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8 毫秒
1.
中国海城-大石桥菱镁矿矿床举世闻名,矿床分布于辽东元古宙裂谷海槽北缘的次一级盒地中。含镁建造属元古宙上辽河群大石桥岩组的上部.按含矿建造组成岩石的各种成因标志,确定建造的沉积岩相为闭塞台地相,因此.推测它形成于裂谷边缘的泻湖环境。由于长期潮汐作用,泻湖内有充分的富镁海水周期性地供给,在当时炎热干旱的气候条件下,泻湖中的卤水不断浓缩,并通过化学与生物化学成矿作用,在泻湖盆地内形成了大型-超大型的菱镁矿矿床。元古宙末期矿床遭受了绿片岩-角闪岩相区域动力热流变质作用的改造。  相似文献   

2.
运用裂谷深部成矿作用理论,结合东川中元古宙裂谷的构造背景及矿床地质地球化学特征,建立与裂谷发展不同阶段对应的成矿模式及系列,即裂谷发育早期,以火山作用为主,矿化的高铁适度富铜,硫体系,形成稀矿山式铁铜矿床,裂谷发育中期以喷流作用为主,矿化为高铜适度富硫体系,形成衰衣坡式及东川式铜矿床,裂谷发育晚期以喷气作用为主,矿化为高硫适度富铜体系,形成桃园式铜矿床,裂谷封闭之后以动力改造和富碱基性岩浆隐爆为主  相似文献   

3.
北美中大陆裂谷系是世界上一条大型的元古宙裂谷带,延伸长达2000公里,伴生有大量的火成岩,也是世界上巨大的火成岩省之珂提供有关元古宙地幔特征的重要信息。裂谷带还产有丰富的矿产资源。  相似文献   

4.
浅析吉林省大横路钴铜矿床成矿条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吉林省大横路钴铜矿床赋存于辽吉旱元古宙裂谷中段,老岭背斜的南翼,具体层位为老岭群大栗子组的中部岩性段。属于一套浅变质岩系。该岩系由于受构造作用影响产生了明显的断裂和褶皱。特别是褶皱核部及转折端,是矿体聚集的重要空间,矿体形态产状与褶皱形态基本一致。  相似文献   

5.
北美中大陆裂谷系是世界上一条大型的元古宙裂谷带(其时代约为1100Ma),延伸长达2000公里,伴生有大量的火成岩,也是世界上巨大的火成岩省之一,可提供有关元古宙地幔特征的重要信息.裂谷带还产有丰富的矿产资源.  相似文献   

6.
研究表明,霍各乞大型铜多金属矿田的Cu,Zn,Pb,Fe主要来自海底火山喷溢,部分来自海水对基底岩系的淋滤;S主要来自海水SO^2-4的还原,少部分来自地幔;从微量元素,稀土元素,同位素等方面论证了霍各乞矿田中元古宙为大陆边缘弧后裂谷盆地构造环境。  相似文献   

7.
<正> 粤西大降坪硫铁矿床的含矿岩系为形成于晚元古宙裂谷区内的火山喷发岩建造和类复理式建造,赋存在炭质千枚岩,变质粉砂岩、沉积凝类岩等互层之中的矿体呈层状、透镜状、倒马鞍状,均与围岩整合产出分布于长排岭—水源坑顶向斜核部及其西翼的次级“Z”形褶皱部位,且都限制在F_1、F_4两断  相似文献   

8.
扬子地台西缘的绝大多数大型铜矿床集中在西缘内带,成矿构造环境属川滇叠加裂谷系,它经历了复杂的地质构造演化,产生了“四层楼式”裂谷型铜矿床序列;成矿物质铜以深源为主(上地幔或下地壳),次为浅源(上地壳)和陆源;从元古宙到显生宙,铜矿床由地幔型向幔壳型→壳幔型→壳源型演化;成矿流体包含火山次火山热液、喷流热液、循环热(卤)水和变质-构造热液等多种热水。  相似文献   

9.
福建马面山群Sm-Nd同位素年龄及其地质意义   总被引:7,自引:3,他引:7  
闽中地区马面山群沿政和—大埔断裂带分布。对马面山群3个标准剖面的变质岩样品进行了Sm-Nd同位素年龄测定,结果为:t=17.3~17.8亿年,εNd(t)= 7.6~ 7.8。研究表明:马面山群变质火山岩的形成时代为中元古宙而非加里东时期;政和一大埔断裂带为一长期存在、多阶段演化发展的构造单元。早期具克拉通上裂谷性质,为一发展不全的夭折裂谷。马面山群是华夏古陆上裂谷环境的产物。中元古宙(1.7~1.8Ga)高度亏损地幔(εNd(t)= 7.6~ 7.8)的出现。再次证明了华夏古陆(大量古元古宙—新元古宙地壳)的存在。  相似文献   

10.
鲁东地区较广泛地发育着元古宙中深变质岩系及非金属矿含矿变质建造,其中蕴藏的石墨,滑石、菱镁矿等非金属矿产在省内外占有重要地位。鲁东是山东省元古宙非金属矿重要成矿区。鲁东地区不同的非金属矿,明显受控于不同类型的含矿建造;而不同类型的非金属矿含矿建造的形成又明显受控于不同的大地构造环境。  相似文献   

11.
文章着重分析了早元古休伦超群,阿尼米克超群沉积时的大地构造环境以及受裂谷控制,仅出露于苏必利尔湖区的基维诺超群的岩石地层特征。最后以上密执安地区为例说明早元古宙没积环境地层组合及受平诺克造山运动影响出现的群体组合。  相似文献   

12.
世界上前寒武纪银矿的重要成矿时期是元古宙,元古宙产有许多大型超大型银矿床,本文就前寒武纪银矿一些主要地质特征及有关问题作一简要介绍,以供参考。  相似文献   

13.
辽宁营口东部白硼矿床特征及找矿方向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辽宁省营口东部是我国白硼矿床重要产区之一。白硼矿床赋存在早元古宙辽东裂谷带内。辽河群里尔峪岩组,黑云变粒岩、电气变粒岩夹含硼镁橄岩为含硼岩系。东西向、北西向断裂带为储矿构造,辽河期复式深成黑云母二长花岗岩为其成矿母岩(热源体)。蛇纹石化大理岩、蛇纹石化镁橄岩是重要的含硼蚀变岩带及找矿标志。  相似文献   

14.
文章着重分析了早元古休伦超群、阿尼米克超群沉积时的大地构造环境以及受裂谷控制,仅出露于苏必利尔湖区的基维诺超群的岩石地层特征。最后以上密执安地区为例说明早元古宙沉积环境地层组合及受平诺克造山运动影响出现的地体组合.  相似文献   

15.
中国内生稀有稀土矿床的时空分布   总被引:11,自引:5,他引:11  
袁忠信  白鸽 《矿床地质》2001,20(4):347-354
内生稀有稀土矿床在我国广泛分布,矿床的形成时代从太古宙到喜马拉雅期。矿床类型主要有碱性岩型、花岗岩型及花岗伟晶岩型三大类型。碱性岩型矿床的形成时代从元古宙到喜马拉雅期,主要集中在中元古代及华力西-印支期。这类矿床多分布在地台稳定区的边缘,常沿深断裂或裂谷带延展方向呈群分布。花岗岩型矿床绝大多数形成于燕山期,主要见于南岭及其邻区。成矿花岗岩常是花岗岩复式岩体的晚期侵入体,沿大岩体周边或隐伏岩体上方作定向分布。花岗伟晶岩型矿床主要形成于华力西-印支期,大多数分布在地槽褶皱带内。褶皱带内的复背斜及更次一级背斜的轴部及倾没端常是矿化伟晶岩的赋存场所。以攀西裂谷带内的牦牛坪、茨达等碱性岩型矿床,赣南加里东褶皱带内的西华山、荡坪等花岗岩型矿床,闽西北加里东褶皱带内的溪源头、西坑等花岗伟晶岩型矿床为例具体地描述了三类矿床在空间上的定向分布。西部地区是找寻大型内生稀有稀土矿床极有潜力的地区。  相似文献   

16.
中条山北段元古宙岩浆活动与陆壳生长机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朱勤文  叶德隆 《地质论评》1997,43(3):257-263
中条山北段元古宙未变质和变质的火成岩分属于3大阶段5期岩浆活动的产物。综合分析本区火成岩的岩石学、地球化学特征和沉积相与变质变形作用的关系后提出,中条山北段元古宙时期不是大陆裂谷,而是古大陆边缘活动带。中基性岩浆活动是该区元古宙地壳演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幔源基性岩浆的底侵导致了陆壳的垂向增生,而两期火山活动则导致了陆壳的水平侧向增生。  相似文献   

17.
东川铜矿成矿系列,矿床类型及成矿模式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何毅特 《云南地质》1996,15(4):319-329
东川铜矿是全国著名的元古宙层控铜矿床。对于该矿床的成因,存在岩浆成矿、同生沉积成矿、沉积—改造成矿等多种观点。笔者涉于研究课题,在分析大量实际材料的基础上,强调海底火山—喷气及海底喷流热卤水在成矿中的重要作用,在此基础上建立了东川铜矿的成矿系列、矿床类型及成矿模式。  相似文献   

18.
广西热水沉积成矿作用的基本特征   总被引:5,自引:1,他引:5  
详细叙述了广西热水沉积型矿床的成矿时代、空间分布和控矿环境,指出主要的矿产种类有锡、铅、锌、锑、汞、金、铜、钨、锰、铁、磷、重晶石及黄铁矿。其成矿时代为早元古代、晚元古代、早古生代、晚古生代及中生代,以泥盆纪为最重要的成矿时代;矿床在空间上主要分为桂北晚古生代裂陷锡-多金属成矿带及桂西南泥盆纪裂陷锰-重晶石-黄铁矿成矿带,次为桂东南早古生代裂陷铅-锌-多金属成矿带、桂中-桂北泥盆纪走滑断陷铅-锌-重晶石黄铁矿成矿带及桂西北早中三叠世裂陷金矿成矿带,此外还有桂北-桂东元古宙裂陷铁-锡-重晶石成矿带;控矿构造环境为裂谷构造,成矿受裂陷槽及区域性同沉积断裂控制;控矿沉积环境主要为台沟相带,次为局限-半局限台地相带、开阔台地相带、生物礁相带及海槽相带。并指出广西的热水沉积岩主要有硅质岩、电气石岩、层状矽卡岩及重晶石岩。  相似文献   

19.
国外元古宙的铜矿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是元古宙成矿作用系列文章的第三部分。主要介绍元古宙铜矿的重要性、类型、时空分布特点、典型矿床实例以及矿床的形成环境等,重点是沉积岩容矿的铜矿床。  相似文献   

20.
福建省梅仙铅锌银矿田成矿地质特征和成因模式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吴志强 《矿产与地质》2003,17(5):606-609
梅仙铅锌银矿田形成于裂谷成矿环境,具有块状硫化物矿床特征,成矿物质和成矿热液有多来源特征,成矿经历了同生沉积、变质改造和岩浆热液叠加三个阶段,并与闽中裂谷带的构造演化密切相关,提出了“三阶段”成因模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