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回顾北京遥测地震台网走过的30年历程,面对长城脚下的世纪钟,我们将和北京遥测地震台网一同跨入新世纪。为了完成我国防震减灾任务的总目标,必须加强地震观测。地震观测是开展地震学和地震预报研究工作的基础。我国地震观测的历史开始于单台观测,后来发展为地方地震台网,区域地震台网,地震台网联网和数字化地震台网。对于地震观测来说,地震速报和地震预报今后仍然是相当艰巨的任务。1 北京遥测地震台网的诞生(1966年4月)我国现代地震观测始于19世纪末。当时建立了20多处地震台站,其地震的观测方法大多是有人职守的单…  相似文献   

2.
光纤传感技术未来地震监测的发展方向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刘文义  张文涛  李丽  黄稳柱  李芳 《地震》2012,32(4):92-102
利用光纤传感器进行地震前兆观测是一种独具优势的地震监测新手段。 光纤传感器具有高精度、 抗电磁干扰、 不存在零漂、 易于组网以及适于长距离传输等一系列独特优势, 可以解决地震前兆观测中电学测量仪器存在的固有问题。 介绍了几类常用光纤传感器的工作原理及特点, 综述了光纤传感器在地壳形变观测和地震波探测两个应用领域国内外的研究进展, 并指出了目前需要解决的问题。 研制了一套基于光纤传感器的钻孔应变、 地震波和地温同时测量的多参量钻孔综合地震观测设备, 现场实验表明, 该光纤综合钻孔地震观测设备适应地震前兆观测中对抗环境干扰能力、 测量精度、 稳定性等方面的性能要求, 具有较好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3.
描述了大庆油田无线遥测地震台网的深井短周期地震观测系统,中长周期地震观测系统;地震前兆观测系统和数据处理系统。  相似文献   

4.
从大地测量技术、地震观测技术和钻孔应变观测技术3种地面运动观测方法在观测频频带和观测精度方面的互补性,探讨了钻孔应变观测技术的发展方向,指出钻孔应变观测应将观测重点放在周期数十秒到数十天的短临信息频段,同时指出,钻孔应变观测可以同时用于声和高频地震观测,以获取更多的短临信息。  相似文献   

5.
国内外地震观测的发展状况和特点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简要介绍了全球地震观测系统和观测的发展概况,微震台网在技术上正向数字化,高灵敏度,地传输的方向发展,在“九五”期间,我国地震观测系统的建设和发展呈现出中央和地方,地震专业系统与非专业系统联合建设,共同发展的趋势,并具有以下几个主要特点:社会各方面对地震台网(台站)的要求比以往明显提高;数字化成为地震台网(台站)发展的潮流;地震台网与计算机网络建设相结合;对数字化地震台网的认识日趋成熟。  相似文献   

6.
一、我国无线遥测地震台网的兴起地震学是一门观测性很强的学科。它一开始就是与研制地震观测仪器和建立地震观测台站联系在一起的。可以说,没有地震观测,主要是地震台站的观测,就没有地震学和地震预报的发展。我国解放前地震台站为数很少,而且不能连续进行地震观测。解放后到1966年邢台地震前,已建有29个较完备的地震台和一些地磁台。为了烈度区划和水库观测还建立  相似文献   

7.
主要介绍曲靖数字地震台网的建设、布局,所用主要设备和数据传输方式,以及数字地震台网的监测能力和主要功能.2008年曲靖市地震局建成数字地震台网,与地震遥测台网相比,扩大了台网的地震观测动态范围,扩展了观测频带,丰富了记录的信息量.台站的数量与密度的增加,提高了台网监测能力.数字地震台网的建成,将促进曲靖市防震减灾事业的发展.  相似文献   

8.
随着深井观测地震台网的进一步发展,在深井中获得的地震资料反映出了不少有意义的信息。本文对纵向不同深度上记录的地震波特征进行了分析和研究,探讨了纵向不同深度上各点之间记录的地震波走时差异和振幅差异的物理成因,指出了台基介质特性及空间状态(全空间或半空间)对地震波传播特征和记录特征的影响,并用软盖层效应加以统一解释。结果表明,在地下纵向不同深度上,自下而上直至地面,地震波的位移幅度逐渐放大、走时加长、周期变大;平原地区的松散沉积覆盖层对地震波产生放大、延时和滤波作用;在井下可以观测到向下传播的地面反射波,因而使得波列变复杂。  相似文献   

9.
随着深井观测地震台网的进一步发展,在深井中获得的地震资料反映出了不少有意义的信息。本文对纵向不同深度上记录的地震波特征进行了分析和研究,探讨了纵向不同深度上各点之间记录的地震波走时差异和振幅差异的物理成因,指出了台基介质特性及空间状态(全空间或半空间)对地震波传播特征和记录特征的影响,并用软盖层效应加以统一解释。结果表明,在地下纵向不同深度上,自下而上直至地面,地震波的位移幅度逐渐放大、走时加长、周期变大;平原地区的松散沉积覆盖层对地震波产生放大、延时和滤波作用;在井下可以观测到向下传播的地面反射波,因而使得波列变复杂。  相似文献   

10.
前言地震波的井下观测,其主要目的是为了降低背景干扰水平,提高地震监测能力和分辨能力。近20年来,继美国、日本、苏联之后,我国相继建设了70多个井下观测地震台站。这些台站集中分布在北京、天津、上海三个区域台网内;江苏、河北、河南、山东、山西、甘肃、陕西、云南、四川等地区,也布设了一定数量的井下观测地震台站,以弥补原台网的不足。目前,我国的井下地震观测系统正在从实验性应用阶段向实用化阶段过渡,井下观测地震台已成为我国地震监测台网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提供地震基本参数、监视地震活动变化等方面,日益发挥出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1.
海底地震观测是观测地震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文章介绍了近三十年来国际海洋地震观测的发展,阐述了海底地震观测系统的类型,沉浮式海底地震仪、海底井下地震仪、海底电缆式地震仪的基本结构、性能,及其主要指标。  相似文献   

12.
天津市近海地震观测试验系统首次在井下将测震仪器和前兆仪器进行组合观测,可为海底地震观测技术的进一步发展积累经验,为海底地震监测和前兆观测积累大量的基础观测资料,具有良好的社会效益。  相似文献   

13.
简要回顾了数字地震学诞生以来所取得的科学成果。结合我国地震观测系统大规模数字化改造的实践,着重阐述了区域数字化地震台网的观测优势,以及在台网建设目标、观测资料的充分利用和高素质人才培养方面存在的劣势和不足。还提出了对关于区域数字地震台网建设和发展过程中的指导思想、“软件”和“硬件”的关系、基础和应用研究与地震预报的关系、数字地震学的发展与高素质人才培养的关系等等问题的思考和建议。  相似文献   

14.
进入21世纪,地震观测的重大变化就是密集地震观测网的出现,通过论述地震密集观测技术带来的变革,得出以下认识:(1)这种变革改变了传统地震观测模式,突破了传统的地震台网的概念;(2)观测地震活动影像为实时地震观测和预测带来了新的发现;(3)密集地震台网将地震带进了大数据时代,推动传统地震学从依靠自身判断(依靠计算模型)做决定到依靠数据做决定的转变,而人工智能技术可以在大数据基础上推进地震学跨界创新,向智慧地震发展。  相似文献   

15.
《地震》1991,(4)
为避开各种地面噪声的干扰,提高地震监测能力与分辨率,美国、日本和苏联先后开展了井下地震观测的研究,目前在这些国家都有井下观测地震台在连续工作。 我国井下地震观测技术的研究,开始于本世纪70年代初期。最初是仪器研制和试验观测,现在我国的井下地震观测技术正从试验性应用阶段向实用化应用阶段过渡。目前已有70多个井下观测地震台,主要分布在京、津、沪三大城市附近及冀、豫、鲁、晋、苏、甘、陕、川、滇、辽等省。其中相当一部分采用电信传输方式遥测记录,记录的物理量主要  相似文献   

16.
一项全球性的国际合作计划──国际地震观测期计划陈培善(国家地震局地球物理研究所)一、概况国际地震观测期(ISOP)是一项全球性的广泛的国际合作计划。即在指定观测期内(1994-1996),在改善台站观测质量方面和对来自全球地震台网的高质量的观测数据进...  相似文献   

17.
国际海洋地震观测最新进展和我国海洋地震观测发展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海洋地震观测是全球地震观测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论述了国际海洋地震观测的最新进展及我国海洋地震观测的发展情况:目前全球海洋地震观测已进入深海海底长期定点实时观测阶段,美国、加拿大、日本和我国台湾地区的几个环太平洋大型海底科学观测项目正在安装调试,日本还启动了海底发震带的钻探及钻孔观测以研究海底动力学过程。我国也断续开展了一些海洋地震观测试验,但目前长期海洋地震观测基本处于空白。认为,海洋地震观测技术门槛高,系统性强,但近年来在美日等国已趋于成熟,正在推广实用。未来防震减灾应用广泛,需要关注。  相似文献   

18.
2000年以来我国地震观测系统得到了迅速的发展,目前,已建成了由国家数字地震台网,区域数字地震台网,火山数字地震台网和流动数字地震台网组成的新一代中国数字地震台网。本文介绍了中国数字地震台网的仪器配置情况和各种仪器的主要参数,并结合我国数字地震台网中使用的地震观测系统,阐述了仪器传递函数的计算方法。  相似文献   

19.
山西数字遥测地震台网于2000年10月1日投入考核运行,为使数字遥测地震台网与模拟地震台网测定的时、空、强地震参数顺利接轨,尽快发挥数字资料在日常工作中的效益,将山西数字遥测地震台网产出的资料与模拟地震台网产出的资料作了全面细致的对比分析,研究了它们之间的相关程度、一致性、差异性。结果表明,数字地震观测系统比模拟地震观测系统具有更高的拴震率,得出山西数字遥测地震台网产出的资料与模拟地震台网产出资料相关性较好、定位结果在误差范围之内、符合《数字地震及前兆观测技术规范》要求的结论。  相似文献   

20.
地震观测资料在地震学的研究中起着重要的作用,月报目录与观测报告是地震观测产出的基本资料,是震情分析预报及其研究必不可少的重要依据,也是区域地震台网观测产出的主要成果。因此,必须及时准确地编报目录和观测报告,使测震资料连续可靠,以保证分析预报和其他研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