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50 毫秒
1.
中山站地区在气边界层结构和湍流通量的输送特征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本文根据作者随中国第11次南极考察队(1994-1996年)赴中山站夏考期间,使用TMT(系留式气象塔)观察系统,在中山站,冰盖和海冰等三个点上观测到的气温,湿度,风速,风向和气压等大气要素的廓线资料,利用相似理论为通量-廓线关系,给出这三个观测点上的动量通量,曳力系数和感热通量,在近中性条件下,中山站粗糙度高度为2.9cm冰盖与海冰点二者粗糙度高度差不多,分别为2.8×10^-2cm和3.6×1  相似文献   

2.
南极中山站固体潮观测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郝兴华  许厚泽 《南极研究》1995,7(3):109-112
中国南极中山站位于南极拉斯曼丘陵地区,1991年3月至1993年2月,用Lacoste ET型重力仪,在这个地区进行了为斯的两年的观测,取得了600多天有效资料,经调和分析和流变模型,海潮负荷必正后得到:δol=1.2253±0.0031,Δψol=0.73°±0.14°;δm2=1.0785±0.0045,Δψm2=-3.55°±0.29°从资料分析的精度来看,观测资料是比较好的;但由于海潮负荷  相似文献   

3.
中国南极中山站位于南极拉斯曼丘陵地区(λ=76°22′E,φ=69°22′S),1991年3月至1993年2月,用LacosteET型重力仪,在这个地区进行了为期近两年的观测,取得了600多天的有效资料,经调和分析和流变模型、海潮负荷改正后得到:δo1=1.2253±0.0031,Δφo1=0.73°±0.14°;δm2=1.0785±0.0045,Δφm2=-3.55°±0.29°从资料分析的精度来看,观测资料是比较好的;但由于海潮负荷改正缺少附近海域的资料,会对最终结果造成较大的影响  相似文献   

4.
何剑锋  陈波 《极地研究》1995,7(4):56-67
从1992年4月至12月对东南极中山站近岸当年冰生物量及其环境因子进行了观测。冰底有色层出现在4月下旬和11月下旬,集中于冰底2~3cm,叶绿素a最高含量分别为88.3mg/m3和2810mg/m3,相应的冰藻数量分别为3.5×106和1.21×108个/升。柱总叶绿素a含量的季节性变化极为显著,尤其是以春季的大幅度快速增值为特征,变化范围为1.17~59.7mg/m2,冰藻生物量主要分布在冰底,冬季期间则集中在冰底或冰的中上层。藻类优势种较为单一,秋季优势种为Nitzschialecointei、N.barkleyi和N.cylindrus;春季优势种为Amphiprorakjelmani,Berkeleyarutilans和N.lecointei。中山站近岸冰藻生物量的垂直分布和季节变化以及春季优势种的组成与东南极其它固冰区具有较强的相似性,与亚南极固冰区差异较大。  相似文献   

5.
何剑锋  陈波 《南极研究》1995,7(4):53-64
从1992年4月12月对东南极中山近央求发年冰生物是及其环境因子进行了预测。冰底有色层出现在4月下旬和11月下旬,集中于冰底2-3cm,叶绿素α最高含量分别为88.3mg/m^3和2810mg/,^3,相应的冰藻数量分别为3.5×10^6和1.21×10^8个/升。  相似文献   

6.
西太平洋海-气二氧化碳分压差及其通量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下载免费PDF全文
本文研究了中国第八次南极科学考察青岛至南极航渡中所观测到的大气与海水二氧化碳分压资料,结果表明:7°N以北、0°至2°S、10°S至43°S之间及58°S以南的海域是大气二氧化碳的汇区,其间碳通量平均约为6.1mg/(m2h);7°N至0°、2°S至10°S及43°S至58°S则为大气二氧化碳的源区,其间碳通量约为4.0mg/(m2h)。  相似文献   

7.
东南极拉斯曼丘陵区的冰川作用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拉斯曼丘陵在渐新世已被冰盖覆没,晚渐新世冰盖厚度最大,自中新世开始,冰盖逐渐减薄后退,但该丘陵仍为冰盖占据。更新世冰川作用规模不及第三纪。18kaB.P.该丘陵区覆冰厚度超过170m,冰盖前缘仅厚30m左右。冰盖后退出露其岩约在10.0kaB.P前后,自9.41-6.5kaB.P,冰川以2-3m/a的速率后退,岛屿区人武部出露,自6.5-5.0kaB.P,冰川后退速率砬为1.0-1.5m/a,丘陵  相似文献   

8.
本文测定了三元系RECl3(RE=La,Pr,Sm)-HOAc-H2O(30℃)的平衡态的溶度数据并绘制了相应的溶度图.在三个体系中分别形成LaCl3·7H2O,PrCl3·6H2O,SmCl3·6H2O三种物质.HOAc对LsCl3·7H2O,PrCl3·6H2O,SmCl3·6H2O盐析作用程度的不同,表明了轻稀土元素的“一分组效应”,同时依据HOAc对LaCl3·7H2O,PrCl3·6H2O,SmCl3·6H2O有盐折作用这一结论,提出了一种制备LaCl3·7H2O,PrCl3·6H2O,SmCl3·6H2O的新方法.  相似文献   

9.
本文报道了1991/1992年南极夏季在普里兹湾邻近海域浮游植物调查的研究结果。经鉴定共有浮游植物3门26属78种;其平均细胞丰度为120±174×10^5个/m^3,密集区分布在62°S,78°-103°E,这一海域其细胞丰度在110×10^5-864×1-10^5个/m^3之间。  相似文献   

10.
本文首次报道东南极中山站沿岸潮间带冰融期砂和砾质砂中微小型硅藻的分布、种类组成及各站位间种类组成的相似性。中山站潮间带微小型硅藻主要分布在中山湾B站,1989年1月和1990年2月每克砾砂细胞丰度分别在0.8×103~3651×103个和4.5×103~2618×103个,并具有细胞个体小、丰度大等特点,其优势种为冰川舟形藻Naviculaglaciei。  相似文献   

11.
AtmosphericboundarylayerstructureandtubulentfluxtransferovertheZhongshanStationarea,AntarcticaTX@曲绍厚@高登义@邹捍Atmosphericboundarylay...  相似文献   

12.
南大洋二氧化碳源汇分布及其海-气通量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在 1 999年 1 2月 - 2 0 0 0年 2月“雪龙”号科学考察船往返于中山站和长城站期间 ,进行了大气及海表层 CO2 分压的连续测量。研究结果表明 ,在 80°W- 0°- 80°E之间 ,南大洋基本上是大气 CO2 的汇 ,尤其在 45°W- 3 0°W及 1 0°W- 1 0°E之间 ,是 CO2 的强汇区 ,往返的两次观测结果十分相似。观测发现 ,南大洋 1月份吸收大气 CO2 的能力近两倍于 1 2月份 ,这是由于该海域1月的生产力比 1 2月份高 ,因而反映了初级生产对大气 CO2 吸收的显著影响。利用最新的 K值计算方法表明 ,1月份二氧化碳的入海通量为 3 .98mol/(m2 · a) ,1 2月份的为2 .1 3 mol/(m2 · a) ,综合两个月的值平均 ,南大洋夏季 CO2 的平均通量为 3 .0 6 mol/(m2 · a) ,是南半球夏季一个重要的汇区  相似文献   

13.
A preliminary analysis of some characteristics of the radiation components is made by using the surface radiation data obtained from February 1990 to January 1991 at Zhongshan Station. The result shows that the fluxes of direct radiation and global radiation are strong with higher atmospheric transparency,and the surface can absorb large amount of radiation energy in warm season. The surface loses heat energy in cold season due to the seasonal variations of the surface albedo and shortwave radiation. The variation of net longwave radiation is related to cloud amount and surface air temperature. The property of net radiation is similar to other Antarctic coastal stations but differs greatly from Antarctic inland area.  相似文献   

14.
根据2008年南极中山站的臭氧气球探空观测和塔层自动气象站数据,以及同时期的再分析资料,分析下降风(Katabatic wind)发生时的普里兹湾沿岸和东南极内陆地区的天气形势、中山站的边界层特征、气象要素的日变化规律。并利用对数风速廓线定律模拟中山站下降风,与实测值进行对比。个例研究表明,在晴朗的夜间或多云的白天,内陆地区冰面辐射冷却,导致气温降低,与普里兹湾沿岸地区的温度梯度大。此时内陆地区受高压控制,成为辐散中心,且高压的位置决定普里兹湾东岸和西岸的下降风强度。中山站的下降风出现在边界层低层,地面风速大,风向主要为东、东北东,导致强不稳定层结、气温和位温迅速降低。对数风廓线定律模拟中山站下降风的能力有限。  相似文献   

15.
格罗夫山地区位于中山站和冰穹A之间,是中国进行南极内陆科学综合考察的重点区。我们先后组织过5次格罗夫山地区的考察工作,开展了地质构造、古气候环境、陨石、冰盖运动监测、基础测绘和气象观测等多学科考察研究。2010年中国第26次南极科学考察期间,格罗夫山考察队利用专业探地雷达对格罗夫山东部核心区进行了冰下地形测绘工作。本文利用野外采集的测量数据(GPS/GPR数据),经数据处理后,利用专业的制图软件Corel Draw首次绘制出了格罗夫山核心区两幅冰下地形图,初步揭开了这一区域冰原岛峰冰下的地貌形态,对于今后研究整个格罗夫山地区真实的基岩地貌和可能存在的上新世古冰下沉积盆地具有探索性意义。本文还对哈丁山-萨哈罗夫岭间横截面进行分析,发现这两个冰原岛峰之间的槽谷形态已经发育成熟。  相似文献   

16.
半干旱区沙尘天气近地层湍流通量及起沙研究   总被引:4,自引:3,他引:1  
周悦  牛生杰  邱玉珺 《中国沙漠》2010,30(5):1194-1199
利用2005年春季朱日和气象站20 m气象塔的观测资料,结合同期的PM10质量浓度资料,分析了半干旱地区不同沙尘天气下近地层湍流通量的变化特征以及PM10质量浓度与起沙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动量通量在15:00左右达到极大值;感热通量在白天为正值,中午12:00左右达到峰值,而晚上变为负值,并在凌晨达到谷值;由于3月份下垫面湿度大,导致潜热通量经常全天为正值,并在16:00左右达到峰值;PM10质量浓度与摩擦速度的二次方呈正比,临界起沙风速和临界摩擦速度分别为7 m·s-1和0.7 m·s-1。  相似文献   

17.
1987—1988年夏季长城站地区的热力和动力特征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本文利用1987~1988年夏季我国首次南极长城站边界层气象观测实验资料,运用近地层大气通量的平均廓线理论计算方法,分析了该地区夏季的热状况特征,并与南极内陆的瑞穗站及我国青藏高原等地区的热状况进行了初步比较。在夏季,长城站地面相对于大气而言,仍为热源,地面主要以潜热输送的方式加热大气。夏季长城站的热状况特征与我国青藏高原东部地区进入雨季后的情况相近。  相似文献   

18.
中国极区高空大气物理学观测研究进展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下载免费PDF全文
刘瑞源  杨惠根 《极地研究》2011,23(4):241-258
中国南极长城站、中山站、昆仑站和北极黄河站有着独特的地理位置,非常适合于开展极区高空大气物理学的观测研究.回顾中国极地考察研究近30年历程,综述极区高空大气物理学研究方面取得的主要进展,他们是:在南极中山站和北极黄河站建立了国际先进的极区高空大气物理共轭观测系统,实现了极区空间环境的连续监测;在极区电离层、极光和粒子沉...  相似文献   

19.
南极中山站极光形态的统计特征   总被引:9,自引:4,他引:5       下载免费PDF全文
利用极光全天空摄象机1995年和1997年在南极中山站观测的极光数据,对中山站上空极光的出现情况进行了统计分析。在南极中山站,午后(磁地方时1400~1800MLT)和子夜前后(2200~0300MLT)出现极光的情况比较多,在傍晚(1800~2200MLT)出现极光的情况要少一些;较强的极光主要也出现在午后和子夜附近。冕状极光主要出现在子夜附近和午后的极向侧和天顶,在傍晚出现很少;带状极光主要出现在午后和赤道侧的傍晚与子夜;极光浪涌主要出现在子夜前后;向日极光弧则主要出现在子夜前后,子夜前比子夜后多,极向和天顶比赤道侧多。除向日极光弧外,其它形态的极光在中山站的出现情况与Kp指数相关。中山站进入极光带的时间通常在午后,具体时间也与Kp指数有关  相似文献   

20.
利用中山站1995-2006年的电离层垂测数据统计分析了当地电离层F2层峰值电子浓度(NmF2)对太阳活动变化的依赖性,研究发现在中山站NmF2月中值随修正太阳10.7厘米通量指数F10.7P增大而增大,其饱和或放大趋势不明显。除冬季12-16 UT、20-2 UT与夏季2-11 UT以外的绝大部分时刻,两者具有良好的线性关系。NmF2月中值随F10.7P变化斜率随季节、地方时而变化。在日变化中,NmF2随F10.7P变化斜率极大值出现在磁中午附近,明显大于其他时刻,在夜侧变化斜率整体较小,且在分季和冬季的夜侧以及夏季全天,其斜率随地方时变化不大。在年变化中,日侧斜率最大值出现在两分季,冬季次之,夏季最小;而夜侧斜率在夏半年(10月-3月)整体上要大于冬半年(4月-9月)。结合中山站位于极隙区纬度的特殊地理位置,分析了上述NmF2变化特征的可能原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