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应用小震调制比法对山西地区1970年—1991年间发生的中强震进行了总结,表明山西地区5级左右地震在发震前4a~5a出现RS(小震调制比异常频次)双区异常,6级地震前10a出现双区异常,中强震在震前3a左右Srm(小震调制比异常面积)呈现等周期起伏加剧现象,周期为1a。 相似文献
2.
本文选取了西北地区1972年以来发生的10次中强震,对这些地震前震中区b值位和小震调制比的变化进行了系统的对比研究。发现有7次地震,从震前两年左右开始,震中区b值变化与小震调制比变化出现显著相关现象,而且震级大的地震,其相关时段也较长。另外,选择了甘肃和青海交界地区的两个地震活动水平相对较高,且地震台网监测能力较强的地区,对1972年以来b值和小震调制比的变化进行了对比检验,两个地区各有两个时段的b值和小震调制比值显著相关,这些时段都对应了本地区或邻区发生的中强震。本文的研究表明,在某些较大地震发生前的一段时间内,在震中区有些地震活动性参数可能会出现相关变化。这种现象有可能成为地震预报的依据之一。 相似文献
3.
利用调制比时空扫描方法,对1973-2014年云南地区Ms≥6.0地震进行回溯性研究,分析强震前区域小震调制比时空演化过程.结果 显示,从小震调制比异常开始至发震的持续时间为1.5a之内,调制比异常的最高值需大于0.57,强震多发生在调制比为最高值时或其后14个月内异常区边界或内部调制比显著高值附近,震级随异常持续时间... 相似文献
4.
<正>1研究背景地震是地球内部运动的一种复杂动力学过程,除了弹性应变能的积累,还有外部空间环境因子的影响和触发。尤其是当地球内部应力积累达到临界状态时,作为外部扰动之一的日月引潮力,由于其在地球内部产生的潮汐应力积累速率比构造应力大2个数量级,就有可能加速断层破裂触发地震(Heaton,1975)。多年观测事实表明,众多中强地震前,震源区及周边区域小震多发生于具有特殊月相的日期。基于此,秦保燕等(1983)首次引入小震调制比概念,用以衡量发生在特殊月相的受调制小震在数量上的变化。当调制小震增多形成调制比异常时,说明研究区处于强震背景下。因此,震前受调制的小震数量变化可以反映当前应力状态,对地震预报有一定意义(郭增建,1995)。 相似文献
5.
对山西地区1970年至2008年的小震年频次分布用Klomogorov-Smirnov分布检验法进行检验,得出,山西地区的年频次累计次数与年频次有类似G-R的关系;由年频次分布随时间的变化关系分析,山西带及其北、中、南三个区域在中强震前,小震年频次的峰度、偏度、标准差、CV值、bm值等统计函数均表现出明显的变化。 相似文献
6.
2017年9月2日宁夏固原市原州区发生4.6级地震.为了检验小震调制比的映震能力,对固原4.6级地震前后震中周围ML1.5—5.0地震进行调制比空间扫描,发现小震调制比对中等有感地震映震能力良好.调制比对发震地点具有较好的指示意义. 相似文献
7.
利用小震调制比的时间扫描方法对异常进行跟踪分析,通过对震例的研究发现,小震调制比的时间异常变化与宁夏及邻区的中强地震具有一定的对应关系。进一步分析认为,研究震前小震调制比的时间异常变化对把握宁夏及邻区中强震的发生具有一定的指示意义。 相似文献
8.
利用甘肃省地震台网1988年以来的地震目录,对计算对小震调制比的区域面积选取作了研究,发现存在一个适用的最小面积,其大小约为6个平方度。 相似文献
9.
基于黑龙省及邻区浅源地震目录,通过固体潮调制比的时空分析方法回顾性地研究了黑龙江省及邻区1970年以来发生的5级以上地震,发现在12次中强震震例中,有7次地震前出现调制比异常,地震发生对应率为58.33%,异常区域分布在距震中150 km内的区域,异常通常在主震前一年出现,呈现高值异常,并在震前消失或减弱。因此,固体潮调制比分析方法对黑龙江省及邻区中强地震预测具有一定的指示意义。 相似文献
10.
选取新疆地区2016年以来发生的3次MS 6.0以上浅源地震,对发震前震中区小震调制比变化进行系统对比分析,发现3次地震前均出现不同程度的固体潮调制比异常:①2016年12月8日呼图壁MS 6.2地震仅在震前2年于震中出现调制比高值异常;②2017年8月9日精河MS 6.6地震震中于发生前2年、1年、0.5年均落于调制比高值异常区域,受调制作用较明显;③2020年1月19日伽师MS 6.4地震于发生前2年、1年,在震中位置附近出现调制比异常。 相似文献
11.
对宁夏历年年度地震趋势会商时提出的前兆观测异常进行了详细的分析研究,并综合分析了宁夏地震局震情监视区5级以上、邻区6级以上地震前前兆观测异常特征,最后给出了宁夏及邻区5级以上地震的预测方案。 相似文献
12.
调制模式和调制比在地震预报中的意义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本文系统而简略地介绍了调制模式和调制比在地震预报中的应用。它是把外因、震源区在临震前的不稳定性以及前兆显示有机地结合起来预报地震的。该预报思想和方法可操作性强,易于普及,并有一定的抗混沌效果。 相似文献
13.
14.
15.
总结分析了库车-拜城地区中强地震活动特征和分布特点,探讨了库车、拜城附近地区中强地震分布的不同之处和可能的原因,并对近期中强地震前前兆资料的异常特征进行了分析总结。 相似文献
16.
山西中强地震前波速比异常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分析了大同-阳高6.1级(1989),5.8级(1991),忻州5.、1级(1991),侯马5.1级(1989)以及太原,运城1989-1991年几个4.0级左右地震前后的202次小震资料。结果表明:这些主震前都存在明显的地震波速异常变化,纵横波速比Vp/Vs表面为下降-回升的异常形态,负异常持续时间与震级大小相关;主震在岁异常结束后发生,滞后时间随区域地震震源深度增大而延长。同时,主震前还存 相似文献
17.
18.
本依据中国大陆近期调制强震密集发生的特点,提出了强震、强震的调制模式及对大震的预报意义,并从非线性动力学的观点讨论了调制中强震、强震的成因。 相似文献
19.
乌鲁木齐和阿拉木图地区部分地震前固体潮小震调制比的异常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利用固体潮小震调制比方法,从外因调制的角度出发,定量研究新疆乌鲁木齐和苏联阿拉木图地区小震活动。结果发现,若干次较大地震前出现调制比的异常变化是固体潮引潮力对地震的调制触发作用而引起的。依据耗散结构理论解释固体潮小震调制比方法的物理机制。 相似文献
20.
对1988年1月至1993年2月发生在克拉玛依地区的小震(△≤100km,1.0≤ML<4.0)做了固体潮小震调制比的研究。发现克拉玛依地区自1988年以来,3次ML≥4.3级地震前均出现了固体潮小震累积滑动调制比异常。说明固体潮引潮力对震源区的小地震具有触发调制作用。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