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2.
泾阳Ms4.8地震磁效应的高阶统计量方法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以陕西关中地区泾阳、乾陵、周至3个地磁台站的地磁场垂直分量(Z)日均值及3个台站地磁场垂直分量变化与1998年1月5日泾阳Ms4.8地震之间关系为基础,探讨利用高阶统计量分析方法提取与地震活动相关的震磁信息。结果表明,在震前3个月,3个台站的三阶矩(三阶累积量)异常变化幅度在10~20,四阶矩异常幅度在120以上,最高达到260,四阶累积量异常幅度在80~105,与加卸载响应比法结果对比发现,高阶统计量方法在突出震前中长期地磁异常方面具有一定的优越性,提出在震磁效应统计分析研究中引入高阶统计量方法的必要性及其在地震预报中的潜力和良好前景。 相似文献
3.
中国科学院地球物理研究所第十研究室一组 《地球物理学报》1977,20(03):169-184
本文扼要叙述了震磁关系研究的现状,阐述了“震磁效应”分析的基本原理,提出了“空间相关”和“现象相关”两种“震磁效应”分析的基本方法。作者应用我国华北地区若干台站资料,以局部地区地磁场空间相关性的分析为基础,重点讨论了“空间相关法”,给出了具体震例分析的初步结果。最后,就有关“震磁效应”分析的几个问题进一步做了简要讨论。 相似文献
4.
同震地壳应力变化能够引起地磁场的变化。文中利用成都地磁台连续观测资料分析了芦山MS7.0地震前后的地磁场变化特征,并根据芦山MS7.0地震的同震破裂模型和岩石磁化强度-应力的线性模型,计算了芦山MS7.0地震同震引起的稳定地磁场变化。分均值分析结果显示成都地磁台观测的同震稳定地磁变化非常微弱,以武汉台和兰州台为参考,同震稳定地磁变化分别为+0.09nT和+0.04nT;秒观测值分析结果显示同震稳定地磁场变化为+0.02nT。压磁效应计算结果显示,断裂带下盘磁场垂直分量以向下变化为主,断裂带上盘磁场垂直分量以向上变化为主,水平分量的变化则比较散乱。当应力响应系数为1×10-3MPa-1、岩石磁化强度为1A/m时,计算得到震中稳定地磁场总强度变化达5nT,而距离震中约15km处为1nT,在距离震中99km的成都地磁台处为+0.007nT。以上结果为同震地磁变化研究提供了新的数据。 相似文献
5.
中国科学院地球物理研究所第十研究室第二组 《地球物理学报》1977,20(01):70-80
地震的感应磁效应包括两部分:(一)三维电磁感应的数值理论;(二)地震感应磁效应的模拟计算。本文是其中的第一部分,从Maxwell方程推得的扩散方程出发,给出了一般三维电磁感应的基本方程、边界条件和求解方法,建立了完整的三维电磁感应的数值理论。计算结果将另文讨论。 相似文献
6.
中国科学院地球物理研究所第十研究室第二组 《地球物理学报》1977,20(1):70-80
地震的感应磁效应包括两部分:(一)三维电磁感应的数值理论;(二)地震感应磁效应的模拟计算。本文是其中的第一部分,从Maxwell方程推得的扩散方程出发,给出了一般三维电磁感应的基本方程、边界条件和求解方法,建立了完整的三维电磁感应的数值理论。计算结果将另文讨论。 相似文献
7.
地磁场的空间相关性及其在地震预报中的应用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中国科学院地球物理研究所第十研究室一组 《地球物理学报》1977,20(3):169-184
本文扼要叙述了震磁关系研究的现状,阐述了“震磁效应”分析的基本原理,提出了“空间相关”和“现象相关”两种“震磁效应”分析的基本方法。作者应用我国华北地区若干台站资料,以局部地区地磁场空间相关性的分析为基础,重点讨论了“空间相关法”,给出了具体震例分析的初步结果。最后,就有关“震磁效应”分析的几个问题进一步做了简要讨论。 相似文献
8.
尽管地震短临预报极其重要,并且经过了人们多年的努力,但它仍是目前未能解决的问题。近年来,与地震相关的电磁现象被认为是解决地震短临预报的有效途径之一。现在已经积累了大量的地震电磁前兆信号的震例,这些信号分布在很宽的频带范围(DC-VHF)内,其中ULF地磁变化是最有希望的地磁前兆之一。通过监测ULF地磁变化,有望实现地震短临预报。本文将阐述从ULF电磁信号中提取震磁异常变化的方法。 相似文献
9.
选取华北部分地区2016—2019年流动地磁矢量资料,分析2018年2月12日永清MW 4.3地震前后岩石圈磁场变化特征。结果表明,地震前岩石圈磁场变化异常特征显著,震后异常消失。在震前岩石圈磁场变化中,磁场的D、I、F、H、Z分量出现不同程度的异常特征,这些震前异常呈现出相同的、相似的变化趋势。在震前随着时间的不断累积,岩石圈磁场变化异常愈加显著,其中震前1.5年期各分量震磁异常显著。与震前相比,震后岩石圈磁场变化特征及趋势发生了较大改变。 相似文献
10.
11.
在简化条件下, 估计了压磁效应的可能量级.由此推知, 在非磁异常区, 地震前后的磁场变化不一定是压磁效应引起的.压磁效应不是震磁关系的唯一机制.按照渗滤电流理论推出的公式表明, 由地下水渗滤作用引起的所谓膨胀磁效应也是很小的.只有渗滤区足够大, 地下水剧烈运动, 才有可能观测到膨胀磁效应. 相似文献
12.
地震震级通常因地震目录的不同而不同,由此所计算的b值也不尽一致.当震级的一致性很差时,b值的误差也很大.基于这一原因,通过假定视震级(目录震级)围绕着真震级的正态分布,利用频率 震级关系式(古登堡 里克特公式)求真震级下的b值.根据这一正态分布,对属于同一真震级的地震次数进行计算,从而获得b值精度大大优于用视震级所计算的相应值.为了显示本方法的优点,我们用通常意义下的计算方法和本文所介绍的方法对中国3个不同构造区域进行计算和比较;另外,考虑到大震震级饱和对计算的影响(掉头现象),我们将数据从M=7.0处分成两部分.结果表明,用本方法计算的结果优于利用视震级所得到的结 相似文献
13.
西格尔(H.O.Seigel)从理论计算得到导电颗粒含量为25%的极化球体有最大异常,因此认为:激发极化法只宜于寻找中等浸染程度的矿体,对于含量很高的矿体或良导致密型矿体,激发极化法是不行的。据称这种“饱和效应”的理论得到野外结果的证实。 本文根据我国激发极化法在良导致密型矿体上大都能获得明显视极化率异常的事实,说明西格尔的“饱和效应”理论与事实不符。本文认为良导致密型极化体不存在“饱和效应”问题,激发极化法对它们的勘探也是有效的。可能由于西格尔把低含量理论公式,不计条件地推导到高含量、甚至良导矿体,因此他的结论是错误的。本文最后讨论了电阻率因素对浸染型球体视极化率强度的影响。 相似文献
14.
西格尔(H.O.Seigel)从理论计算得到导电颗粒含量为25%的极化球体有最大异常,因此认为:激发极化法只宜于寻找中等浸染程度的矿体,对于含量很高的矿体或良导致密型矿体,激发极化法是不行的。据称这种“饱和效应”的理论得到野外结果的证实。 本文根据我国激发极化法在良导致密型矿体上大都能获得明显视极化率异常的事实,说明西格尔的“饱和效应”理论与事实不符。本文认为良导致密型极化体不存在“饱和效应”问题,激发极化法对它们的勘探也是有效的。可能由于西格尔把低含量理论公式,不计条件地推导到高含量、甚至良导矿体,因此他的结论是错误的。本文最后讨论了电阻率因素对浸染型球体视极化率强度的影响。 相似文献
15.
16.
地下核爆炸Lg波的激发机制, 目前尚未十分清楚. 普遍接受的观点是: 伴随层裂源的补偿线性矢量偶极源激发的Rg波的散射形成的S波, 是Lg波的最主要贡献因素. 本文利用频谱比对方法, 结合合成理论地震图方法, 基于东哈萨克斯坦地区速度模型, 分析了东哈萨克斯坦地壳速度模型下的层裂对区域震相Lg波的影响, 并进一步分析了该地区的实际观测资料. 结果表明, 层裂时间函数对Lg波具有扇贝形调制作用; Lg波振幅谱的低谷点源自于补偿线性矢量偶极(CLVD)源激发的Rg波. 这一结果也表明, 东哈萨克斯坦速度模型下的Lg波受层裂的调制作用, 与内华达试验区的Lg波是一样的, 进一步支持了Patton和Taylor的观点, 对于进一步理解及更好地利用Lg波具有重要理论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7.
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