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2 毫秒
1.
古生代珊瑚研究与理论古生物学有关问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本文首先介绍了理论古生物学的几个主要方面,包括:演化程式方面的种系渐变论,间断平衡论和间断渐变论,宏演化演化,新灾变论和均一论;分类学方面的分支系统学,进化系统学和数值分类学;生物古地理学方面的扩散模式和隔离分化模式;还有生物结晶学和生物矿物学,然后简要回顾了珊瑚的研究历史,讨论了古生代珊瑚骨骼形成的基本形式,骨骼结构的基本单元和组合方式,系统分类与演化阶段及全球生物古地理,最后提出了古生物学研究  相似文献   

2.
化石数据是了解地球历史以及深时生命演化的重要信息来源。通过数百年的积累,古生物学家已经发表了海量的古生物学数据。过去三、四十年里,随着计算机、数据库和互联网技术的快速发展,国内外涌现出大量的古生物学数据库,彼此间的目标、体系架构、数据组织方式和服务对象通常存在显著差异,呈现百花齐放的特点。文章系统介绍了古生物学领域主要数据库的发展历史、数据表结构、数据特征和数据量等建设情况,对比分析了其数据整理方式、核心在线功能、数据共享特点和数据质量控制措施。同时,结合近年来数据驱动下的古生物学领域的科学研究实例,提出一站式全生态链数据平台的建设设想,为深时数字地球(DDE)建设多学科融合、数据开放与共享的大数据平台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3.
前寒武纪古生物学是前寒武纪地质学的一个分支学科,同时也是生物学,地球化学和古生物学的交叉学科,它包括了生命起源,原核生物,真核生物,后生植物,后生动物的发生与演化,文中介绍了以上各点的最新研究进展,指出这些重要演化过程均发生在前寒武纪并在其间完成,因此,前寒武纪古生物学是当前地学研究中的热点之一。  相似文献   

4.
近百年来,中国化石双壳类的研究经历了从无到有,从基础资料的积累到向基础理论方向发展和关门自守到走向世界的过程,逐渐摆脱了“标准化石”和从属地位,走上古生物学发展的道路。新中国成立后,经过我国几代双壳类古生物学工作者们的努力,中国各地质时期的双壳类组成总貌和双壳类化石的层序地层学已经得到揭示和确定,双壳类的起源、演化、埋葬、古生态和古生物地理学也受到不同程度的研究或探讨。双壳类古生物学已经并正在积极而有效地指导或支持地质生产。顾知微院士是我国化石双壳类学科最重要的承传和奠基人。  相似文献   

5.
张松梅  张庸 《世界地质》1999,18(1):64-66,99
古生物学是一门古老的学科,在长期的研究中积累了大量的资料,如何充分利用这些宝贵 的资料,是人们关注的热点。计算机技术的发展,特别是近年来GIS在各学科的应用,为古生物学研究提供了新的方法,为长期以来所积累的大量数据的分析与再利用提供了有效的研究手段。  相似文献   

6.
随着《20世纪中国知名科学家学术成就概览·地学卷·古生物学分册》(以下分别简称《概览》、《概览·地学卷》和《概览·地学卷·古生物学分册》)的最终修订、出版,《概览·地学卷》终于全部出齐,隆重面市,奉献  相似文献   

7.
人类起源研究回顾与中国古人类学展望   总被引:4,自引:1,他引:4  
根据对人类起源研究的回顾和对我国人类进化概况的认识,将我国古人类学研究推向更高的境界的首要任务是找到新的比较完整的化石和有关材料,关键之举是高水平的创新研究,发现和综合考量蕴藏在其中的各种信息,因此在新的世纪,必须大力进行野外调查,发现更多人类化石和旧石器以及有关的材料,进行深入的形态学和考古学研究,还要寻求人类古生物学与分子生物学在人类起源与进化研究方面的协调,构建更加坚实的我国古人类年龄框架,适当地进行我国古环境与人类关系的研究。  相似文献   

8.
《地层学杂志》2015,(2):238
中国古生物学会第28届学术年会定于2015年8月10日~14日在辽宁沈阳召开。辽宁是我国古生物研究的重要地区,尤其以辽西"热河生物群"和"燕辽生物群"等为代表的一大批古生物化石的新发现享誉全球,为全球鸟类起源、被子植物及真兽类哺乳动物等生命起源以及全球重大地质事件、古气候和环境演变等领域研究和学科发展做出了极其重要的贡献。辽宁在古生物化石保护方面走在了全国前列,在古生物博物馆、科普教育活动以及古生物学人才培养等领域取得了有目共睹的新成绩。  相似文献   

9.
鸟类起源是物种起源中的重大且严肃的科学课题,本文从地层学、鸟类形态学及兽脚恐龙演化等方面分析了有关鸟类的演化特征,对中华龙鸟是鸟类的最早祖、鸟类起源问题已经解决的观点提出了不同看法,认为鸟为原起源演化课题仍需深入探索和研究。  相似文献   

10.
从天文观测和生物节律论证古生物钟的可靠性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关于地球自转的速度,两百多年以来,天文学的观察计算积累了大量数据。1960年,Munk和MacDonald总结了前人的工作,肯定了地球自转角速度的长期的减慢。他们说:古生代开始的时候自转角速度比现在大得多;那时一天只有21小时。 天文学上这一论断是否正确无误,地球物理学无法验证。古生物学异军突起,找出了不容置疑的事实,有力地支援了天文学的重要发现。地球物理学家Runcorn(1970)表示欢迎。他说:“古生物学前来拯救地球物理学家”。  相似文献   

11.
小行星深空探测的科学意义和展望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徐伟彪  赵海斌 《地球科学进展》2005,20(11):1183-1190
太阳系深空探测活动方兴未艾,小行星探测已成为主要发展方向。通过回顾近年来几个主要的国际小行星空间探测计划以及取得的研究成果,总结了小行星深空探测从早期的近距离飞越到小行星低空绕轨勘探,到目前的表面软着陆和采集样品返回的发展进程。同时深空探测也给行星科学研究者提出了新的挑战,鉴于目前行星科学的研究热点,详细叙述了小行星深空探测急需解决的重大科学问题及其科学意义,随后简单介绍了未来小行星深空探测计划的科学目标,为小行星深空探测的具体任务提供了科学目标选择方向。最后呼吁我国及时介入小行星深空探测,提升航天能力,开拓深空领域。  相似文献   

12.
中国陆架第四纪地质学研究的最新进展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自本世纪50年代以来,中国的陆架地质学的研究已经取得了长足的进步。尤其是90年代以来对于晚第四纪的陆架环境的研究,出现以“陆架沙漠化”为首的一系列最新理论和重大发现。综述和总结了这一领域的最新成就:①末次冰期盛时中国陆架区的环境演变特点;②末次冰期盛时出露的陆架平原上的沙漠化现象、成因及证据;③陆架区海底埋藏黄土的发现与沿岸出露黄土的对比分析及意义。  相似文献   

13.
中国西部地区典型岩质滑坡机理研究   总被引:25,自引:2,他引:23  
中国西部具有独特的地域地质环境和活跃的内外动力地质条件。在这样的背景下,崩滑地质灾害十分发育,给人类居住环境及重大工程建设带来极大威胁和重大的损失。阐明这些灾害的形成机理,尤其是大型滑坡的发生机理,对灾害的防治具有重要的理论及现实意义。根据作者在中国西部地区多年的研究工作实践,对几类典型的大型岩质斜坡变形及失稳机理进行了较为深入的分析,重点阐述了这些大型滑坡形成的地质条件、斜坡变形过程及发生机理 的"概念模型",其中包括滑移-拉裂-剪断的三段式模式、挡墙溃决模式、"超级强夯"模式等。这些机理及模式的提出,对这一地区的防灾减灾实践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4.
土壤多样性理论方法的新近发展与应用   总被引:20,自引:0,他引:20  
与建议也陆续出现 ,按此势头发展下去 ,极有可能使传统土壤学发扬光大 ,对拓宽环境管理与评价的途径具有重要意义。在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的资助下 ,我们已经将土壤多样性的理论方法介绍到中国[3 4,3 5] ,并且在山东省 1∶10 0万SOTER数据库支持下 ,进行了探索性研究①[3 6 ] 。目前正着手在海南SOTER数据库的支持下 ,对海南省土壤多样性进行多方位、多层次的分析研究 ,相信不久将会有相关研究报告发表土壤多样性理论方法的新近发展与应用@张学雷$中国科学院南京土壤研究所!江苏南京210008 @陈杰$中国科学院南京土壤研究所!江苏南京210…  相似文献   

15.
海洋胶体与痕量金属的相互作用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痕量金属的胶体结合态是海洋中金属的一种相当普遍的存在形式。胶体与痕量金属之间的相互作用影响着痕量金属在海水中的形态、迁移、生物可利用性及其归宿。总结了海洋胶体态金属的存在及其显著性,概述了胶体对金属在河口混合过程中行为的影响,并简要讨论了胶体在海水中痕量金属的固液相分配中的作用。  相似文献   

16.
遥感技术应用于地表面蒸散发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31,自引:4,他引:27  
蒸散既是地表水分循环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能量平衡的主要项。地表热量、水分收支状况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地理环境的组成和演变,清楚地认识蒸散发,对了解大范围内能量平衡和水分循环具有重要意义。目前,已发展了从 传统方法、模拟方法到遥感方法的很多种方法用于估算蒸散发。遥感方法以其能够获知大范围地表特征信息的优势为较准确估算地表蒸散发提供了可能,从而受到人们的日益重视。介绍了研究蒸散发的各种方法,并探讨了利用遥感方法研究蒸散发的优缺点和未来的发展前景。  相似文献   

17.
For over 200 years the use of biotic events as the basis for the establishment of chronostratigraphic boundaries has been the only approach successfully utilized for international and national chronostratigraphy. The traditional biostratigraphic method provides relatively high resolution, averaging 1 Ma or sometimes less. This biochronological evolutionary approach to the Global Boundary Stratotype section and Point (GSSP) utilizes biotic Primary Markers (PM), with a few exceptions, encompasses the integrated PM and other non-PM markers as the general principles for defining GSSP boundaries and is a reasonably reliable mechanism for global correlation and a relatively stable International Geologic Time Scale (IGTS). The biotic PM's, however, possessed several serious restrictions: the nature of biological taxonomy, climatic, sedimentary, environmental - and directly applicable within the tropics-subtropics only. Biotic evolution and radiogenic isotopes are the only systems in geologic time that encompass the direction of time. The latter possessed less restrictions than the former. The recent tendency to define GSSP's utilizing magnetic chrons, climatic events and geochemistry may work in the Cenozoic, but is useless in the Mesozoic and older sediments because their cyclic nature (repeatedness) and the need for a second, directional in time index (biostratigraphic or radioisotopic) to place the PM in the right position within the scale. I propose here to utilize volcanic ash beds as the best Primary Marker in geologic chronostratigraphy. The U-Pb system is one of the most dependable of the geochronologic systems because it relies on a simple and non-interpretive radioisotopic decay constant. The ash-bed GSSP as a lithological horizon is universal for the GSSP definition and can be correlated as an age in any facies (marine, lagoon and continental), regardless of paleoclimatic zones, paleoceanographic, geochemical, and most other geological factors. Even moderate level metamorphism (>900 °С) does not affect the U-Pb dating of zircons. The GSSP at the base of a volcanic ash bed (Primary Marker) could be established in a short working time and these ash beds can be integrated with the existing as well as new biostratigraphic, geochemical, magnetostratigraphic and astronomical data (Secondary Markers) to create a robust, accurate and highly useable time scale. Several potential GSSP's that could be established with the volcanic ash beds close to the traditional and/or historical boundaries serve as examples for this approach and include Devonian-Carboniferous, Moscovian-Kasimovian, Kasimovian-Gzhelian, and Sakmarian-Artinskian boundaries.  相似文献   

18.
天然气水合物分解及其生态环境效应研究进展   总被引:10,自引:2,他引:8  
了解大陆/大洋边缘地区天然气水合物形成与分解及其在海底沉积物、水体及海底化学自氧生物群落中的一系列物理、化学及生物作用有助于我们在全球和区域尺度上探讨天然气水合物分解对气候变化的影响;天然气水合物在碳循环中的作用和大陆边缘流体活动与物质交换机制等问题。从水合物分解与全球变暖、贫/缺氧甲烷氧化作用、自生矿物沉淀、化学自养生物群落等方面综述了水合物的环境生态效应研究进展。天然气水合物的形成/分解及 其对海洋乃至全球环境生态变化的影响,深刻地反映了地球上岩石圈、水圈、大气圈和生物圈之间相互联系与相互作用,生物,特别是微生物对全球CH 4的平衡和自生矿物沉淀至关重要。  相似文献   

19.
地幔流体与成矿作用   总被引:33,自引:0,他引:33  
地球内部流体的活动乃是形成各种矿床的必要条件,是导致矿物聚积和金属成矿作用的前提。随着地球科学的进展,作为地球内部流体的重要组成部分,地幔流体越来越多的重视。本文在解剖世界首例白云鄂博地幔流体交代稀土矿床的基础上,初步总结了地幔流体与成矿作用的基本问题。  相似文献   

20.
To determine the center location of the Cold Eddy in East China Sea(CEECS)′s center, we analyzed typical sections of temperature fields in the sea area around the eddy and improved the proper method to acquire the eddy′s center based on the temperature data of SODA from 1958 to 2001. Results show that the CEECS′s mean center was located at 32.0°N, 125.7°E at the depth of 35 meters during 44 years, while the center was not fixed in one place. From summer to winter, the center of the eddy moves from north to south gradually while it moves from south to north gradually from winter to summer in the longitudinal direction. In the latitudinal direction, the center is obviously in the west only in winter, while in the other seasons it is in the east and the latitude of it changes lightly. The main factor should be Tsushima Current and the Yellow Sea Coastal Current which control the variance of the center′s location. The eddy′s center is not obvious in early fall, late winter and early spring, which should be associated with the seasonality of the current fields.

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