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资料     
《气象》2005,31(5):96-96
2005年3月500hPa环流指数、环流特征量资料国家气候中心气候预测室环流指数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东亚槽极涡月平均候平均123456中心位置经度纬度强度亚欧地区IZ IM1.280.851.380.640.881.001.480.621.810.901.131.040.990.88亚洲地区IZ IM1.400.791.550.721.040.771.400.641.870.691.261.021.250.87204690131914311290E80N3面积指数强度指数西伸脊点脊线位置2005年3月亚洲地区逐日500hPa西风环流指数及副热带高压脊线(120°E、130°E、140°E)位置中央气象台中期预报科日12345678910111213141516171819202122232425262728293031数157147…  相似文献   

2.
资料     
《气象》2005,31(8)
2005年6月500hPa环流指数、环流特征量资料国家气候中心气候预测室环流指数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东亚槽极涡月平均候平均123456中心位置经度纬度强度亚欧地区IZ IM0.920.441.050.310.520.710.790.361.270.521.050.330.860.38亚洲地区IZ IM0.900.410.850.330.350.661.000.331.480.461.080.290.640.362962115202565W65N37面积指数强度指数西伸脊点脊线位置2005年6月亚洲地区逐日500hPa西风环流指数及副热带高压脊线(120°E、130°E、140°E)位置中央气象台中期预报科日123456789101112131415161718192021222324252627282930数215191174138…  相似文献   

3.
王绍武 《气象学报》1963,33(3):361-374
本文是作者研究近10年大气环流特征及演变規律工作的第一部分。应用1951—1960年北半球500毫巴月平均图計算了历年逐月35°—55°N西风指数.主要結果如下: (1) 近10年中緯度西风强度比40年代約增强5—10%,西半球(180°—10°W)主要是夏半年(5月—10月)增强,东半球(0°—170°E)却在冬半年(11月—4月)增加最多.但比1900—1939年稍有减弱。 (2) 北半球西风指数(I)的半年平均值有明显的周期性振动,主要周期为10年、5.5年及26个月三种。前两种可能与太阳活动11年周期有关. (3) 东半球与西半球半年平均西风指数(I_E与I_W)之間,夏半年为正相关(0.77),多半年为負相关(—0.54).这可能与环极气流中心偏离北极有关。 (4) 夏半年与其后之冬半年I_E(I_W)有負(正)相关,由冬半年到夏半年变化趋势相反。 (5) 这种半年之間的联系实际即造成东西两半球西风指数的两年周期,因为半球之間只有90°位相差,故北半球亦有显著两年周期。 (6) 夏半年內或冬半年內西风指数經常維持同一特征.东半球高指数形势持续性强,西半球則低指数形势持續性强.  相似文献   

4.
南半球西风指数变化与中国夏季降水的关系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根据NCEP/NCAR提供的1950~2007年南半球12~2月、6~8月500 hPa位势高度的月平均再分析资料,采用合成分析方法讨论与中国夏季3类雨型相对应的南半球500 hPa距平高度场的分布特征;运用多变量方差分析方法确定12~2月和6~8月与3类雨型相对应的南半球西风指数波动关键区A;分析关键区A的西风波动与中国夏季降水之间的关系;寻找南、北半球西风相互作用影响中国夏季降水分布的可能途径。分析表明,6~8月与3类雨型相对应的南半球500 hPa距平高度场显示出不同的距平分布形式,并存在显著差异区在(35°N~50°N,35°E~80°E)。12~2月南半球的西风指数变化关键区A在22.5°W~2.5°W,6~8月关键区A在10°E~55°E。南半球关键区A的西风指数强弱变化与中国夏季降水的关系密切,且12~2月南半球的西风波动对北半球夏季关键区的西风环流的变化有预测意义,而前期南半球关键区A的平均西风指数与北半球夏季高度场的显著负相关区在贝加尔湖。南、北半球大气环流经向传播是两半球西风相互作用的可能途径,前期南半球的异常西风使夏季贝加尔湖的平均槽强度变化,进而造成北半球关键区的西风环流异常,从而影响中国夏季雨型的分布。  相似文献   

5.
李小泉 《气象学报》1963,33(1):1-14
本文参考計算环流指数的方法,計算了亚洲地区(60—150°E)500毫巴多年月平均图上的緯向和經向环流指数,研究了它們随緯度变化的性貭和季节变化的特征,并与全北半球的环流指数相比較.在詳細地計算了亚洲中高緯度地区(60—150°E,45—65°N)逐候(或自然天气周期)的环流指数的基础上,討論了月平均环流指数的性貭、分布情况和季节变化的特征,統計分析了它們的某些天气气候規律。最后,分析了亚洲环流指数的多年变化及与我国天气的关系,指出它們具有长周期的振动,并与太阳活动有一定的关联。  相似文献   

6.
利用1951—2012年NCEP/NCAR全球2.5 °×2.5 °日平均再分析风场及温度场资料,分析高原季风区纬向环流的季节突变现象,并探讨季节突变的主要成因。结果表明:(1) 由冬季环流型向夏季环流型转变时,纬向环流表现为零速度线突然北跳,东风带持续加强北进,西风急流突然消失;反之亦然。(2) 600 hPa零速度线指数可作为纬向环流冬夏转换的判据。20 °N为临界值,零线于20 °N以北,高原上空为夏季环流型,20 °N以南则为冬季环流型。冬夏转换的突变时间分别为31候和59候。(3) 纬向环流季节突变的主要原因是高原的热力作用,随着6月高原加热增强,高原及其南部上升气流增强,形成了高原至低纬地区的季风环流圈,使得高原南部东风气流加强,迫使西风急流北退,完成了冬季环流型向夏季环流型的转变。10月高原加热作用减弱,高原至低纬地区的Hadley环流重新出现,西风急流逐渐增强,纬向环流转变为冬季环流型。  相似文献   

7.
资料     
《气象》2007,33(6)
2007年4月500hPa环流指数、环流特征量资料国家气候中心气候系统诊断预测室环流指数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东亚槽极涡平均月候平均123456积指数面度指数强伸脊点西线位置脊界位置北均位置平均强度平经中度心位纬置度强度亚欧地区IzI m1.120.701.180.541.160.870.780.721.040.591.010.931.540.54亚洲地区IzI m1.050.641.170.440.600.790.730.510.880.631.041.031.900.41245295141915418020°E85°N92007年4月亚洲地区逐日500hPa西风环流指数及副热带高压脊线(120°E、130°E、140°E)位置中央气象台中期预报科日12345678910111213141516171…  相似文献   

8.
资料     
《气象》2007,33(2)
2006年12月500hPa环流指数、环流特征量资料国家气候中心气候系统诊断预测室环流指数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东亚槽极涡平均月候平均123456积指数面度指数强伸脊点西线位置脊界位置北均位置平均强度平经中度心位纬置度强度亚欧地区IzI m1.650.751.450.811.700.621.850.521.860.661.410.881.631.01亚洲地区IzI m1.560.691.110.791.570.681.550.681.820.581.650.531.630.94256790162114110970°W75°N-22006年12月亚洲地区逐日500hPa西风环流指数及副热带高压脊线(120°E、130°E、140°E)位置中央气象台中期预报科日12345678910111213141516…  相似文献   

9.
近90年大气环流的振动(上)   总被引:5,自引:1,他引:5  
王绍武 《气象学报》1964,34(4):486-506
本文根据1871—1960年共90年的1月南北半球海平面气压图(70°N到50°S),研究了大气环流的振动。主要结果如下: (1)绘制了10年、30年、90年平均图,经过比较发现:90年平均图与30年平均图有显著区别,但由于本世纪初处于世纪周期的中间,所以,1901—1930年的30年平均图与90年平均图差别最小。 (2)大气环流的世纪振动很明显。这主要表现在:90年来有一总的趋势,西风指数下降,副极地低压带与副热带高压带向赤道方向移动,且南北半球趋势相同。南方涛动范围内的活动中心位置在90年内有一完整波动。 (3)大气环流有显著22年周期振动,从纬圈平均西风指数来看特别清楚,太阳活动次高年西风强,主高年西风弱。 (4)大气环流振动与太阳活动11年周期有密切关系,但关系随世纪周期而变化。1879—1900年与1934—1960年一致,而1901—1933年与之有很大不同。前两时期11年周期比较明显,后一时期双振动最清楚。 (5)从近20年的大气环流变化,可以解释我国同期的气候振动。  相似文献   

10.
资料     
《气象》2007,33(7)
2007年5月500hPa环流指数、环流特征量资料国家气候中心气候系统诊断预测室环流指数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东亚槽极涡平均月候平均123456积指数面度指数强伸脊点西线位置脊界位置北均位置平均强度平经中度心位纬置度强度亚欧地区IzI m1.430.451.520.651.570.171.480.311.470.491.480.391.050.68亚洲地区IzI m1.410.351.850.531.380.101.290.221.320.351.270.321.330.572552100162213726070°W70°N232007年5月亚洲地区逐日500hPa西风环流指数及副热带高压脊线(110°E、120°E、130°E)位置中央气象台中期预报科日123456789101112131415161…  相似文献   

11.
《气象》2005,(6)
2005年4月500hPa环流指数、环流特征量资料国家气候中心气候预测室环流指数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东亚槽极涡月平均候平均123456中心位置经度纬度强度亚欧地区IZ IM1.150.521.500.651.460.480.420.430.950.491.170.651.370.42亚洲地区IZ IM1.420.471.780.381.290.431.290.441.100.371.360.631.690.54224390152114319975W80N13面积指数强度指数西伸脊点脊线位置北界位置2005年4月亚洲地区逐日500hPa西风环流指数及副热带高压脊线(120°E、130°E、140°E)位置中央气象台中期预报科日123456789101112131415161718192021222324252627282930…  相似文献   

12.
资料          下载免费PDF全文
《气象》2003,(5)
20 0 3年 3月 5 0 0hPa环流指数、环流特征量资料国家气候中心气候预测室  环 流 指 数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东亚槽极涡月平均候 平 均12 3 4 56面积指数强度指数西伸脊点脊线位置北界位置平均位置平均强度中心位置经度纬度强度亚欧地区IZIM1 2 70 601 420 531 2 90 560 590 541 2 10 931 490 641 620 40亚洲地区IZIM1 420 521 770 421 3 00 710 550 441 3 20 721 850 521 710 2 9152 5110 13 1614 912 3 75E 80N -82 0 0 3年 3月亚洲地区逐日 5 0 0hPa西风环流指数及副热带高压脊线 (12 0°E、13 0°E、14 0°E…  相似文献   

13.
资料     
《气象》2005,31(7):96-96
2005年5月500hPa环流指数、环流特征量资料国家气候中心气候预测室环流指数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东亚槽极涡月平均候平均123456面积指数强度指数西伸脊点脊线位置中心位置经度纬度强度亚欧地区IZ IM0.980.550.880.500.730.520.750.650.940.681.070.631.480.33亚洲地区IZ IM0.800.480.680.460.530.350.550.610.710.661.090.481.230.32253990132013625315E75N322005年5月亚洲地区逐日500hPa西风环流指数及副热带高压脊线(120°E、130°E、140°E)位置中央气象台中期预报科日12345678910111213141516171819202122232425262728293031数15313…  相似文献   

14.
资料     
《气象》2001,(5)
20 0 1年 3月 5 0 0 h Pa环流指数、环流特征量资料国家气候中心气候预测室  环 流 指 数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东亚槽极涡月平均候 平 均12 3 45 6面积指数强度指数西伸脊点脊线位置北界位置平均位置平均强度中心位置经度纬度强度亚欧地区IZIM1.370 .6 01.420 .5 31.320 .721.850 .491.5 70 .6 11.0 30 .701.0 20 .5 2亚洲地区IZIM1.2 30 .6 71.180 .481.120 .811.980 .6 11.6 50 .760 .6 00 .720 .840 .6 412 16 12 5 14171381195 5°W 85°N 62 0 0 1年 3月亚洲地区逐日 5 0 0 h Pa西风环流指数及副热带高压脊线 (1 2 0°E、1 …  相似文献   

15.
资料     
《气象》2001,(1)
2000年11月500hPa环流指数、环流特征量资料国家气候中心气候预测室  环 流 指 数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东亚槽极涡月平均候 平 均123456面积指数强度指数西伸脊点脊线位置北界位置平均位置平均强度中心位置经度纬度强度亚欧地区IZIM1.160.681.370.790.700.801.190.551.050.581.100.751.540.59亚洲地区IZIM1.250.631.480.690.740.771.190.620.870.461.410.681.790.5614241202225141143120°W85°N82000年11月亚洲地区逐日500hPa西风环流指数及副热带高压脊线(120°E、130°E、140°E)位置中央气象台中期预报科  日1234567891011…  相似文献   

16.
《气象》2007,(1)
日123456789101112131415161718192021222324252627282930指数41639131021921925415593104190289243123124165247222247257238224225225212184154190175165167120°E///(17)(16)(18)(19)19212221191818161817171615141413131515151615/130°E(19)(19)171818(18)(20)202323181618181819161816161615151516161617/1414〗0°E1919181919192020242318171919191916171718181818181818181815152006年11月亚洲地区逐日500hPa西风环流指数及副热带高压脊线(120°E、130°E、140°E)位置$中央气象台中期预报科~~…  相似文献   

17.
资料          下载免费PDF全文
《气象》2003,(4)
20 0 3年 2月 5 0 0hPa环流指数、环流特征量资料国家气候中心气候预测室  环 流 指 数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东亚槽极涡月平均候 平 均12 3 4 56面积指数强度指数西伸脊点脊线位置北界位置平均位置平均强度中心位置经度纬度强度亚欧地区IZIM0 990 691 450 430 720 740 940 620 750 840 970 861 0 90 65亚洲地区IZIM1 3 50 581 550 3 90 930 961 440 521 3 70 511 3 30 561 490 54152 0 11513 151559775W 65N -72 0 0 3年 2月亚洲地区逐日 5 0 0hPa西风环流指数及副热带高压脊线 ( 12 0°E、13 0°E、14 0°E…  相似文献   

18.
冬季西风环流指数的变率及其与北半球温度变化的关系研究   总被引:17,自引:2,他引:17  
用H40°N-H65°N即40°N和65°N纬圈平均位势高度的差来定义西风指数,可以很好地反映温带地区西风的强弱。西风环流强的年份,北半球气温通常偏高,主要是中纬度大陆变暖明显,这可能与中高纬度西风强时,向北的经向热量输送也加强有关。在长期变化的趋势上,1950年代以前北半球偏暖时期的指数偏低,而偏冷时期的指数偏高。但近30多年来,伴随全球加速变暖,西风指数也持续加强,这是否与温室效应的加强有关还有待深入研究。  相似文献   

19.
资料     
《气象》2005,(10)
2005年8月500hPa环流指数、环流特征量资料 国家气候中心气候预测室 环 流 指 数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东亚槽极涡月平均 候 平 均 123456 中心位置 经度纬度强度 亚欧 地区 IZ IM 0.94 0.46 0.95 0.31 0.84 0.57 1.11 0.53 1.09 0.23 0.78 0.64 0.85 0.47 亚洲 地区 IZ IM 0.95 0.41 0.83 0.31 1.14 0.36 1.17 0.60 1.20 0.20 0.85 0.51 0.52 0.49 3261125283410°E85°N40 面积指数 强度指数 西伸脊点 脊线位置 2005年8月亚洲地区逐日500hPa西风环流指数 及副热带高压脊线(120°E、130°E、140°E)位置 中央气象台中期预报科 日1234…  相似文献   

20.
资料     
《气象》2006,(9)
2006年7月亚洲地区逐日500hPa西风环流指数及副热带高压脊线(120°E、130°E、140°E)位置中央气象台中期预报科日12345678910111213141516171819202122232425262728293031数201197155172181164117604427152026343238701051008577576891129155157165153127170120°E252525242423(25)//2629323535(35)(22)24272625252727283034(30)32323227130°E25252525252527303528303332303029292727272725262931303030303131140°E26252525252628293028303033313029292828272627293031303030292529资料~~…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