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TWR01型天气雷达简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刘国强 《贵州气象》2007,31(6):46-47
通过对TWR01型天气雷达的性能和特点的论述,探讨该天气雷达相对于其他雷达的区别和优势,并探索在贵州省人工增雨防雹作业预警和指挥中进一步推广应用TWR01型天气雷达及其相关技术产品的科学性和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2.
通过海北州新一代天气雷达防雷工程的设计,阐述目前综合系统防雷技术的组合性、系统性,并根据海北州的实际情况给出了天气雷达综合系统防雷工程设计方案以及工程建设过程中应注意的几个问题。  相似文献   

3.
屏蔽措施在自动气象站雷电防护设计中的使用   总被引:8,自引:6,他引:2  
介绍了自动气象站的组成结构和雷电侵入到自动气象站系统的几种主要途径,分析了雷电流在信号传输系统中引起的共模过电压和差模过电压对自动气象站设备的影响,并提出了一个有效的防护手段,即采用铁质金属管对线缆进行完整屏蔽,从而使得雷电对自动气象站的影响降低到最低水平.  相似文献   

4.
新一代天气雷达直击雷防护技术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匡本贺 《湖北气象》2002,21(4):20-22
以武汉新一代天气雷达站为例,介绍了新一代天气雷达站塔楼防雷中有关参数的计算方法,指出了新一代天气雷达直击防护装置(多普勒避雷针)的若干技术要求。从对比测试和实际应用两方面可知,多普勒避雷针既不影响多普勒天气雷达的探测技术性能指标,还具有良好的弹性和刚度。  相似文献   

5.
通过对贵阳多普勒雷达和独山TWR01小天气雷达资料在一次强降水天气过程中四个时段的观测资料和四个时段的自记降水资料进行分析对比.得出新一代多普勒天气雷达由于贵州地形影响等原因.存在一定的探测盲区,而TWR01小雷达对小范围的对流云层观测更清楚、更接近当时天空的实际情况,是多普勒天气雷达很好的补充。  相似文献   

6.
煤矿雷电防护工作已开展几年,由于设计人员技术水平存在差异,出现一些不应出现的技术细节错误。该文介绍在煤矿防雷装置设计、施工的实践经验。  相似文献   

7.

微电子信息设备在我国应用日益广泛,此类设备因瞬态过电压损坏的事故经常发生。结合榆林大柳塔神华集团神东石圪台煤矿调度中心计算机房雷电防护工程实例,从接地、分流、均压、屏蔽等方面综合阐述对微电子设备进行系统的、全方位的防护。

  相似文献   

8.
微电子信息设备在我国应用日益广泛,此类设备因瞬态过电压损坏的事故经常发生.结合榆林大柳塔神华集团神东石圪台煤矿调度中心计算机房雷电防护工程实例,从接地、分流、均压、屏蔽等方面综合阐述对微电子设备进行系统的、全方位的防护.  相似文献   

9.
罗雅 《广西气象》2007,28(A01):122-124
对有线电视系统而言,雷电防护是一项很重要的工作,通过对雷电的种类及雷电入侵有线电视系统途径的分析,探讨了如何对系统中的接收天线、前端设备等环节进行雷电防护设计,对雷电防护中的接地技术也作了详细的介绍。  相似文献   

10.
移动气象雷达车避雷针设计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以北京市避雷装置安全检测中心对一部移动气象雷达车进行的防雷检测为例,通过滚球法和雷击概率与避雷针高度关系公式,计算了避雷针保护范围,研究了避雷针合理高度和最佳位置的选取方法。根据气象雷达波特点,分析了雷达车避雷针材料的选用要求。从避雷针和避雷网的特点出发探讨了优先选用避雷针的原因。针对雷达车移动特点提出了避雷针的设计方法。  相似文献   

11.
针对避雷针对天气雷达回波影响的问题,通过对天气雷达的盲区及雷达散射截面(RCS)的理论分析,利用HFSS仿真软件及实验的方法,研究水平极化下,不同材料不同尺寸的避雷针的雷达散射截面,结论是:在相同材料避雷针及相同雷达波长情况下,避雷针高度、半径与其雷达散射截面呈正相关;在相同雷达波长情况下,避雷针为理想金属的雷达散射截面比塑钢与理想金属组合材料的雷达散射截面大;实验结果表明避雷针架设在X波段多普勒天气雷达天线附近时,对雷达回波造成的影响可忽略不计.研究结果为在天气雷达附近架设避雷针提供了理论和实验依据,具有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2.
利用常规天气资料、地面观测资料、江西WebGIS雷达拼图和雷电监测资料,对2014—2016年江西出现的22次强雷电天气过程进行统计和对比分析。结果表明:江西强雷电天气易出现在赣北北部、南昌附近、上饶地区和吉安西部等区域;强雷电天气出现的环境背景场可分为副热带高压边缘型、副热带高压控制型、低涡切变型和台风外围型,最显著的特征是中高空经常伴有干冷舌侵入低层暖湿区;多项对流指数可以预测出现强雷电天气的可能性;雷达回波和雷电强度关系密切,回波类型以带状和块状为主;雷电强度和雷达回波强度有很好的对应关系,但产生强雷电的回波要具备强度大于50 dBz、强回波中心密实、强回波边缘梯度大等条件。  相似文献   

13.
利用多普勒雷达资料、三维闪电监测网资料和MICAPS常规观测资料,对2017年4月5日发生在贵州中部一次多单体冰雹天气过程雷达回波演变与闪电特征进行了综合分析,结果表明:(1)在高空槽和低空切变线配合的有利天气背景下,对流单体相继在贵州西部生成并向东移动发展,造成下游大范围冰雹灾害。(2)冰雹云单体移动发展过程中表现不同的增长特性,偏北路径冰雹云单体属于"跃增型"增长,偏南路径冰雹云单体属于"递增型"增长。"递增型"雹云单体具有较长的孕育时间,其产生的冰雹直径及密度高于"跃增型"冰雹云单体。(3)地闪频次5 min变化在降雹之前出现"跃增"现象并伴随地闪峰值,地闪频次峰值时间提前于降雹时间平均为7.3 min。"跃增型"冰雹云单体与"递增型"冰雹云单体平均正闪比和负闪比相当,但"跃增型"冰雹云单体云闪比率(Z)远高于"递增型"单体,在闪电发生空间分布上没有差异性,均沿脉冲单体移动方向呈带状分布。(4)闪电发生空间分布与雹云回波移动位置基本一致,闪电逐时分布标识出冰雹云的发展移动方向,对冰雹云移动发展具有指示作用。  相似文献   

14.
自动气象站要求安装在建筑物高处或野外,由于微电子装置的脆弱性以及广西区地处雷暴高发区,雷电活动频繁,雷击强度大,自动站设备很容易遭受雷击损害。通过桂林市自动气象站防雷设计、安装的实践,对自动气象站防雷以及自动站数据传输网络防雷技术进行了研究。  相似文献   

15.
运用毫米波雷达结合地面观测对2017年4月15-16日发生在宁波北部海域的大范围大雾天气过程进行了分析.结果 表明:毫米波雷达可以实现对10 km左右的液态水系统、千米左右游离液态水团和更小尺度的局地短时液态水团等进行有效监测.10 km尺度的液态水系统过境使站点的能见度呈现深V型变化;未有液态水系统过境的站点,在靠近...  相似文献   

16.
利用贵州省三维闪电定位资料、C波段Doppler天气雷达资料及探空资料对2017年贵州一次强天气过程中闪电特征及雷达回波特征的相关性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回波顶高与闪电频数的相关性优于回波强度与闪电频次的相关性;不同温度层上,大于等于30dBz的回波面积与总闪频次和负地闪频次相关性都比较好,其中零度层高度上大于等于30dBz的回波面积与总闪频次相关性最好,且多项式拟合效果优于线性拟合;最大回波强度 、回波顶高 以及30dBz强度回波发展高度对闪电的发生具有一定的指示意义。  相似文献   

17.
通过对深圳机场二次雷达站地网整改工程设计施工过程进行分析,采用增设非金属接地模块、在地网中释放长效降阻剂等降阻措施相结合的方式,最终测试结果达到了设计要求;给防雷接地设计施工人员提供一些经验参考。  相似文献   

18.
利用天气雷达观测资料预报小流域流量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张亚萍  程明虎  刘德 《气象学报》2012,70(3):562-575
将天气雷达降水临近预报与半分布式水文模型TOPMODEL(TOPography based hydrological MODEL)相结合,研究了降水临近预报延伸小流域流量预报预见期的可行性。研究流域为淠河(安徽省内)上游的佛子岭流域(1813km~2)内划分出的6个上游源头小流域(约60—100km~2)。用雷达估测的降水得到的流量输出作为参考,与1h降水临近预报得到的流量输出进行比较。结果表明:定量降水临近预报准确率是延伸小流域流量预报预见期的关键;基于所研究的个例,定量降水临近可以延长小流域流量预报预见期平均约0.7h左右,但其延长程度还受到具体降水过程、流域属性等的影响。  相似文献   

19.
Summary The increasing use of weather radar quantitative precipitation estimates, particularly in automatic applications such as operational hydrometeorological modelling or assimilation in numerical weather prediction (NWP) models, has promoted the development of quality control procedures on radar data. Anomalous propagation (AP) of the radar beam due to deviation from the standard refractivity vertical profile, is one of the factors that may affect seriously the quality of radar observations because of the increase in quantity and intensity of non-precipitating clutter echoes and consequent contamination of the estimated rainfall field. Another undesired effect of AP is the change in the expected radar echo height, which may be relevant when correcting for beam blockage in radar rainfall estimation in complex terrain. The aim of this paper is to study the use of NWP mesoscale forecasts to predict and monitor AP events. A nested 15-km grid resolution version of the MASS model has been used to retrieve refractivity profiles in the coastal area of Barcelona, near a weather radar and a radiosonde station. Using the refractivity profiles two different magnitudes were computed: the vertical refractivity profile of the lowest 1000 m layer and a ducting index which describes the existence and intensity of the most super-refractive layer contained in the lowest 3-km layer. A comparison between model forecasts and radiosonde diagnostics during a six-month period showed that the model tended to underestimate the degree of super-refraction, with a bias of 4 km−1 and RMSE of 11 km−1 in the 1-km vertical refractivity gradient. Further analysis of the data showed that a combination of previous observations and forecasts allowed to produce modified forecasts improving the original direct model output, decreasing substantially the bias, reducing the RMSE by 20% and improving the skill by 40%, beating also radiosonde observations persistence.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