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作者使用威斯特波克射电望远镜在610兆赫频率上对古代东方天文学家观测到的“客星”的七个视场区(1~o.5×1~o.5)进行了射电遗迹的巡天探测,结果没有发现弥漫射电辐射。本文给出了在这些视场区中的分立射电源的表,表中列出作者提出的这些射电源|b|<15°以內的光学证认。  相似文献   

2.
北京天文台密云观测站(工作频率146兆赫)于1972年8月得到了太阳射电爆发以及同238活动区(McMath 11976)相连系的Ⅰ型源的一些观测结果.本文第一部分,给出了活动区过日面期间米波146兆赫射电爆发的观测结果.第二部分,对观测结果进行了分析,并同与Ⅰ型源相连系的厘米波缓变源的观测结果进行了比较.发现在Ⅰ型源同厘米波缓变源的逐日变化上存在带有约为2天时延的相关.这种演化关系可能是由于低速(~1公里/秒)电子等离子体云所携带的非势磁场的浮升所致.根据Ⅰ型源角径的观测,估计了Ⅰ型源的背景磁场强度.  相似文献   

3.
本文讨论了在81.5兆赫频率上天鹅座A射电星系的闪灼观测的结果,得出热斑视角径的下限为6角秒,它比5000兆赫上的热斑角径2角秒大得多。一种可能的解释是,银河系星际介质不均匀性所引起的散射导致热斑视角径随波长增大,这意味着,在沿着天鹅座A的方向上存在着强烈的星际介质湍流,其电子密度起伏要比从脉冲星观测所得到的典型数值约大二个数量级。  相似文献   

4.
在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取得伟大胜利和批林批孔运动不断深入发展的大好形势鼓舞下,中国科学院北京天文台的工人、干部和科研人员从1972年开始研制450兆赫射电复合干涉仪,1974年12月初完成了调试工作并观测了太阳和一些宇宙射电源,从观测结果表明这台仪器分辨率、主辨间距、灵敏度等主要指标,都达到了设计要求.这台仪器是在  相似文献   

5.
鉴于中等时间尺度(10—10~2天)耀斑活动研究和预报的需要,首先应确立恰当的描写耀斑活动的方式. 我们发现,美国国家海洋和大气管理局发表的每天耀斑指数(?)严重偏离正态分布.我们经变换得到对数耀斑指数(对应于耀斑辐射积分强度的量级)遵从正态分布.其时段平均值F_L和标准差σ_F便可完备地统计描写该时段的耀斑活动水平. 依据概率理论,利用随机数发生器,我们推求了低于报导阈的F_L近似值,构成了FL完整的时间序列,从而描写了耀斑活动的连续变化. 我们计算了1642—1684太阳自转周每周的F_L和σ_F发现,它们与太阳缓变成分(2800兆赫射电流量S_a)相关演变,复相关系数R_F=0.93,R_σ=0.46;另一方面,FL的相对回归余差仍近20%,σ_F的相对回归余差则近30%;定量地予以解释和预报,显然是需要探索的艰难任务. 另外,我们发现,F_L与S_a单相关系数为0.93,相应回归方程F_L=-0.70+0.0155S_a凭借2800兆赫射电流量平均值S_a的预报,便可预报对数耀斑指数较为准确的平均值.  相似文献   

6.
鉴于中等时间尺度(10~1—10~2天)耀斑活动研究和预报的需要,首先应确立恰当的描写耀斑活动的方式。 我们发现,美国国家海洋和大气管理局发表的每天耀斑指数I_f,严重偏离正态分布。我们经变换得到对数耀斑指数(它对应于耀斑辐射积分通量的量级) 遵从正态分布,其时段平均值F_L和标准差σ_F便可完备地统计描写该时段的耀斑活动水平。 依据概率论,利用随机数发生器,我们推求了低于报导阈的F_L近似值,构成F_L的完整的时间序列,描写了耀斑活动的连续变化。 我们计算了1642—1684太阳自转周每周的F_L和σ_F。发现它们与太阳缓变成分(2800兆赫射电流量S_a)相关演变,复相关系数R_F=0.93,R_σ=0.46;另一方面,F_L的相对回归余差仍近20%,σ_F的相对回归余差则近30%;定量地予以解释和预报,显然是需要探索的艰巨任务。 另外,我们发现,F_L和S_a单相关系数r=0.93,回归方程 F_L=-0.70 0.0155S_a 凭借2800兆赫射电流量平均值S_a的预报,便可预报对数耀斑指数较为准确的平均值F_L。  相似文献   

7.
黑洞自旋及其参量能提供射电类星体射电噪度的信息。从文献资料中收集了69个射电类星体源。这些源包含了37个陡谱射电类星体(SSRQs),32个平谱射电类星体(FSRQs)。通过样本数据研究黑洞自旋能量与射电类星体射电噪的相关性。研究结果表明:(1)37个陡谱射电类星体与射电噪存在明显的相关性。这种相关性在3种磁场条件下都存在(B=BEDD,B=104G,B∝j);(2)陡谱射电类星体与射电噪之间的相关性不受相对论聚束效应的影响;(3)32个平谱射电类星体与射电噪之间不存在相关性,这说明黑洞自旋与射电噪的相关性与射电类星体的类型有很大关系;(4)陡谱射电类星体黑洞自旋与射电噪的强相关性表明,黑洞自旋能量在一定程度上给出陡谱射电类星体射电噪度的信息。这些研究结果与其他人提出的理论是一致的。  相似文献   

8.
收集了117个类星体(20个射电宁静类星体和97个射电噪类星体)的红移、热光度、H_β发射线宽度、5 100 A的单色光度、射电噪度.利用反响映射法计算了样本的黑洞质量和爱丁顿比,利用总的5 GHz流量密度计算出射电光度.分析了它们之间的相关性,得到的结论如下:(1)射电宁静类星体的黑洞质量和热光度、射电噪度、射电光度之间具有弱相关性,而射电噪类星体黑洞质量和热光度、射电噪度、射电光度之间具有强相关性;(2)射电宁静类星体热光度和射电光度、5 100 A的单色光度之间具有弱的相关性,而射电噪类星体热光度和射电光度、5 100 A的单色光度之间具有强的相关性;(3)射电宁静和射电噪类星体的黑洞质量、发射线宽度和爱丁顿比分布有差异.基于这些结果得到:射电宁静和射电噪类星体发射线宽度的差异可能是导致它们黑洞质量不同的原因;射电宁静和射电噪类星体本质的不同是由于内秉物理性质的不同造成的;黑洞质量、黑洞自旋、爱丁顿比和寄主星系形态是解释射电噪度起源和双峰状分布的重要参量;射电喷流和盘的吸积率之间具有紧密的关系.  相似文献   

9.
太阳米波和分米波的射电观测是对太阳爆发过程中耀斑和日冕物质抛射现象研究的重要观测手段。米波和分米波的太阳射电暴以相干等离子体辐射为主导,表现出在时域和频域的多样性和复杂性。其中Ⅱ型射电暴是激波在日冕中运动引起电磁波辐射的结果。在Ⅱ型射电暴方面,首先对米波Ⅱ型射电暴的激波起源问题和米波Ⅱ型射电暴与行星际Ⅱ型射电暴的关系问题进行了讨论;其次,结合Lin-Forbes太阳爆发理论模型对Ⅱ型射电暴的开始时间和起始频率进行讨论:最后,对Ⅱ型射电暴信号中包含的两种射电精细结构,Herringbone结构(即鱼骨结构)和与激波相关的Ⅲ型射电暴也分别进行了讨论。Ⅲ型射电暴是高能电子束在日冕中运动产生电磁波辐射的结果。在Ⅲ型射电暴方面,首先介绍了利用Ⅲ型射电暴对日冕磁场位形和等离子体密度进行研究的具体方法;其次,对利用Ⅲ型射电暴测量日冕温度的最新理论进行介绍;最后,对Ⅲ型射电暴和Ⅱ型射电暴的时间关系、Ⅲ型射电暴和粒子加速以及Ⅲ型射电暴信号中包含的射电精细结构(例如斑马纹、纤维爆发及尖峰辐射)等问题进行讨论并介绍有关的最新研究进展。  相似文献   

10.
日食为射电天文提供了一维高空间分辨率太阳射电观测机会.日食射电观测在太阳射电物理的发展上起过重要的作用.文中对日食射电观测的若干重要因素作了介绍和分析.日食射电观测在我国太阳射电天文发展上也起了重要作用.文中简要介绍了在我国组织观测的1958年、1968年、1980年及1987年的太阳射电日食观测及其主要结果.  相似文献   

11.
收集了142个射电类星体(28个射电宁静类星体、114个射电噪类星体)、43个核占优型射电类星体、82个瓣占优型射电类星体和80个Seyfert星系的样本,基于Logistic非线性回归分析的方法对红移和热光度、黑洞质量、5 GHz射电光度、爱丁顿吸积率、核主导参数R的关系进行研究,拟合出相应的演化曲线,得到如下结论:(1)射电类星体的演化是从射电噪类星体(RLQ)演化到射电宁静类星体(RQQ),当演化到一定阶段射电类星体过渡到Seyfert星系;(2)核占优型射电类星体(CDQ)和瓣占优型射电类星体(LDQ)之间并没有明显的随红移演化.  相似文献   

12.
日食为射电天文提供了一维高空间分辨率太阳射电观测机会,日食射电观测在太阳射电物理的发展上起过重要的作用,文中对日食射电观测的若干重要因素作了介绍和分析,日食射电观测在我国太阳射电天文台发展上也起了重要作用,文中简要介绍了在我国组织观测的1958年,1968年,1980年及1987年太阳射电日食观测及其主要结果。  相似文献   

13.
介绍了低频射电干涉阵的发展情况、研究领域,讨论了国际上的LOFAR、LWA和MWA等低频射电项目.借鉴当今的低频射电项目,结合云南的地理和太阳射电优势,设想在云南省内构建一个太阳低频射电干涉阵,观测频率在30 MHz~250 MHz范围内,文中仿真了太阳低频射电干涉阵(4台站),比较和分析了通过优化算法得到的阵列的UV覆盖、脏束(Dirty beam);讨论了低频射电干涉阵的观测模式、射电干扰、低频射电成像等问题;分析低频射电阵在观测太阳爆发性活动产生的日冕物质抛射(Coronal Mass Ejections,CME)、耀斑、射电爆发的可能性;通过上述的仿真和分析构建太阳低频射电干涉阵面临的问题,可以为今后建立阵列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4.
本文回顾了射电天文设备的观测能力的提高和将遇到的限制因素,评述全波段射电天文学的大型射电天文设备计划和各国射电天文发展的一些共同特征,提出了值得借鉴的经验,为我国射电天文学的发展提供参考意见。  相似文献   

15.
快速射电暴(fast radio burst, FRB)是一种发生在毫秒时标的射电爆发现象。观测发现,它们很可能来自银河系外,对研究致密天体并合、星际介质、宇宙大尺度结构等有着重要意义。中国新近建成的500 m口径球面射电望远镜(Five-hundred-meter Aperture Spherical Telescope, FAST)是世界上最大的单天线射电望远镜,其多波束漂移扫描观测有望在快速射电暴观测方面作出贡献。针对FAST的漂移扫描观测模式,开展了多种参数和分布下的快速射电暴模拟,构建了下述快速射电暴的样本:一个是对快速射电暴在射电观测参数空间进行模拟获得的样本;一个是根据快速射电暴本身距离(红移)与色散之间可能存在的关系,进行物理参数空间模拟获得的样本。每个样本均有50 000个模拟的快速射电暴信号,它们不仅可用来检验应用于FAST巡天扫描观测的快速射电暴搜寻算法的探测效率,还可以用来研究FAST漂移扫描观测和各类快速射电暴搜寻算法的选择效应,从而有可能从实际快速射电暴探测结果反推快速射电暴的内禀物理性质和分布。获得的快速射电暴样本对重复快速射电暴观测和数据分析具有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6.
回顾了射电天文设备的观测能力的提高和将遇到的限制因素,评述全波段射电天文学的型射电天文设备计划和各国射电天文学发展的一些共同特征,提出了值得借鉴的经验,为我国射电天文学的发展提供参考意见。  相似文献   

17.
快速射电暴是近几年观测到的一种在射电波段短暂出现的高能天体物理爆发现象。它们的光变曲线通常表现为单个脉冲轮廓,持续时间一般为若干毫秒,大部分峰值流量密度可达到央斯基量级。对快速射电暴研究概况进行了评述,系统描述了快速射电暴的观测进展,介绍了已提出的快速射电暴前身星物理模型及快速射电暴在天体物理领域中的应用等,也对快速射电暴的未来研究进行了展望。  相似文献   

18.
太阳射电天文学从1942年诞生到现在,人们已经观测到并证实了的太阳射电基本辐射成份有三种:它们是太阳射电爆发分量、太阳射电缓变分量和太阳射电宁静分量。 本文报导的是,在经过太阳活动22周峰年的国内联合观测以及参加Fares22和Max’91 Compaign国际联合观测中,我们已经观测到并从大量观测资料中证实了的是,太阳上存在有第四种射电辐射成份——太阳射电快速变化分量。  相似文献   

19.
本文综述了射电高时间分辨率(HTR)观测技术情况,从天文角度论述了HTR技术在观测太阳、恒星射电方面的重要意义。建议不仅是太阳射电、宇宙射电的相关课题和设备亦应注意配备HTR技术。  相似文献   

20.
从射电结构的角度评述了BLLac天体和FR-I射电星系的统一模型的最新进展,内容包括射电结构、延展射电光度(Pext)、最大角尺度(LAS)、射电核主导系数(f)的比较以及对相对论聚束的测试。最新的射电观测资料表明XBLs是介于FR-I和RBLs之间的过渡型天体,这为BLLac天体是聚束的FR-I射电星系提供了一个很好的证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