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4 毫秒
1.
从第34届国际水文地质大会看水文地质学发展趋势(代序)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石建省 《地球学报》2007,28(6):509-520
第34届国际水文地质大会于2006年10月9-13日在北京召开,来自56个国家和地区的567名代表参加了会议.这次会议的大会学术报告和九个分专题会场交流集中反映出当前国际水文地质学科发展的若干热点领域和重要发展方向,与会各国专家对地下水水质安全与污染修复、地下水补给机制和生态功能、地下水勘察评价的技术发展等领域给与了更多关注,反映这些领域是当前地下水研究的热点,说明水文地质学科的发展明显转向解决社会广泛关注的现实的应用性问题,包括维持生态系统、维护水质安全、防止地质灾害等方面,特别是这些问题与城市发展、农村脱贫、矿业基地、重大工程建设的结合.同位素、数值模拟和其他地下水勘察、评价、开发技术的快速发展,为更好地认识、利用和管理含水层系统,服务于上述应用性目标提供了保障.IAH将今后工作的重点放在亚洲地区,对跨边界含水层管理等问题十分关注.媒体的集中报道反映出水文地质工作与社会的结合已经相当紧密.  相似文献   

2.
地下水化学特征是影响和控制核素迁移的重要水文地质因素,因为核素在迁移的过程中,与地下水、岩石之间不断发生各种物理和化学作用,如吸附、溶解、沉淀等.发生在核素、地下水、岩石间的物理和化学反应,可以起到阻滞或减缓核素在地下迁移的效果,也可能起到促进核素迁移的作用.核素、地下水、岩石间相互作用方式及其对核素迁移的影响,一方面取决于围岩的地球化学特征,另一方面取决于地下水的化学性质.因此,在高放废物场址选择和评价中,必须研究地下水的化学特征.  相似文献   

3.
粤港澳大湾区在国家发展大局中具有重要战略地位,对其地下水分析研究具有重要意义。本文通过运用地下水质量评价、GIS叠加分析、数理统计和传统水化学图表分析等方法对研究区地下水进行分析探讨。结果表明:新会区地下淡水中pH、铁、锰、铝、氨氮、耗氧量背景值较高,其中pH对水质评价结果的影响率高达60%。地下咸水都存在溶解性总固体等多项指标超标。区域地下水质量可分为四级:地下水质量较好区、中等区、较差区和极差区。水化学类型依次为:HCO3·Cl·SO4-Na·Ca型、HCO3-Ca·Na型、Cl·HCO3-Na·Ca型。地下水成因分别为:受岩石风化作用主导和受降雨补给作用影响、岩石风化作用主导、古海水入侵造成咸淡水混合作用。  相似文献   

4.
介绍了在分布有磷酸石膏废石堆和黄铁矿废渣的地区,岩石在地下水人为污染中所起作用的研究结果。运用系统的实验室研究方法,对岩石的盐度和石膏度的生产活动变化尺度、污染物在垂向剖面上的富集特征及岩石中重金属的分布形式进行了研究。认为随地下水迁移的大部分重金属元素被固着在岩石中,构成二次污染。讨论了在停止排放废渣后地下水的污染的变化特征。  相似文献   

5.
地下水数值计算与应用研究进展综述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下载免费PDF全文
地下水数值计算是研究分析地下水各种问题的重要手段。文中对近年来地下水数值模拟计算相关方法研究进展、地下水数值模拟工作程序的方法论、地下水数值模拟的参数反演方法、国际流行的地下水数值模型及软件平台、目前国内地下水数值模型的相关应用等几个方面进行了综述,力图从相对全面的角度认识当前地下水计算技术的发展。在回顾地下水以上研究进展的基础上,对现代信息技术在地下水数值计算技术中的积极促进作用、地下水更深入和复杂规律的研究、地下水研究与其他学科之间的综合集成和协同互补等发展趋势进行了探讨,为相关研究人员提供一定的参考。  相似文献   

6.
地下水与环境变化研究   总被引:12,自引:2,他引:12  
王焰新  马腾  郭清海  马瑞 《地学前缘》2005,12(Z1):14-21
环境变化研究是当前国际地球科学和环境科学界最为活跃的研究领域之一。作为全球水循环的重要环节,地下水是全球环境变化的受体和信息载体。地下水及其沉积物的物理、化学指标,诸如地下水水位、宏量组分、微量组分、同位素、惰性气体等可以用作不同时间尺度上环境变化的指示剂。从地下水及其沉积物中识别和提取高分辨率的环境变化信息,实现对环境变化的预警功能是地下水科学向环境科学延伸的重要方向;而随着全球淡水资源紧缺形势不断恶化,全球环境变化、特别是全球气候变化对地下水资源的影响成为水文地质研究的新课题。  相似文献   

7.
月月丹J甲.·地下水污染和水文学会议 美国普林斯顿1月*第四次国际地下水讨论会 意大利陶耳米纳2月·美国水工作者协会水分配分会讨论会 美国洛杉矾2月·美国水质协会1980年年会和展览会 美国纳什维尔3月.国际地下水水质讨论会 荷兰诺德魏克3月*滑波国际讨论会 印度新德里4月.美国土木工程师学会春季会议和展览会 美国波特兰4月,水资源系统运行中水文预报新成就应用会议 英格兰牛津4月。第三次国际水资源有限单元讨论会l 美国奥克斯福德5月,岩石力学讨论会 美国罗拉5月·国际自动控制联合会水土资源讨论会 美国克利夫兰5月·国际水污染研究…  相似文献   

8.
煤层开采对所在矿区地下水系统有着重要影响.以往研究单煤层开采对地下水系统的影响较多,而对多煤层的影响研究甚少,特别对于我国西部缺水矿区.以南梁煤矿为例,运用地下水系统演化理论和岩石力学模拟等,对该矿井水文地质结构、矿井涌水变化规律、矿井地下水流场演变、矿井地下水化学成分变化等方面进行了综合分析研究,重构了多煤层开采条件...  相似文献   

9.
<正>我国经济迅猛发展,超大规模的水利水电、交通、能源等领域的岩体工程进入了高速建设期,与之相应的中国岩石力学与工程的水平和成就也逐渐为世界所瞩目。2005年在布尔诺国际岩石力学学会(ISRM)年会理事大会上,我国力压群芳,赢得了第十二届国际岩石力学大会在北京的举办权,凸显了中国岩石力学与工程国际地位的日益提升。  相似文献   

10.
夏露 《地质论评》2024,(2):669-678
地下水属于基础性、战略性水资源,其科学开发利用和保护关系到人类社会与生态系统的协同健康发展。因此,地下水一直是自然科学关注的热点和焦点之一。笔者统计分析了1986~2022年期间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对地下水科学领域的资助情况,从受资助项目的学部学科分布、项目类型和主要研究方向入手,总结了地下水科学研究现状,揭示了目前存在的短板和瓶颈问题,并分析了地下水科学发展趋势。研究结果表明:(1)地下水科学领域资助项目的数量和类型均呈快速增长态势;(2)地下水科学领域与其他学科领域的交叉融合越来越频繁、紧密,涉及多个学部和学科,申报与资助均呈现“多点开花”态势;(3)地下水科学作为地球科学的分支学科,面临新的机遇和挑战,许多重大科学问题亟待解决,需进一步提高重大项目支持力度;(4)地下水科学研究具备与更多相关领域交叉渗透的潜力,如海洋学、化学、气象学和大气科学等,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可为地下水科学与其他学科交叉提供培育平台。  相似文献   

11.
自然科学基金资助下的我国冰冻圈科学发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冷疏影  丁永建 《地球科学进展》2010,25(10):1091-1100
冰冻圈是指地球表层水以固态形式存在的圈层,包括冰川、冻土、积雪、海冰、河冰、湖冰等.作为一门新兴学科,冰冻圈科学研究其各组成部分的形成机理、演化规律、与其他圈层之间的相互作用,以及对经济社会的影响.在全球变暖背景下,冰冻圈研究受到前所未有的重视,成为气候系统研究中最活跃的领域之一,也是当前全球变化和可持续发展最关注的热点之一.中国是中低纬度地区冰冻圈最发育的国家,中国冰冻圈变化的气候效应、环境效应、水资源效应和生态效应非常显著,因此,对国家西部发展战略有重大意义.我国冰冻圈科学的发展与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的支持息息相关,许多前瞻性、先导性、基础性的项目源自于基金项目的支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在引领冰冻圈研究新领域和人才培养两方面起到了奠基和推动作用.着重回顾了在自然科学基金资助下我国冰冻圈科学的发展历程.  相似文献   

12.
吴晓华  王凡勇  朱晓琳  王学森 《地下水》2007,29(5):29-32,49
阐述了济宁组群结构大城市地下水资源量与开发利用现状,指出因开采地下水产生的环境地质问题,根据现有水源地的开采潜力分析,提出河里、双庙、石桥、大南铺-新驿和济宁城区水源地适宜作为应急供水水源,并采用不同方法计算了应急供水总量.当济宁市城区水源地无法供水时,在无新增供水水源的情况下,其它应急水源地的供水保证程度(按2010年规划需水量计算)为60%,可基本满足城市生活供水需求.  相似文献   

13.
刘丹  谢忠 《地球科学》2006,31(5):693-698
基于无线定位技术的位置服务系统的逐步应用与推广, 为中小企业对流动人员进行合理高效的管理提供了新的技术手段.对各种手机定位技术进行综合比较分析, GPSOne的定位精度高、成功率高和运营成本低等特点和优势使得它更加适合用于人员定位和管理.针对水务部门巡线人员管理的典型应用需求, 结合GIS技术和GPSOne手机定位技术, 提出了建设定位巡检系统的可行性和系统目标, 设计和完成了基于WebGIS模式的系统构架模型和基本系统功能, 提出了连续主动定位与人员考勤相结合的巡检业务模式.介绍了利用WAP手机上网方式进行定位监管和信息查询新的巡检管理手段.其位置服务在物流、交通等行业将有十分广泛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14.
虚拟水战略新论   总被引:7,自引:2,他引:5  
根据在我国干旱区的实践, 更新了对虚拟水战略的解释.首先, 辨析Allan虚拟水战略具有的局限性, 在此基础上采用扩展的分析框架, 重新定义了虚拟水战略: 贫水地区为了实现水安全, 提高生活质量, 充分利用各种社会资源, 打通优化配置水资源(实体水+虚拟水)渠道的一个过程; 然后, 阐述了实施虚拟水战略的关键是要找到发展二、 三产业的具体途径--即在更大的范围内形成正反馈环.最后, 结合生态经济的实践, 论证了甘肃河西干旱区张掖市当前采取的生态经济之路就是在实施虚拟水战略.  相似文献   

15.
西部煤矿区规划环评中地下水专题评价方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煤矿区规划环评在我国相对其他领域起步较晚,与之相适应的环评技术导则尚未出台,各评价单位采用的技术方法和思路较为混乱。以我国西部典型煤矿区(榆横、榆神矿区)规划环评为例,利用水文地质学、水资源学理论,结合环境影响评价的基本方法,提出了西部煤矿区规划环评中地下水专题的环境影响评价的方法和思路。研究认为西部煤矿区水资源匮乏和生态环境脆弱是共性,“三水”平衡是评价的基础,将矿区开发对水资源的影响限制在区域水资源承载力范围之内是煤矿区可持续发展的保证。   相似文献   

16.
油田地热资源评价研究新进展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下载免费PDF全文
油田地热资源评价和开发利用一直是我国陆上沉积盆地内中-低温水热型地热资源研究的重点工作。本文介绍了油田地热资源评价的基本思路和评价方法,并以大庆油田、华北油田和辽河油田为例,通过地温场研究、热储特征分析、岩石热物性测试,按照新建立的油田地热资源评价分级体系,重新评价了油田区的地热资源量。3大油田区11个层系地质资源总量为10 934×1018 J,地热水资源量为86 607×108 m3,其中,可采水资源量为19 322×108 m3,可采地热能资源为425×1018 J。根据油田采出水和综合利用等5种开发利用方式,评估了油田地热能开发潜力,为我国地热资源评价和油田地热规模化开发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17.
根据泗水县地下水调查与监测,结合已有资料,经过综合分析,提出了对泗水南部灰岩地区矿泉水矿田的认识,重点介绍了泗水矿泉水矿田的地质背景,形成分布特征,同时提出了几点开发建议,为进一步开发和研究泗水矿泉水矿田指明了重要的思路和方向。  相似文献   

18.
彭仕宓尹志军  李海燕 《地质论评》2004,50(6):662-666,i006
油田注水开发过程中,储层物性、微观孔隙结构和非均质性都会发生动态变化。建立反映储层性质动态变化的四维地质模型对于深化高含水期油田地质特征的认识、预测剩余油的分布规律、提高油田开发效果具有十分重要的地质意义。论文立足于油田开发过程中储层的动态变化,以冀东高尚堡沙三段储层建模为例,综合不同开发阶段的井网及相应的取心、测井和实验测试资料,研究注水过程中储层参数的变化规律,应用随机建模方法建立了不同开发阶段的储层三维地质模型,对储层四维地质模型的建立进行了有益的尝试,并在油田的实际应用中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相似文献   

19.
The link between natural resources and economic development is more and more regarded as a fact today even though the whole process of development is only partially understood. The awareness has now spread to the developing countries of the world where resources have yet to be developed to bring about an improvement in standards of living especially for rural populations, as well as a general improvement in the quality of life for the people. Unfortunately many of the resources of these countries are still to be surveyed and development planning is often based on flimsy, inadequate or even unreliable natural resource data. The improvement of data base for resource planning would go a long way to ensure more knowledge about natural resources in developing countries and better use and management of the available resources. There are economic, technological and environmental difficulties to be overcome before more efficient natural resource utilization in these countries could be achieved. The role of population growth in resource realization is still clouded with an inconclusive debate. But even more important is the need for technological assistance and the application of modern technology to food and agriculture and to other resources to ensure a better life for the populations of developing countries. Developments in agriculture will need the greatest attention since it is a primary resource which provides employment for large proportions of the population, food for the rural and urban populations and exportable surpluses required for the purchase of industrial goods for use in the other sectors of the economy. The activities of transnational corporations distort developments in agriculture and mining in many developing countries and many of these countries are today making greater moves to realize full sovereignty over their natural resources as a first step towards more efficient and meaningful planning for economic growth and development. Energy resources, and in particular the development of new and renewable sources of energy, present one of the greatest challenges to developing countries. Examples of the development of rural energy systems in China and India are promising to open the way to alternative forms of energy for the rural masses of other similarly placed developing countries. Finally, new developments in the natural resources debate concerned with the sharing of the resources of the oceans as seen in the Law of the Sea Conference are a pointer to a more equitable approach to the use of global resources for the continued development of the developed as well as the developing countries of the world.The view expressed in this paper are those of the author alone and do not necessarily represent those of the United Nations University.  相似文献   

20.
水文地球化学研究现状与进展   总被引:11,自引:4,他引:11  
1938年,“水文地球化学”术语提出,至今水文地球化学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得到长足的发展,其服务领域不断扩大。当今水文地球化学研究的理论已经广泛地应用在油田水、海洋水、地热水、地下水质与地方病以及地下水微生物等诸多领域的研究。其研究方法也日臻完善。随着化学热力学和化学动力学及同位素方法的深入研究,以及人类开发资源和保护生态的需要,水文地球化学必将在多学科的交叉和渗透中拓展研究领域,并在基础理论及定量化研究方面取得新的进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