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压磁效应不一定是震磁关系的唯一可能机制.本文认为,从我国邢台地震区地震与地磁变化观测的事实出发,用压磁效应很难解释震磁之间的关系.因此就提出震源区由于岩石介质的微破裂、膨胀的液体扩散引起地磁场变化的设想,并称此种设想为“‘膨胀’磁效应”. 在简化了的假定条件下,初步计算表明,用此假设讨论地震区地磁场变化的空间分布与实际观测的结果较为符合.有一些检验震例.  相似文献   

2.
泾阳Ms4.8地震磁效应的高阶统计量方法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杨涛  刘庆生  付媛媛  李西京 《地震》2005,25(1):97-102
以陕西关中地区泾阳、乾陵、周至3个地磁台站的地磁场垂直分量(Z)日均值及3个台站地磁场垂直分量变化与1998年1月5日泾阳Ms4.8地震之间关系为基础,探讨利用高阶统计量分析方法提取与地震活动相关的震磁信息。结果表明,在震前3个月,3个台站的三阶矩(三阶累积量)异常变化幅度在10~20,四阶矩异常幅度在120以上,最高达到260,四阶累积量异常幅度在80~105,与加卸载响应比法结果对比发现,高阶统计量方法在突出震前中长期地磁异常方面具有一定的优越性,提出在震磁效应统计分析研究中引入高阶统计量方法的必要性及其在地震预报中的潜力和良好前景。  相似文献   

3.
本文扼要叙述了震磁关系研究的现状,阐述了“震磁效应”分析的基本原理,提出了“空间相关”和“现象相关”两种“震磁效应”分析的基本方法。作者应用我国华北地区若干台站资料,以局部地区地磁场空间相关性的分析为基础,重点讨论了“空间相关法”,给出了具体震例分析的初步结果。最后,就有关“震磁效应”分析的几个问题进一步做了简要讨论。  相似文献   

4.
宋成科  张海洋 《地震地质》2020,(6):1301-1315
同震地壳应力变化能够引起地磁场的变化。文中利用成都地磁台连续观测资料分析了芦山MS7.0地震前后的地磁场变化特征,并根据芦山MS7.0地震的同震破裂模型和岩石磁化强度-应力的线性模型,计算了芦山MS7.0地震同震引起的稳定地磁场变化。分均值分析结果显示成都地磁台观测的同震稳定地磁变化非常微弱,以武汉台和兰州台为参考,同震稳定地磁变化分别为+0.09nT和+0.04nT;秒观测值分析结果显示同震稳定地磁场变化为+0.02nT。压磁效应计算结果显示,断裂带下盘磁场垂直分量以向下变化为主,断裂带上盘磁场垂直分量以向上变化为主,水平分量的变化则比较散乱。当应力响应系数为1×10-3MPa-1、岩石磁化强度为1A/m时,计算得到震中稳定地磁场总强度变化达5nT,而距离震中约15km处为1nT,在距离震中99km的成都地磁台处为+0.007nT。以上结果为同震地磁变化研究提供了新的数据。  相似文献   

5.
地震的感应磁效应包括两部分:(一)三维电磁感应的数值理论;(二)地震感应磁效应的模拟计算。本文是其中的第一部分,从Maxwell方程推得的扩散方程出发,给出了一般三维电磁感应的基本方程、边界条件和求解方法,建立了完整的三维电磁感应的数值理论。计算结果将另文讨论。  相似文献   

6.
地震的感应磁效应包括两部分:(一)三维电磁感应的数值理论;(二)地震感应磁效应的模拟计算。本文是其中的第一部分,从Maxwell方程推得的扩散方程出发,给出了一般三维电磁感应的基本方程、边界条件和求解方法,建立了完整的三维电磁感应的数值理论。计算结果将另文讨论。  相似文献   

7.
地磁场的空间相关性及其在地震预报中的应用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本文扼要叙述了震磁关系研究的现状,阐述了“震磁效应”分析的基本原理,提出了“空间相关”和“现象相关”两种“震磁效应”分析的基本方法。作者应用我国华北地区若干台站资料,以局部地区地磁场空间相关性的分析为基础,重点讨论了“空间相关法”,给出了具体震例分析的初步结果。最后,就有关“震磁效应”分析的几个问题进一步做了简要讨论。  相似文献   

8.
尽管地震短临预报极其重要,并且经过了人们多年的努力,但它仍是目前未能解决的问题。近年来,与地震相关的电磁现象被认为是解决地震短临预报的有效途径之一。现在已经积累了大量的地震电磁前兆信号的震例,这些信号分布在很宽的频带范围(DC-VHF)内,其中ULF地磁变化是最有希望的地磁前兆之一。通过监测ULF地磁变化,有望实现地震短临预报。本文将阐述从ULF电磁信号中提取震磁异常变化的方法。  相似文献   

9.
选取华北部分地区2016—2019年流动地磁矢量资料,分析2018年2月12日永清MW 4.3地震前后岩石圈磁场变化特征。结果表明,地震前岩石圈磁场变化异常特征显著,震后异常消失。在震前岩石圈磁场变化中,磁场的D、I、F、H、Z分量出现不同程度的异常特征,这些震前异常呈现出相同的、相似的变化趋势。在震前随着时间的不断累积,岩石圈磁场变化异常愈加显著,其中震前1.5年期各分量震磁异常显著。与震前相比,震后岩石圈磁场变化特征及趋势发生了较大改变。  相似文献   

10.
本文指出B.K.Bhattacharyya和K.C.Chan在文献[1]中基本公式(9)的错误,从而“μ是磁化强度分布沿总磁场的方向u的空间梯度”也是错误的。  相似文献   

11.
关于压磁效应和膨胀磁效应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下载免费PDF全文
徐世浙 《地震学报》1979,1(1):76-81
在简化条件下, 估计了压磁效应的可能量级.由此推知, 在非磁异常区, 地震前后的磁场变化不一定是压磁效应引起的.压磁效应不是震磁关系的唯一机制.按照渗滤电流理论推出的公式表明, 由地下水渗滤作用引起的所谓膨胀磁效应也是很小的.只有渗滤区足够大, 地下水剧烈运动, 才有可能观测到膨胀磁效应.  相似文献   

12.
地震震级误差对bem>值的影响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下载免费PDF全文
秦长源 《地震学报》2000,22(4):337-344
地震震级通常因地震目录的不同而不同,由此所计算的b值也不尽一致.当震级的一致性很差时,b值的误差也很大.基于这一原因,通过假定视震级(目录震级)围绕着真震级的正态分布,利用频率 震级关系式(古登堡 里克特公式)求真震级下的b值.根据这一正态分布,对属于同一真震级的地震次数进行计算,从而获得b值精度大大优于用视震级所计算的相应值.为了显示本方法的优点,我们用通常意义下的计算方法和本文所介绍的方法对中国3个不同构造区域进行计算和比较;另外,考虑到大震震级饱和对计算的影响(掉头现象),我们将数据从M=7.0处分成两部分.结果表明,用本方法计算的结果优于利用视震级所得到的结   相似文献   

13.
西格尔(H.O.Seigel)从理论计算得到导电颗粒含量为25%的极化球体有最大异常,因此认为:激发极化法只宜于寻找中等浸染程度的矿体,对于含量很高的矿体或良导致密型矿体,激发极化法是不行的。据称这种“饱和效应”的理论得到野外结果的证实。 本文根据我国激发极化法在良导致密型矿体上大都能获得明显视极化率异常的事实,说明西格尔的“饱和效应”理论与事实不符。本文认为良导致密型极化体不存在“饱和效应”问题,激发极化法对它们的勘探也是有效的。可能由于西格尔把低含量理论公式,不计条件地推导到高含量、甚至良导矿体,因此他的结论是错误的。本文最后讨论了电阻率因素对浸染型球体视极化率强度的影响。  相似文献   

14.
王庆乙 《地球物理学报》1977,20(02):150-156
西格尔(H.O.Seigel)从理论计算得到导电颗粒含量为25%的极化球体有最大异常,因此认为:激发极化法只宜于寻找中等浸染程度的矿体,对于含量很高的矿体或良导致密型矿体,激发极化法是不行的。据称这种“饱和效应”的理论得到野外结果的证实。 本文根据我国激发极化法在良导致密型矿体上大都能获得明显视极化率异常的事实,说明西格尔的“饱和效应”理论与事实不符。本文认为良导致密型极化体不存在“饱和效应”问题,激发极化法对它们的勘探也是有效的。可能由于西格尔把低含量理论公式,不计条件地推导到高含量、甚至良导矿体,因此他的结论是错误的。本文最后讨论了电阻率因素对浸染型球体视极化率强度的影响。  相似文献   

15.
吴章珠  张专 《华南地震》1994,14(2):57-60
研究了爆破振动强度与爆破药量、距离和工程地质条件等因素的关系。并就爆破对建筑物的破坏作用进行了分析。编写的计算程序可供爆破安全设计使用。  相似文献   

16.
层裂对区域震相Lg波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下载免费PDF全文
地下核爆炸Lg波的激发机制, 目前尚未十分清楚. 普遍接受的观点是: 伴随层裂源的补偿线性矢量偶极源激发的Rg波的散射形成的S波, 是Lg波的最主要贡献因素. 本文利用频谱比对方法, 结合合成理论地震图方法, 基于东哈萨克斯坦地区速度模型, 分析了东哈萨克斯坦地壳速度模型下的层裂对区域震相Lg波的影响, 并进一步分析了该地区的实际观测资料. 结果表明, 层裂时间函数对Lg波具有扇贝形调制作用; Lg波振幅谱的低谷点源自于补偿线性矢量偶极(CLVD)源激发的Rg波. 这一结果也表明, 东哈萨克斯坦速度模型下的Lg波受层裂的调制作用, 与内华达试验区的Lg波是一样的, 进一步支持了Patton和Taylor的观点, 对于进一步理解及更好地利用Lg波具有重要理论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7.
地震活动的月相效应   总被引:9,自引:4,他引:9  
丁鉴海  黄雪香 《地震》1994,(4):7-13
本文利用中国大陆1910年以来6.0级以上和首都圈地区1966以来1.0级以上大量地震资料,对地震活动的月相效应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发生在各个月相上的地震频次明显受月相的调制和制约,并且有一定的规律性,月相效应的最大幅度可影响地震活动平均频次的25%以上,证明了地震活动的月相效应明显存在,其影响不可忽略。结果还表明,月相效应的基本特征是具有半月和全月周期性,此外,对首都圈地区地震活动以及唐山,邢  相似文献   

18.
电离层赤道异常对返回散射电离图的影响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下载免费PDF全文
本文给出了太阳黑子高年冬季跨电离层赤道异常区传播试验的高频返回散射电离图.经过分类研究,指出了有一类双回波区组合型P ′(f)返回散射电离图是一种新的形态.通过射线追踪合成技术分析,表明了这类型实验返回散射电离图是沿探测路径存在双峰电子浓度分布的反映,时序电离图的变化特征显示了赤道异常区的电子浓度变化规律,因而证明了高频返回散射技术在研究赤道异常区电离层峰运动的可能性及其潜力.  相似文献   

19.
本文论述了海潮对重力固体潮观测的影响,把整个褶积计算分为近洋区及远洋区两部分,其中近洋区采用格林函数进行数值积分的方法,远洋区则利用全球海潮潮高的球函数展开式。着重讨论了远洋区的实施方案,导出了必要的工作公式,并就加速远洋区级数收敛问题作了探讨。利用导得的公式,计算了M2海洋潮波对中国境内重力观测的影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