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为了避免地震计由强振动引起的不同程度的位移、偏转或倾倒,研制出1套地震计固定装置,该装置使地震计能够经受强烈振动.与其他类似装置不同的是,该装置是通过地震计的3个底脚进行固定的,不与地震计其他位置接触,这有效避免了混入其他噪声.通过测试试验发现,在安装固定底座后,地震计运行和产出的波形均正常,噪声略有变小,平均信噪比变...  相似文献   

2.
随着地震行业数据服务器和仪器设备对时钟源精度要求越来越高,开发一款多用途授时系统就显得非常迫切。为此根据地震行业的实际情况,研制了一套适应地震行业信息节点规划的低成本授时设备。这套授时设备能对不同环境下、不同地震仪器的不同精度的授时需求提供一个统一的解决方案。  相似文献   

3.
GPRS技术在地震前兆台网中的应用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赵刚  何案华 《地震研究》2004,27(3):265-270
介绍了GPRS技术在地震前兆台网中的应用,提出了一种简便、实用的前兆组网方案,利用这套系统可以实现地震前兆台站数据的无线传输问题。  相似文献   

4.
据日本《读卖新闻》1980年3月8日和《东京新闻》3月12日讯以及法新社横须贺3月12日电等综合报道,日本国立防灾科学技术中心研制成“自浮式海底地震计”于1980年3月12日、13日两天进行了首次海域试验。这套地震计是作为该中心于1978年开始的“与海底地壳构造和海底地壳活动有关的综合研究”的一环,为研究海底地壳构造、观测海底微小地震、预报海沟型大地震而研制的。这套不用电  相似文献   

5.
天津市地震局于2015年通过首都圈预警示范工程项目建设,完成地震预警信息服务网络建设,并选取6所学校安装地震预警信息发布装置,提供地震预警信息示范服务,但由于信息发布装置安装复杂且价格偏高,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终端设备的普及,制约地震预警信息社会化服务进程。同时,已有终端设备如同黑箱,不利于二次开发应用,存在安全隐患,影响服务质量。因此,天津市地震局积极推进基于NB-IoT技术的地震预警信息发布终端设备研制,实现低成本、低功耗、低延时目标及地震预警信息社会化服务。  相似文献   

6.
肖武军  赵楠  李小军  赵刚  刘泉  曲利  骆佳骥 《地震》2021,41(4):158-167
本文根据地震观测台站标准化对地震计等专业设备开展防震加固的要求, 对地震传感器加装防震装置后开展振动台测试与台站观测数据一致性分析。 振动台测试结果表明在振动台面出现PGA大于103.2 cm·s-2时, 地震计出现了明显位移现象, 因此, 建议地处场地烈度大于Ⅶ度区台站地震计须加装防震装置; 我们采用平方相干方式对台站观测数据进行一致性分析, 通过频域与时域对近震和远震记录进行对比, 发现加装防震装置与未加防震装置地震计系统一致性无明显差异。  相似文献   

7.
本文研究了燕渤地震带地震活动的特征,得出该带地震活动具有:同期活跃、间歇发震、东强西弱及时空迁移方面的一些特点。分析认为:1998年1月10日张北6.2级地震后,燕渤带下一次6级以上地震应当发生在京津唐地区,时间大约在2003年以后,渤海及胶东北部地区2003年以前发生6级以上地震的可能性很小。  相似文献   

8.
据路透社伦敦1977年12月22日电,英一公司研制了一架供新西兰实用于未来地震的大型仪器。英格兰中部斯托尔布里奇(Stourbridge)的达特克(Dartec)公司完成了这架高达8米、重35吨的地震模拟器的制造任务,可把一座建筑物构架整个放置在模拟装置里面,承受大地震的颠动。  相似文献   

9.
《国际地震动态》2006,(10):32-32
美国地质勘探局和瑞士地震台科学家近日宣布,他们联合开发出一套新的地震预报模型,在此基础上绘制出美国加利福尼亚州24小时地震概率预报图。科学家们在最近出版的英国《自然》杂志上报告了这一进展。目前,加州地区地震预报图已经上网,每小时至少更新一次。不过他们强调说,这套  相似文献   

10.
据美联社东京1978年10月31日电,日本科学技术厅的一位官员于10月31日说,日本政府根据一些专家关于可能发生一次破坏性地震的警告,已开始一项三年规划以发展一个早期地震监视系统。日本地震专家们一直认为,这个国家在未来任何时候都可能发生一次震级为里氏8级的毁灭性地震。该官员说,将以一笔三百多万美元的筹划投资来研制一套新的地震监视装置,并对这个国家三个主要地震发生区的海洋地壳进行观  相似文献   

11.
在地震模型实验中,我们采用了以TRS—80微型机为中心的联机系统,实现了实验数据采集、数据传输、数据处理,直至输出各种成果图表。由于采用了各种数字处理方法,对研究震波的运动学和动力学特征,揭示地震和地震勘探中的规律,为地震模型实验增添了快速准确的手段。为此,我们在TRS—80机上研制了一套地震模型实验数字处理专用软件。一年来的实际应用,证明了这套软件基本能适应地震模型实验各个阶段的不同需要,在几个研究课题的资料处理中发挥了作用,取得  相似文献   

12.
一种评估地震前兆可信度的方法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下载免费PDF全文
本文提出了一种可以对地震前兆的可信度进行评估的方法. 通过对前兆信息的抽取、各类非地震干扰的识别、前兆与地震事件在时间和空间的相关性分析以及前兆的随机检验等一系列手段来评估前兆信息的真伪,提高地震前兆信息的显著性和可信度. 该方法及思路也可为其他非地震前兆的可信度评估所借鉴. 作为一个具体的例子,本文利用日本气象厅的地震目录以及能定量描述地震活动的时、空、强信息演化特征的RTL(Region_Time_Length)方法对2000年10月6日在日本鸟取县西部发生的73级地震前周围地区近26年的地震活动进行了系统的研究,得到了可能的地震活动前兆信息,并采用本文提出的方法对该前兆进行了评估,证实了上述前兆的显著性和可信性.  相似文献   

13.
压电材料智能控制器对框架结构地震反应的主动控制   总被引:14,自引:2,他引:12  
本文对压电材料智能控制器装置进行了介绍,并提出了压电材料智能控制器对框架结构地震反应基于现代最优控制理论的主动控制方法。计算实例分析结果表明:应用本方法,该智能控制装置能有效地减小结构的地震反应。  相似文献   

14.
最近,地震工程研究中心(EERC)的试验研究已集中在对建筑结构附加的耗能装置上。由日本住友金属工业有限公司开发了一种有前途的摩擦减振器,最近已在 EERC 的地震模拟装置上进行了模型结构试验。EERC 的地震模拟装置能进行大尺度的模型结构承受模拟地震动和一般动态荷载的试验。该装置长宽各20英尺,重50千磅,可承受最大有效荷载60千磅。在进行模型结构试验时,该装置有水平和垂直向的自由度,而为了  相似文献   

15.
连续梁桥的地震作用大多由固定支座墩承担,为均衡地震作用在各墩间的分配、降低固定墩的地震反应,可在活动墩上设置限位挡块作为分散减震措施,使活动墩共同承担地震作用.利用有约束的刚体碰撞模型分析了梁部结构与限位装置碰撞时阻尼比参数的取值方法.考虑活动支座的摩擦非线性、限位装置的接触及材料非线性和钢筋混凝土桥墩的材料非线性,建立了设置限位装置的连续梁桥考虑接触碰撞的全桥动力分析模型,并分为限位装置弹性和弹塑性两个模型.采用非线性时程分析方法,对限位装置的初始间隙和刚度对连续梁桥分散减震效果的影响进行了参数分析,结果表明,可通过有限元分析合理调整限位装置设计参数,使限位装置对连续梁桥的分散减震效果最佳.  相似文献   

16.
为了更好地确定城市燃气调压站管道上地震安全控制装置的参数,针对城市燃气调压站的管道开展了振动台地震响应定量研究。以河北省唐山市某小区装有地震安全控制装置的调压站管道为实验对象,建立了振动台分析模型,选取了不同频谱特性的地震动,并获得了不同地震加速度输入工况下燃气调压站内地震安全控制装置的安装点及其他位置的加速度时程、频谱曲线和响应放大倍数。试验结果表明:燃气调压站的地震安全控制装置所在位置在纵向和横向上有较大的地震动放大效应,地震动输入的频谱不同,调压站各测点纵向和横向放大倍数也有所差异,横向放大倍数约为纵向放大倍数的2.5倍。研究结果可为燃气管网地震安全处置装置的触发阈值设置提供试验依据,为城市燃气管网地震安全控制和应急响应提供参考数据。  相似文献   

17.
目前全国绝大部分台站所使用的报震装置,无非采取两种形式,一是记录笔头加装触点,当较大地震到来时,随着笔头的左右摆动,使触点接通,继电器闭合,由蜂鸣器发出地震报警信号;二是电子报警装置与放大器装在一起,当记到较大地震时,电子开关导通,使多谐振荡器输出一个声频信号,达到报震的目的。  相似文献   

18.
张军  尼玛  尚荣波 《高原地震》2008,20(4):40-44
介绍了2008年10月6日西藏当雄6.6级地震的基本情况,认为当雄6.6级地震势必对西藏的中部及东南部地区的地震活动产生一定的影响,对此次地震提出一些相关问题并进行了分析。  相似文献   

19.
本文概略介绍了“多种地震仪器标定数据综合处理系统”的研制目的、主要技术内空及编程中遇到的问题和解决方法,认为用该系统对测震仪、水氡仪、核旋仪的标定、比测数据处理既可以提高标定结果的精度,又可将此项工作规范化、微机化、所以这套系统的实施对整个地震观测及地震分析预报质量的提高有着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20.
分析大地震前小地震时、空分布发现,1973年2月6日炉霍7.9级地震1974年4月22日溧阳5.5级地震及1976年5月29日龙陵7.3级地震前约3个月内,2级以上小地震有沿一定方向(顺时或逆时)逐个发生,从而形成环的现象。溧阳和龙陵地震发生在环内一侧或其附近,而炉霍大地震则离环较远,但处于同一构造带。根据蠕变曲线有非线性增加段及其时间特征,它可定为短期前震,並且可能表现了震前固体潮触发蠕滑的过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