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96 毫秒
1.
李广春 《气象》1980,6(11):14-15
我省纵跨长江、淮河两大水系。一般把淮河以南地区的雨季称为梅雨期。梅雨是我省十分重要的大型天气过程,入梅期的早晚,梅雨期的长短,梅雨量的多寡,直接影响着我省工农业生产,有时甚至威胁着人民生命财产的安全。所以,积极开展对梅雨的研究和作好梅雨的预报服务工作,是我省气象工作的一项重要内容。要开展对梅雨天的研究和预报服务工作,首先就要解决关于梅雨的划分问题。但到目前为止,在划分的基本思路和具体标准上,都存在一些分歧和差别,某些年分在大范围梅雨开始和结束日期上也不统一。所以对梅雨的有关问题在《气象》杂志上开展讨论,统一认识是很有必要的。  相似文献   

2.
罗昭彰 《气象》1980,6(8):9-10
梅雨是长江中下游的重要天气气候现象,这方面有大量的研究成果和技术总结。但是,对入梅期、出梅期及早梅雨的划分等,还缺乏一个客观的、比较统一的标准。为此,本刊特发表罗昭彰同志《对入梅、出梅和早梅雨标准的看法》一文,在刊物上开展讨论,以求有助于梅雨的预报和研究。希望对梅雨有研究的同志根据自己的工作实践,积极参加这一问题的讨论。来稿要求依据充分,短小精悍,说明问题。  相似文献   

3.
区域梅雨季节和单站梅雨期   总被引:7,自引:2,他引:7  
于达人 《气象》1980,6(10):12-13
梅雨是初夏季节长江中下游地区的重要天气之一。研究梅雨,首先要准确地划定各年的梅雨期。但是在这个问题上还存在一定的分歧。究其原因,主要是各家所取的标准不同所致。根据本人多年的工作,认为可以统一划定长江中下游的梅雨期(下称“梅雨季节”或“梅季”),各台(站)再根据本地情况划定单站梅雨期。下面就长江中下游梅季、单站梅雨期的标准及与梅雨有关的若干问题谈点个人的看法。  相似文献   

4.
周曾奎 《气象》1981,7(2):10-11
要较客观的划定梅雨期,除了从环流调整角度来确定入梅日外,对出梅日的确定,同样也是值得研究的。 出梅日并不比入梅日容易确定,从历史上分析,既有入梅日分歧较大的年份,也有出梅日难以统一的年份。但是我们认为,只要以入梅后环流的再次调整为依据来划定出梅日,那末关于梅雨期的间断,梅雨和夏雨,出梅与盛夏等问题就容易区分了。  相似文献   

5.
也谈谈梅雨     
潘耀仁 《气象》1981,7(2):11-11
开展对梅雨问题的讨论,确有必要。因为它涉及到梅雨的定义、标准、划分,以至牵涉到梅雨的预报评分和气候统计等问题。 梅雨,近几期有所讨论,各有其理。我们认为问题在于从哪个角度出发去分析研究,以下提一些初浅看法,供参考。  相似文献   

6.
非典型梅雨与典型梅雨对比分析   总被引:18,自引:4,他引:18  
姚学祥  王秀文  李月安 《气象》2004,30(11):38-42
评述了近 34年来 5~ 7月份江淮流域出现的梅雨情况 ,包括非典型梅雨和典型梅雨。资料表明 ,非典型梅雨期一般要比典型梅雨期 (正常梅雨 )短 ,5月份非典型梅雨存有比典型梅雨降雨强度弱的特点 ,6、7月份出现的非典型梅雨期和典型梅雨期同样可以出现较大降雨。研究发现 ,非典型梅雨与典型梅雨的大尺度环流特征有一定的差别。 1 1 0~ 1 30°E副高脊线稳定在 2 0~ 2 5°N之间 ,是江淮流域出现梅雨 (包括非典型梅雨 )的有利条件 ,而不是必要条件。从多年预报服务情况和资料分析来看 ,需制定出更科学合理的梅雨划分标准。  相似文献   

7.
王继志 《气象》1977,3(5):19-21
历史的回顾 梅雨是我国夏季的重要天气,梅雨期的起止、梅雨的强弱和暴雨的分布等密切地关系到旱涝,影响农业收成。因而,梅雨的研究一向引起人们的注意。随着观测技术发展和观测事实的不断增加,人们对梅雨本质的认识也在不断深入。从19世纪末到今天,对梅雨的讨论是十分热  相似文献   

8.
也谈梅雨期的划分   总被引:6,自引:1,他引:6  
傅逸贤 《气象》1981,7(5):19-19
关于梅雨问题的研究,我国与日本的气象学家做出了卓越的贡献。十几年来,随着观测事实的不断积累又取得了很大的进展。但是由于梅雨期的划分方法不一,产生了一些分岐。这不仅对于研究工作而且对  相似文献   

9.
近八十年长江中、下游的梅雨   总被引:20,自引:1,他引:20  
徐群 《气象学报》1965,37(4):507-518
作者对1885—1963年长江中下游的梅雨期作了划分。从划分结果来着,梅雨时期,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脊线稳定于20—25°N之间,极锋和雨带稳定于长江中下游附近。 梅雨可分为早梅雨和典型梅雨二种,后者为一般所熟知的出现于6,7月间的梅雨,前者是一种异常的雨带北跃过程。早梅雨出现于5月中、上旬,典型梅雨期平均出现于6月中旬至7月上旬,梅雨期的年际变动甚大,发现它有2—3年短周期,11—13年左右的波动和世纪振动。此外,对近八十年梅雨的气候概况也进行了一些分析。  相似文献   

10.
本文在综述以往研究的基础上,分析并研究新近的气象资料,对发生梅雨地区、时段的确定及梅雨期前后各旬雨量之间的关系提出一些看法。  相似文献   

11.
本文在综述以往研究的基础上,分析并研究新近的气象资料,对发生梅雨地区、时段的确定及梅雨期前后各旬雨量之间的关系提出一些看法。  相似文献   

12.
从中期天气过程看近几年长江中下游梅雨偏少的原因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鲍名 《大气科学》2009,33(4):708-718
长江中下游地区自2000年到2007年连续八年梅雨期降水偏少。本文从中期天气过程的角度分析了这八年不利于长江中下游梅雨的主要因子, 有东亚高空急流中准定常波动、 西太平洋暖池强对流活动和西北太平洋热带气旋活动。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受这些因子的直接影响, 在中期时间尺度上副高环流形势发生变异, 从而造成长江中下游梅雨期的降水异常减少。在这八年的梅雨期中, 这些因子的特别异常, 更主要的由于它们的组合作用是导致近年来长江中下游梅雨偏少的直接原因。并且, 同样是长江中下游梅雨偏少, 不同因子的组合方式也影响着长江中下游梅雨偏少的降水异常分布背景。本文还初浅地讨论了在季节内预测长江中下游梅雨时对中期天气过程的参考。  相似文献   

13.
李小泉 《气象》1981,7(9):35-36
近来收到一些读者的来信, 问到一些与气象资料的延伸和插补有关的问題。我们请李小泉同志写了这篇文章,对上述问题作一说明与回答,供在实际工作中参考。  相似文献   

14.
关于梅雨研究的回顾与展望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从梅雨的划分、梅雨的降水分型、梅雨与季风的关系及梅雨的影响因子几个方面,对前人的研究成果进行了回顾和讨论。最后,提出梅雨研究仍需解决的问题:(1)江淮流域梅雨季节的开始至今仍没有一个客观统一划定标准;(2)南海季风、印度季风等季风子系统对梅雨的影响大小及其机制尚需进一步研究讨论;(3)应针对梅雨季节内江淮流域不同的降水分布型,寻找其前期预兆信号进行深入研究;(4)应特别注意特定海温分布型对梅雨的影响,并从中找出影响梅雨的关键区域和影响的关键时段;(5)积冰和雪盖与梅雨异常的关系仍需进一步求证,影响机制还需进一步探索。  相似文献   

15.
据1991年特大洪涝过程的物理分析试论江淮梅雨预测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本文以1991年江淮梅雨为个例,通过对特大洪涝形成过程的物理分析,就梅雨预测问题提出了一些认识。分析表明,1991年江淮流域较长梅雨期内所发生的3场大暴雨是很有代表性的,它们是大气环流季节转变不同进程中的产物,因而具有不同的环流背景和降水性质,且在洪涝的形成中起着不同的作用。据此,我们提出了江淮梅雨的3个模型,指出应在由春夏之交到盛夏这个较长时期内分阶段地考虑梅雨预测。另外还指出,确定雨带的落区,不但应强调副高和东南季风活动对雨带南北进退的作用,而且也要注意西南季风的活动会导致雨带东西向的摆动。最后,就旱涝形成物理过程的诊断研究在旱涝模式预测方法中的意义作了讨论  相似文献   

16.
董晓敏  傅顺瑛 《气象》1980,6(10):10-11
长江中下游到日本南部,春末夏初多有一段潮湿、阴雨、暴雨频繁的梅雨期,这是客观现象,为大家所公认。但在具体划分梅雨期时,除因地理位置不同所产生的差异外,还有认识上的分歧而存在的争议。这些争议集中表现在入梅、出梅、梅雨间断、早梅雨,倒黄梅等问题上,统称为“梅雨问题”。我们认为,就梅雨问题展开讨论,很有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7.
江淮梅雨与梅雨期西北太平洋热带气旋的关系   总被引:3,自引:2,他引:1  
朱哲  钟中  哈瑶 《气象科学》2017,37(4):522-528
基于梅雨综合指数,本文对1955—2010年江淮梅雨与梅雨期西北太平洋TC的变化关系及成因进行统计分析研究。结果表明:梅雨强弱与梅雨期TC频数存在显著的负相关,达到-0.41。同时,挑选出强梅雨年和弱梅雨年,发现强、弱梅雨异常年的TC特征差异显著,表现在:强梅雨年TC生成较少,以西、西北行为主,主要影响我国南部地区;弱梅雨年TC生成偏多,以转向路径为主,影响我国东南沿海众多省份。此外,两者通过大气环流场相互影响,梅雨期季风槽的位置与强度影响TC生成频数与源地,TC的活动又反作用于梅雨期的环流形式与水汽输送。  相似文献   

18.
本文通过分析低空九层风场资料,对1987年江淮梅雨期的边界层急流的基本特征及其对梅雨过程中暴雨的动力作用做了多方面的初步研究。并与华南边支急流做了一些比较,发现江淮梅雨期的边界层急流是影响梅雨期暴雨发生与维持的一个非常重要的系统。  相似文献   

19.
梅雨季节和梅雨期   总被引:3,自引:3,他引:3  
张玉瑾  郑耀文 《气象》1981,7(4):19-19
我们在研究梅雨期暴雨时,首先碰到梅雨期的划分问题。1978年我台组织了一个暴雨会战小组,曾就梅雨形势和入梅、出梅问题进行了探讨,现在谈谈我们的一些看法。 一、梅雨季节和梅雨期不是一个概念 梅雨季节(简称梅季)是长江中下游由春季到夏季的过渡季节,这个转换主要表现在环流形势上,因此梅季主要是一个天气概念。梅季的环流形势特征是:副高脊线北跳到20—25°N,青藏高原南缘南支急流消失,高原副高建立,印度西南季风爆发,原在华南的  相似文献   

20.
林必元 《气象》1980,6(12):14-14
在划定梅雨期的问题上,我们认为不宜以环流调整为主。理由如下: 1.在理论上,环流调整不是产生梅雨的全部原因。通过长期的天气学研究,发现梅雨与环流调整有关。但是环流调整是大尺度现象。而梅雨不但以阴雨时间长,而且以暴雨频繁为其特点;而任何暴雨都与中小系统有关,因此梅雨本身就是大、中、小不同尺度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