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刘亚明 《地质与勘探》2012,48(3):637-644
[摘 要] 本文以油气成藏理论为指导,通过分析区块的构造、生储盖、圈闭和油气分布特征,总结出 区块的成藏主控因素,明确区块下一步的勘探方向。研究发现区块的油气成藏具有构造复杂、烃源岩优 越、储集层丰富、盖层良好和圈闭多样的特征。油气分布具有西油东气,西部下部地层( LTAF 和UTAF 组)为主,东部上部地层(Gumai 组)为主,下油上气的规律。分析认为区块的油气成藏主要受烃源岩、储 集层和断裂的控制。对于区块下一步的勘探,西部地区应以寻找剩余的断层相关圈闭为主;东部地区应 以寻找远离断层的背斜圈闭为主,同时岩性地层圈闭是重要的勘探对象。  相似文献   

2.
从多元地质条件及其时空匹配关系的角度出发,对三肇地区扶杨油层油气成藏过程中的主控因素进行分析。结果表明:上覆青山口组一段源岩有效排烃范围、超压和T2反射层油源断裂组合关系控制了油气垂向向下“倒灌”的运移范围、距离及层位;古构造背景、T2断层与储层砂体配置关系控制着油气侧向运移的方向、通道和距离;基准面旋回、沉积微相类型与现今构造配置关系控制着油气的垂向聚集层位及平面分布规律。在此基础上,结合构造发育史、油源条件及沉积微相研究成果,对研究区扶杨油层油气成藏模式进行了总结,认为研究区扶杨油层主要存在4种成藏模式:源内--顶生下储式油气成藏模式、近源--短距离侧向运移--斜坡带断层遮挡油气成藏模式、源外--长距离侧向运移--继承性构造隆起带油气成藏模式、多源--多方式侧向运移油气成藏模式。  相似文献   

3.
包裹体流体势图在油气运聚研究方面的应用   总被引:12,自引:2,他引:12  
论述了油气运移理论和流体势的概念;介绍了包裹体流体势的计算方法和等值线势图的绘制方法;通过实例说明,利用不同时期油气运移过程中的流体包裹体计算流体势,作出不同时期的流体势动力学图,可以定量判断不同时期油气运移的方向,圈定当时油气聚集圈闭的部位,为油气勘探、评价提供可靠依据。  相似文献   

4.
付广  张立含  周海超 《地质科学》2009,44(2):624-634
徐家围子断陷火山岩天然气藏分布具有4个特征:纵向分布层位多,深度范围大;平面上分布在生气凹陷内或附近,且沿断裂带分布;自储自盖;气-水关系复杂.其成藏与分布主要受3个因素控制,即:源岩区控制着火山岩天然气藏的分布区域,断裂带和古隆起控制着火山岩天然气藏分布的具体部位,火山岩相控制着天然气的储集.源岩排气史、断裂活动史、火山岩罔闭形成史和天然气运聚史的综合研究认为:火山岩气藏形成的主要时期为泉头组沉积晚期-青山口组沉积时期、嫩汀组沉积末期和明水组沉积时期.成藏模式为断陷深部沙河子组源岩生成的天然气在主成藏期沿断裂向上运移至断裂带处的火山岩圈闭中或古隆起上的火山岩圈闭中聚集成火山岩气藏.  相似文献   

5.
采用流体包裹体研究方法对黄骅凹陷古地温特征及演化研究的结果表明,研究区具有两期油气运聚特征:第一期(早期)油气运移时的地层古地温大致为100-120℃,第二期(晚期)油气运移时的地层古地温大约为135-150℃。古地温分布演化特征为:中区古地温表现为西低东高、南高北低;南区表现为南低北高,总体上南区古地温略高于中区。从演化上看,地层古地温具有古高今低的规律性。  相似文献   

6.
从多元地质条件及其空间匹配关系角度出发,综合地质剖析及地球化学示踪等方法,对塔里木盆地塔中隆起奥陶系油气输导体系、运移方向及分布特征等进行的精细研究。结果显示:断裂、源储接触关系及盖层等共同控制着油气垂向运移的距离及层位;构造背景、不整合面、渗透性输导层、断裂的配置关系等控制着油气侧向运移的方向、通道和距离;海平面升降旋回、优质储层的配置关系控制着油气垂向聚集层位及平面分布规律。进一步结合研究区烃源岩条件、储层类型等研究成果,基于源储纵向接触关系及油气垂向运移距离,目的层油气成藏模式可分为近源混合成藏模式与远源混合成藏模式;根据油气来源区域及油气横向运移距离,又可分为内部源岩叠加混合成藏模式与内外部源岩交叉混合成藏模式。  相似文献   

7.
王朋岩  汪晓敏 《地质科学》2009,44(2):409-417
在系统收集研究区及周边现今地形起伏、白垩系露头分布、地层分布、地层压力测试数据以及地层水化学分析数据的基础上,采用同剥压实恢复方法研究了滨北地区离心流水动力特征.根据隐露头分布的时代和位置判断了不同时期大气淋滤水下渗的位置.采用盆地水动力模拟软件Basin 2再现了滨北地区水动力场的历史演化过程,研究了不同地质历史时期淋滤水进入地层的强度和范围.采用流体势理论分析了滨北地区油气运聚规律,认为丰体坳陷区水动力以压实水为主,油气由盆地中心向盆地边缘运移;盆地边缘地区受淋滤水影响,局部改变油气运移方向或使已形成的油气藏降解.  相似文献   

8.
为了加快松辽盆地南部(简称松南)深层致密砂岩气勘探开发进程,开展致密砂岩储层形成机制及成藏主控因素研究。通过对松南深层致密砂岩的分析,根据致密砂岩岩性组合特征将已发现的深层致密气类型划分为稳定厚层砂型、砂泥互层型、泥包砂型3种类型,储层物性普遍差,孔隙度多小于6%,渗透率主体<0.10×10-3μm2,属于特低孔、特低渗储层。通过对松南典型致密储层矿物成分与微观特征的分析发现,致密砂岩有效储层形成主要受3个方面因素控制:一是早成岩期发育绿泥石包壳,有效抑制成岩中后期粒间钙质胶结、硅质胶结的发生,保护原生残余粒间孔隙;二是富火山岩岩屑溶蚀形成次生孔隙;三是生烃增压产生大量微裂缝,改善储层渗流特征。在此基础上总结出松南致密砂岩气成藏控制因素,即充足气源提供物质基础、斜坡古沟谷与断裂控砂、次生溶蚀与微裂缝控储、断裂活动与稳定盖层控富。  相似文献   

9.
松辽盆地西部斜坡带自生伊利石钾氩测年反映本区油气成藏事件在时间上表现出集中性,在空间上具有广泛性,表现出油气成藏事件的幕式性。时间上的集中性表现在油气成藏时间主要分为三期60Ma、58Ma、45Ma;空间上的广泛性表现在位于油气运移路径上相距极远(35km直线距离)的两点具有相同的油气成藏时间,据此限定的油气运移最小速率为4.5km/Ma,该油气运移速率不能由传统的油气运移动力--水动力、浮力解释,两者所造成的油气最大运移速率约为2km/Ma,远远小于研究区油气实际运移的最小速率,说明研究区的油气运移必须考虑构造作用的影响。中国东部古近纪近东西向的构造挤压作用对松辽盆地西部斜坡带的油气运移、聚集产生了全方位的影响。构造挤压作用强化了泥岩超压作用,并可导致油气从拉张作用所形成的泥岩裂缝中排出,因而有利于油气的初次运移。构造活动的幕式性导致了流体的幕式活动,而流体的幕式活动导致了油气的幕式运移与成藏,因此构造作用是本区油气波浪式运移、幕式成藏事件的主要动力来源。近东西向的构造挤压作用形成了本区主要的背斜型圈闭,同时导致本区NNE、NE向断层性质转为封闭,形成本区主要的断块型油气藏。  相似文献   

10.
根据钻井、测井、地震及测试数据综合分析,确立双辽断陷沉积体系展布,明确断陷的生储盖特征,剖析油气成藏主控因素,开展有利勘探区带预测。结果表明:双辽断陷沙河子组发育半深湖-扇三角洲-近岸水下扇沉积体系,与火石岭组火山岩构成上生下储式有利生储盖组合;其成藏主控因素有火山穹窿构造、有利油气源供给、火山穹隆内幕储集层发育、有利生储盖组合及成藏因素有利时空配置5方面;桑树台凸起火山穹窿构造,是今后油气勘探的有利目标区。  相似文献   

11.
西藏羌塘盆地是特提斯构造域巨型油气富集带中一个大型晚古生代-中生代海相残留盆地。本文根据羌塘盆地流体包裹体观察和测试资料,对流体包裹体的组合类型和特征进行了系统研究,定量地分析了晚三叠世-中侏罗世海相地层油气运移的期次,研究表明羌塘盆地晚三叠世-中侏罗世海相地层存在三次油气运移期。这为该区的成藏研究提供了重要依据。  相似文献   

12.
中国大陆岩石圈结构、盆地构造和油气运移探讨   总被引:7,自引:1,他引:7  
徐常芳 《地学前缘》2003,10(3):115-127
文中在研究了中国大陆壳内与上地幔高导层的分布和成因的基础上 (由于篇幅所限 ,中国大陆壳内与上地幔高导层分布及其成因在另文给出 ) ,首先对中国大陆岩石圈热状态和地壳热状态进行了定量分析 ,提出了冷、热岩石圈 ,冷、热地壳和冷、热盆地的概念 ,根据岩石圈的变形、热状态和构造活动性 ,提出了刚性岩石圈和塑性岩石圈的概念 ,根据岩石圈的动力学特征对中国大陆盆地进行了分类研究。在此基础上 ,对处于不同地区的大型盆地的构造特征和油气运移规律进行了分析。阐述了前人各种油气模式及其存在的问题后 ,探讨了地壳深部热流体对油气的生成和运移的作用。最后 ,认为在有壳内高导层的盆地中 ,深部流体可向上地壳中的生油和储油层提供大量的热流体 ,并产生高流体压力 ,对油气运移起了主导作用。  相似文献   

13.
西藏措勤盆地油气成藏条件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根据野外地质调查资料,对措勤盆地的油气生成、储集、运移、圈闭等条件进行了分析;认为盆地中发育的主要烃源岩有 7套,岩石类型主要为灰岩,储集层主要为各种灰岩和砂岩;有利的生储盖组合型式主要为自生自储自盖式及互层式生储盖组合;野外调查发现的油气苗及微观包裹体的研究均证实了盆地内油气运移过程的发生;推测盆地内主要的圈闭及油气藏类型为背斜及断层遮挡油气藏,K2-R构造层主要发育完整的背斜油气藏,J-K 1构造层主要发育被断层复杂化的背斜油气藏;建议将主要目的层放在较新的构造层中。  相似文献   

14.
松辽盆地东部地区推覆构造与油气勘探趋势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本文通过重力、航磁、大地电磁测深和地面石油地质调查等工作,将虎林盆地划分了七个二级构造单元,确定了虎林盆地存在一个大型推覆构造,其基本特征不仅表现在1000~5000Ωm的高阻层覆盖在3~20Ωm的低阻层之上,而且在宏观与微观的构造变形与变位方面也有显示。说明虎林盆地确实经历了塑性流变和剪切滑脱构造事件,即经历了拉张、推覆碰撞、第三纪盆地形成三个阶段;并且指出由于推覆构造的存在,便可有望在推覆体之下发现油气田,扩大油气勘探新领域。  相似文献   

15.
鄂尔多斯盆地上古生界气田是一个在向西低角度倾斜背景下形成的深盆气田。在深盆气田的形成过程中,部分天然气伴随离心流漏失。天然气往储层上翘一侧有侧漏是深盆气藏的重要特征之一。在鄂尔多斯盆地,由于储层十分致密,地下水的流动补给十分缓慢,随着天然气的不断漏失,逐渐形成低压。另外,天然气的运移速度十分缓慢也有利于深盆气藏的保存。  相似文献   

16.
松辽盆地油气无机成因与勘探方向   总被引:4,自引:1,他引:4  
松辽盆地中浅层沉积层勘探已接近饱和,随着油气勘探向深层进军,油气无机成因研究在勘探实践中日益重要。徐家围子深层天然气为典型的无机成因天然气。松辽盆地三肇地区扶、杨油层原油“上生下储”模式的否定,为寻找深部油源提供了可靠的事实依据。古潜山油气藏“新生古储”和“侧向运移”模式的否定,为基岩油气藏无机成因提供了可靠的证据。松辽盆地无机成因油气藏研究需要得到有力的支持和保证,因为基岩油气藏勘探是松辽盆地今后首选勘探目标。  相似文献   

17.
合肥盆地形成机制与油气勘探前景   总被引:19,自引:2,他引:19  
合肥盆地是与大别造山带同因同期形成的山前前陆盆地,在发育过程中盆地东部受郊庐断裂影响较大。盆地基底为华北板块的南缘,岩性主要由古生界组成,沉积盖层发育较全,厚达12000m。是一个中、新生代陆相沉积盆地。该盆地共划分4个一级构造单元,形成“三坳围一隆”的构造格局。主要大断裂4条,南倾、东西走向,横贯全盆,其性质为先逆后正的转换断层。该盆地形成∈-O、C-P、J1-2、K1-2、E五套烃源岩,中央隆起是油气的主要指向,是一个勘探潜力较大的含油气盆地。  相似文献   

18.
高青油田孔店组火山岩储集特征及成藏规律研究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毛振强  陈凤莲 《矿物岩石》2005,25(1):104-108
应用油藏描述的理论基础和方法。发现高青油田火山岩分为4期喷发,每期均可见气孔玄武岩分布岩层的中上部,致密玄武岩分布于岩层下部。其储集空间中孔隙以气孔、溶孔、长石晶内溶孔为主,裂缝则主要是玄武岩发育的柱状节理与晚期构造缝。储层的发育受岩相、裂缝的发育及不整合面的影响,油气主要沿大断裂两侧及不整合面附近富集,为岩性油藏和裂缝性油藏为主的复合性油藏。  相似文献   

19.
中国西北地区早—中侏罗世盆地原型分布   总被引:17,自引:0,他引:17  
在塔里木盆地构造特征分析及地层研究的基础上 ,利用沉积盆地波动过程分析的原理和方法 ,建立了塔里木盆地典型井的剖面波动方程。研究表明 ,S/AnS ,D3/AnD3,T/AnT及J/AnJ是塔里木盆地重要的不整合 ,它们对盆地内的油气生成、运移、以及聚集、保存起控制作用。志留系与下伏地层的不整合发生在奥陶纪末 ,隆起剥蚀主要分布在塔中—巴楚及塔北地区。塔中地区剥蚀较大 ,塔中 18至塔中 5一带剥蚀量达 80 0~ 110 0m ,向南北两侧剥蚀量变小。三叠系与下伏地层的不整合发生在早二叠世末期 ,这次构造运动在塔里木盆地北部表现明显。不整合剥蚀量在塔北及塔东地区等值线近北西—南东向分布 ,由北东向南西逐渐减小 ,由提 1、草 2井区的 2 0 0 0m减至学参 1至塔中 32井区的 10 0m。巴楚地区为 10 0~ 60 0m ,从东南向北西剥蚀量增大。侏罗系与下伏地层的不整合是印支运动的结果 ,剥蚀量具有由塔中向塔东地区逐渐增大 (由 2 0 0m增加到 2 50 0m以上 ) ,巴楚隆起由南东向北西方向增大。塔北隆起大部分地区剥蚀量为 50 0~ 10 0 0m。  相似文献   

20.
本文在对耿马盆地进行地震层序划分的基础上,重点研究盆地中新统的地震相类型和展布,结合地质、地球物理等多种参数,进行了沉积相解释,认为该盆地发育有半深湖、滨浅湖、扇三角洲、河流三角洲、近岸水下扇及含煤沼泽等相带,并探讨了沉积相与油气产出的关系,认为耿马盆地有一定的油气勘探远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