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曲靖烤烟气候分析及产量年景趋势预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烤烟因其商品率高、经济效益高,是一种特殊的叶用经济作物,它以“适产优质”为栽培目标而区别于其它收果实作物,是曲靖市的支柱产业,地方财税的主要来源。利用烤烟产量、气候资料进行相关分析,探明气候要素在烤烟生育期内的变化对产量的形成和影响。其中3月平均最高气温、6月平均气温、6~8月积温、6~7月日照、5~9月干燥度、6~7月干燥度、夏季干旱等对产量形成呈正效应,3月降水量、6月降水量、盛夏洪涝呈负效应。利用关键时段气候要素变化对产量的影响进行判别分析预测烤烟年景趋势,此方法用于1997~2003年曲靖烤烟单产趋势预测,除1997年趋势预测错误外,其余6年全部预测正确。 相似文献
2.
中国北方沙尘暴气候成因及未来趋势预测 总被引:21,自引:23,他引:21
20世纪80年代以来的太阳活动加强, 全球气候变暖, 青藏高原地面加热场强度加强, 欧亚西风急流轴北移, 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偏北偏西、强度加强, 蒙古气旋减弱, 西北西部的沙尘源区降水增加, 是中国北方沙尘暴减少的主要原因。20世纪末到21世纪初太阳活动开始进入新一轮的减弱期, 引起气候变暖趋势减弱, 气温上升趋势减缓, 青藏高原地面加热场强度减弱, 蒙古气旋逐渐加强。预计未来中国北方沙尘暴在波动中逐渐增加, 进入新一轮的相对活跃期。考虑到2003/2004年前冬(12~1月)青藏高原地面加热场强度偏弱, 新疆北部、河西走廊及宁夏等地气温异常偏低, 后冬(1~3月)蒙古气旋明显加强。预计2004年中国北方沙尘暴明显比近年偏多。偏多地区主要在中、西部。 相似文献
3.
4.
5.
宜人气候可以分为避暑型和避寒型两种类型,但现有研究鲜有关注国内两类气候的分布特征及差异。本文采用1981—2010年2132个国家气象观测站数据,基于温湿指数、风寒指数和着衣指数计算各个气象站点的气候综合舒适指数,结合协同克里金空间插值方法对全国避暑型和避寒型宜人气候的分布特征进行了研究,并对两类气候的地域差异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① 中国避暑型气候区包括40°N以北的西北边疆和东北地区、西北中部地区及西南地区三大集中分布区。中国避寒型气候区集中分布在北回归线以南的低纬地区。② 国内夏冬两季的气候不舒适地域广阔,包括环渤海、长三角等经济发达、人口稠密地区,避暑型与避寒型气候资源的开发潜力显著。③ 两类宜人气候呈现明显的地域分离特征,拥有避暑和避寒双重属性的地方极少。④ 国内避寒型气候是稀缺资源,具有垄断性特征;而避暑型气候相对分布广泛,是一种相对遍在性资源。本文不仅丰富了宜人气候分布特征研究的理论成果,而且可为地方气候资源的旅游开发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6.
7.
8.
利用近52年(1961―2012)广东86个气象站的月气温资料和NCEP/NCAR再分析气温资料,采用线性趋势分析、EOF分析、Mann-Kendall检验、相关分析、合成分析等方法分析广东冬季气温异常的气候特征及变化。结果表明:广东冬季气温EOF分析的第一特征向量方差贡献率高达91.2%,全省一致性是其最重要的特征。近52年来广东冬季气温具有明显的年际和年代际变化。气温最高出现在1998年(15.9℃)、最低出现在1967年(11.5℃);1961―2012年,广东冬季平均气温为14.0℃。近52年来广东冬季平均气温以0.26℃/10 a的速率明显上升,但增温速率低于全国平均的冬季增温速率,并在1989年发生升温的突变。广东冬季平均气温在20世纪60―80年代偏低,20世纪90年代以来偏高。广东冬季增温趋势最显著的地区是珠江口和粤东南,最大出现在深圳和潮州,增温速率达到0.47℃/10 a。广东冬季气温趋势与全国大部分地区一致,特别是与我国东南部地区。广东冷冬年的前后期气温都是以偏低为主,而暖冬年的前期--夏季、秋季气温以正常为主,后期以正常到偏高为主,广东冬季气温与前期11月气温相关最显著。 相似文献
9.
基于新疆地区52个气象站点1959-2008年逐月气温、降水资料,利用Miami模型和Thornthwaite Memorial模型、线性趋势线、ArcGIS反距离权重插值等方法,对新疆草地生产潜力的时空变化特征进行分析。结果表明,近50 a来,新疆草地温度、降水、蒸散生产潜力均表现为显著增加,且四季和生长季各生产潜力也呈线性增加,夏季和生长季增幅最大,其次,草地生产潜力以及增幅均表现为北疆高于南疆,基本为由南向北递增,并和多年平均降水量变化一致。其中,水分条件是影响新疆草地生产潜力的主导因素。根据二元一次线性回归方程计算得出,年平均气温每升高/降低1 ℃,草地的年气候生产力增加/减少17.309 kg·hm-2·a-1,年降水量每增加/减少1 mm,草地的年气候生产力增加/减少24.392 kg·hm-2·a-1。 相似文献
10.
As revealed by the empirical orthogonal function analysis (EOF), the dominant modes of northern hemispheric zonally-mean wind (u) in winter show two centers of opposite sign, one center located near 30?-35癗 and another near 55癗. The prominent modes of geopotential heights also show two centers, one is at 40癗 and another at 65癗. These two modes connected tightly. So, the zonal index can be defined as the difference in geopotential height between 40癗 and 65癗. This kind of zonal index correlate with westerly of 55癗 at 0.96. The anomalous variation of the westerly can impact the winter surface temperature and precipitation of China significantly. During the high-index years, most of China become warmer, and the precipitation in the mid-eastern China will increase. Correlation between the zonal index and the 160-station mean temperature and precipitation is 0.63 and 0.38 respectively.The Siberia High and Eastern Asia Trough that show the powerful control of winter climate of China, usually become weak during the high zonal index years. 相似文献
11.
玉溪滑坡泥石流与降水关系及气象预警预报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应用玉溪市的乡镇加密雨量站,分析2004-2006年不同地质结构山体滑坡泥石流与降水的关系.提出乡镇雨量点在气象地质灾害中三站平均雨量应用方法,重点分析了触发滑坡泥石流的降水类型、降水强度和地质结构.得出不同地质结构和降水条件下的滑坡泥石流等级预报指标,结合降水预报和实况降水的基础上建立玉溪市山体滑坡气象预警预报等级.2007年度试运行中准确率达83.3%,在气象防灾减灾中取得了突出成绩. 相似文献
12.
红河流域气温变化的气候特征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利用红河流域及其周边地区23个气象站1961年~2005年的年平均气温资料,对红河流域的气温变化特征进行诊断分析,结果表明:近45年来,红河流域气温呈现明显的增暖趋势,无论是整个流域还是上游、中游地区其增温速度均高于全球增温速度。并且,红河流域的气温变化还存在明显的区域差异和季节差异,中游地区增温幅度大于整个流域和上游地区,全流域及上游、中游地区都表现为冬半年增温趋势和幅度大于夏半年。红河流域增温突变出现在20世纪80年代,显著性增温出现在90年代后,特别是1998年以后更为明显。 相似文献
13.
14.
LISS M. ANDREASSEN JOHANNES OERLEMANS 《Geografiska Annaler: Series A, Physical Geography》2009,91(4):233-251
Measurements of winter balance (bw) and summer balance (bs) have been carried out at Storbreen since 1949. Here we apply a simple mass balance model to study the climate sensitivity and to reconstruct the mass balance series priorto 1949. The model is calibrated and validated with data from an automatic weather station (AWS) operating in the ablation zone of Storbreen since 2001. Regression analysis revealed that bw was best modelled using precipitation data southwest of the glacier. Results from the model compared well with reported mass balance values for the period 1949–2006, obtained correlations (r) for bw and bs varied between 0.83 and 0.87 depending on model set up. Reconstruction of the mass balance series for the period 1924/1925–1948/1949 suggested a cumulative mass deficit of c. 30 m w.e. mainly due to highly negative summer balances, but also lower bwthan the average for 1949–2006. Calculated change in specific mass balance for a ±1°C change in air temperature was ±0.55 m w.e., whereas a ±10 % increase in precipitation represented a change of ±0.20 m w.e. Model results further indicated that for a 2°C warming, the ablation season will be extended by c. 30 days and that the period of ice melt at the AWS location will increase from c. 40 to c. 80 days. 相似文献
15.
试论第四纪晚期中国古人类三次迁移与气候变化 总被引:6,自引:1,他引:6
本文整理了旧石器晚期以来石陶文化的特征,提出了一个“第四纪晚期中国古人类三次迁移”猜想,即五万年以来中国古文化发生过三次南北大融合;第一次,50kaBP-40kaBP,南民北移;第二次,18kaBP-13kaBP,北民南移;,第三次,10kaBP-8.3kaBP,南民又北移,成为中原新石器文化的南源;以瓦皮岩人迁到关中为典型,促进了中原新石器文化的敏荣和中华文明的兴起。 相似文献
16.
冬小麦水分耗散特性与农业节水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本文根据中国科学院禹城综合试验站1986年-1996年蒸渗仪农田水分模拟试验资料统计;冬小麦全生育期耗水量可达482.5mm,缺水率可达69.3%;冬小麦全生育不分耗散过程有两个明显的需水峰区和3个关键需水期,为实施节水灌溉提供了实验依据;冬小麦耗水量与环境因子有明显的相关关系,其统计规律可供地下水浅埋区区域灌溉预测参照应用。 相似文献
17.
18.
19.
臭氧,云和气溶胶对纬带平均气候的影响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本文对Sellers能量平衡模式中的参数化方法进行了修改,用修改后的模式模拟了臭氧、云和气溶胶对纬带平均气候的影响。模拟结果表明,臭氧浓度增加会使海平面年平均温度降低约0.5℃左右,降温值在浓度增大至一定值后随浓度增大而减小。云量增加5%后,温度也将下降,高、中和低云的降温幅度不同,高云最大,中云次之,低云最小。云的反射率效应比温室效应强。气溶胶浓度增加引起的降温值随气溶胶种类有所不同。平流层气溶胶降温值在0.5℃以内,大陆气溶胶的降温值可达0.8℃至2℃。无论是增温还是降温,都是两极大于赤道。降温时,极赤间的温差增大,经向风和向极的感热输送随之增大,但向极的潜热输送反而减小。增温时情况相反。 相似文献
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