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虾池梭鱼与对虾混养技术试验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由于养殖业的经济效盖不佳,近年来北方地区对虾养殖业出现滑坡局面。为提高经济效益作者近几年来进行了梭鱼、对虾混养试验,其结果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2.
王宝勤 《海洋科学》1995,19(2):10-11
1991~1992年在莱阳市盐场进行了螠蛏与对虾混养试验。试验池20亩,1991年亩产对虾74.5kg,平均体长11.6cm(表1),试验池内放养螠蛏6亩,1992年6月10日开始收获,总产螠蛏7398k8,平均壳长5.97cm,总盈利49655元,亩盈利3002元,经济效益显著。1混养池的条件除具备养殖中国对虾的条件外,尚需符合;(1)比降较大的长条形池塘(或者池内有一定面积隆起的滩面),环沟占养虾池面积的五分之一以上;(2)底质为软泥或泥沙质,涂面、水质均未受到污染;(3)换水条件较好,并且…  相似文献   

3.
4.
5.
三疣梭子蟹简称梭子蟹,俗称海蟹。属十足目,梭子蟹属。 梭子蟹在我国沿海均有分布,但以渤海产量高,质量好。在日本、朝鲜等地也有踪迹。 梭子蟹是大型食用蟹类,肉味鲜美,营养丰富,在国内外享有盛名,具有较高的经济价值。 塘沽区自1993年进行小面积虾蟹混养试验,到1998年,混养面积已达3200亩,总产蟹111吨,产对虾71.1吨,平均亩产蟹34.7公斤,产虾22.2公斤,亩产值2415元,亩纯益  相似文献   

6.
尼罗罗非鱼是淡水养殖的好品种。近年来我国已大量引进并大面积进行淡水养殖。但是,从国内外资料看,尼罗罗非鱼还很少作为海水养殖对象,使其与东方对虾混养更是一个新课题。山东掖县防潮堤管理局试验的尼罗罗非鱼与东方对虾混养总结出了新经  相似文献   

7.
罗非鱼与东方对虾混养技术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罗非鱼(Tilapia)与东方对虾(Peneus arientalis)混养,既有其鱼吃虾的一面,又有其互相利用的一面。如果能扬长避短进行科学的调整,就可改善水质,充分利用水体资源,鱼虾同池共栖互为利用,以使降低成本、增加收益,为浅海滩涂水产养殖业的发展作出贡献。本文就其混养方式、密度和混养中的互为利用等方面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8.
对虾、缢蛏混养不仅能提高虾塘的利用率,而且一定程度上促进虾塘养殖生态环境的改善,使对虾养殖稳产高产,提高了对虾养殖的综合经济效益。  相似文献   

9.
刘祖祥 《海洋科学》1989,13(3):70-70
螠蛏(见图)原为中潮带滩涂养殖贝类,一般需养殖一年零三个月才能收捕上市。近几年来,我们在对虾池内进行对虾、螠蛏混养试验,获得了成功。试验证明,虾、蛏混养,不仅缩短了螠蛏的养殖周期,提高了经济效益,而且由于螠蛏摄食消耗了池中大量底栖硅藻和浮游动、植物,所以改善了虾池水质,保持了生态平衡,促进了对虾生长,提高了虾池的综合效益。 1.实验场地  相似文献   

10.
浙江舟山普陀县朱家尖乡对虾养殖场于1985年在对虾塘内试养毛蚶获得成功。现将该场混养试验情况简报如下。 一、种苗来源及混养密度 毛蚶苗于1985年7月10日采自宁海县薛岙乡,总苗数为44万粒。蚶苗运到后,当即撒播于该场2号虾塘的O.5亩滩面上,即每m~2为1317粒。该塘无抽水设备,以自然纳潮进水。  相似文献   

11.
以三疣梭子蟹(Portunus trituberculatus)、凡纳滨对虾(Litopenaeus vannamei)和梭鱼(Liza haematocheli)混养池塘生态系统为研究对象,利用Ecopath with ecosim(EwE)模型软件,构建了由17个生物功能组组成的能量流动模型。研究表明,系统由5个营养级组成,其中第Ⅰ、Ⅱ营养级的能量流通量占系统总能量流通量的比例分别为63.47%和35.39%。系统大部分消费者位于营养级Ⅱ左右,食物链结构多呈"线状"。系统总能量流中碎屑功能组占74.58%,初级生产者占25.42%,其中,碎屑功能组中的人工饵料生物能占系统总能量来源22.31%,在系统总能量流中起重要作用。系统Finn’s循环指数(FCI)为21.24%,连接指数(CI)和系统杂食指数(SOI)分别为0.28和0.06,相对聚合度(A/C)为0.45。从生态营养学效率(EE)值来看,系统对来自碎屑功能组的能量利用率较高,对来自初级生产者微型、微微型浮游植物的能量利用效率较低。大量初级生产者能量未被利用而直接流向碎屑功能组,表明该系统的营养级结构还能进一步优化。建议提高梭鱼的放养密度或引入合适的滤食性生物进行搭配养殖,进一步提高系统的能量利用效率和混合养殖效益。  相似文献   

12.
我们于1984年进行了中国对虾(Penaeus orientalis)与尼罗罗非鱼(Tilapia nilotua)在海水中的混养试验。混养面积3.28亩。于7月20日发现罗非鱼呈不安状态,在沙石上蹭来蹭去,有的浮上水面,单独慢行,体色发黑。我们马上取样观察,发现罗非鱼身上有鱼虱(Caligus orientalis Gussev)爬行。鱼的头背部最多,有的遍布全身,被咬得皮肉模糊。如果是罗非鱼单养,用敌百虫马上就可把鱼虱杀死;但混养同时又会把对虾全部杀死。所以,为了使鱼、虾共生,达到中国对虾和罗非鱼混养试验成功的  相似文献   

13.
对虾yi蛏混养技术的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刘祖祥 《海洋科学》1989,(3):70-70,67
  相似文献   

14.
江蓠与新对虾混养和单养的比较试验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相似文献   

15.
三疣梭子蟹与凡纳滨对虾混养实验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海水陆基围隔实验方法探讨三疣梭子蟹和凡纳滨对虾混养的适宜配比和水环境的变化,并比较其养殖效果.实验中对虾6个放养密度分别为0,15,45,75,105,135 尾/m~2;三疣梭子蟹的密度为6尾/m~2.实验结果表明,经过60 d的养殖,混养组梭子蟹的成活率、规格和净产量均优于梭子蟹单养组,其中,混养对虾密度为45尾/m~2组(45.71%,43.22 g/ind,1 191 kg/hm~2)最高,其次是75尾/m~2组(44.58%,39.13 g/ind,1 050 kg/hm~2),梭子蟹单养组(35.13%,32.87 g/ind,693 kg/hm~2)最低.混养6尾/m~2密度梭子蟹条件下,对虾的养成规格和成活率与对虾密度呈负相关.实验后期各混养组水体中总氨氮、亚硝酸盐、硝酸盐和总氮含量均显著高于单养组,且随对虾放养密度增高显著上升.水体总氨氮含量各混养组在养殖50 d后均超过500 μg/L.本实验表明:三疣梭子蟹与凡纳滨对虾混养的最佳配比为三疣梭子蟹6尾/m~2,对虾45~75尾/m~2.  相似文献   

16.
利用老化虾塘进行斑节对虾与锯缘青蟹混养试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老化虾塘中进行斑节对虾(Penaeus monadom Fabricus)与锯缘青蟹(Scyll serrata)混养试验,结果如下:斑节对虾的产量为1225kg/hm2,养成存活率为65.3%:锯缘青蟹的产量为422.5kg/hm2,存活率为40.2%;纯收入42105元/hm2,投入产出比达到1:2,取得了较好的经济效益。  相似文献   

17.
文中详述细基江篱繁枝变型与刀额新对虾、中型新对虾、锯缘青蟹在鱼塘中混养的试验。试验结果表明,藻虾混养构成海洋动植物互为有利的生态系,充分利用养殖水域,达到坛产坛收的目的。细基江蓠繁枝变型是鱼塘养殖的优良品种,从试验结果可推断出其生长的最适温度和盐度分别为17~30℃、17~29‰,它的最适生长水层是:1~4月为20~50厘米,5~6月50~80厘米、7~8月70~80厘米、9月35~70厘米、10~12月20~70厘米。文内还讨论藻虾混养的生态环境和共生关系、江篱的生长规律与藻种移植等问题。  相似文献   

18.
文中详述细基江离繁枝变型与刀额新对虾,中型新对虾,锯缘青蟹在鱼塘中混养的试验。试验结果表明,藻虾混养构成海洋动植物互为有利的生态系,充分利用养殖水域,达到坛产坛收的目的。细基江离繁枝变型是鱼塘养殖的优良品种,从试验结果可推断出其生长的最适温度和盐度分别为17-30℃,17-29‰,它的最适生长水层是:1-4月为20-50厘米,5-6月50-80厘米,7-8月70-80厘米,9月35-70厘米,10  相似文献   

19.
通过海水陆基围隔实验,研究了凡纳滨对虾(Litopenaeus vannamei)与青蛤(Cyclina senensis)、菊花心江蓠(Gracilaria lichevoides)投饵混养的适宜配比、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实验结束时对虾的体重、成活率和净产量分别为5.30~6.12g,62.96%~78.21%和1 065.0~1 367.6kg.hm-2。青蛤体重和净产量分别为6.85~7.15g,和51~328kg.hm-2。菊花心江蓠净产量为3 900~9 380kg.hm-2。混养系统的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均优于对虾单养。在本实验条件下,混养系统的最佳结构为凡纳滨对虾30ind.m-2,青蛤30ind.m-2,菊花心江蓠200g.m-2;其N,P绝对利用率分别为52.94%和26.09%。  相似文献   

20.
对虾、青蛤和江蓠混养系统氮磷收支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为减少养殖污水中营养盐的排放量,降低对近海水质的污染,采用海水陆基围隔实验法,对凡纳滨对虾(Litope-naeus vannamei)、青蛤(Cyclina sinesis)和菊花心江蓠(Gracilaria lichevoides)不同混养系统的氮(N)、磷(P)收支状况进行了实验研究。结果表明:实验中的单养组投放的饵料占N总输入的75.5%,占P总输入的93.6%,混养组投放的饵料占N总输入的54.7%~64.8%,占P总输入的81.6%~88.7%;在支出项目中,单养组和混养组收获的养殖生物分别占N总输入的25.0%和44.4%~51.5%,占P总收入的11.2%和25.1%~31.8%;底泥沉积N,P为其主要支出项目,单养组和混养组分别占总输入的45.1%和30.0~32.5%,68.3%和50.3%~57.1%,其中混养组N,P的底泥沉积量低于单养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