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宽裂谷是一类重要的大陆伸展构造样式,野外工作与物理模拟、数值模拟相结合是研究宽裂谷构造样式的主要方法。国外学者对宽裂谷进行了较多研究,集中于其形成与持续时间、构造样式、岩浆活动特征等方面。试图在广泛的国内外文献综合分析的基础上,介绍宽裂谷的定义及其构造特征,通过盆岭省和爱琴海盆地的地质剖面验证宽裂谷构造样式,进而分析其成因机制。宽裂谷的形成受控于区域性的低角度拆离面,它同时控制了变质核杂岩的发育,拆离面之上发育高角度断层控制的掀斜断块。控制宽裂谷构造样式的参数主要有:伸展应变速率及地壳组成、初始的地壳厚度和岩石圈热状态、岩石圈的机械不稳定程度、岩石圈抗张强度与重力的对比关系。动力学机制上,宽裂谷可能主要由被动裂谷成因机制控制;运动学机制上,宽裂谷通常由简单剪切或简单剪切与纯剪分层拆离机制控制。以期对认识中国东北地区宽裂谷系统的构造样式与成因提供帮助。  相似文献   

2.
辽南变质核杂岩构造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辽东半岛南部变质核杂岩构造展布于旅顺、大连、金州、庄河、普兰店地区。印支旋回太平洋板块对亚洲板块俯冲作用引起的岩浆活动在本区东部形成热隆起,诱使陆台中上元古界-古生界盖层自东向西滑移伸展。随伸展运动的进行,在太古宙变质杂岩顶部形成韧性剪切带;在盖层与基底不整合面形成剥离断层;在盖层内部形成中间韧性构造变形层和上部脆性构造变形层。在不同的构造层次中形成样式各异的构造群落,同时伴随变质作用及成矿作用。  相似文献   

3.
庐山变质核杂岩东侧的星子牛屎墩地区广泛岀露伸展拆离、韧性流变的构造现象,拆离方位为南东方向。该区还岀露一期NNE向左行走滑韧性剪切构造,推测是与郯庐断裂同期变形的构造产物,为郯庐断裂系的一部分。这两期构造运动反映了中生代太平洋构造体制下挤压应力向伸展应力的转换,对伸展滑脱层内同构造的伟晶岩脉及长英质脉的锆石U-Pb年代学测试,结合野外构造现象,以探究该区两期构造性质的转换时限和构造背景。新生变质流体结晶的锆石得到135~140Ma的庐山变质核杂岩拆离带的伸展年龄,内部受热液溶蚀作用的残余锆石得到150.5Ma和153.9Ma的左行剪切变形的年龄。受太平洋构造体制控制,晚侏罗世,该区受板块俯冲作用而处于挤压应力的构造背景,表现为左行剪切构造;早白垩世,在区域性的伸展、减薄作用下,挤压应力向伸展应力转换,庐山变质核杂岩得以形成,其伸展拆离构造是在早期左行剪切构造上的改造与叠加。  相似文献   

4.
变质核杂岩是伸展构造的主要类型之一。本文从宏,微观结构研究入手,将大别造山带的大磊山变质核杂岩自下而上划分深变质核体,韧性剪切带,脆-韧性剪切带和流变滑脱盖层4个基本构造部分,并分别论述了各构造部分的变形,变质特征。结合区域构造背景,认为该变质核杂岩是大别造山带在晋宁期造山过程中,南北,淮阳地区早期裂解,晚期碰撞拼合形成的古变质核杂岩构造。  相似文献   

5.
变质核杂岩研究进展   总被引:9,自引:1,他引:8  
变质核杂岩是大陆流变伸展的重要表现形式。在近20年的国际大陆动力学研究中,变质核杂岩与伸展构造是一个方兴未艾的热点课题。在大量文献资料调研和作者科研实践的基础上,对变质核杂岩与伸展构造的研究现状进行了综述,分析了变质核杂岩的几何学、运动学、年代学特征、拆离断层特征、形成的大地构造背景与成矿关系等,对变质核杂岩基本特征及判别标志进行了归纳总结。同时,对变质核杂岩的热点争论问题,如变质核杂岩是否一定存在巨厚地壳柱被切失的问题、变质核杂岩形成过程中岩浆作用与伸展作用的主从关系问题、低角度拆离断层的成因等进行了讨论,并提出自己的认识。  相似文献   

6.
新疆若羌县赤石山变质核杂岩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新疆北山裂谷带西缘若羌县赤石山地区存在大型变质核杂岩构造,其下拆离盘为古元古界结晶基底杂岩,上拆离盘为中元古界白湖群变质岩系,滑脱拆离带为已变形的大型韧性正断层,核杂岩南,北侧发育上叠盆地,北侧形成“年轻”正断层及同构造期岩浆岩,变质核杂岩的形成与晚古生代北山陆内裂谷区域伸展有直接联系,该区变质核杂岩的首次厘定,对深化北山裂谷的研究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7.
通过对辽吉朝古元古代褶皱带的构造演化分析,尤其对褶皱带南带内发育的典型构造组合及相应出现的岩浆活动、变质作用和变形作用的系统构造分析,提出岩浆核杂岩是古元古代褶皱带早期演化过程中形成的主要构造型式.岩浆核杂岩主要由3种成分、性质、特点及变质演化不同的构造单元构成,即核部岩浆杂岩、外部的滑覆体壳及其间的幔部顺层韧性剪切带.岩浆核杂岩的构造分析,揭示出它们形成于褶皱带早期阶段演化的伸展作用过程中.  相似文献   

8.
华南板块中东部晚中生代广泛发育伸展构造变形事件,不仅发育沉积红盆、伸展穹窿、变质核杂岩、韧性拆离断层带等,也发育大规模的同构造岩浆和成矿作用,但是快速伸展时限仍然存在争议。选取庐山岩浆核杂岩,针对岩浆核杂岩两侧的晚中生代韧性剪切带及周缘开展野外地质调查及同构造变形分析。构造变形的运动学解析结果表明,庐山岩浆核杂岩拆离正断层的伸展方向为NW—SE向,同构造40Ar-39Ar测年获得白云母主坪视年龄为105.20±0.23 Ma和黑云母主坪视年龄95.84±0.09 Ma,限定了庐山岩浆核杂岩隆升-快速伸展时限集中于95~105 Ma。庐山岩浆核杂岩本期伸展构造变形特征及形成时代与华南板块区域性的隆升-伸展变形特征一致,代表了华南板块晚中生代以来快速的伸展构造变形事件,形成机制可能与古太平洋板块向华南板块俯冲后的板块弯转后撤有关。  相似文献   

9.
甘肃北山勒巴泉变质核杂岩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多期伸展体制下形成的勒巴泉变质核杂岩构造,具有3层结构的特征,即结晶基底、中间韧性盖层、上部脆性盖层,其间分别被基底剥离断层和盖层剥离断层分割。本文重点论述了变质核杂岩的组成、空间展布、结构构造和典型的构造样式,并分析了变质核杂岩构造的形成时代和大地构造背景。  相似文献   

10.
黑龙江嫩江地区科洛杂岩伸展构造特征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黑龙江省嫩江县科洛杂岩位于大兴安岭北段.详细的构造解析揭示,科洛杂岩内发育一处大型滑脱构造,其中包括鞘褶皱、层间柔皱、不对称褶皱、S-C组构、眼球状构造等构造样式,整体反映杂岩体向sE伸展滑脱的特征.结合年代学和岩石学方面的证据,认为科洛杂岩伸展滑脱始于中侏罗世晚期或稍后,其隆升机制应源于大兴安岭地区中、晚侏罗世岩浆的强烈底侵作用,导致整体隆升造山,伴随区域伸展滑脱,形成变质核杂岩.这为大兴安岭北段隆升机制和构造样式的研究提供了新证据.  相似文献   

11.
再论大陆构造与动力学   总被引:20,自引:3,他引:20       下载免费PDF全文
李德威 《地球科学》1995,20(1):19-26
采用大陆构造时空动态相关分析法,对大陆构造进行系统的分层,分块,分阶段域构造解析,认为包括隆块,陷块和旋块等基本类型的断块构造具有不同的物质成分,变形强度,流变状态的层状构造是大陆构造的基本型式。在构造活动期间层流隆陷构造系统发生大规模的物质行,构成动态的循环体系,大陆地壳下部层圈以热动力作用为主,造成粘性热流物质和韧性固流物质沿着壳内流层从幔隆区流向拗区;上部层圈以应力作用为主,与下地壳层流相关  相似文献   

12.
大别山早白垩世变质核杂岩的结构与演化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下载免费PDF全文
大别山中部混合岩-片麻岩穹隆的构造属性认识方面一直众说纷纭.通过对中大别杂岩及其边界剪切带或断裂带的构造解析,并结合对前人相关研究的总结,我们将中大别杂岩厘定为早白垩世的变质核杂岩,其中商麻断裂与晓天-磨子潭断裂和水吼-五河剪切带构成了一个完整的拆离断层带,并将变质核杂岩的形成时间限定在145~120 Ma.中大别杂岩...  相似文献   

13.
含油气盆地地球动力学模式   总被引:34,自引:1,他引:34  
陈发景  汪新文 《地质论评》1996,42(4):304-310
文章讨论了含油气盆地地球动力学模式,其中着重讨论了以下几个问题:(1)沉积盆地地球动力学研究的进展,使得能够提出一种根据盆地所处的板块位置和地球动力学模型进行划分的含油气盆地分类;(2)尽管我们有一些古生代克拉通盆地的地球动力学模式,但其成因机制仍缺乏令人信服的解释;(3)通过大陆内裂谷火山岩化学成分、地温场、构造变形、岩石圈结构以及区域板块构造背景综合分析,我们建立了六种大陆裂谷形成的地球动力学模式;(4)前陆盆地的形成与其周缘造山带密切相关,其地球动力学模式是大陆岩石圈对褶皱冲断带构造负载的挠曲响应;  相似文献   

14.
ABSTRACT

The late Mesozoic tectonics of the North China Craton (NCC) and its adjacent regions were characterized by a general lithospheric extension and remarked by extensional dome structures, such as the metamorphic core complexes, syn-tectonic plutons, rolling-hinge structures, and widespreadgraben/half graben basins. According to our own field observations, laboratory work, and previous results of other groups, from north to south, five extensional domains have been delineated, namely Transbaikalia–Mongol–Okhotsk, western part of NCC, eastern part of NCC and Korea, Qinling–Dabie and its neighbouring, and the interior of South China Block, respectively. As the largest crustal scale extensional tectonic realm in the world, these domains are featured by a NW–SE extensional direction with strong extensional exhumation of middle to lower crust rocks to the surface along detachment faults. Geochronological work on these ductile detachment faults constrain a narrow activity period around 130 Ma except several extensive structures along the Tan–Lu fault, which documents a relative longer extensional period. The foundering of the lower part of the lithosphere could be a possible mechanism of this continent-scale extensional tectonics. This geodynamic model could help us to enhance the knowledge of the time, scale, and mechanism of the NCC destruction from the view of structural analysis.  相似文献   

15.
INTRODUCTION Whatmechanismresultedinthespreadingof SouthChinaSeabasin(SCSB)?Wasitreallypro ducedbytheinteractionofperipheralplatesofthe SCSBorAilaoshan RedRiversinistralfault(Fig.1)? Figure1.AnoutlinetectonicmapofSouthChinablockandIndochinablock(modified…  相似文献   

16.
变质核杂岩和伸展构造研究述评   总被引:20,自引:0,他引:20  
伸展构造及其主要类型变质核杂岩是当前构造研究中的重要课题。本文根据国内外的研究现状和存在的争议,分析探讨了进一步研究的主要和研究趋势。笔者提出了变质核杂岩的4个基本特征。指出研究中首先要查明其基本特征,进而探讨其运动学过程和动力学机制。要将变质核杂岩的宏徽观构造的研究与区域伸展背景的研究相结合;表壳构造研究与内壳构造和岩浆活动的研究相结合。笔者将伸展构造与挤压构造作了对比,划分了伸展构造类型,引术  相似文献   

17.
徐曦  高顺莉  王兴建  黄俊菠  王博 《地球科学》2015,40(12):1968-1986
下扬子区是中国东部重要的含油气盆地区之一,其新生代伸展构造变形一直是下扬子新生代构造动力学的核心问题.通过对下扬子海陆全区新生代断陷盆地结构与构造格局分析,明确了下扬子区伸展构造变形特征,探讨了变形成因机制及其区域构造意义.区域构造分析表明,下扬子区伸展变形构造由一系列NNE-NE-NEE走向的总体呈弧形展布的正断层构成,表现为受伸展断裂系统控制的断陷结构,具有多向伸展特征,自南向北可分为江南、沿江-苏北-南黄海和南黄海北部3个构造伸展区.有限元数值与构造物理模拟表明,受控于太平洋板块俯冲推挤传递至陆内的侧向构造作用力,下扬子块体南向蠕移,区域上近南北向伸展变形,郯庐断裂右旋走滑,两者共同构成一个"右旋侧向扩展变形"系统.在区域构造上,大兴安岭-太行山-武陵山重力梯度带以东的中国东部新生代伸展变形构造和盆地成因与古太平洋板缘边界条件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8.
黄骅坳陷中区新生代断裂系统及其成因分析   总被引:7,自引:2,他引:5       下载免费PDF全文
何书  杨桥  漆家福  王家鼎 《地质科学》2008,43(3):533-545
断裂是黄骅坳陷新生代主要构造变形类型,对该区油气成藏有重要影响。本文将黄骅坳陷中区的断裂划分为6个系统,并综合分析了它们之间的关系。每一断裂系统至少有一条主干基底断层,发育在该断层上、下盘的次级断层以不同形式与主干基底断层组合在一起,其剖面上的构造样式和平面上的构造组合显示了该断裂系统在新生代的运动学特征。在系统分析黄骅坳陷中区新生代断裂系统的断层组合、构造样式、主干断层位移方式及生长史的基础上,结合区域构造背景、伸展边界条件及断层间的相互作用,探讨了该区断裂系统的形成机制。分析结果表明:区域构造背景下存在的伸展边界控制了整个黄骅坳陷中区新生代断裂系统总的构造格局,系统中主要断层走向与伸展边界近于平行。这进一步证实了区内右旋走滑作用与伸展作用的相互耦合,致使断层沿走滑构造带出现转向或中断。各断裂系统之间及系统内部断层间的运动学关系表明黄骅坳陷古近纪受两个构造动力控制,一是地幔热作用引起岩石圈北西—南东向引张作用,二是北北东向深断裂带的右旋剪切作用。  相似文献   

19.
中、晚中生代大型推覆和伸展构造的发育是华北地块及北缘构造的一大特色。本文在典型伸展构造亚干变质核杂岩中识别出早期具拉张环境的糜棱状花岗岩,岩石类型为钾质花岗岩及钾玄岩系列,具造山后及板内拉张构造环境特点,锆石U-Pb定年为228±7Ma,这些岩石强烈变形,并发育同侵位岩浆流动和高温固态流动变形。这些特征表明在晚中生代该核杂岩成型之前即早中生代中下地壳层就已经历调整、减薄和伸展变形。它们的组合揭示了一种特有的构造动力学机制和背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