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临汾盆地位于山西省中南部,属山西断陷盆地之一,也是强震集中带,历史上曾发生过两次八级强震。本文着重讨论临汾盆地地壳形变特征和近期断裂活动强度及其活动方式,为进一步研究临汾盆地近期地震危险性提供一些依据。1.构造基本特征临汾盆地的范围北以近东西向什林断裂为界,南与北东东向展布的紫金山断裂相接,东  相似文献   

2.
山西断陷带地震活动的新构造背景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鄂尔多斯块体东缘的山西断陷带,是块体周缘形成最晚、地震活动强度最大,频度最高的断陷带.地震活动与控制断陷盆地的主干断裂、盆地的沉降中心、盆地的发育历史、盆地新构造的复杂程度、盆地的北北东走向段等密切相关.盆地间与盆地内的北西向断裂对地震活动也有一定的控制作用.文章还讨论了断陷盆地是一种地震构造类型及晋陕断陷带等问题.  相似文献   

3.
1695年临汾地震震害及有关问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分析了临汾盆地新构造、地表土质和地貌状况等影响震害的因素,从历史地理角度分析了1695年临汾大地震造成地处临汾盆地平原区的临汾、襄汾、洪洞和赵城4县的建筑物的破坏,人口死亡数字及死亡率,地震引起的地质灾害及其场地因素,并讨论了人类活动对震害的影响及城市地震问题。  相似文献   

4.
太原盆地及周边地区双差层析成像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山西断陷带位于鄂尔多斯与华北地块交汇处,是我国著名的历史强震活动带之一,尤其是断陷盆地中部区域,6级以上地震频发.本研究旨在揭示忻定盆地中南部、太原盆地及临汾盆地中北部交汇处的深部结构特征,分析盆地的形成和演化,探讨该区域孕震环境.利用山西地震台网观测数据以及固定地震台站融合流动台站得到的地震数据,共7455个地震事件,采用双差层析成像方法,反演得到了太原盆地及周边地区的三维P波速度结构及精定位结果.层析成像结果显示,忻定盆地、太原盆地的中上地壳为明显的低速异常,被高速的石岭关隆起隔开,深部结构特征相对简单.太原盆地、临汾盆地及灵石隆起之间的深部结构特征较为复杂,反映了两个盆地演化过程的复杂性.穿过忻定盆地的速度剖面显示,在中地壳存在明显的低速异常体,且大部分地震都发生在该低速体上方;穿过太原盆地北部的剖面显示,该区域在20~25 km深度范围内有较密集的地震分布,并勾画出交城断裂呈犁形的断层特征;穿过太原盆地中部的剖面显示,太原盆地自西向东沉积层逐渐减薄;穿过临汾盆地的剖面揭示,汾东断裂在浅部倾角较陡,随深度增加倾角逐渐变小,倾向向东.  相似文献   

5.
利用模拟地震观测资料,对临汾盆地、太原盆地、大同盆地小地震活动时间序列,运用A(b)-N法得到的地震活动参数曲线与地震的对应关系作对比研究,得到地震预测的可信度,发现A(b)-N法对不同盆地的地震活动作出的预测不尽相同,进一步明确了A(b)-N法的应用范围.对今后山西断陷带地震活动的研究提供了一定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6.
山西断陷带地热特征与地震活动性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山西断陷带是我国著名的地震活动带之一,其地震活动频繁,强度大,震源浅,破坏性严重。山西断陷带地热场特征:各断陷盆地内部大地热流值或地温梯度值都比较高,吕梁山隆起区和太岳山丘陵区则比较低。提出清徐、临汾、蒲县、柳林四个地区的地壳、上地幔热结构,分别计算沉积岩层、花岗岩质层和玄武岩质层底部的温度和热流值。采用逐步逼近法计算浮山—临汾—蒲县剖面二维岩石圈地温结构。并用断陷盆地内的临汾、吕梁山隆起区的柳林、太岳山隆起区的沁源地区的大地热流值推导其岩石圈厚度和底部温度。地热异常影响着地震的孕育和发生,重点探讨了地球内热与地震孕育和发生的内在联系。  相似文献   

7.
在进行山西省1/50万卫片地质解译工作中,发现纵贯汾渭断陷盆地的中段,有一条明显的线性构造影象,它切过了晋中、临汾和运城盆地。由于其走向与汾河在上兰村以下河段的流向基本一致。故称之为“汾河新构造断裂带”。地震勘探资料证实了汾河断裂带的存在及其新构造活动性。山西地震带的震中沿汾河一线分布表明汾河新构造断裂带对山西地震的分布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相似文献   

8.
1303年9月27日的山西洪洞8级地震发生于山西断陷盆地带中的临汾盆地,这是我国自有地震历史记载以来的第一次8级地震,也是一个在活动陆内盆地中发生的大地震. 2003年9月17~18日在山西太原市召开了1303年山西洪洞8级地震700周年暨陆内盆地与强震活动研讨会. 会上交流的论文讨论了我国不同地区发育的不同性质的陆内活动盆地,包括拉张构造区的地堑、半地堑张性盆地,挤压构造区的压陷盆地和前陆盆地及走滑构造带内的拉分盆地与强震活动的关系. 本文对这些问题作了简要的总结,本期刊登的论文是由部分会议论文组成的专辑.   相似文献   

9.
本文研究了鄂尔多斯周缘断陷带各断陷盆地新生代以来的垂直差异运动特征、断陷盆地中构造单元的划分及其与历史强震活动的关系,给出了断陷盆地内发生最大震级的地震与活动断层的几何尺度、第四系与新生界厚度的比值的关系,并讨论了这种关系的物理意义和理论依据。在此基础上提出了估计断陷盆地内未来发生最大震级地震的定量依据。  相似文献   

10.
武烈  田勇 《山西地震》1993,(4):37-42
分段研究了山西地震带的地震破裂特征,表明:各个断陷盆地地震破裂随时间的非平稳过程特征与盆地的构造运动性质有关;在一个断陷盆地内,在地震破裂系统中强震的破裂起主导作用.这些认识,对研究确定各个断陷盆地内今后的地震危险地段是有意义的.  相似文献   

11.
山西临汾盆地及邻区地震时空分布特征初探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临汾盆地是山西断陷带中地壳结构最复杂、地震活动最强烈的地区.有史料记载以来,发生过M≥4 3/4地震16次,其中8级地震1次,7 3/4级地震1次,6 3/4级与6 1/2级地震各1次,5级~5 1/2级地震11次,4 3/4 级地震1次.  相似文献   

12.
鄂尔多斯块体东部边界带为南起渭河盆地、运城盆地,经临汾盆地、太原盆地,忻定盆地,北至大同盆地及怀来延庆盆地等新生代断陷盆地带。亦称山西裂谷带或山西隆起断陷带。  相似文献   

13.
我省就地震活动的范畴而言,属华北地震带,从大地构造部位上讲属祁吕贺山字型构造体系前弧的东翼,祁吕系呈北东向斜贯全省,与新华夏构造体系复合。南端和秦岭,北端和阴山纬向构造带相接,中间分布着一系列的断陷盆地,断陷盆地之间均被横向隆起相隔。仔细分析每个断陷盆地,它们的走向并非一致,大同、太原、运城三盆地其走向为北东向,而忻定、临汾二盆地则近乎南北向。各个隆起区的两侧或四周大部分为高角度的正断层,这也说明了断距大,影响深。最近形变测量证实,隆起区仍在上升,而盆地则仍在长趋势下沉。这些复杂的构造特征正是我省地震活动频繁的地质背景。  相似文献   

14.
大同断陷盆地及其大震危险性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以最新研究成果,全面、系统地阐述了大同断陷盆地的地貌特征、晚新生代地层、火山与玄武岩、主要活动断裂、新构造单元与地震活动的空间分布、大同-阳高两次地震的地震构造。在此基础上探讨了今后10年左右的时间内,大同断陷盆地的地震危险性。  相似文献   

15.
临汾盆地的史前强震,均发生在盆地长期下降后骤然回返上升阶段,盆地下降阶段,无强震发生。这是山西中部断陷盆地发生强震的构造背。本文用考古学、地质学、地貌学方法,分析了山西中部各断陷盆地的地表垂直运动。表明各盆地不同地貌单元,虽仍存在上升与沉降差异运动,但总体抬升的趋势已表现出来。因此可认为,山西中部断陷盆地存在着发生强震的构造背景。山西中部诸盆地,现今主要发震构造仍是北北东向断裂。考虑这些断裂的活动强度和规模,未来强震发生的机率,临汾盆地仍然较高。  相似文献   

16.
采用深、浅地震反射相结合的探测方法,对临汾盆地的地壳结构和隐伏活动断裂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研究区地壳具有清晰的上、中、下地壳结构特征,其地壳厚度约为38~42 km.临汾盆地为典型的半地堑沉积盆地,盆地沉积层最深处约为5~6 km.莫霍面在临汾盆地下方出现约3 km的上隆,其展布形态与盆地基底呈“镜像”对应关系,显示出临汾盆地为拉张作用下的纯剪切盆地模式.深地震反射剖面揭示的一系列铲状或面状正断层在剖面上表现为“负花状”构造特征,其中,罗云山山前断裂和浮山断裂为临汾盆地的东、西边界控制断裂,具有规模大、切割深度深和多期活动的特点,对临汾盆地的形成、地层沉积和褶皱以及地震活动都有重要的控制作用.研究结果为深入理解该区的深部动力学过程、分析研究深浅构造关系、评价断裂的活动性提供了依据.  相似文献   

17.
最新调查结果表明,太谷断裂断错山前冲沟Ⅰ级阶地以及在黄土台地前缘形成断坎,在地表及探槽中多处见到断裂断错全新世地层,断裂的最新活动是1303年洪洞8级地震,活动方式为右旋走滑兼正倾滑活动. 在该次地震中,太谷断裂与灵石隆起上的绵山西侧断裂、临汾盆地东边界的霍山山前断裂一起活动,形成长约160 km的地表破裂带. 除此之外,该断裂曾在全新世中期及距今7 700年以后有过活动. 由此得到,在山西断陷系,两个断陷盆地边界断裂的贯通活动发生8级特大大震.   相似文献   

18.
临汾盆地是山西地震带中地震活动比较强烈的地段,是我国有名的历史强震区之一.其中1303年洪洞地震和1695年临汾地震,《中国地震目录》上均定为八级,时间间隔不长的两次强震震中相距仅40公里,震源体部分重叠,实属罕见.本文拟通过对这两次强震发生的构造背景、震源应力场及震源环境的分析,对其发震条件作初步讨论.  相似文献   

19.
山西地震带小震群多发生于断陷盆地中,个别在两侧山区。尤以太原盆地分布最多,如太原、平遥、和顺、太谷、北格、介休等震群。临汾盆地一带都无震群发生,大同盆地、运城盆地也几乎无震群发生,这除了与地震条件有关外,作者认为从裂隙扩张的观点来看还与太原盆地内部的裂隙分布有关,小震群的活动反映了太原盆地内部裂隙分布较密、裂隙间隔距离较小,因而在应力增强的条件下极易产生连锁反应式的弱震活动以形成间歇的小震群。  相似文献   

20.
山西峨嵋台地北缘断裂是汾渭断陷带内临汾-侯马盆地与峨嵋台地隆起之间的边界断裂,对临汾-侯马盆地内的侯马次级盆地具有控制作用。该断裂自西向东分为西、中、东3段,西段为早中更新世活动,中段为全新世活动,东段为晚更新世活动。在断裂中段的任庄村和金沙村附近开挖了两个探槽,通过对探槽所揭露的古地震事件的年代学分析,结合前人研究结果,认为峨嵋台地北缘断裂全新世发生过A1及A2两次古地震事件,年代分别为466a BC、约4.6ka BP。事件A1即史料记载的466a BC晋空桐地震,震级可能达71/2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