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50 毫秒
1.
江泽民同志指出:“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活力,一个没有创新能力的民族,难以屹立于世界先进民族之林。”当前,创新已经成为一个世界性潮流,理论创新成为一个时代性课题,改革开放和  相似文献   

2.
知识经济时代的区域资源环境研究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知识经济时代正逐步向我们走来。本文主要从知识经济时代来临之际的区域资源环境研究入手,论述资源环境观念的创新,区域特点、区域综合评价、区域可持续发展的内涵的改变。阐述了区域资源环境的研究在面向知识经济时代、建设国家创新体系之际,应该着手的两大任务:一个是区域资源环境的研究在建设国家创新体系中所能发挥的作用,即区域资源环境研究对建设国家创新体系的贡献;另一个是区域资源环境研究在国家创新体系中自身的创新,即是区域资源环境研究本身的创新。  相似文献   

3.
周春梅 《西部资源》2012,(3):151-153
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本文从新教材为出发点,结合课程改革,转变教育观念,以培养学生创新能力为根本,师生互动,在课堂教学中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从而构建一个有利培养学生创新思维的教学模式,以积极探索全面推进素质教育。  相似文献   

4.
<正> 江泽民同志多次说过:“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并明确指出:“21世纪,科技创新将进一步成为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主导力量。”党的十五大也强调要“逐步建立起农业科技创新体系”。新世纪,我国林业肩负着生态环境建设和为社会提供更多更好林产品的两大重任。“科技是第一生产力”,林业的发展离不开科技,而林业的科技进步关键在创新。  相似文献   

5.
国家创新系统研究中地理学的视角*   总被引:14,自引:3,他引:11  
刘燕华  李秀彬 《地理研究》1998,17(3):225-228
促进知识经济发展的关键是建立和完善国家创新系统,而创新系统中知识流动的效率是解释国家创新能力高低最重要的指标。高新技术企业和知识的生产和传播者在空间上的集聚现象说明知识的流动是一个空间过程。从创新系统的区域层次性、知识流动的区位效应以及知识创新的区域分工等现象中,可以看到从地理学角度研究国家创新系统的切入点。  相似文献   

6.
<正> 知识经济的形成与发展,是以创新为基本动力。江泽民同志指出“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一个没有创新能力的民族,难以屹立于世界先进民族之林。”根据对象不同创新可划分为技术创新和非技术创新,后者包括管理创新、组织  相似文献   

7.
创新对就业的影响是一个复杂的问题。到目前为止,无论是在理论上还是在实证上,学术界还不能清晰诊断创新对就业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选择的分析水平不同,创新对就业影响的研究结果也迥然不同。本文从企业层面、行业层面以及宏观经济层面,对国外创新对就业影响的研究成果加以梳理,以便为我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实施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8.
本文通过对知识经济、管理以及知识创新理论的分析,发现企业的发展关键在于企业的创新,即管理创新。企业家(决策层)的远见卓识和对具有潜力价值信息的捕捉能力,对发明或资源开发的高瞻远瞩是一个企业持续发展和决定自身高度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9.
企业创新合作网络是企业利用外部资源的通道。基于技术特征不同等原因,电子与信息产业和生物医药产业的企业创新合作网络呈现出相似性和差异性。文章通过研究上海浦东新区电子与信息产业和生物医药产业的企业创新信息来源及与创新合作伙伴交流情况,认为这两个产业的企业创新合作网络建设还处于一个初级阶段。由于绝大多数生物医药和电子与信息企业属于植入型的企业,尤其不少是跨国公司企业,母公司、国外供应商是其主要的创新合作伙伴,他们的本地根植性较弱。生物医药企业创新合作网络更体现出技术驱动的特征,与高校、科研机构的创新合作交流比较频繁;而客户在电子与信息企业的创新过程中越来越重要,与客户的创新合作交流要比生物医药企业更紧密。  相似文献   

10.
当今,提倡创新成为世界各国谋求发展的一个重要前提,尤其是像中国这样的发展中大国,优秀的人才队伍则是创新的关键.因此,发展教育和营造创新环境在这个时代备受重视.创新型国家的实现需要几代人的不懈努力,依靠全民并在全民中开展.  相似文献   

11.
陈胜庆 《地理教学》2000,(12):16-18
创新教育取决于教育的创新。要有效实施创新教育,必须涉及到从理念到实践的变革。要构建一个推行创新教育的体系。  相似文献   

12.
曹军 《地理教学》2012,(13):42-43
问题是创新的起点,创新始于提出一个个与众不同的、有科学价值的问题。爱因斯坦说:“发现问题和系统阐述问题可能要比得到解答更为重要。”引导学生发现问题,在地理学习或实际生活中遇到困惑时多问一些“为什么”,促使学生探索隐藏在现象背后的缘由和规律,萌发强烈的创新欲望。  相似文献   

13.
陈劼绮  陆林 《地理学报》2024,(4):1027-1044
乡村旅游是新时代落实乡村振兴战略和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推动中国乡村经济社会实现高质量创新发展的重要产业载体和关键产业路径。乡村旅游业态的迭代发展,不仅重构了乡村经济社会形态,更重塑了乡村空间性质,新产业和新业态的不断涌现推动了乡村生产功能的转型,空间创新要素及资源配置突破地域限制反馈并赋能乡村旅游创新发展。本文在批判和继承熊彼特创新理论的基础上,解读乡村旅游创新的内涵与特征,构建“一个核心”与“五大支撑”的乡村旅游创新体系,展望未来中国乡村旅游创新研究的重点领域。结果表明:首先,乡村旅游经历了从无到有、逐步摸索、由弱变强的创新发展过程,具有时代性、融合性和地域性等特征。其次,在乡村旅游创新体系中,业态创新是乡村旅游创新的核心表征形式与物质空间载体,制度创新是顶层设计与逻辑起点,金融创新是坚实基础与动力支持,技术创新是重要引擎与突破力量,组织创新是关键支撑与有效保障,社会创新是现实路径与核心驱动。最后,分别从理论体系、实践样态、演化过程、动力机制和优化对策方面构建乡村旅游创新的研究框架。以期为理解、阐述和探索乡村旅游的发生、演替和创新发展提供重要的知识贡献和理论指引,也为中国情境下的乡村旅...  相似文献   

14.
目前,尚无对地域组织及其创新内涵的统一认识。作者认为,地域组织创新是一个地域制度创新的必然产物,也是我国地方经济发展的客观要求。本文在对地域组织创新的基本认识基础上,总结与评述了建国后东北地区地域组织的发展历程与创新形式,分析了东北地区在地域组织创新中存在的关键性问题与障碍因素,最后对东北地区地域组织创新的宏观背景与基本依据进行了探讨,提出了东北地区未来地域组织的创新方向与形式。  相似文献   

15.
21世纪是人地协调,可持续发展的时代,是社会经济高度发达的知识经济时代.从地理学科特点出发,为适应时代的需要,必须强化地理意识,即空间意识、全球意识、环境保护意识、人类生存环境可持续发展意识、人地对立统一意识、综合开发意识等.让学生学会用地理眼光看待事物,认识事物.从知识经济的要求出发,要向学生进行创新教育,"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创新教育倡导人本主义的学习观,坚持以学生发展为本,课堂教育中,学生是学习的主人,学习的主体;创新教育的目标不仅仅是让学生获得一点地理知识,更重要的是引导学生对知识主动探索,探究知识的过程,并重视实际问题解决的一种主动积极的学习方式,因此,创新教育的实施策略必然是以学生学习为中心环节--策略一营造学生学习的氛围;策略二留给学生学习的空间;策略三实践学生学习的知识.  相似文献   

16.
朱广清 《地理教学》2000,(11):17-18
知识经济已经叩响新世纪的门环,创新成为通向富裕明社会的金钥匙。从来没有一个时代像知识社会这样对创新有着如此迫切的需要,从来没有一个时代对创造力的培养有如此急切的呼唤。  相似文献   

17.
一、地名规划工作的意义 1.地名规划是支持经济社会发展,构建和谐社会的一个支点。其主要有四大功能:一是可提供完整、准确、方便、规范的地名信息服务;创新服务工作方式,提高服务水平;是全社会参与经济建设的平台之一;二是社会及边界稳定的保障。发展经济的前提是稳定,没有一个稳定环境,“一心一意搞建设”就是一句空话,小到一个乡(镇)、  相似文献   

18.
<正>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激烈竞争,科技创新已成为国际社会关注的焦点之一。林业技术创新是实现林业科技、经济一体化的重要目标。如何创新,加速产业开发进程,推动山东林业科技发展,是摆在我们面前的重大课题。 一、认清形势,转变观念,增强林业技术创新的紧迫感和使命感 江泽民总书记指出:“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现阶段山东林业技术创新就是要实现林业科研成果产业化、商品化,出规模效益。五十年来,  相似文献   

19.
城市荒山开发模式的演变、融合是一个发展的动态过程,传统和创新荒山开发模式在特定的区域、条件下将长期共存。以政府和企业群体行为策略为研究对象,构建两者的复制动态模型,探讨荒山开发创新模式中政府和企业的行为策略选择及政府推动城市荒山开发模式创新的作用机制,并以乌鲁木齐市为例,分析城市荒山开发模式的演化机制及开发主体行为。结果表明:政府和开发企业行为策略选择显著影响城市荒山开发模式的融合发展与创新;政府的扶持政策能够引导企业创新;政府应积极为企业创新搭建平台,根据不同的创新策略提供差异化的补偿方式。  相似文献   

20.
刘荣青 《地理教学》2001,(4):37-38,25
21世纪作为知识经济时代,对人才培养提出了新挑战、新要求。努力为社会培养各级各类优秀人才,是现代教育教学的必然价值取向。能够适应未来社会的人的重要标志之一是具有创新意识和自主学习能力,因此,实施以创新教育为核心的素质教育是时代的需要和教育走向现代化的必由之路。如何在具体的学科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和自主学习能力?笔者认为,营造一个创新教学的环境是重要的切入点。这个“环境”应包括显性环境和隐性环境(或称硬件和软件)两个方面。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