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中国满洲里-绥芬河地学断面域的地球动力学模型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下载免费PDF全文
在对新取得的地质、地球物理、地球化学资料分析以及对满洲里-绥芬河地学断面域构造单元划分的基础上,提出断面域地质演化所经历的古生代古亚洲域和中新生代太平洋域两大阶段的地球动力学模型,前者主要表现为由微型块体的拼贴造山,形成软碰撞-弱造山性质的造山带;后者主要表现为中生代以走滑-伸展为主要地质演化标志的斜向俯冲活动陆缘和新生代太平洋板块的正向俯冲造成本区深部地幔主动向太平洋方向的蠕散,研究还表明,上地幔中滞留的太平洋板块是导致本区中新生代地质演化的重要原因。  相似文献   

2.
姜琦刚 《地质论评》1994,40(2):120-125
金矿化是一个复杂的地质作用过程,是多种地质作用密切配合所完成。四川若尔盖北部拉日玛-邛莫金矿带的形成,是地质构造从地壳浅部构造层次逐渐抬升至地表;岩石从脆-韧性变形演化到脆性变形;矿源层中的有机碳从低成熟度演化到高成熟度;岩石中的金从惰性金演化为活性金;地层中的金从初步富集演化形成金矿床。地质构造演化促使地层中的有机物演化,促使金的初步富集到形成金矿床。因此,构造演化、有机物演化、成矿演化三者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3.
成矿作用的演化问题在28届国际地质会议上占有重要位置。专家们认为成矿作用是有周期性的;一些铁、金、铅、锌、钼等矿床的形成具有时间上的变化规律可寻。提出成矿界线可分演化界线和年龄界线。前者表现为区域上及不同构造环境  相似文献   

4.
<正>华北克拉通具有3.8 Ga以上的演化历史,TTG是其地质记录的最重要载体。华北克拉通太古宙(特别是中太古代以前)地质演化在很大程度上与TTG岩石形成演化有关。在华北克拉通,始太古代(3.6~4.1 Ga)TTG岩石仅在鞍本地区被发现,虽  相似文献   

5.
围绕IODP 683号建议书,介绍东亚东倾地形格局与季风系统演化历史的相关研究。新生代全球宏观环境格局发生了一系列重大变化,表现为岩石圈活动强烈,板块漂移导致海陆格局和地貌格局的变化,并引发洋流和大气环流的改组,最终导致全球气候的重大变化。新生代岩石圈运动和气候变化表现最为典型的地区是亚洲,其中最具标志性和全球意义的地质事件是喜马拉雅山和青藏高原的隆升及亚洲季风系统的形成与演化。青藏高原隆升最直接的结果是亚洲地区现代地貌格局的形成,大江大河的发育,并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亚洲季风系统的形成与演化。综合大洋钻探计划683号航次建议书,计划在长江中下游盆地和东海陆架盆地实施钻探,以获得长江历史演化和东亚季风演化的地质记录,并为研究青藏高原的演化提供新的证据。  相似文献   

6.
天山沉积建造多样,地质构造复杂,岩浆活动频繁,成矿地质条件优越,是中国有色金属、贵金属的重要成矿带。在收集和研究中天山那拉提-巴伦台-星星峡成矿带地质、矿产成果资料基础上,系统总结了区域地质特征、成矿类型、时空分布规律,认为石炭纪、中元古代、二叠纪为中天山主要成矿期,以岩浆热液型、矽卡岩型、受变质型3种矿床类型为主要矿床类型;其中以卡瓦布拉克-星星峡Ⅳ级矿带成矿强度最高。厘定出矿床系列组6个、矿床成矿系列33个,认为那拉提-巴伦台-星星峡古生代构造旋回所发育的成矿系列是最重要成矿系列,表现出以岩浆成矿作用为主,沉积作用为辅的成矿特征。指出中天山存在:前寒武纪成矿演化阶段、早古生代(加里东期)成矿演化阶段、晚古生代(华力西期)成矿演化阶段、中生代成矿演化阶段、新生代成矿演化阶段5个构造-成矿的演化阶段;从成矿演化的时空序列,构建了中天山成矿带时空演化区域成矿模式,为区域铁、铅锌、钨等重要矿产勘查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7.
压力对有机质演化的影响长期以来争论不断,共有3种不同意见:压力对有机质演化没有影响,压力促进有机质的演化,压力抑制有机质的演化。通过对前人所做实验的实验设备、实验样品及实验结果的分析对比发现:不同实验结果主要是由于不同实验条件引起的,特别是实验系统和加压方式的不同,对实验结果影响最大,所代表的地质意义也不同。综合分析结果表明,当压力的增加表现为沉积有机质受到的有效应力增加时可以促进有机质生烃;当压力的增加表现为孔隙流体压力增加时,有机质生烃过程将受到抑制;另外,这两种情况都可能使干酪根的镜质组反射率降低,易使人得出压力增加抑制有机质演化的结论。进一步对压力影响有机质演化的成因机制进行了分析,发现在有机质演化的不同阶段因异常压力的增压机制不同,压力在有机质演化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作用也有差异。  相似文献   

8.
华北平原北部历史时期地质环境演化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控制和影响地质环境发生变化的因素和地质环境变化的表现形式是多种多样的,主要表现于古地理,古水文,古植被和古土壤等几个方面,其主要标志有河道变迁,湖泊洼淀演化,海岸线变迁以及人类活动影响下的植被土壤的演化等。本文从以从几种标志入手,分析和恢复历史时期的地质环境演化,并对未来环境的发展趋势和环境问题进行了论述。  相似文献   

9.
地层地球化学是区域地球化学研究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可以提供区域地质演化历史、元素在地质历史中的行为以及各时代地层的元素丰度等基础地球化学内容,为研究成矿理论和开展找矿提供重要的地球化学信息。我们将区域内出露的各时代地层作为一个地球化学系统来进行整体研究。 1.指导思想地球化学作用就是化学元素在时间上和空间上的运动过程;元素在时间上的演化规律表现为时间结构,在空间上的展布特征反  相似文献   

10.
天体的吸集增生和热演化模式支持火星早期演化阶段存在岩浆洋事件,以及火星地壳的形成与岩浆洋事件密切相关的观点.火山作用是火星地质演化历史中热演化过程最直接的表现,它与火星地壳的二分性、全球化学成分的分布及大气的演化过程有直接联系.  相似文献   

11.
地球的大气圈、水圈的形成在太阳系中具有独特性。大气圈、水圈的物质组成呈现阶段性的演化特征。在不同的演化阶段,地球表生地质作用表现出不同的特征和状况,显示出地球大气圈、水圈化学变化对其的控制作用。在长时间尺度范围内,大气和海洋化学变化直接影响表生系统的岩石风化强度和特点、沉积物类型、矿产时空分布规律;在短时间尺度范围内,大气物质组成的变化引起气候变化,间接地、综合地影响和改变表生地质作用的状况。同时,表生地质作用反过来又影响大气圈、水圈的物质组成演化,两者相互作用,相互影响,构成地球表生系统的相互耦合关系。  相似文献   

12.
何登发  伍顺利 《地学前缘》2019,26(1):86-101
古隆起是地质历史时期地表的正向构造单元,是该时期地球内、外动力综合作用的结果;复原其构造-沉积面貌,将为探索地球演化历史及资源、能源矿产的赋存规律奠定重要基础。文中以龙门山北段的天井山古隆起为例,分析古隆起的地质结构及其演化、改造特征,探讨古隆起复原的思路、方法及意义。天井山古隆起早在20世纪80年代便被人们发现并提出,由于其所处地理位置特殊,天井山古隆起的地质结构及其在地质历史时期的形成与演化过程一直存在争议。基于天井山地区的地层与构造分布,文中建立其浅表地质结构模型,应用构造复原方法重建其形成与演化过程,恢复出天井山古隆起在不同地质历史时期的空间展布特征。研究认为,天井山古隆起发育震旦系、寒武系—志留系、泥盆系—石炭系、二叠系—三叠系和侏罗系—第四系等5套构造地层层序,沿构造走向划分为北、中、南3段。天井山古隆起北段总体表现为两背斜夹一向斜构造,中段表现为一紧闭的背斜构造,南段表现为一逐渐倾伏的背斜构造;天井山古隆起经历了寒武纪—志留纪幕式隆升、泥盆纪—石炭纪持续隆升、二叠纪—三叠纪整体埋藏与侏罗纪—现今为破坏改造等4个演化阶段;天井山古隆起在形成演化过程中,古隆起核部呈现出向南东迁移的特征。天井山古隆起为改造残余古隆起,反映了龙门山北段的多幕伸展-挤压构造事件的作用。  相似文献   

13.
论人类工程活动与地质环境的相互作用及其环境效应   总被引:27,自引:0,他引:27  
人类工程活动往到地质环境的制约,同时它作为活跃的因素,又积极地影响地质环境,促进其次生演化,地质环境垢次生演化,常会对人类工程活动产生次生制约,因此,人类工程活动与地质环境表现为相互依存,相互作用的关系,对这种相互作用的基本概念,制约关系进行了讨论,并阐述了这种相互作用的工程环境效应,所涉及的相互作用理论,应是环境工程地质学的基础,是工程环境调控的重要依据。  相似文献   

14.
江西信江盆地演化及重要地质事件与证据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信江盆地是一个具有复式结构和复杂演化历史的中生代陆相盆地。通过对盆地地质特征及盆地建造特征等的研究,探讨了盆地类型、白垩纪盆地结构和盆地演化及主要地质过程;建立了晚三叠世-白垩纪信江盆地演化模式;总结了信江盆地地质作用过程中所蕴含的印支运动造山与成盆、早白垩世火山作用、晚白垩世膏盐沉积、晚白垩世风沙堆积、晚白垩世恐龙灾变、晚白垩世末盆地不均衡隆升和新近纪以来新构造运动对盆地改造等6大重要地质事件。  相似文献   

15.
正行星科学起源于天文学和地球科学,是伴随人类月球和行星探测工程快速诞生的学科,与全球板块活动理论同时期建立。经过半个多世纪的发展,行星科学已细分为行星地质、行星化学、行星物理、天体生物学等成熟的分支。其中,行星地质学使用多源遥感数据和模拟对比的方法,主要目的是了解天体的地质演化;行星化学起源于传统地球化学和陨石学,主要目的是了解天体物质的起源和演化。行星地质和化学从跨越天体的角度研究地质过程和地球化学的本质,为探索地球的起源和演化,尤其是地球早期演化、生命起源等重大科学问题提供了独特的视角。  相似文献   

16.
张继恩  王军鹏  田忠华  戴紧根  冯志强  陈艺超 《地质科学》2021,56(2):前插1-前插2
宜居地球的演化通过洋—陆转换实现,洋—陆转换表现为裂解和会聚过程,会聚相关的造山过程的主要场所和信息载体是增生楔.增生楔记录了会聚板块边缘一系列地质过程,并叠加有后期陆内改造信息.混杂带是增生楔的核心组成部分,是残存的四维地质综合体.其详细解析可以精细刻画出系统地球演化历史,了解地球历史,解读地球今日,探索地球未来.  相似文献   

17.
最近第29届国际地质大会组织委员会发出1号通知,决定大会将在1992年8月24日至9月3日在日本故都京都国际会议大厦举行.与28届地质大会相似,这次大会也包括学术报告、成果展览、系列讲座和地质旅行等内容.学术报告包括专题学术报告A、B、C,学术报告Ⅰ和学术报告Ⅱ.学术报告Ⅱ是跨学科的,学术报告Ⅱ为单学科.专题学术报告A 地球的历史并着重岛弧的演化,分下列6个组:Al.太阳系的早期历史和地球的演化;A2.地球的早期历史:大陆、海洋和大气圈的形成;A3.地幔和地核的动力学和演化;A4.洋壳和陆壳的演化;A5.岛弧和活动大陆边缘的演化:A6.生命的起源和生物圈的演化.  相似文献   

18.
Avias  JV 王常明 《世界地质》1991,10(1):159-160
“Source du (?)ez”岩溶含水层系统(北蒙皮立(North Montpellieran)岩溶区-Franle S.E.)是内陆类型的岩溶含水层系统演化的地质控制的例子。岩溶含水层系统的演化主要受气候(和古气候)、地质和生物的控制。气候控制水进入岩溶含水层系统后,地质就成了主要的控制因索。地质控制包括: 1.岩性(和古沉积岩相)控制; 2.构造控制; 3.地形雕塑作用和其平面控制; 4.其它地质控制(电磁的,变质的,火山的)  相似文献   

19.
东营凹陷第三系流体物理化学场及其演化特征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曾溅辉 《地质论评》2000,46(2):212-219
东营凹陷第三系为最重要的油气层系旬流体物理化学场及其演化特征:①地温梯度较高(现今地温梯度为3.6℃/100m),自凹陷形成以来,地温梯度和大地热流值变化不大;②地层流体压力为中等超压-强超压,在剖面上可划分为静水压力过渡压力带和地质压力带;③地层水主要表现为沉积埋藏水的特点,并经历了沉积作用埋藏与淋滤作用并存和埋藏封闭作用3个演化阶段;④存在着静水压力、过渡压力和地质压力3个流体动力系统,其中过  相似文献   

20.
岩体结构的分类及其质量系数的确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岩体在其生成和发展的历史过程中,各种地质作用都在岩体结构及其特性上留下痕迹,而且在整个地质历史中,岩体的形变和演化往往表现为地质作用的继承性;今天在工程作用下岩体的变化趋势,不仅决定于作用力的特点,而且取决于岩体的内在条件即岩体的结构和特性。也就是说岩体受力后变形、破坏的可能性、方式和规模是受其内在结构所制约,与作用力的方向、大小、性质以及所持续的时间有关系。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