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7 毫秒
1.
随着人口的增加以及经济的发展, 连云港市海岸带土地利用/覆盖变化不断加剧, 研究土地利用/覆盖空间格局变化对促进沿海经济发展具有一定意义。利用3 期TM/ETM 遥感影像(1987 年、2000 年、2009 年), 采用目视解译方法完成土地利用/覆盖分类图, 运用ArcGIS 软件获取了土地利用/覆盖变化分析数据, ... 相似文献
2.
3.
4.
面向对象的连云港海岸带土地利用变化及驱动力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以连云港海岸带为研究区,基于1978年和2010年两期Landsat影像,提取土地利用信息,分析土地利用特征及其动态变化过程;面向土地利用变化基本单元,进行土地利用变化驱动力分析。结果表明:研究期初,该地区的主要土地类型为耕地和盐田,共占研究区面积的67.14%;32 a间共有37.17%的土地发生了变化,盐田和耕地面积快速减少,水产养殖区和工矿企业用地快速增加,有限的林地资源在减少,滩涂围垦达面积46.55 km2,土地利用程度加深;变化的土地中,38.95%由经济结构调整驱动,发展潜力大;27.75%由政策驱动,存在诸多的社会和生态问题;20.49%由政策或者经济结构调整与生产力水平共同驱动,取得较好经济和社会效益;12.81%的土地由政策、人口及经济发展共同驱动。连云港海岸带土地利用存在诸多不足之处,也具有巨大的发展空间。本研究对连云港市提高土地利用的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5.
近30年来江苏海岸带土地利用/覆被变化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海岸带土地利用/覆被变化(LUCC)研究可用于量化反应环境变化和人类活动的影响,为海岸带开发与利用提供决策参考依据。以江苏海岸带为研究对象,选取1978~2007年5期Landsat MSS/TM影像作为数据源,建立遥感分类系统,采用分层分类监督分类方法获取研究区5期序列LUCC数据,进而计算分析江苏海岸带近30年的土地利用/覆被变化的结构演变,系统研究了近30年来的LUCC的变化数量以及变化速率。研究结果表明:(1)从土地利用结构上看,近30年来,江苏海岸带土地利用类型以耕地、城镇建设用地、农村建设用地为主,虽然耕地占比近年来有所减少,但是仍然高达70%以上;(2)从土地利用变化来看,江苏海岸带土地利用变化最为显著的是城镇建设用地,无论是变化数量和变化速率都非常显著,同时大量沿海新围垦土地多为建设用地。 相似文献
6.
环渤海海岸带是人-地相互作用的强烈地区,土地利用是人-地作用的重要方式,并通过格局变化体现。文章利用2000年和2010年中国土地利用现状遥感监测数据,利用GIS软件平台,对环渤海海岸带及所属的38个县区土地利用变化进行了省际和距海缓冲区分析。结果表明:(1)地类面积在省(市)际间分布不均衡,其中林地集中分布在辽宁省,草地集中分布在山东省,河北省城镇工矿建设用地、天津市水域和城镇工矿建设用地比重大,耕地在三省一市分布较均衡,且为区域基质地类;(2)地类面积按照距离海岸线由近到远的次序,分布有差异。其中城市建设用地集中分布在距海岸线15 km区域内,林地占比随离海岸线距离增加逐渐提高,未利用地和水域占比逐渐降低,其他地类无明显变化;(3)从地类转移情况看,在2000—2010年期间,地类呈现由草地—耕地—建设用地的转移路径;其中在15 km范围内,水域和耕地成为建设用地的主要转入源;在其他范围转入源以耕地为主;(4)从空间热点上看,渤海湾的天津地区是建设用地增加热点地区,而莱州湾西部是耕地增加热点地区;(5)环渤海海岸线不断向海洋延伸,其中渤海湾延伸最大,其次为莱州湾东南部和辽东湾的东岸。 相似文献
7.
8.
9.
针对自然因素和人文因素耦合影响显著并发生显著变化的黄河三角洲—莱州湾海岸带区域,基于2000年、2005年、2010年和2015年土地利用数据,分析土地利用的变化特征,并对2025年土地利用进行多情景分析与模拟。结果表明:(1)黄河三角洲—莱州湾海岸带土地利用类型以耕地为主,湿地类型多样、分布广泛,由海向陆大体呈现"浅海水域→滨海湿地→人工湿地→陆域多类型混合区域"的格局特征;(2)2000—2015年间建设用地和人工湿地显著增加,而其他类型则显著减少,但区域层面土地利用变化速度和强度逐渐降低的趋势和特征显著;(3)土地利用类型间的转移呈现由自然型和生态型地类向人工型地类转变以及土地利用程度逐渐增高的趋势;(4)至2025年土地利用多情景分析结果显示,趋势延续(BusinessasUsual,BAU)情景中自然型地类向人工型地类的转变仍较剧烈,但显著低于经济社会发展(SocialandEconomicDevelopment,SED)情景,生态保护优先(EcologicalProtectionPriority,EPP)情景通过充分挖掘未利用地的资源优势,较好地促进了发展与保护之间的平衡;(5)建议加强天然湿地保护,重视未利用地资源的高效利用,促进海岸带生态保护和经济社会发展。 相似文献
10.
30年来象山港海岸带土地开发利用强度时空变化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象山港海岸带为研究区域,利用1985年,1995年,2005年和2015年4期TM遥感影像数据,将土地利用类型分为8大类,通过计算土地利用类型动态度、土地利用转移矩阵、土地利用结构信息熵以及土地开发利用强度综合指数4种指标模型,分析了象山港海岸带1985-2015年土地开发利用的速度、结构、程度以及时空变化。结果表明:(1)1985-2015年象山港海岸带养殖用地及盐田扩张速度最快,动态度最高可达11.97%,建设用地扩张速度次之,但面积增幅最为显著,滩涂缩减速度最大,耕地面积明显减少;(2)30年间土地类型主要转变方向为耕地转为建设用地,其次为林地转变为耕地;(3)信息熵逐时期增加,土地利用结构均质性不断加强,区域发展在逐渐走向成熟;(4)各时期土地利用强度指数变化率均大于零,象山港海岸带土地开发利用强度不断增强。 相似文献
11.
12.
13.
闽浙近岸海域赤潮暴发前后海水营养盐特征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依据 2013年 4月 24日-5月 23日闽浙沿岸赤潮暴发前后 4个航次的现场调查数据,分析了该海域各项溶解无机态
营养盐的浓度及分布特征,并对其与赤潮的关系进行了初步探讨。结果显示,调查海域春季 DI N、PO 4 -P 和 Si O 3 -Si的平均
浓度分别为 (16. 62依8. 62 )滋mol / L、 (0. 75依0. 33 )滋mol / L和 (19. 91依10. 30 )滋mol / L,氮和磷的平均浓度均超过国家一类海水水质标
准。营养盐的分布特征整体上表现出由近岸向外海逐渐降低的趋势,高值区出现在飞云江口和闽江口等近海海域,赤潮暴发
后,整个调查海域各项营养盐分布表现出北低南高的特点。赤潮区域 DI N 和 PO 4 -P 浓度随着赤潮的发生、发展呈持续下降
的趋势,低氮磷比不利于东海原甲藻 ( Pr or ocent r um donghai ens e ) 的生长。水文跃层、生物作用、陆源输入及台湾暖流等是
影响春季 FA 断面营养盐分布的主要因素。 相似文献
14.
利用遥感和GIS技术获取了1990-2010年3期南海周边国家不同类型海岸线的时空分布,对近20年来南海周边国家海岸线时空变化特征进行了分析研究。结论如下:(1)南海周边国家岸线人工化趋势明显,自然的生物岸线(主要是红树林)和基岩岸线消失显著。除中国和新加坡外,总体开发强度尚处于初级阶段;(2)研究区大部分区域岸线受人为开发因素影响显著,空间位置以向海推进为主,平均推进速度为8.09 m/a。而湄公河口、泰国湾以及印度尼西亚西北部等区域由于海水的侵蚀作用,向陆后退趋势明显,平均后退速度为5.96 m/a;(3)研究区各个国家海岸线长度变化不一,反映各国对海岸线的开发强度和阶段不同,其中,新加坡岸线开发强度最高,菲律宾和柬埔寨处于简单的海岸开发阶段;(4)中国、新加坡和文莱对其海岸带的开发主要集中在2000年前,而2000年后海岸开发强度有所减弱,其他国家对海岸带的开发主要集中在2000年后,尤其是越南、泰国、马来西亚、印度尼西亚比较明显,而菲律宾对海岸带的开发强度最弱,说明南海周边国家沿海区域经济发展的不均衡性。 相似文献
15.
连云港海域极值波高统计资料年限初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连云港1960-2011年连续51 a长期波浪资料,针对不同资料年限共分41组情况,结合适用本海域的年N大波法(N=8)与三参数Weibull分布函数的最优组合方式,进行设计波高计算与比较分析,得到更优资料年限,以及满足精度要求的最少年限等结论。结果表明:在连云港海域,对于中长期资料年限,19~30 a结果相对稳定可靠,对于长期资料年限,47 a以上更为合理,结果可信。同时给出计算百年一遇重现期时47 a以上资料较为合理,五十年一遇重现期时19~30 a较为合适,最少也得19~22 a,二十年一遇重现期时至少需要15~18 a。 相似文献
16.
17.
2012年 10号台风“达维”是历史上登陆长江以北的最强台风。以 NCEP 风场和 J el es ni ans ki经验模型构造台风风
场,利用波浪谱模型 SW AN 对“达维”影响期间江苏海域台风浪进行数值模拟,模拟结果和实测结果吻合较好。在利用实
测风、波浪资料验证的基础上分析江苏海域台风浪的时空分布特征。“达维”影响期间,测风塔 100 m 高度实测最大风速为
42. 2 m/ s ,实测最大波高为 6. 17 m。数值模式结果显示江苏外海有效波高最大值超过 9 m,台风移向的中心右侧风速和有效
波高均较大,波向基本与风向一致;在台风移向的中心左侧一般风速较小,风速和有效波高也均比右侧小,波向与风向不一
致。在近岸台风浪要素受地形影响较大,与外海特点不同。 相似文献
18.
厦门海域文昌鱼及其他大型底栖动物资源现状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根据 2014年 8月在厦门黄厝和十八线潮下带海区,以及 2014年 1月-6月在厦门玩月坡潮间带获得的文昌鱼及其
他大型底栖动物数据,对厦门海域文昌鱼及其他大型底栖动物资源现状进行了分析。黄厝潮下带大型底栖动物物种数、栖息
密度和生物量分别为 25种、80. 7 i nd/ m 2 和 13. 46 g/ m 2 ,十八线潮下带大型底栖动物物种数、栖息密度和生物量分别为 25种、
76. 2 i nd/ m 2 和 6. 53 g/ m 2 。黄厝潮下带大型底栖动物丰度指数 ( d ) 平均值略低于十八线潮下带,而均匀度指数 (J ) 和物种
多样性指数 ( H' ) 平均值略高于十八线潮下带。黄厝潮下带、十八线潮下带的文昌鱼栖息密度分别为 51. 1i nd/ m 2 和 39. 8 i nd/ m 2
文昌鱼生物量分别为 4. 63 g/ m 2 和 3. 68 g/ m 2 。单因素方差分析表明,除了黄厝海区和十八线海区之间的文昌鱼体长呈显著差
异,其余文昌鱼种群参数和大型底栖动物群落参数均无显著差异。文昌鱼栖息密度和生物量与底质粒径分选系数呈显著负相
关。玩月坡潮间带低潮区文昌鱼及其他大型底栖动物资源贫乏。厦门海域文昌鱼的资源量与文昌鱼放流、海岸工程和采砂作
业有关。 相似文献
19.
桶型基础是一种新型的海洋基础结构型式,在负压作用下的下沉过程中,桶型基础结构与地基产生了相互作用,考虑结构与土壤的相互作用的强度分析为桶型基础的设计提供依据,本文将有限元-无限地-接触元相耦合的线性数值分析方法引入桶型基础的结构与土壤之间的相互作用的强度分析,采用接触单元考虑结构与土壤之间的错动滑移及拉裂,采用无限元更有效地反映地基无限域的远场效应,还推导出三节点,七节点,八节点三种新形式的单向无限地坐标映射函数,应用该方法的计算结果与模型试验结果比较,取得较好的效果。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