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 毫秒
1.
2.
3.
经济全球化变革下的世界经济地理与中国角色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朱晟君  杨博飞  刘逸 《地理学报》2022,77(2):315-330
经济全球化浪潮下的世界经济地理格局和中国角色演变一直以来都是学术界关注的热点问题,然而当前学界偏重从国家经济模式和国际贸易角度来解释这种格局的变化,而较为缺乏基于生产组织视角的经济地理解释。因此,本文从经济地理视角出发,解析经济全球化浪潮下世界经济地理格局变动与中国角色的演变。本文揭示了在三次全球化浪潮的冲击下,世界经济地理格局从“核心—边缘”到“链式重构”再到“网络不均衡”的演变过程,以及经济全球化的驱动力如何从“贸易全球化”转变为“生产全球化”,继而朝“多元全球化”演进。本文还论述了中国如何通过战略耦合模式的动态调整实现从经济全球化的参与者到变革者的转变。本文认为这种角色转变,改变了西方发达经济体对后发经济体的预设发展路径,以及经典的产业梯度转移理论所预测的空间秩序,为全球化格局的变动带来新的重构动力与可能。最后,本文结合此次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全球爆发带来的影响对未来经济全球化发展存在的可能路径进行分析,并从经济地理学视角为中国未来经济全球化发展道路选择提供了参考建议。  相似文献   

4.
《世界地理》是一门从自然和人文相结合的角度认识世界的区域科学,是地理学科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全球化的持续发展、当代地理学科发展呈现新趋势及我国素质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我国高校《世界地理》教育教学面临着严峻的挑战。因此,《世界地理》课程必须从教学思想、教学目标、教学计划、教材体系、教学手段和教学评价等方面进行全方位的改革,才能摆脱目前严重滞后于时代和学科发展的困境,以走上健康发展之路。  相似文献   

5.
经济全球化下区域地理学研究领域的拓展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经济全球化是跨世纪时代经济国际化在全球纵深发展后进入全面与成熟的高级阶段的产物.面对经济全球化的挑战,区际联系应当成为区域地理学的新领域.区域地理学区际联系的理论,包括空间相关和空间扩散两个方面,这些联系又以全球联系为背景和最终归属.中国改革开放的发展方向是最终将整个经济发展纳入世界经济体系中,因此在经济全球化的背景下中国区域地理学应积极拓展区际联系的研究领域,具体包括全球区位论、对外直接投资与全球经济空间格局重组、经济全球化与全球产业结构调整、跨国公司地理、国际服务贸易和技术贸易地理、区域集团化组织地理、跨国界次区域经济合作和共同开发等研究内容.  相似文献   

6.
本文简要论述了探讨东部沿海发达地区城市化发展模式的重要意义,深入分析苏州城市化发展进程中存在的问题及其经济、政策成因,提出城市化发展模式的择定原则,并阐明经济全球化背景下城市化发展动力的结构性变化,指出苏州应采取分而亲集型城市化发展模式,以期对东部沿海地区推进城市化发展有所裨益。  相似文献   

7.
全球化背景下武汉城市圈经济发展的思考   总被引:6,自引:1,他引:6  
以大城市为中心的城市圈域经济是当今世界经济发展的普遍趋势。在经济全球化的新形势下,城市圈域经济的发展与世界经济的宏观环境息息相通。本文在分析了世界经济一体化下区域经济发展的宏观环境条件的前提下,剖析了武汉城市圈经济发展的优势与劣势,并以此为基础提出了武汉城市圈的经济发展思路。  相似文献   

8.
丁尧清 《地理教学》2010,(12):32-34
2009年12月19日,经过马拉松式的艰难谈判,联合国气候变化大会在达成不具法律约束力的《哥本哈根协议》后闭幕。联合国秘书长潘基文对大会进展感到满意,并表示将尽力推动2010年的墨西哥会议产生实质性成果。美国代表在会上声称,中国未来的碳排放量将远超美国,而且中国没有资格获得美国的气候援助资金。  相似文献   

9.
丁尧清 《地理教学》2010,(14):29-30
四、从环保主导到宣传教育:中国的可持续发展教育实践20世纪70年代,环境问题在国际社会已经激起了沸沸扬扬的争论。但在中国国内,政府领导和公众却很少了解和理解环境问题,很多人把环境公害看作是西方资本主义的不治之症。事实上,自50年代开始,随着工业化的大规模展开和重工业的迅猛发展,环境污染问题已见端倪。  相似文献   

10.
世界经济进入全球化时代的两个突出特征就是贸易自由化和生产国际化,贸易自由化在许多方面与可持续发展的目标相背离,国际贸易依赖于化石能源的支持,并倾向于将成本外部化来获得比较优势,贸易自由化促进了经济流量的增加,有加速自然资本消耗的倾向;通过自由贸易可以暂时缓解区域发展的资源压力。但会因此而导致局部问题的扩大化。生产国际化过程促进了国际贸易并加速国际资本流动,加深了地球资源环境压力;跨国公司在全球化生产过程中追逐成本外部化,并通过在海外生产基地传播了大量生产-大量消费-大量废弃的线性模式,对全球生态系统恶化负有责任;跨国公司以追求利润最大化为目标,对东道国区域经济的带动能力是有限的,在分析全球化背景下的区域可持续障碍因素基础上。本文最后指出了全球化背景下的我国可持续发展的战略思考方向。  相似文献   

11.
周进  黄耿志 《地理研究》2021,40(12):3364-3381
社会升级与经济升级的关系是近年来国际经济地理学关注的热点问题,也是尚未有决议的前沿问题。本文从就业、社会保障、基本权利和社会对话4个维度建立社会升级测度指标体系,采用经济计量模型揭示了社会升级各维度的影响因素及经济升级、经济全球化、政府治理与社会升级的关系。研究发现:① 社会升级的不同维度受经济升级、经济全球化和政府治理的不同影响。就业维度主要受政府管制的正向影响,社会保障主要受社会劳动生产率提高的正向影响,基本权利维度主要受经济质量效益、创新投入和进口贸易的正向影响,社会对话维度受经济质量效益、创新投入、创新效率和外资的正向影响。② 经济升级对社会升级具有促进作用,政府治理对这个促进关系起到了中介作用,同时该中介作用进一步受到经济全球化的正向调节影响。这表明政府治理对促进经济升级转化为社会升级起到重要的中介作用,且这一作用在经济全球化下可以得到增强。本文有助于加深认识经济升级促进社会升级的机制,为探讨中国经济和社会“双升级”发展提供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12.
经济全球化背景下中国经济发展空间格局的演变趋势研究   总被引:12,自引:6,他引:6  
全球化已经成为对国家、地区和企业制定发展策略产生重要影响的因素之一。参与经济全球化已经对中国区域发展空间格局产生了重要影响。在分析中国国际贸易和利用外资现状及发展趋势的基础上,根据相关理论预测了在经济全球化趋势下中国未来区域发展空间格局的可能情景。中国的比较生产成本和市场规模优势仍将对外商直接投资形成较大的吸引力,将进一步强化中国作为"世界工厂"的地位。随着中国进一步参与经济全球化,外资和外贸的发展将促进和强化中国的"T"型空间格局的形成。在这个"T"型空间骨架上将形成若干个以主要门户城市为核心的、具有一定国际竞争力的大都市经济区。  相似文献   

13.
随着社会的变化,相关研究的范式往往也会发生改变。本文对边界研究中概念的变化作出了解释。在边界仍然具有重要作用的今天,我们需要重新审视这些概念在不断变化的历史、政治和社会背景下体现出来的时空变化性和不确定性。本文强调了边界不仅是国家主权的分界线,还具有从地缘政治,到边界和跨边界的社会实践和文化生产的多层次复杂性。本文力求对边界研究中的相关争论作出建设性贡献,以促进对边界的过程化、去领域、分散性的本质,及其在全球化和跨国流动时期保证政权的作用的充分理解,展现边界研究作为一个跨学科的领域,仍具有自身内涵的学术地位。本文以边界景观的概念为核心组织元素,提倡在边界研究中采取相关的研究方法,从互补的视角考虑政治愿景与日常社会文化实践之间、社会表现和艺术想象之间的相互作用。  相似文献   

14.
章锦河  汤国荣  胡欢  于鹏  赵琳 《地理研究》2018,37(10):2011-2023
文化全球化与地方化的进程揭示了多元文化世界存在的客观事实。在文化全球本土化过程中,文化间性理论提供思考文化多样性的新范式和处理文化差异的智慧和策略。在分析多元文化世界中的文化间状况和文化间性理论有何可为的基础上,探讨地理学视角的文化间性研究,结论认为:进步的地理学思想应该辩证地看待文化多样性和承认多样性之中固有的差异性和同一性、关联性和互动性的现实,为如何与差异的他者在多元文化世界中的碰撞与共存确立准则,不同地方文化主体之间在彼此尊重、平等对话的基础上,通过文化认知、理解和互动,达成多元地方文化间和谐共处与认同,并以此构建一个兼具间性特质和时空特性的文化间性世界。地理学视角的研究深化文化间性理论,文化间性理论也能启发地理学思想。  相似文献   

15.
本文以台湾花卉苗木产业的发展为研究个案,探讨商品作物全球化的趋势下农业区域的新意义。台湾的花卉苗木产业崛起于1960年代末期,而于1990年代后期面临生产过剩危机。缓解危机的出路,一方面是产品结构向耐储运产品(盆花与苗木类)转移,另一方面生产与贸易向大陆内需市场转移,使台湾花卉苗木业者藉先发者的生产技术与通路优势,以跨界生产网络再结构其自身,也将台湾花卉产业进一步地镶嵌在更复杂,更动态,更不确定的全球经济的竞争中,从而挑战了传统的重粮主义的农业区域及其治理。  相似文献   

16.
世界城市历史研究作为新兴的研究领域,虽然突破了世界城市经典理论的"现代主义"视角,证明全球化对城市空间转变的作用具有长期性,但仍局限在"经济主义"的分析范畴之内,将经济因素视为决定性动力。20世纪初期,广州东山地区完成由"乡村地区"向"社会精英阶层居住地"的空间转变,促使城市空间格局由"东村西富"变为"东贵西富"。这场具有历史意义的空间转变是教会、华侨、政府、官僚4种动力相互作用、相继推动的结果。东山地区的发展历史表明,除经济联系外,城市的全球文化联系对空间转变同样具有重要推动作用。在一些特定的城市或城市中的特定地区,社会文化动力对城市空间转变具有决定性的作用。  相似文献   

17.
王晓文 《福建地理》2002,17(2):20-22
地理理科基地的《世界地理(经济部分)》教学工作有着其本身的特殊性和专业性。因此,必须根据基地专业的培养目标,在教学内容、教学手段、教学方法上进行改革,变传统的被动式学习为主动的、探究式学习。  相似文献   

18.
薛德升  黄鹤绵  王阳 《地理科学》2014,34(6):687-695
世界城市历史研究作为新兴的研究领域,虽然突破了世界城市经典理论的“现代主义”视角,证明全球化对城市空间转变的作用具有长期性,但仍局限在“经济主义”的分析范畴之内,将经济因素视为决定性动力。20世纪初期,广州东山地区完成由“乡村地区”向“社会精英阶层居住地”的空间转变,促使城市空间格局由“东村西富”变为“东贵西富”。这场具有历史意义的空间转变是教会、华侨、政府、官僚4种动力相互作用、相继推动的结果。东山地区的发展历史表明,除经济联系外,城市的全球文化联系对空间转变同样具有重要推动作用。在一些特定的城市或城市中的特定地区,社会文化动力对城市空间转变具有决定性的作用。  相似文献   

19.
《干旱区地理》2006,29(2):242-242
荒漠化是指包括气候变异和人类活动在内的种种因素造成的干旱、半干旱和亚湿润干旱地区的土地退化。土地退化”是指由于一种作用或数种作用结合导致的干旱区、半干旱区和亚湿润干旱地区雨浇地、水浇地或草原、牧场和林地的生物或经济生产力的降低或丧失。其中包括:①风蚀和水蚀  相似文献   

20.
提高能源效率是实现“双碳”目标的关键。以大数据、人工智能、物联网和新一代移动互联网为特征的数字经济已悄然渗入经济社会方方面面,深刻改变着人类的生产和生活方式。数字技术拥有提高全球能源系统安全性、生产性、效率和可持续性的巨大潜力。文章基于2006–2021年中国大陆30个省份的面板数据,将能源效率划分为全要素能源效率和单要素能源效率,运用双向固定效应模型和Driscoll-Kraay方法调整标准误检验了以工业机器人为表征的数字技术对能源效率的影响及其路径机制。研究表明,数字技术可以显著提高全要素能源效率和降低单位GDP能耗强度,在使用广义可行最小二乘法(FGLS)、双重差分法和固定效应空间杜宾模型(SDM)的方法进行稳健性检验后,该结论依然成立。机制检验的结果表明,数字技术可以通过提高产业虚拟集聚度和增加对外直接投资的渠道机制提高能源效率。文章是在数字经济时代背景下,对信息技术进步如何提高能源效率的有益探讨,所得结论有助于相关市场主体制定政策措施和公司战略提高能源效率,同时还深化了数字技术影响能源消费的理论认识和机制路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