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06 毫秒
1.
景观生态学与生态旅游规划管理   总被引:84,自引:4,他引:84  
现代地理学与生态学结合下产生的景观生态学,正在不断地发现和拓展其应用领域。目前其对生态旅游的研究尚处于起步阶段。在从旅游供给方、旅游需求方和二者的综合层次三个方面定义生态旅游的基础上,强调生态旅游的空间范围和生态内涵,初步探讨了景观生态学在生态旅游上述三个方面尤其是生态旅游规划管理中的应用。景观的结构与功能、生态整体性与空间异质性、景观多样性与稳定性以及景观变化等景观生态学理论,可以作为生态旅游规划管理的理论基础之一。  相似文献   

2.
试论生态旅游的生态化道路--以自然生态旅游区为例   总被引:5,自引:1,他引:5  
生态旅游已成为当今世界旅游发展的潮流。然而,在生态旅游开发过程中,存在着众多的。非生态化”现象,尤其是在自然生态旅游区。分析当前自然生态旅游区旅游开发和建设中的“非生态化”现象,主要包括盲目开发,自然景观破坏严重;游客严重超载,生态环境受破坏;人造景观和设施泛滥,景观污染和趋同现象严重;管理和文明建设落后,文化景观功能退化或受损等。运用景观生态学原理和生态安全理论等,从景观功能分区、旅游生态管理容量、景观结构生态设计、景观生态安全格局构建、生态教育等方面提出自然生态旅游区的生态化道路。  相似文献   

3.
区域旅游开发中的景观生态研究——以云南省安宁市为例*   总被引:11,自引:4,他引:7  
王仰麟  杨新军 《地理研究》1998,17(4):383-388
新兴的景观生态学正在进一步拓展其应用领域。区域旅游开发过程中,运用景观空间异质性理论,结合旅游活动的开展,对开发区域的旅游景观进行生态分类和区划,是将景观生态理论应用区域旅游开发的一个新尝试。文中以云南安宁市为例,在景观类型的基础分析和景观生态区划的基础上,进行区域旅游生态区划分。主要是以生态学原理为基础进行景观类型和景观生态区的划分,同时考虑人类旅游活动对环境生态所带来的影响,并确定区域旅游的重点开发带(面)。  相似文献   

4.
杨桂华 《地理译报》1996,15(2):56-60
本文应用景观生态学原理,研究云南省抚仙-星云湖旅游生态景观的形成;旅游景观生态类型及结构;旅游景观生态现状及演替趋势。以此为基础,结合旅游发展规划,提出符合实际,操作性强的旅游景观生态设计方案,使生态景观的观赏效益、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协调发发展。  相似文献   

5.
以“回归大自然,走进大森林”为主题的森林旅游已成为当今世界旅游的新时尚,自然保护区是开展森林旅游的重要载体。凤阳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是森林生态类型自然保护区,拥有丰富的森林旅游资源,具有开展森林旅游的有利条件。但森林旅游开发必须在保护第一的原则下进行。通过对凤阳山自然保护区森林旅游资源的评价,探讨了森林旅游开发原则,并提出了做好资源普查评价、强化旅游规划、加强绿色营销等开发思路。  相似文献   

6.
自然保护区具备良好的旅游发展条件,如何在自然保护的基础上发展旅游是自然保护区可持续发展面临的问题之一.以中国第一个自然保护区鼎湖山为研究区,探讨其自然保护与旅游发展之间的互动关系.研究结果表明自然保护区的自然保护对象与旅游发展资源存在时空同一性,自然保护增强了旅游的吸引力,提升了其文化价值,而旅游开发亦在资金投入、文物修复、生态恢复等方面起到了促进作用.二者的互动是价值、功能、管理等要素作用的结果.  相似文献   

7.
基于FFⅡ的城市旅游景观塑造:伊春市案例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戴光全 《热带地理》2001,21(3):251-256
城市景观是城市旅游的重要依托。文中应用旅游景观、旅游规划、景观生态和城市设计的基本理论,从发展城市旅游的角度,提出了城市旅游景观塑造的FFⅡ概念体系,并对伊春城市旅游景观整治的案例进行了实证研究。  相似文献   

8.
从景观生态学构建城市旅游开发与规划的操作模式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李蕾蕾 《地理研究》1995,14(3):69-73
本文尝试建立一个关于旅游开发与规划的应用理论模式,以兼顾理论的抽象性和操作性。模式的构建依据地理空间分析方法,同时借用景观生态学斑、廊、基的概念。文中详细论述了该斑廊基网络结构操作模式的基本特点、变换空间分析方法等运行机制,并以不同城市旅游规划、设计实例说明三大操作块的功能和操作意义。  相似文献   

9.
旅游是人们应对过快生活节奏、舒缓压力、放松身心的休闲行为之一。随着旅游的发展,旅游者增多、旅游活动范围扩大,旅游对生态环境的影响逐渐显露出来。生态环境是旅游可持续发展的基础,部分旅游目的地由于缺乏对旅游资源进行系统科学的评估与规划,旅游开发模式相对单一、粗放,导致地方一时难以应对大量人口的涌入,自身内部系统受到一系列的干扰,对当地生态环境带来了恶劣的影响。在危及旅游业自身发展的同时,当地居民的生存质量也受到了威胁。旅游-环境问题成为旅游领域的研究热点。生态学理论为旅游研究提供新的理论视角,学者们开始致力于研究旅游活动对植被、动物、水、土壤等具体要素及整体环境的影响。通过收集1990-2020年国内外生态学理论相关的旅游文献,梳理生命周期、景观生态学、承载力、生物多样性、生态位、生态足迹等生态学理论在旅游领域中的应用现状。研究发现,这些理论在旅游领域的应用主要集中在实证研究上,对相关基础理论的研究较少。在实证研究方面,研究方法缺乏创新。因此,未来的研究应重视生态理论在旅游领域的理论研究,并结合现代科学技术在实际应用中加强研究方法的创新,并对生态理论在未来旅游研究中的应用前景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10.
基于FFII的城市旅游景观塑造:伊春市案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城市景观是城市旅游的重要依托。文中应用旅游景观、旅游规划、景观生态和城市设计的基本理论 ,从发展城市旅游的角度 ,提出了城市旅游景观塑造的FFII概念体系 ,并对伊春城市旅游景观整治的案例进行了实证研究。  相似文献   

11.
夏汉平  植阳生 《热带地理》2005,25(1):68-72,86
广西桂平是一个旅游资源十分丰富的城市,但旅游业的发展现状明显滞后。通过实地走访与调查,并查阅有关资料,剖析了桂平旅游资源的优势和目前旅游业发展存在的问题,提出了如何全面推进桂平旅游业快速发展的4项措施:1)全市树立“以旅游业为中心”的思想,有计划、有步骤全面振兴旅游业;2)开展生态旅游,大打“生态旅游”的品牌;3)大幅度增加游客参与性项目;4)切实做好西山水资源保护与开发工作。  相似文献   

12.
滇西北横断山区, 由于地质的强烈作用, 形成怒江、澜沦江、金沙江三江相间并流的地貌大奇观, 有众多峡谷和高大雪山群, 低纬低海拔的冰川。气候多样, 生物资源品种繁多, 垂直地带性非常明显, 集聚了最壮丽的自然风光。藏、纳西、白、彝、傈僳、怒、独龙、普米、回等民族聚居, 社会发展层次有先有后, 有人类社会发展的博物馆之称, 民族风情浓郁。大理、丽江、巍山3 座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 与众多民族文化和民族风情融为一体。随着香格里拉在滇西北的定位以及丽江古城被列为人类文化遗产, 人们揭开了这块神秘土地的面纱。它是21 世纪中国极具开发潜力的旅游热点。  相似文献   

13.
中国旅游资源开发模式与旅游区域可持续发展理念   总被引:38,自引:2,他引:38  
王兴中 《地理科学》1997,17(3):218-223
从旅游资源开发与区域关系的角度,指出国内旅游资源在开发方面存在着不同的理念与方法论模式,导致不同的区域旅游开发效果;从旅游可持续发展的原则出发,旅游区域开发在理论上应该建立多元趋势分析旅游开发理论体系,在实践上应建立鞠域“大旅游”的结构系统,并提出区域旅游开发的一些理论。  相似文献   

14.
新疆幅员广阔,深居内陆,自然复杂,人文多样,是中国旅游资源特丰区。通过组织跨部门,多学科的专家按照《中国旅游资源普查规范》(试行稿)实地考察,对新疆旅游资源的丰度、类型、功能、地域结构给出了新评价,确认它是中国旅游业发展的重要资源后备基地。从新疆地处欧亚大陆腹心,毗邻八国的特殊区位,以及世界旅游重心东移,中国旅游资源开发向内陆推进的多维多元化出发,提出了树立超前意识以市场为导向,深层次,高品位,多元化开发新疆旅游资源的新方略。即确立发展大旅游业的战略观念构建“引爆工程”、“转动效应”的特种旅游、专题旅游和常规旅游项目,完善旅游管理体制,发展以航空运输为主体的综合运输网络,强化旅游软硬件设施,建设能满足不同层次需求、富有特色功能、具有国际意义的国家级旅游地域新网络系统。  相似文献   

15.
粤港澳旅游业发展的现状和合作前景分析   总被引:4,自引:2,他引:4  
陈俊鸿 《热带地理》1997,17(2):196-202
本文对粤港澳三地旅游业发展的现状及相互关系作了较为详细的分析,并根据三地拥有丰富的旅游资源、优越的区位和交通条件、鲜明的旅游形象以良好的合作历史等基础,展望了1997年和1999年港澳两地回归祖国后粤港澳三方旅游业合作的前景,并提出了进一步加强旅游管理部门的联系和协调,建立粤港澳大旅游区的整体形象,加强旅游产品设计工作,进一步加深旅游业界的联系和合作,以及建立粤港澳区域旅游信息网络等合作途径。  相似文献   

16.
旅游地进化过程中的竞争与协作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周慧  许春晓 《热带地理》2005,25(1):77-80
竞争与协作是当今旅游业发展的两大热门话题,特别是在旅游地进化过程中两者的关系表现得更为突出。竞争伴随着旅游地的发展而产生,协作则把排他性的竞争转化为共生性的竞争,最终使旅游地达到优势互补的战略双赢效果。通过对旅游地进化过程的分析,认为竞争贯穿旅游地发展的始终,协作的出现带有客观必然性,竞争与协作在旅游地发展过程中呈现混合交错的关系。在这两种力量的推动之下,衍生出旅游地集聚扩散现象。  相似文献   

17.
杨禄华  区树鸿 《热带地理》1997,17(2):191-195
本文介绍了香港丰富多彩的自然旅游资源和人文旅游资源,分析了香港自50年代以来旅游业开发的进程,预测香港回归祖国之后,旅游业必将进一步稳定发展。  相似文献   

18.
徐颂  张毅 《热带地理》2001,21(4):338-341,345
在分析营建英德北江历史文化名城旅游区的客观必要性和现实可能性的基础上,对英德的旅游资源进行了客观的评价,提出营建北江历史文化名城旅游区三大主题区域的方案,即“英德旅游区”(含南中国茶叶城、名城文化艺术墙、南山风景区)”、“英石文化走廊”,“碧落洞宝晶宫文化旅游区”,形成“一江串三珠”的名城格局。  相似文献   

19.
台湾与广州观光农园对比研究   总被引:4,自引:1,他引:4  
余国扬 《热带地理》2002,22(4):341-344,366
台湾观光农园(台湾称休闲农场)是农业生产适应休闲旅游发展的产物,是利用农业生产项目的第一过程进行“包装”推销、提供游观赏、参与、体验、品尝与购物等旅游活动,从而使农业生产与休闲旅游形成发展链。广州发展观光农业的条件基础不逊色于台湾,但现实上是落后了。为此,广州要以农业土特产生产为观光农业突破口,对观光农园进行科学化规划、基地化建设、规模化经营,重点建设3个多样性、规模性、多品种、示范性农业土特产观光农园,从而带动促进广州观光农园全面发展。  相似文献   

20.
大黑山森林公园旅游资源及其开发前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文政 《热带地理》1997,17(1):89-94
位于四川西南部金沙江北岸攀枝花市的大黑山,自然景观清幽秀丽,人文景观传奇优美,21世纪的大黑山森林公园,必将成为中国西南地区的旅游避暑胜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