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基于平面波照明的偏移成像补偿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受地下复杂构造和地震数据采集系统的影响,地震波对地下目标的照明出现不均匀,在地震数据的偏移成像中出现成像阴影.根据地震数据最小二乘偏移/反演理论,和把地震波场照明结果作为最小二乘偏移/反演中的Hessian矩阵的近似对偏移成像进行补偿的原理,提出一种应用平面波照明结果对平面波偏移成像结果进行补偿以消除偏移成像阴影的方法.这种基于平面波照明的偏移成像补偿方法相对于局部角度域的照明偏移成像补偿方法具有计算效率上的优势.  相似文献   

2.
地震照明分析是地震数据采集和实际资料处理解释中的一种辅助手段,指在给定地下地质构造时,采用数值模拟的方法模拟出地震波在地下介质中的能量分布形态.自由表面相关多次波是海上地震数据中重要的波场信息,传统地震数据处理方法一直都将其视为干扰信息而进行去除,错失了很多有意义的构造信息.本文采用基于时间域有限差分法的双程波动方程进行波场数值模拟,将多次波能量考虑到波场照明中,通过单一透镜盐体模型试算表明,与传统一次波照明相比,多次波照明方法的波场信息更丰富、盐下构造照明更清晰、照明阴影区域更小.将多次波照明分析应用到Pluto速度模型,对比分析可以看出多次波照明分析方法更能适应复杂地质构造目标.通过多次波照明分析方法,我们能够对复杂地质构造的采集系统进行评价和优化,并预测地震偏移成像的质量.  相似文献   

3.
对地震波偏移成像而言,由于观测采集系统不规则、不完备采样以及地下复杂构造对波场传播的影响,在成像点处通常存在照明不均匀的现象,对偏移成像结果进行照明补偿是提高地质体成像精度的有效方法.本文给出了一种基于逆时偏移实现的高效照明补偿成像方法.在高频近似下,本文首先定义了衡量地下照明均匀程度的雅克比矩阵,并以此为基础给出照明补偿算子.通过波场的边界积分表达式,进一步将照明补偿算子利用外推波场进行表达,避免了照明补偿算子中高频格林函数的显式计算,以此构造出高效的照明补偿成像算法.合成数据和实际数据的数值实验结果验证了本文提出方法的正确性.  相似文献   

4.
利用偏移进行视反射率估计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视反射率估计是地震数据处理解释中的一项重要内容,通常采用反演的方法得到.本文以地震偏移和地震线性反演理论相结合为基础,并利用保幅单程波传播算子和保幅波动方程叠前偏移算法以及成像空间中的角度域波动方程偏移成像和照明补偿等方法技术,提出了一种利用单程波波动方程偏移进行地下反射面视反射率估计方法,并进行了理论模型的数值试验.这种估计方法得到的视反射率估计是一种近法向入射的小角度反射率.  相似文献   

5.
受地下复杂构造、地震数据采集系统设计不规则以及地层倾角的影响,地震波在传播过程中对地下目标体的照明强度出现不均匀性,进而难以有效地获取地下目标体的反射信息,导致偏移成像结果在这些目标体周围出现成像阴影.本文从照明分析算子入手,讨论当前我们能够解决的实际问题以及遇到的瓶颈,并分析射线照明、双程波照明、单程波照明、平面波控制方向照明以及多次波照明的分析方法的研究进展等.  相似文献   

6.
巴布亚褶皱带是巴布亚盆地的主要油气聚集带,已累计发现40亿桶油当量,但其勘探程度依旧很低.该构造带地表大部分区域为灰岩所覆盖,地形起伏剧烈,地下构造复杂,逆掩推覆构造广泛发育,地震资料采集处理效果很差.为此,在构建逼近巴布亚褶皱带实际复杂地表复杂构造模型的基础上,进行基于波动方程的波场地震正演模拟和地震照明模拟,分析褶皱带复杂地震资料采集和处理的影响因素.结果表明,波场正演模拟方法能够很好地适应复杂地表和复杂构造模型,模拟结果与实际地震资料具有很好的一致性,地面不同位置激发得到的单炮记录和地震照明分布具有很大的差异,探讨了影响复杂构造成像的主要因素.针对工区实际地下目标,提出了地震采集观测系统优化设计和后续处理建议,为复杂地表复杂构造区地震资料采集处理提供了借鉴和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7.
起伏的地表条件限制了采集孔径范围并造成深层地震照明不足,为改善该类地区的成像质量,本文提出了一种起伏地表条件下的照明补偿方法.首先,基于小波束波场延拓算子和逐步累加的外推方法在波场延拓过程中解决起伏地表面的影响,并引入空间滤波函数压制虚拟层内的偏移噪音;其次,利用局部指数标架对上、下行波场分解,得到局部角度域成像和照明补偿因子.再次,利用计算出的成像值和照明补偿因子,在局部倾角域完成照明补偿.SEG起伏地表模型测试证明了本方法的有效性,深层构造照明度明显加强,不同角度成像振幅更加均衡,该技术为提高起伏地表地区的成像品质提供了新的手段.  相似文献   

8.
稀疏采样下陡角度构造的波动方程深度偏移成像   总被引:12,自引:1,他引:11       下载免费PDF全文
针对稀疏采样,特别是crossline方向稀疏采样的三维地震数据,提出了一个基于波动方程方法的陡角度构造深度偏移成像方法.文中针对一类混合域(空间和波数)的波动方程偏移方法展开研究.通过建立反假频的单程波算子和通过(形式上)填充空道重建理想采样的地震数据,有效地实现了陡倾角地层的准确成像.这一算法策略解决了波动方程偏移方法在实际应用中的一个关键问题,从而更好地发挥了波动方程偏移方法在复杂构造成像上的优势.二维理论数据(Marmousi模型)和三维实际地震资料成像结果表明本文方法是有效的.这一方法对现行的三维地震数据处理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9.
基于相位编码的Fourier变换波动方程三维地震照明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复杂构造勘探是当前地震勘探的主要目标,提高深层信噪比和分辨率十分重要.地震照明分析是研究地震波能量在复杂构造中传播的有效手段,可指导观测系统设计进而提高野外数据采集和最终成像质量.本文发展了基于三维单程波动方程的地震照明方法,采用相位编码合成平面波源,一阶分离变量Fourier算子进行波场传播.阐述了照明和深度偏移之间...  相似文献   

10.
本文从单程波方程出发,推导出角度域叠前时间偏移成像幅值计算方法.文章首先在时间域实现了速度梯度引起的幅值透射损失补偿算法;借鉴波动方程偏移的反褶积成像条件,对地震波能量随传播距离的几何扩散进行部分补偿;针对观测系统中炮点覆盖引起的角度域非均匀照明提出了相应的振幅补偿方法.三维水平层状理论模型成像结果表明获得的角道集具有较好的AVA特性.  相似文献   

11.
基于单程波方程的角度域照明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下载免费PDF全文
试图运用波场动力学途径,旨在增强观测系统分析评估,本文提出基于单程波方程的角度域照明分析方法.本文方法不仅可用于观测系统设计,对叠前成像资料的考量、叠前振幅补偿和AVA(Amplitude Versus Angle,振幅随角度变化)反演也必具重要的意义.文中通过目的层邻域单个绕射点的正、反传波场分析,给出地下目标的水平和倾斜界面随角度变化的成像照明强度.单程波方法可用于模拟地震波在复杂速度构造下的传播,并得到较准确的幅值和多次到达的波场,用以对绕射点正、反传分析时可在照明分析中简明地利用幅值信息和多次到达的波场.本文方法可显现复杂盖层下目标的照明情况.本文中也对照明能量随传播距离的几何扩散进行补偿,突显了角度域的照明均匀度和范围,从而使得所分析的结果可直接应用于AVA的分析及补偿.针对照明分析的特点,文中建议可用一种快速的单程波波场延拓策略——频率速度相关变步长波场深度延拓.数值实验结果表明了本文方法是可行且有效的.  相似文献   

12.
在复杂构造地区进行照明度分析,对观测系统的优化设计有着重要意义.人们对如何进行正演照明做了大量的研究工作,但是如何利用照明结果进行观测系统的优化设计并没有一个统一的标准.为了使照明度分析有一定的规范,通过文字和图形定义了炮点入射照明、检波点接收照明、共反射点面元入射照明、共反射点面元成像照明和炮点-共反射点面元-检波点...  相似文献   

13.
高斯束逆时偏移结合了射线类偏移的高计算效率和波动方程逆时偏移的高精度,能很好地处理焦散点、大倾角成像问题,并且具有面向目标成像的能力.多分量地震资料的偏移技术可以对地下复杂构造进行更准确的成像,由于实际地下介质具有黏滞性,研究黏弹性叠前逆时偏移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本文采用高斯束逆时偏移方法对多分量地震数据进行吸收衰减补偿,首先分别给出纵波和转换波共炮域高斯束叠前逆时偏移方法原理,在此基础上推导补偿吸收衰减的表达式,校正Q引起的振幅衰减和相位畸变,实现基于吸收衰减补偿的多分量高斯束叠前逆时偏移.数值模型的测试结果显示,在考虑地下介质的黏滞性时,本文方法具有更高的成像分辨率.  相似文献   

14.
王维红  张伟  石颖  柯璇 《地球物理学报》2017,60(7):2813-2824
尽管叠前逆时偏移成像精度高,但仅针对单一纵波的成像也可能形成地下介质成像盲区,由于基于弹性波方程的逆时偏移成像可形成多波模式的成像数据,因此弹性波逆时偏移成像可提供更为丰富的地下构造信息.本文依据各向同性介质的一阶速度-应力方程组构建震源和检波点矢量波场,再利用Helmholtz分解提取纯纵波和纯横波波场,使用震源归一化的互相关成像条件获得纯波成像,避免了直接使用坐标分量成像而引起的纵横波串扰问题.针对转换波成像的极性反转问题,文中提出一种共炮域极性校正方法.为有效节约存储成本,也提出一种适用于弹性波逆时偏移的震源波场逆时重建方法,在震源波场正传过程中,仅保存PML边界内若干层的速度分量波场,进而逆时重建出所有分量的震源波场.本文分别对地堑模型和Marmousi2模型进行了弹性波逆时偏移成像测试,结果表明:所提出的共炮域极性校正方法正确有效,基于波场分离的弹性波逆时偏移成像的纯波数据能够对复杂地下构造准确成像.  相似文献   

15.
Recent advances in survey design have led to conventional common‐midpoint‐based analysis being replaced by subsurface‐based seismic acquisition analysis, with emphasis on advanced techniques of illumination analysis. Among them is the so‐called focal beam method, which is a wave‐equation‐based seismic illumination analysis method. The objective of the focal beam method is to provide a quantitative insight into the combined influence of acquisition geometry, overburden structure, and migration operators on the resolution and angle‐dependent amplitude fidelity of the image. The method distinguishes between illumination and sensing capability of a particular acquisition geometry by computing the focal source beam and the focal detector beam, respectively. Sensing is related to the detection properties of a detector configuration, whereas illumination is related to the emission properties of a source configuration. The focal source beam analyses the incident wavefield at a specific subsurface grid point from all available sources, whereas the focal detector beam analyses the sensing wavefield reaching at the detector locations from the same subsurface grid point. In the past, this method could only address illumination by primary reflections. In this paper, we will extend the concept of the focal beam method to incorporate the illumination due to the surface and internal multiples. This in fact complies with the trend of including multiples in the imaging process. Multiple reflections can illuminate a target location from other angles compared with primary reflections, resulting in a higher resolution and an improved illumination. We demonstrate how an acquisition‐related footprint can be corrected using both the surface and the internal multiples.  相似文献   

16.
Unequal illumination of the subsurface highly impacts the quality of seismic imaging. Different image points receive different folds of reflection‐angle illumination, which can be caused by irregular acquisition or by wave propagation in complex media. Illumination problems can deteriorate amplitudes in migrated images. To address this problem, we present a method of stacking angle‐domain common‐image gathers, in which we use local similarity with soft thresholding to determine the folds of local illumination. Normalization by local similarity regularizes local illumination of reflection angles for each image point of the subsurface model. This approach compensates for irregular illumination by selective stacking in the image space, regardless of the cause of acquisition or propagation irregularities. Additional migration is not required because the methodology is implemented in the reflection angle domain after migration. We use two synthetic examples to demonstrate that our method can normalize migration amplitudes and effectively suppress migration artefacts.  相似文献   

17.
地震数据的反射波动方程最小二乘偏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基于反射波动方程,本文提出了一种估计地下反射率分布的地震数据最小二乘偏移方法.高频近似下,非齐次的一次反射波动方程的源项是由反射率与入射波场的时间一阶导数相互作用产生的.根据反射波动方程,利用线性最小二乘反演方法由地震反射数据重建出地下产生反射波的反射源,再结合波场正演计算出的地下入射波场,得到地下反射率分布的估计.在地下反射源的线性最小二乘反演重建中,我们采用迭代求解方法,并以地震波的检波器单向地下照明强度作为最小二乘优化问题中Hessian矩阵的近似.  相似文献   

18.
叠前逆时偏移影响因素分析   总被引:11,自引:3,他引:8       下载免费PDF全文
反射地震勘探中的偏移成像技术是获取地下介质构造形态最有效的手段之一.在叠前深度域偏移方法中,目前工业界采用的方法包括基于射线理论的波动方程积分解法和基于波动理论的微分波动方程单程波解法,这两类方法难以处理地震波横向速度变化剧烈的高陡倾角构造成像问题.近年来勘探地震学研究领域发展起来的叠前逆时偏移采用了双程波求解微分波动方程的算法,这种方法具有相位准确、不受介质横向速度变化和高陡倾角构造的影响、成像精度高、可以利用回转波正确成像等优点,从理论上弥补了当前工业界常规地震偏移所面临的成像缺陷.然而,叠前逆时偏移成像方法从理论走向实用尚需解决如下问题:计算速度和数据存储空间的节省、初始速度模型的建立、震源子波的选择、数值模型边界条件的定义和假像的消除等等.对于计算速度和存储量大的问题,随着计算机硬件的快速发展,将会不断得到改善,同时可以采取一些计算技术和存储策略来加以缓解.本文主要针对初始速度模型的建立、震源子波的选择、数值模型边界条件的定义和假像的消除这些因素,利用简单模型进行了分析.对于反射波造成的传播路径上的假像,给出了一种振幅补偿滤波方法.对勘探地球物理学界给出的SEG/EAGE二维盐丘模型、Marmousi模型和本研究设计的崎岖海底模型进行了叠前逆时偏移成像,均取得了较好的成像效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