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采集了福建省山仔水库和杜塘水库的冬季沉积物,采用显微镜观察和荧光分析方法,对不同深度沉积物叶绿素a的含量以及微藻的丰度进行了分析.研究结果表明,山仔水库沉积物表层叶绿素a含量达到4692ng/g底泥干重,微藻的丰度为33.79×10^6Cells/g底泥干重,其中蓝藻门的丰度为6.77×10^6Cells/g底泥干重;杜塘水库沉积物表层叶绿素a含量为2301ng/g底泥干重,微藻的丰度为16.5×10^6Cells/g底泥干重,其中蓝藻门丰度为8.91×10^6vvCells/g底泥干重,山仔水库沉积物表层叶绿素a的含量和微藻丰度都约是杜塘水库的2倍,沉积物中叶绿素a的含量和微藻的生物量与其富营养化程度表现出一致性:富营养化程度高的山仔水库,沉积物中叶绿素a含量和微藻丰度相应也高,沉积物叶绿素a含量可以反映2个水库水体的富营养化状态.  相似文献   

2.
运用聚类分析、判别分析和主成分分析方法,处理2003~2011年密云水库水体17个水质指标数据,了解其水质空间变异特征。密云水库水体中的平均总氮质量浓度(0.93 mg/L)超过了国家Ⅱ类标准总氮含量的86%。水平空间尺度上,层次一的内湖的高水温,促使藻类生长和沉积物的释放,使得高锰酸钾指数较高;流域污染使得层次一其他空间点的硝态氮和电导率高于内湖;层次二的潮河流域水土流失、点源污染和碳酸盐岩的溶解,使得金沟围堰的总磷含量、氨氮含量和电导率高于其他点,主库区水质表现为距潮河流域入库口越近水质越差的特征。垂直空间尺度上,密云水库水体存在热分层现象;浮游植物数量和光照强度随水深增大而降低,使得底层光合作用减弱,溶解氧降低;底层沉积物释放、浮游植物的分解产物和表层、中层高密度植物吸收作用、热分层,使得底层总磷含量相对高于表层和中层;水土流失携带的磷,使得水体表层总磷含量高于中层;吸附于岩石上的离子的缓慢释放,使得水体下层的总碱度高于表层。内湖污染主要是沉积物释放等内源污染所致;金沟和库中的污染主要来自工业废水和生活污水污染、枯水期大气沉降造成的碳酸盐岩溶解和丰水期流域非点源污染以及植物生长等内源污染。  相似文献   

3.
采集了福建省山仔水库和杜塘水库的冬季沉积物,采用显微镜观察和荧光分析方法,对不同深度沉积物叶绿素a的含量以及微藻的丰度进行了分析.研究结果表明,山仔水库沉积物表层叶绿素a含量达到4692ng/g底泥干重,微藻的丰度为33.79×10^6Cells/g底泥干重,其中蓝藻门的丰度为6.77×10^6Cells/g底泥干重;...  相似文献   

4.
南大洋普里兹湾沉积物中锗的含量与分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本文利用中国第21-27次南极考察期间获得的沉积物样品,对南大洋普里兹湾沉积物中锗(Ge)的含量以及分布特征进行了初步研究。结果表明:普里兹湾表层沉积物中总Ge(Getotal)的含量在1.14×10-6~2.35×10-6之间变化,平均含量为1.71×10-6,最高值出现在湾外深海区P3-9站,最低值出现在湾内冰架边缘附近的P4-13站。在研究海域表层沉积物中生源Ge(Gebio)占Getotal的百分含量在16-68%之间变化。在表层沉积物中Gebio与Getotal分布变化趋势总体上相近,以67°S为界均呈现湾外高于湾内的趋势,在柱状沉积物中Ge的垂向分布呈现表层高于底层趋势。在普里兹湾湾内非冰间湖区域的表层沉积物中Gebio与生物硅(BSiO2)呈现一定的正相关,在P3-16站位柱状沉积物中Gebio与BSiO2垂向分布相似。  相似文献   

5.
通过设置3种浓度的铜绿微囊藻(Microcystis aeruginosa)污染的模拟实验,研究滇池草海表层(0~20 cm深度)沉积物中各形态磷含量的变化规律。研究结果表明,在低、中和高浓度铜绿微囊藻污染下,表层沉积物中的平均全磷质量比分别为1 245.61 mg/kg、1 241.04 mg/kg和1 230.80 mg/kg;在中浓度铜绿微囊藻污染下,表层沉积物中的有机磷和钙结合态磷质量比分别由实验开始时的560.05 mg/kg和558.39 mg/kg降至实验结束时的420.96mg/kg和510.98 mg/kg,铁结合态磷和铝结合态磷质量比分别由实验开始时的66.07 mg/kg和175.24 mg/kg增至实验结束时的86.21 mg/kg和188.06 mg/kg,说明铜绿微囊藻浓度增大会促进表层沉积物中内源磷的释放。在中、高浓度铜绿微囊藻污染下,表层沉积物中的全磷含量分别与钙结合态磷含量和有机磷含量显著正相关,钙结合态磷和有机磷是表层沉积物中全磷内源负荷的主要磷形态。在高浓度铜绿微囊藻污染下,叶绿素a含量与铝结合态磷含量显著相关,铝结合态磷是对叶绿素a含量增加贡献最大的磷形态。控制表层沉积物内源磷中钙结合态磷和有机磷的释放,降低铜绿微囊藻对沉积物铝结合态磷的吸收,是减少蓝藻暴发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6.
于2015年4月30日,在鸣翠湖选择5个有代表性的采样点,采集其表层沉积物、间隙水和上覆水样品,测定其总磷、总氮、铵态氮和有机质的含量,分析其污染特征。研究结果表明,鸣翠湖沉积物中全磷、全氮和铵态氮的质量比最高,分别为660 mg/kg、1 595.55 mg/kg和59.77 mg/kg;其次为间隙水中的总磷、总氮和氨氮的含量,其质量浓度分别为0.15 mg/L、3.83 mg/L和2.23 mg/L;上覆水中的总磷、总氮和氨氮的含量最低,分别为0.07 mg/L、2.17 mg/L和0.24 mg/L。鸣翠湖沉积物有机污染较严重,沉积物营养盐含量处于较高水平。鸣翠湖水体已呈富营养化状态,在控制外源污染物进入鸣翠湖的同时,要注意沉积物中营养盐向水体的释放。  相似文献   

7.
2012年6月采集了杭州市西溪I期、II期、III期及和睦湿地柱状沉积物样品,研究沉积物中有机碳、全氮含量的垂向分布特征及影响因素。结果表明,西溪湿地I期、II期、III期及和睦湿地柱状沉积物样层理明显,沉积特征变化不大,剖面各层容重随沉积物深度增加均呈"S"型增长趋势;沉积物中有机碳的含量和密度均以010 cm层最高,全氮含量均以010 cm层最高,全氮含量均以05 cm层较高;有机碳储量大小顺序为西溪湿地III期>和睦湿地>西溪湿地I期>西溪湿地II期;总氮储量大小顺序为和睦湿地>西溪湿地III期>西溪湿地II期>西溪湿地I期。相关分析表明,沉积物中有机碳含量与全氮含量呈显著线性相关,两者均与沉积物深度或容重呈指数式负相关关系。人为扰动明显降低了西溪湿地I、II期沉积物中的碳、氮含量及储存。  相似文献   

8.
北极楚科奇海地区沉积物生源物质的来源和分布   总被引:6,自引:1,他引:5       下载免费PDF全文
对2003年7月-9月第二次北极科学考察期间在楚科奇海及其邻近海域所采集四个站位的沉积物柱状样的生源物质含量进行分析,并对沉积物TC、TOC、TN和TP的空间分布和垂直剖面分布进行讨论。四个站位的TC含量为0.89%-2.17%,TN含量为0.24-1.66mg/g,TP含量为0.15-0.96mg/g,其中C21、S11和M07的总碳中均以有机碳为主,分析结果证实了楚科奇海区是一个高效的有机碳“汇”区的结论。四个站位的有机质主要来源于海洋,其中P24站和M07站的TN随着TOC增加而增加,两者呈极显著的正相关关系,说明这两个站位所在区域的沉积物中氮和有机碳之间的关系密切,氮主要以有机氮形式存在。  相似文献   

9.
上海滨岸潮滩水沉积物中无机氮的季节性变化   总被引:31,自引:0,他引:31  
对长江口南翼上海滨岸带3个站点潮滩上覆水,沉积物和间隙水中的3态无机氮的含量分布的年度季节性监测研究表明:潮滩上覆水中溶解无机氮以NO3-N为主:表层沉积物中可交换态无机氮以NH4-N为主,约占70%-85%,沉积物间隙水中主要无机氮为NH4-N和NO3-N。潮滩水体中NH4-N的季节性变化幅度不大,而NO3-N和NO2-N的季节性变化明显,在冬季含量明显降低;但沉积物和间隙水中氮氨和硝态氮的浓度在冬季则有较大增加。初步探讨了潮滩水和沉积物中无机氮分布季节性变化的主要影响因素,估算了潮滩表层沉积物-水界面无机氮的扩散通量,指出NH4-N的扩散释放对滨岸水环境质量影响较大。  相似文献   

10.
于2013年11月20~25日,采集罗时江河口湿地表层(0~10 cm深度)、中层(10~30 cm深度)和底层(30~60 cm深度)沉积物样品,测定沉积物样品的全氮含量,分析其分布特征;运用单因子污染指数评价法,对沉积物全氮进行污染风险评价。结果表明,在水平方向上,罗时江河口湿地各层沉积物全氮含量沿两条主水道(水道Ⅰ和水道Ⅱ)向岸边递减,并在水道Ⅱ入水口处(采样点42)出现最高值;在垂直方向上,沉积物全氮含量随着沉积物深度的增加而减少,表层富集明显;表层沉积物全氮质量比为0.33~3.72 g/kg,表层、中层和底层全氮平均质量比为1.84 g/kg、1.42 g/kg和1.22 g/kg。沉积物全氮含量与沉积物深度的变化符合指数增长模型。底层沉积物全氮含量属于中度污染,表层和中层沉积物全氮含量都属于重度污染。表层沉积物污染指数最高(2.70),其次为中层沉积物(2.11),底层沉积物(1.78)的污染指数最低,重度污染主要集中在水道Ⅱ和表层上。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