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地下水》2021,(4)
河川基流分析计算是山丘区地下水资源量评价的重要内容。以甘肃省112个水文站2001-2016年的逐日平均流量数据为基础,采用数字滤波方法进行基流分割,并对甘肃省内陆河、黄河、长江三大流域的基流量、基径比、基流模数分布规律进行分析。结果表明:所选的水文站年径流量和切割出的年基流量相关系数均在0. 9以上,基流量与径流量存在显著的正相关关系。甘肃省2001-2016年多年平均天然河川基流量为91. 33亿m3,其中内陆河流域18. 21亿m3,黄河流域34. 56亿m3,长江流域38. 57亿m3。从甘肃省三大流域河川基流量的计算结果来看,基径比和基流模数总体上是:内陆河流域黄河流域长江流域。基径比和基流模数分布与该流域降水、径流分布趋势一致。基径比和基流模数受植被条件影响巨大,植被条件好的地区大于植被条件差的地区。  相似文献   

2.
同位素在小流域基流计算中的应用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小流域基流计算结果可反映流域地下水与地表水之间的相互影响.对2007年中山大学珠海滨海水循环综合实验基地上游流域做退水分析,并采用不同方法分割上游河道流量过程线,得到的基流BFI值,即基流量除以河川径流量,变化范围在0.43~0.86,旱季BFI最大值为0.96,雨季最小值为0.41.收集研究区域河道水、地下水以及雨水水样分析D、18O同位素值,根据同位素平衡原理采用二水源过程线分割法计算2~5月流域基流比重,得到上游BFI值0.737、下游BFI值0.68,计算结果与改进的数字滤波法3的计算结果相一致.  相似文献   

3.
《地下水》2015,(5)
由于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的影响,泾河流域河川基流发生了显著变化,本文通过对泾河流域干支流的五个水文站从1961至2010年50年的基流量进行计算分析,结果认为:泾河流域基流量自1961年以来呈波动减少趋势。提出要加强植树造林,加快流域综合治理,维护河流生态平衡;同时也要加强水资源管理,建立有效的、科学的水资源管理体系。  相似文献   

4.
本文应用BFI程序对汾河流域河岔水文站的河川基流量进行计算机分割,通过与传统手工分割成果的对比分析,说明了该方法能够克服传统基流分割方法的人为性和任意性且具有自动处理大量数据的优势,其成果能够客观地反映流域基流变化趋势。  相似文献   

5.
黑河上游基流计算与变化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杨正华 《地下水》2011,33(3):159-161,186
河川基流是水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近年来,由于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的影响,黑河的基流发生了显著的变化,呈增加趋势,基流的增加对黑河径流量的变化起了较大影响.计算基流量,研究流域主要产水区基流变化及影响因素,对合理进行流域水资源评价,研究黑河流域径流变化和科学、合理、有效地配置和利用地下水资源,协调经济社会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  相似文献   

6.
肖迪芳  丁晓黎 《水文》1996,(2):27-32
根据黑龙江省不同地貌单元58个地下水位观测站资料,结合寒冷地区气候、冻土及降雨径流条件,分析了寒冷山丘区受冻土影响下的地下水补给过程和特点,提出了寒冷地区河川基流量的分割方法,并以科后站为例,计算了河川基流量。  相似文献   

7.
基流分割方法在寒旱区流域的适用性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黄文  李占玲  徐宗学  赵捷  赵焕 《水文》2018,38(3):21-28
基流作为寒旱区流域的重要水分补给,在维持生态系统安全和水资源合理规划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确定适合该区环境特点的基流分割方法尤为重要。基于数字滤波、滑动最小值(BFI)、时间步长(HYSEP)三类方法对我国西北寒旱区黑河流域上游莺落峡水文站1954~2012年的逐日流量进行基流分割,对三类共9种基流分割方法在研究区的适用性进行比较分析。结果表明:(1)9种方法计算所得年内基流量变化趋势均符合黑河流域特点,但不同月份降雨量的差异对基流分割结果的影响显著;(2)滑动最小值法和时间步长法对不同年份的基流过程有更好的辨识度,且滑动最小值(B1)法、滑动最小值(B2)法、时间步长(H3)法所得的多年平均基流指数与已有实验研究得到的结果相近,结果可靠,同时各法基流指数统计结果表明9种方法所得基流序列均较为平稳,年际变化平缓;(3)时间步长(H3)法得到的基流过程线符合流域汇流规律,与斜线分割法的确定性系数显著优于其它各法(R2=0.825,p0.001)。综上,时间步长法中的局部最小值(H3)法综合考虑了年内基流量变化特征、年基流指数稳定性、径流过程线合理性三个方面,在黑河上游流域进行基流分割最为适宜。  相似文献   

8.
祁连山疏勒河上游基流变化及其影响因素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董薇薇  丁永建  魏霞 《冰川冻土》2014,36(3):661-669
基流是河川径流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干旱半干旱地区最重要的枯季水文特征之一. 基流在维持河川径流和维护河流湖泊生态等方面具有重要意义. 基于祁连山疏勒河上游出山口控制水文站昌马堡站1954-2009年的日径流资料,采用递归数字滤波法和平滑最小值法对日径流进行基流分割,对比分析基流和基流指数BFI的变化特征,并从气温和降水两方面探讨基流变化的主要影响因素. 结果表明:两种方法的计算结果有差异,但平滑最小值法更适用于研究区. 疏勒河上游多年平均基流量为6.07×108m3,基流变化总体上呈上升趋势,进入21世纪以后基流量增加最为显著. 研究区多年平均基流指数为0.66,基流指数的年际变化相对比较稳定,但年内波动幅度较大. 在长时间尺度上,降水是基流变化的主要影响因素,降水量的增加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基流和基流指数的变化. 在全球变暖的背景下,气温升高导致冰雪融水的增加和冻土的退化,间接的影响了基流的变化.  相似文献   

9.
简讯     
全国地表水资源调查评价技术经验交流会在武汉举行 这次会议由水利部主持,于去年10月召开,收到交流文件165篇,有27位代表在大会作了经验介绍。会议中划分了径流和还原、降水和蒸发、三水转化、水质调查和评价及地下水等五个组展开讨论。有关地下水方面,着重讨论了地下水资源的基本概念,基岩山区基流分割方法以及三水转化关系与总水资源评价等问题。两年来水资源调查评价工作的初步成果表明,我国多年平均降水总量6亿立方,全国河川多年平均径流量  相似文献   

10.
陕北能源化工基地河川径流特征和产流机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常亮  张茂省 《地质通报》2008,27(8):1143-1150
陕北能源化工基地东、西部河川径流特征迥异,产流机理和及“三水”转化关系各不相同,探讨径流的时空变化特征和产流机理是进行水资源合理开发、高效利用的关键。根据1956—2005年径流的系列资料,综合运用水文计算、基流分割、Mann-Kendall检验、特征指标等方法,分析了研究区河川径流的空间组成特征和年际、年内的变化规律,并对其产流机理和水资源开发模式进行了相关的探讨,认为:黄土沟壑区流域下垫面介质为粉土质黄土,不利于降水入渗而利于产流,径流过程线表现为暴涨陡落型,地表径流主要来自降水补给,宜采取以地表水为主、地下水为辅的水资源开发模式;风沙滩地区流域下垫面介质以风积粉细砂为主,利于降水入渗而不利于产流,径流过程线表现为平缓型,地表径流主要来自地下水补给,宜采取地表水、地下水联合开发的模式。  相似文献   

11.
河川径流遥感监测研究进展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河川径流参数是用于地表水资源评估、全球变化监测和生态环境保护的基础数据.现有的河川径流监测数据基于水文监测站点获取.近年来,受经济和政治原因的影响,全球水文监测站点在逐渐减少.随着全球变化研究对区域乃至全球水文监测数据需求的增加,监测站点有限及监测数据格式多样等问题逐渐凸显.过去15年,卫星遥感技术在河川径流监测领域的研究和应用实践,使上述问题的解决成为了可能.总结了河川径流遥感监测方法和技术研究进展,包括地基高低频雷达、航空航天雷达和多光谱卫星遥感监测3个方面;介绍了全球大型河川径流与湖泊水体动态监测重大应用成果及未来研究计划.指出在未来具有全天时、全天候,高时空分辨率,以及多水文要素探测能力遥感卫星发射之前,应充分利用遥感野外观测实验,完善河川径流监测技术方法,并综合应用已有高时空分辨率的多光谱和微波遥感数据,开展径流监测应用研究.  相似文献   

12.
基于分布式水文模型的长江上游水资源时空变异性分析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许继军  杨大文  刘志雨  雷志栋 《水文》2007,27(3):10-15,28
本文首先分析了长江流域内154个气象站降水量和26个干支流水文站流量在1950~2000年期间的变化趋势。为定量分析长江上游地区降水量时空变化对水资源量的影响,构建了基于物理机理的分布式水文模型,模拟再现了天然河道条件下的水文过程。有别于传统的河道径流性水资源评价方法,本文尝试用径流深的空间变化来探讨水资源分布及演变态势。并以渠江罗渡溪水文站为个案,剖析了90年代秋季流量大幅减少的主要缘由。结果表明:受降水在时空分布上存在变异的影响,长江上游局部地区夏季径流深比率呈增加趋势,而秋季则相反;导致嘉陵江渠江水系秋季流量减少的主要原因是降雨,其次才是人为因素。  相似文献   

13.
Hydrograph Separation of the Amazon River: A Methodological Study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The hydrograph separation of the Amazon river was performed using three different methodologies. Were applied isotopic, filter-separation, and mixing methods to estimate the contributions of the surface runoff (event water) and baseflow (pre-event water) components to the total river flow, during the 1973–1974 hydrological years. The importance of the baseflow contribution, mainly during the peak discharge, suggesting that the groundwater plays a much more active and important role in the storm dynamics, was verified. Similar results were obtained for all the methods used, and the applicability of each one was discussed in detail. For the Amazon river basin, the average contribution of the baseflow was 56% of the total river flow, at peak discharge. The average surface runoff contribution, which represents the water capable of mechanical erosion in drainage basins, expressed in terms of the surface runoff coefficient (Kr), was 31.9%, while the mean contribution of the baseflow, expressed by the baseflow coefficient (Kb), was 68.1%.  相似文献   

14.
River runoff is an important water resource in the arid region of northwest China. Under the back⁃ ground of climate change,the exploration on change characteristics and influencing factors of river runoff is of great significance for understanding the law of river hydrological change. Based on the daily discharge of Chang⁃ mabao hydrological station,the observation materials from meteorological stations and radiosonde stations,and the first and second Chinese glacier inventory,the variation characteristics and possible influencing factors of runoff in the upper Shule River were systematically analyzed by using the linear trend,empirical mode decompo⁃ sition and hierarchical multiple regression. The results show that the annual runoff of the upper Shule River showed a significant increasing trend during 1954-2016,with a rate of 1. 00×108 m3·(10a)-1. Both runoff in flood period and non-flood period also showed a similar increasing trend. The runoff suddenly changed in 1999 and had two oscillation periods of about 15a and 7a,among them the 15a oscillation period was the most signifi⁃ cant. Both cumulative positive temperature and precipitation were the main climatic factors affecting the runoff in the upper Shule River,which can explain more than 80% of the runoff change. There was a significant posi⁃ tive correlation between the summer runoff in the upper Shule River and the height of 0 ℃ layer. It means that the height changes of 0 ℃ layer can be used to predict the runoff change of the river in flood period,which provides an important reference for evaluating the runoff change of glacial melt recharge rivers in the arid re⁃ gion of northwest China. From 1966 to 2006,the ice volume in the upper Shule River basin decreased by about 5. 77 km3,indicating that glacier changes play a crucial role in the change and regulation of runoff in the basin. © Journal of Glaciology and Geocryology 2022.  相似文献   

15.
张福义 《水文》1999,(2):7-12
江河洪水预报流域水量分析法具有概念明确、分析计算严谨、预报精度较高且仅应用江河水文站实测流量资料等特点,对于水文站数多、流量资料系列长的大江大河尤为适用。初次应用于淮河干流上游,取得了一定的经验。这一方法的应用,将会对我国大江大河防 及水资源利用起到良好的作用。  相似文献   

16.
黄河源区气候对径流的影响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根据对降水响应速度的快慢,径流又可分为直接径流和基流。基流一般定义为河川径流中来自于地下蓄水或者其他延迟水源的成分,代表地下水出流;直接径流表示对降水事件的直接响应。从这一思路出发,文中在分析降水到总径流、直接径流和基流的转化率的基础上分析了气候变化对径流的影响。研究发现,黄河源区的径流系数随降水量的增加而增大,随气温升高而降低;径流随着降水的增加而增加。20世纪90年代降水减少和气温的大幅度升高是黄河源区径流减少的重要原因。区间子流域分析表明,不同的子流域气温和降水对径流的影响不同,在吉迈以上区间,年气温比较低,气温是影响径流系数的主要因子,径流随着气温的升高而降低,降水对径流的影响比较小;在吉迈—玛曲区间,直接径流量/降水量主要受降水的影响,总径流量/降水量、基流量/降水量随降水增加而升高,随气温升高而降低。总径流和基流随降水的增加而增大,随气温的升高而减少;在玛曲—唐乃亥区间,径流系数随着降水量的增加而增加,直接径流量/降水量随气温的升高而降低,降水是径流的主要影响因素。  相似文献   

17.
甘肃渭河流域气温、降水和径流变化特征及趋势研究   总被引:4,自引:2,他引:2  
牛最荣  赵文智  刘进琪  陈学林 《水文》2012,32(2):78-83,87
根据流域内气象站、雨量站、水文站的气温、降水、径流系列监测资料,采用周期波法、延时分布频率、径流溯源理论分析了渭河流域气温变化及分布特征,降水量变化及分布特征,径流变化特征和未来变化趋势。揭示了渭河流域气温、降水和径流变化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1)气温波动变化存在着9~10 a的周期性变化规律,气温的流域分布由河源向干流递升且与地理高程密切相关。(2)流域平均降水呈现出弱减少的趋势性变化过程。降水的流域分布特征主要体现为均匀性、地带性两个方面。(3)流域多年径流变化存在显著的逐年减小的趋势,径流年际变化趋势要大于降水年际变化趋势。从径流溯源度多年平均变化过程看,1970年以后渭河流域径流空间分布呈现出持续性缩小的趋势,并且下游的缩小速度要大于上游。  相似文献   

18.
水文多变量趋势分析的应用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下载免费PDF全文
叶磊  周建中  曾小凡  陈璐  郭俊  张海荣 《水文》2014,34(6):33-39
水文频率分析需要进行一系列的假设,包括一致性、同分布性和独立性。由于水文事件通常都包含多个水文变量,例如洪水过程包含洪峰和洪量,低径流过程包括年最小月径流和年最小3个月径流等,因此近年来多变量水文分析与计算方法在水文领域中得到广泛应用。然而,多变量频率分析并未对上述假设进行检验,而是直接对频率分布进行函数拟合,不能保证得到的频率分布函数符合实际情况。引入水质研究领域内广泛使用的多变量MK检验方法,分别对长江上游干支流主要控制站点的年最大洪峰、年最大7d洪量和年最低月径流、年最低3个月径流的单变量和联合变量进行变化趋势分析。结果表明,单变量趋势分析仅仅能够检验出单个变量的变化趋势,而多变量趋势分析则能够综合检验出联合变量是否存在变化趋势。因此,为保证水文频率分析结果的准确,有必要在进行多变量水文频率分析前对单变量和联合变量进行趋势分析。  相似文献   

19.
受气候变化与人类活动的影响,水文序列一致性遭到破坏,传统的频率计算方法受到挑战。针对石羊河流域8条河流年径流量序列,在基于水文变异诊断系统进行变异分析的基础上,采用条件概率分布法和混合分布法进行了变化环境下的年径流频率计算。结果表明,石羊河流域年径流量序列以向下跳跃变异为主,变异年份多集中在1960年附近;变异序列的两种分布均通过K-S检验,最优分布的拟合效率系数均大于0.97;对比由考虑变异的理论分布与不考虑变异的一致性P-III型分布确定的设计年径流量,当设计频率高于90%时,大靖河与西营河的设计年径流量值相差较大。因此,石羊河流域新建水利工程的规划设计,应适当考虑水文资料的变异特性,选择合理的频率分析方法确定设计年径流量。  相似文献   

20.
GIS/RS是流域水文过程分布式模拟的重要技术支撑。结合泾河流域的实例研究,探讨了GIS支持下,基于栅格DEM流域水文特征的获取,降水、气温等资料的空间插值,以及土壤、植被等下垫面信息在水文模拟单元上的耦合。在此基础上,应用分布式水文模型对泾河流域的水文过程进行模拟。结果表明:所建模型结构上是合理的,在产流计算中泾河25个子流域在水量平衡方面误差均小于5%。潜在蒸发的模拟在趋势上与实测过程基本一致。径流模拟在4个检验站点上与实测过程的相关系数达到0.84~0.93。模型基本能够满足水资源规划与管理的需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