民  郁亚宁 《气象》1999,25(6):19-22
对1997年12月17 ̄19日出现在北京地区的平流雾进行了天气学分析,认为此次平流雾是在较为稳定的华北地形槽弱辐射的大尺度条件下,罕见的逆温顶盖(γ=5.84℃/100m)牢牢地置饱和湿空气于239.4m以下北京这种特殊的地形中;地面中尺度辐合线和时空剖面图上风的脉动所产生的200m以下的小尺度辐合线引起的辐合抬升,有利于饱和湿空气不断在山前平原和谷地得以补充和聚焦,所有这些是构成这次大雾稳定维持  相似文献   

20.
读者来信     
谢义炳 《气象学报》1983,41(3):381-384
谢义炳老师: 您好!记得数年前在北大亲聆您关于研究湿空气动力问题的倡导以及对我的鼓励。近年来,教学之余,我时常考虑该问题,今把我对问题的思考方法以及对王两铭同志关于《特征》一文的看法提出来,不知妥否,望指正。 我思考问题的方法,可用罗斯贝波一例说明。我们不能直接从两个水平运动方程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