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本文采用 1 987年 1 2月 - 1 988年 3月南极长城湾浅海区底栖生物的三航次 1 9个定量采泥站和 4个拖网站的调查资料。根据环境特征、种类组成的多样性和种间个体分配的均匀度 ,采用了聚类方法将调查区分为三个底栖生物群落分布区。并对各群落的结构作进一步分析 ,分为高多样性、中多样性和低多样性三种结构类型。并研究了群落结构与环境因素的关系 ,指出底栖生物的群落结构与底质类型和沉积物稳定性的关系最为密切 ;在深度梯度度不大的海区 ,底栖生物群落结构与深度梯度没有明显关系。  相似文献   

2.
于2015年12月19~20日和2016年12月10~25日,在江西省鄱阳湖、赣江、饶河、抚河、信江、修河水系流域范围,进行了两年越冬中华秋沙鸭(Mergus squamatus)种群专项调查。研究结果发现,江西省中华秋沙鸭越冬种群数量波动较大,2015年12月19~20日记录了90只中华秋沙鸭,2016年12月10~25日记录了178只中华秋沙鸭;记录的中华秋沙鸭集群类型包括混合群、雄性群、雌性群、雄性孤鸭和雌性孤鸭,其中,混合群是中华秋沙鸭主要的集群方式;2~8只群的数量占总群数的57.50%,表明中华秋沙鸭主要是以小群生活。中华秋沙鸭越冬个体在分布上表现出一定的年际变化,分布区较以前有所扩大,在以往未发现有中华秋沙鸭的赣江水系,在两次调查中都有记录,且数量可观。采沙、捕鱼、养鸭、修建道路等人类活动仍是导致中华秋沙鸭越冬生境质量下降的主要原因。为了更好地保护中华秋沙鸭越冬种群和栖息地环境,亟待开展五河水系生态环境保护,尤其是减少人类活动对河流生境的污染,降低人类活动干扰程度,建立保护小区,加强保护宣传。  相似文献   

3.
本文据 1 987年 1 2月 - 1 988年 3月对南极长城湾底栖生物的三航次 1 9个定量采泥站和4个拖网站的调查资料 ,研究了该湾底栖生物数量的组成、分布特点和变化。指出该湾底栖生物资源量特别大 ,有 2个大范围的高数量区和 2 - 3个小范围的低数量区。沉积物不稳定是造成低数量区的原因。暖季是各种底栖生物生殖期 ,数量月变动明显。  相似文献   

4.
以西藏地区370个灌木林标准地调查数据为基础,计算了包括负二项式K值、方差/均值比率t值、丛生指标、平均拥挤指数、聚块性指标、扩散指标、格林指数和Cassic指标,定量测度了各标准地内种群的分布格局类型及集聚强度,分析了西藏灌木种群分布格局随海拔和坡度的变化特征。研究结果表明,1.西藏优势灌木种群分布格局包括集群分布和随机分布两种,其中,随机分布占60%;2.随着海拔及坡度的增加,西藏灌木种群均呈现由集群分布向随机分布变化的趋势,且大部分地区的灌木种群呈随机分布。  相似文献   

5.
为揭示阿拉善高原红砂(Reaumuria songarica)种群扩散、生长特征和空间分布规律,采用大小结构分析法和Ripley's K函数对湿润梯度下的红砂种群结构、空间分布格局及各龄级间空间关联性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红砂种群结构以稳定型为主,其次是衰退型,幼龄植株极少,种群更新受限;随气候湿润度的降低,红砂种群及各龄级空间分布格局由多样化向单一形式转变,即聚集分布向随机分布或均匀分布类型变为主要呈随机分布类型,在较湿润地区,各龄级间的空间关联性相对复杂,总体上随尺度的增大表现正关联→无关联→负关联,在较干旱地区,大体上表现为无关联。红砂是阿拉善高原的主要建群种,在生态恢复的过程中应遵循自然生长和分布规律,通过最优化的人工抚育和保护提高植株成活率和繁殖率,充分发挥红砂种群防风固沙的能力。  相似文献   

6.
水獭是河湖生态系统的顶级捕食者,也是生态系统健康的重要指示种。开展水獭种群分布、数量和活动节律等方面的监测和研究,对水獭及其生存的生态系统保护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2019年6—11月,利用红外触发相机在九寨沟保护区的树正沟对水獭种群进行了监测。4个点相机累计782个工作日,动物有效探测次数为452次,其中水獭有效探测次数为41次,相对多度指数为52.43。水獭拍摄时间间隔为0.06—65 d,平均为12.07 d。九寨沟水獭主要以单只活动为主(占81.5%),2只同时活动的现象有8次(占19.5%),且均在秋季。九寨沟水獭为典型的夜行性动物,日活动节律属于双峰型。水獭日活动强度在夏、秋季没有显著差异。  相似文献   

7.
芮旸  杨坤  李宜峰  林静怡  金淘 《地理研究》2022,41(8):2203-2220
特色保护类村庄是乡村振兴的基本类型和文化传承的重要载体之一。基于种群生态学视角,将全部国家级特色保护类村庄视为共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基因库的特殊种群,描摹种群时空动态特征,分析种内个体关系特征;引入三维魔方图方法,借鉴动植物生活史对策和协同进化论,确定村庄所属对策者类型,分类设计振兴策略。结果表明:① 就过程特征而言,2003—2020年国家级特色保护类村庄种群数量和结构变化的三阶段特征显著,已发展为总数达8173个、表型有11种的稳定型种群;② 就空间特征而言,该种群始终成簇分布在地理边缘,主要聚集在“胡焕庸线”东南半壁的地势阶梯过渡带和省际交界地区,形成了1个三角形结构;③ 就关系特征而言,该种群内个体按功能性状分为文化多样性保护型与文化旅游业发展型,按集群效应分为弱、强两种类型,按共生关系分为不显著型与显著型,则有8种组合类型;④ 就振兴对策而言,种内个体据其关系特征组合和能量分配方向,分属M-对策者(6386个)、L-对策者(511个)和S-对策者(1276个),相应采用“保护文化基因载体”“提高竞争扩散能力”和“建立互利共生关系”策略。聚焦典型地理种群,从个体表现型深入到基因型是后续研究方向。  相似文献   

8.
干旱区油蒿种群结构和分布格局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对宁夏中卫市沙坡头、甘肃古浪县鸣沙咀和民勤县扎子沟这3个干旱区天然油蒿分布区的油蒿种群结构和空间分布格局进行了研究,其中根据大小结构图和存活曲线分析油蒿种群动态,用平均拥挤度m*、丛生指数(I)、聚块性指标(m*/m)、Cassie指标(CA)、扩散系数C、负二项分布中的K指标来判断格局类型并且根据双项轨迹方差法来分析格局规模。结果表明,沙坡头和扎子沟油蒿种群处于稳定阶段,鸣沙咀固定沙地和半固定沙地的油蒿种群处于增长阶段;各油蒿种群的分布格局类型为聚集分布,但是各样地聚集度大小存在着差异,具体表现为:鸣沙咀半固定沙地鸣沙咀固定沙地沙坡头样地扎子沟样地;对各样地种群格局规模的分析表明格局规模存在差异。  相似文献   

9.
以民勤绿洲边缘丘间低地和固定沙丘(退化梭梭固沙林)两种生境下红砂种群为研究对象,采取空间替代时间和O-ring空间点格局方法研究了红砂种群的结构特征、空间分布以及空间关联性,结果表明:(1)红砂种群在丘间低地生境下,主要集中在龄级1;在固定沙丘生境下,主要集中在龄级3,表明种群的更新受到很大的限制。(2)两种生境下红砂种群的空间格局分布和不同龄级间空间关联性差异很大。丘间低地的红砂种群及龄级1和2在小尺度范围内呈聚集分布,之后随着尺度的增加趋于均匀分布(龄级1和红砂整个种群)或随机分布(龄级2),而龄级3在整个研究尺度范围内为随机分布;固定沙丘生境下的红砂植株只有龄级2和整个种群在小尺度内为聚集分布,其余均为随机分布。(3)在丘间低地生境下,龄级1和龄级2、3在小尺度上显著负相关,其余各龄级在0~5 m尺度上基本无关联;固定沙丘生境下,各个龄级之间均为无关联。这种差异与生境的异质性(地下水位、结皮的类型和盖度等)以及群落结构等有关。该研究对于民勤绿洲边缘红砂种群的保护和利用以及退化梭梭固沙林的人工修复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0.
通过生态退化区不同植被恢复类型对土壤微生物种群数量和分布的影响研究,揭示植被恢复过程中土壤微生物种群的变化.结果表明,沙米荒地、白沙蒿、柠条、沙冬青、人工乔木林+樟子松土壤微生物种群数量和分布明显不同,土壤细菌、真菌、放线菌种群数量差异显著(P<0.05),细菌种群数量最高,其次为放线菌,真菌种群数量最小.通过主成分分析,影响该保护区土壤三大类微生物种群总数量的主要因子是植被、土壤有机质、pH、土壤速效钾、土壤水分含量、土壤全磷和速效磷、土壤放线菌、土层深度、土壤真菌种群数量和土壤全氮含量.  相似文献   

11.
濒危植物四合木的生境适宜性评价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甄江红  玉山  赵明  刘果厚 《中国沙漠》2010,30(5):1075-1084
以TM影像数据为基本信息源,在GIS技术支持下,选取地形、土壤、气候、人类活动指标为评价因子,借助DEM及生境评价模型,对鄂尔多斯特有植物四合木的生境进行了不同层面的适宜性评价。结果表明,地形与气候等自然因素不是四合木生存与发展的限制性因素,而人类活动使四合木的实际生境质量无论在分布上还是数量上均发生了较大变化;与潜在生境相比,已有23.87 km2的实际可生存生境退化为较不适宜生境,说明人类活动可能是导致四合木局部濒危的关键因素。在各生境类型区内,四合木的潜在及实际生境质量均有较大差异。其中,乌家庙、低山、棋盘井种群的生境质量较好,而乌达与千里山种群的生境质量较差。  相似文献   

12.
普里兹湾邻近海域大磷虾的种群结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本文依据 1 989/ 1 990和 1 990 / 1 991南极夏季在普里兹湾邻近海域所获取的拖网样品 ,对大磷虾 (Euphausia superba Dana)的种群结构进行了分析。体长频数分布表明 ,种群中主要包括4个年龄组 ,即 1 + 、2 + 、3 + 、和 4+ 龄。 5 + 和 5龄以上的高龄组所含比重很小 (<3 %)。雌性临产个体 (3 DF)的体长频数分布表明 ,大磷虾的初次性成熟年龄为 3龄。生殖群体也以 3 +龄为主 ,4+龄次之。种群组成存在着明显的地区差异。普里兹湾以北海域是典型的双态分布 ,1 + 龄占有相当大比重 ;测区东西两侧以成体虾为主 ,极少有 1 + 龄虾。种群组成的年际变化也是明显的 ,特别表现在补充群体 (1 + 龄 )的强度上  相似文献   

13.
本文所指的中国东北只包括内蒙南部、辽宁北部和吉林南端。植被区划图中的边界线是本区内典型优势植被群落分布的外缘边界的大体连线。所谓边界上的优势典型植被群落,不包括伴人植物及远远超出本区北界的广布种,如狗尾草(Setaria viridis)、胡枝子(Lespedeza bicolor)、及兴安胡枝子(Lespedezadavurica)等,还有小片的种群及其群落。因为决定其分布北界的是最冷月的绝对最低温度、种间斗争和种性分化。但决定整个植被类型的是大气候和大地形,在边界处大地形是主导的,同一气候区内的小地形决定着小气候。在边界临近处常有插花地,那是先期适应,不作区划依据。  相似文献   

14.
王自磐 《极地研究》2002,14(2):83-92
对南极长城站和中山站两地的贼鸥种群进行包括营巢行为、觅食习性、种群变化、繁殖生态 ,以及贼鸥栖息地的地理和生态环境等的比较研究 ,结果表明两地贼鸥种群存在明显的生态学差异。这种差异不仅反映了贼鸥的生态习性与栖息地自然环境和生态结构的密切相关性 ,更体现了该种海鸟对南极不同生存环境极强的适应能力。人类活动以及贼鸥对人类废弃食物的依赖 ,在一定程度上改变动物食物结构 ,并对贼鸥生态习性乃至种群数量变化均产生一定影响。两地贼鸥种群通过改变觅食对策和调整产卵、孵化时间和延长育雏期等 ,达到对不同地理纬度和气候条件的适应 ,确保物种的延续  相似文献   

15.
了解珍稀濒危物种的种群数量和栖息地特征,是实施物种保护与种群恢复的基础。分别于2017年1月、2018年1月和2019年1月,对石门县中华秋沙鸭(Mergus squamatus)越冬种群数量及其栖息地进行了调查和观测。研究期间,共记录中华秋沙鸭268只,其中,有雄性中华秋沙鸭145只,雌性中华秋沙鸭123只,雌雄比为1∶1.179;2017年1月、2018年1月和2019年1月,分别记录了76只(占当年在湖南省内越冬的中华秋沙鸭种群总数量的42%)、92只(占60%)和100只(占51%)中华秋沙鸭。研究结果表明,在石门县越冬的中华秋沙鸭偏向选择低海拔、水体清澈、石质水底、缓流、水面相对较窄、水较浅和人类活动干扰少的河流作为栖息地,大多数河流沿岸紧临山林地或悬崖峭壁。目前,在石门县,干扰中华秋沙鸭越冬种群和栖息地的人类活动主要为河道采砂、捕鱼、水电站、公路建设和捕鸟等。在石门县越冬的中华秋沙鸭种群数量逐年呈增加趋势,石门县已经成为湖南省该物种越冬种群数量最多的一处重要越冬地。最后,建议加强多部门合作与执法力度,关停河道上的采砂场,禁止非法捕鱼,调节水电站冬季蓄水,营造中华秋沙鸭越冬适宜栖息地景观格局;同时,建议县政府和野生动物保护主管部门提高对越冬中华秋沙鸭的保护意识,加大保护科普宣教工作,持续开展对越冬中华秋沙鸭的科研与监测工作。  相似文献   

16.
大明山云贵山茉莉种群的小尺度空间格局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种群的空间分布类型与空间关联性是空间格局研究的两个主要内容.应用点格局分析方法对广西大明山云贵山茉莉种群在0~10 m尺度上的空间格局及其随尺度的变化规律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1.云贵山茉莉种群在不同尺度(0~10 m)上的空间分布差异不显著,均呈随机分布;2.在0~6.5 m尺度上,云贵山茉莉种群3个龄级均匀分布特征比较明显,而在6.5~10 m尺度上则为随机分布;3.龄级1和龄级2个体在0~10 m尺度上都有显著的正关联;龄级1和龄级3个体在尺度0~2 m上呈正关联,而在2~10 m尺度上无关联;龄级2和龄级3个体在研究尺度上无关联.  相似文献   

17.
于2008年7~8月,在长江口崇明岛西沙湿地潮间带,综合使用管扣法、网捕法和陷阱法,对蜘蛛种群进行了采集和研究.共采集蜘蛛标本584号,共鉴定出蜘蛛33种(其中2种鉴定到属),隶属9科21属.根据蜘蛛的空间生态位及生活类型,把潮间带蜘蛛分为织网型、植物茎秆游猎型和地面游猎型三种,以此分析了蜘蛛在潮间带中的适应特性.蜘蛛种群的种类与数量随高程降低在减少,而种群多样性不受高程影响,多样性最高区域位于植被类型较复杂的区域.不同生活类型蜘蛛在潮间带中表现出不同的适应性,其中植物茎秆游猎型蜘蛛为潮间带蜘蛛的优势种群.  相似文献   

18.
开封市化肥河污灌区土壤重金属(Cu、Zn、Pb、Cd、Ni)含量明显高于对照区,Cd含量超标严重。采用内梅罗指数法将污灌区土壤重金属污染分为轻污染、中污染和重污染3种类型。在此基础上,运用生态分析和统计分析的方法,研究了污灌区不同重金属污染样点的土壤动物个体与种群特征。结果表明:(1)污灌区土壤动物优势种群为线虫和等节跳科,总的个体数量和种群数量春季(分别为3158只和74种)均多于秋季(分别为1963只和57种)。(2)3种不同污染级别土壤中,土壤动物种群数量春季均少于秋季,春季样点间的种群相似性低于秋季。(3)土壤动物水平分布受重金属污染的影响较大,污染土壤与对照土壤中土壤动物数量有显著差异;重金属污染严重的样点,土壤动物的表聚性较低。(4)土壤动物密度-种群指数(DG)秋季大于春季,春秋两季都随重金属综合污染指数的增大而降低。(5)土壤动物对重金属污染的响应表现为个体数量较种群数量明显,水平分布较垂直分布明显,春季较秋季明显。  相似文献   

19.
罗布麻(Apocynum venetum)是中国西北干旱地区的重要优势植物种,为了解其在荒漠生境的传粉生物学特性,对开花物候、花粉活力、柱头可授性、访花者种类、座果率及繁育系统进行观测。结果表明:(1)在荒漠-绿洲过渡带和荒漠边缘种群中,罗布麻的开花高峰期和花粉活力有差异,荒漠-绿洲过渡带种群的持续时间更长。(2)在过渡带种群中,姬蜂(Ichneumonsp.)是最有效的访花昆虫;在荒漠边缘种群中,意大利蜂(Apis mellifera)是主要的访花者。(3)过渡带上罗布麻种群的坐果率高于荒漠边缘。(4)在2个生境下,罗布麻杂交指数均为2,表明其繁育系统以兼性自交为主,异交在繁育系统中只起辅助作用。  相似文献   

20.
罗布麻(Apocynum venetum)是中国西北干旱地区的重要优势植物种,为了解其在荒漠生境的传粉生物学特性,对开花物候、花粉活力、柱头可授性、访花者种类、座果率及繁育系统进行观测。结果表明:(1)在荒漠-绿洲过渡带和荒漠边缘种群中,罗布麻的开花高峰期和花粉活力有差异,荒漠-绿洲过渡带种群的持续时间更长。(2)在过渡带种群中,姬蜂(Ichneumonsp.)是最有效的访花昆虫;在荒漠边缘种群中,意大利蜂(Apis mellifera)是主要的访花者。(3)过渡带上罗布麻种群的坐果率高于荒漠边缘。(4)在2个生境下,罗布麻杂交指数均为2,表明其繁育系统以兼性自交为主,异交在繁育系统中只起辅助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