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1913~2007)中国共产党优秀党员、中国科学院资深院士、著名地质学家、沉积学家、沉积矿床学家、中国科学院地学部原副主任、第三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研究员叶连俊同志,因病医治无效,于2007年12月2日0时15分在北京大学第一医院逝世,享年95岁。叶连俊同志1913年7月22日出生于山东日照。1932年在山东第一高级中学毕业,同年考入北京大学地质学系,并于1937年毕业。时值抗日战争爆发,他怀着抗日救国的赤子之心,辗转到南京,考入当时的经济部中央地质调查所,开始了对祖国的地质和矿产资源的调查研究工作,先后…  相似文献   

2.
吴正文 《地球科学》2019,(5):I0001-I0004
马杏垣1919年5月25日~2001年1月22日,吉林省长春人,构造地质学家,地震地质学家,1952-1978年在我校工作,1980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1983年9月在山西大同鹅毛口召开推覆构造现场会,马杏垣院士在现场讲解的情景(吴正文教授提供)。1989年11月大陆构造及成矿作用学术讨论会后,马杏垣院士与区地教研室部分同仁在中国地质大学(武汉)合影(吴正文教授提供)。  相似文献   

3.
中国工程院院士──葛修润同志学术成就简介葛修润院士1934年生于上海,1952年考入清华大学水利系,1954年留学前苏联敖德萨水利工程学院,毕业时获苏联水利工程师称号,1959年回国后到中国科学院武汉岩土力学研究所工作。1981年获联邦德国洪堡基金会...  相似文献   

4.
《第四纪研究》1995,15(4):289-291
侯德封教授是杰出的地质学家、矿床学家和地球化学家,是我国地球化学、核子地质学以及第四纪地质学的开拓者和奠基人。  相似文献   

5.
6.
段万倜 《第四纪研究》1989,9(3):195-200
本文简要介绍了李四光教授从青少年直到逝世为止的毕生活动中的重要事迹。其中包括早年留学日本时参加中国同盟会和辛亥革命时期的活动;入英国伯明翰大学后,专攻地质科学,走上了“科学救国”的道路;新中国成立前后,专心致志地从事地质科学研究和地质教育工作,在长期的科学活动和社会活动中,为繁荣祖国科学事业,发展和提高中国地质科学水平,为社会主义经济建设寻找和开发矿产资源,做出了不可磨灭的卓越贡献。在国内外科学界、知识界享有崇高的声誉,为后人留下了大量宝贵的科学文化财富,中国人民引以为荣。  相似文献   

7.
中国工程院院士简介中国工程院首批96名院士之一—胡海涛研究员,是我国工程地质学家,博士研究生导师。现任地质矿产部地质灾害防治工程勘查设计院名誉院长兼环境地质研究所名誉所长。胡海涛研究员长期从事工程地质教育、勘察和科研工作,为发展我国工程技术事业做了出...  相似文献   

8.
何继善 院士 ,男 ,1 934年 9月生 ,湖南浏阳人 ,中国工程院院士。 1 96 0年毕业于长春地质学院 (现并入吉林大学 ) ,同年到中南矿冶学院 (现为中南大学 )物探教研室任教至今。曾任中南工业大学校长 ,现为地球科学与信息技术学科教授 ,管理科学与工程学科教授、博士生导师。现任湖南省科协主席 ,中南大学“地球科学与信息技术”国家重点学科学术带头人。何继善教授长期致力于能源与资源勘查、环境与工程勘察等领域的地球物理理论、方法与观测系统的研究 ,创立并发展了以“双频激电理论”和“伪随机信号电磁法”为核心的地电场理论 ,发明了一…  相似文献   

9.
中国工程院院士简介中国工程院首批96名院士之──常印佛高级工程师,1931年生于江苏泰兴,1952年毕业于清华大学地质系,矿产地质专家.曾先后担任321地质队总工程师、地质部援越南老街铜矿组负责人、援阿尔巴尼亚地质大队技术负责人、安徽省地矿局副总工程...  相似文献   

10.
杨光荣 《第四纪研究》1993,13(4):289-297
本文简要介绍了袁复礼教授中学、大学和赴美留学的经历,叙述了在中央地质调查所、北京大学、清华大学、西南联大、北京地质学院及武汉地质学院北京研究生部(后改名中国地质大学)所进行的教学活动,培育了几代人才;在建立中国地质学会、发展我国的考古事业中的开创作用;在西北科学考察中取得的突出成就;在进行基础地质研究和为国家找寻矿产、能源和水利工程建设中做出的重要贡献;在地层古生物学、考古学,特别是发展我国的地貌和第四纪地质学所起的开拓、奠基作用。同时也反映了他的高尚道德和优良学风。  相似文献   

11.
郭令智先生,湖北安陆县人。1938年在重庆毕业于国立中央大学地质系:1938~1946年先后在中央大地质系、云南大学矿冶系以及中国地理研究所任助教、研究助理、助理研究员。1946~1949年任台湾大学地质系副教授、台湾省海洋研究所副研究员。1949年赴英国伦敦大学皇家学院深造:1951年他绕道香港携在台湾的妻儿一起,毅然回到祖国大陆,在南京大学地质系(现地球科学系)任教授至今。  相似文献   

12.
中国地质科学院卢耀如院士荣获河北省院士特殊贡献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地球学报》2008,29(4):404-404
  相似文献   

13.
《沉积学报》2008,26(1):I0001-I0002
中国共产党优秀党员、中国科学院资深院士、著名地质学家、沉积学家、沉积矿床学家、中国科学院地学部原副主任、第三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研究员叶连俊同志,因病医治无效,于2007年12月2日0时15分在北京大学第一医院逝世,享年95岁.  相似文献   

14.
《高校地质学报》2007,13(3):I0001-I0001
董申保,北京大学地质学系教授,著名岩石学家,地质教育家,中国科学院院士。董先生祖籍江苏省常州市,1917年9月17日生于北京的一个书香门第。早年就读于上海东吴第二中学和浦东中学,1936年夏考入北京大学理学院地质学系,1937年7月抗日战争爆发后,转入昆明西南联合大学地质地理气象学系学习。1940年夏毕业后,任国家资源委员会西南矿产勘测处技术员。[第一段]  相似文献   

15.
《上海国土资源》2013,(4):I0001-I0002
<正>李德仁院士,摄影测量与遥感学家。1939年12月出生于江苏泰县,1963年武汉测绘学院毕业,1981年获该校硕士学位,1985年获联邦德国斯图加特大学博士学位。1988年被授予国家级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称号。1991年当选中国科学院院士,1994年当选中  相似文献   

16.
齐运铎 《地质学刊》2006,30(2):111-111
王德滋,地质学家、岩石学家。1927年6月出生于江苏泰兴。1950年毕业于南京大学地质系,后留校任教,现任教授、博士生导师;曾任南京大学副教务长、副校长以及中国地质学会副理事长等职。他长期从事火山岩与花岗岩研究,在我国首次提出了次火山花岗岩这一概念,结束了学术界长期以来  相似文献   

17.
国际第四纪研究委员会前主席、英国皇家学会会员、剑桥大学教授Nicholas John Shackleton爵士不幸于2006年1月24日逝世。  相似文献   

18.
李锦轶 《地质通报》2004,23(12):i001
2004年3月30日和2004年5月8日分别是黄汲清院士和李春昱院士百年诞辰纪念日。为了缅怀两位前辈对中国地质事业的贡献,弘扬他们的优秀品德和严谨学风,中国地质学会构造地质学与地球动力学专业委员会和中国地质科学院于2004年11月26—28日在北京召开了“纪念黄汲清院士李春昱院士百年诞辰学术研讨会”。来自中国地质学会、中国地质科学院地质研究所、中国地质科学院地质力学研究所、中国地质大学(北京)、中国地质大学(武汉)、北京大学地质系、吉林大学地球科学学院、中国地震局地质研究所、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南京大学地质系、…  相似文献   

19.
该协会于1992年成立,属非政治、非盈利性的学术团体,旨在促进其成员之间及与中国国内同行的联系与合作,协助成员的学术发展,并为国内地学研究、教学及生产部门提供服务。 该协会自成立以来,得到广大海外地学留学生和学者的积极支持和响应。其成员主要分布在北美,还有一些在澳大利亚和欧洲。多数成员在各大学及研究中心,应用先进仪器,从事前沿课题研究。该协会愿意为国内同行及有关部门提供多方面的服务,包括学术动态交流、地学技术咨询、样品分析、数据处理、资料翻译、合作研究、安排国内同行访问、学术报告的口译,等等。作为开端,国内有关部门可以向该协会提供国内学术新闻和研究动态,通过其联系网络向中国留学生和学者传播。该协会则免费通过电子计算机向国内方面赠送NACGA  相似文献   

2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