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贡嘎山高山生态系统观测试验和研究进展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贡嘎山高山生态系统观测试验站于1987年正式建站。近20 a来,开展了水、土、气、生等多方面的长期监测与试验,并以环境变化下的亚高山森林生态研究为主线,以生态过程和水文过程为核心,对贡嘎山及其邻近地区的现代自然生态环境特征、森林生态系统结构与功能、冰冻圈演化与动态和第四纪以来的环境演变等展开了多学科研究,为推动我国山地科学和森林生态研究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在对近20 a来贡嘎山站的研究成果进行总结的基础上,提出了今后应重点加强研究的领域。  相似文献   

2.
在全球气候变化下背景下,山区水循环加剧、水文过程和水资源变化更加复杂,客观认识变化环境下山区流域的水循环规律及其与气候、植被、土壤的相互作用机理,是全球变化及人类社会可持续发展共同面临的核心问题。本文从森林空间异质性结构对生态系统蒸散发、土壤水分、水量平衡和水碳关系的影响研究,结合国内外研究进展,系统阐述了贡嘎山高山生态系统观测试验站目前的研究工作和取得的研究结果。此外,针对复杂山地条件下生态系统水循环研究,提出了未来山地水文学重要的研究方向:系统开展土壤-植被-大气连续体(SPAC)系统下各连续体介质相关研究工作;开展生态水文过程多尺度综合研究;开展能够准确模拟山地水文过程的模型模拟工作。  相似文献   

3.
1989年5月11—17日,在中国科学院资源环境局组织和主持下,于成都召开了《贡嘎山高山生态系统观测试验站总体规划》专家评审会。与会专家们就该站的科学意义、方向任务、研究内容、观测试验项目、基建规模和组织管理等进行了认真审议,并通过鉴定。 贡嘎山是青藏高原上的极高山(主峰海拔7556米),横断山区最高峰,世界著名高峰之一。境内东坡拥有从亚热带至寒带的完整自然垂直带谱。当地典型的高山自然景观呈  相似文献   

4.
作为高山淡水生态系统主要载体,高山湖泊生态系统具有生态环境原始、环境承载力低、自净能力弱以及生物群落结构单一等特点,对于气候与环境变化响应敏感。围绕气候变化背景下高山湖泊生态系统结构与功能变化这一主线,系统分析了山区海拔依赖性增暖对高山湖泊热力特性、溶解氧分层以及生物过程的影响,阐述了辐射增强背景下高山水生生物适应对策及水下辐射特征变化,揭示山区降水变化对高山湖泊跨生态系统物质补贴及生物地球化学循环的影响机制。在今后研究中,需完善多气候因子变化下的湖泊生境综合响应实验,建立对高山湖泊生态系统全要素的系统监测与整合,以加强高山湖泊生态系统对气候变化的响应过程及适应机制的认知。  相似文献   

5.
<正>《山地学报》是专门报道山地科学研究理论、山地地理、山地生态与环境、山地灾害、山地资源、环境整治、山区可持续发展等内容的综合性科技期刊,内容涵盖自然科学与人文科学两大门类中与山地研究、开发和管理有关的多学科知识,设有山地生态与环境(水文、土壤与生态,气候变化与生态响应,水土保持,生态保育,生态观测与实验等)、山地灾害(过程与机理,土壤侵蚀与流域泥沙,环境变化与灾害,防治方法与技术,风险评价与管理,观测与实验及模拟等)、山区发展(资源利用、聚落与城镇化、生态产业、旅游与文化、人  相似文献   

6.
生态系统科学研究与生态系统管理   总被引:4,自引:2,他引:2  
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生态系统学科以生态系统生态学研究为核心,通过研制生态系统观测和模拟分析的技术和方法,探索解决区域性/大尺度生态学问题的理论和方法,监测生态系统变化,认知生态系统变化规律,推动生态系统生态学、生物地理生态学、全球变化生态学和生态信息科学技术的发展,创新生态系统管理模式,服务于国家和地方的生态建设、应对全球变化及区域可持续发展。面向国家重大需求,在中国华北平原农业区、南方红壤丘陵林业区、青藏高原农牧区以及黄土高原区等典型区域开展生态系统管理技术与模式的集成与创新研究,着力解决国家生态文明建设和应对全球气候变化中的重大生态学问题,推动区域生态系统管理领域的科技进步。围绕生态系统生态学学科前沿,着重在① 生态系统联网观测、模拟与信息管理,② 生态系统结构、过程与功能,③ 生态系统空间格局与机制,④ 生态系统对全球变化的响应与适应,⑤ 生态系统管理与生态系统服务等五大主要研究方向,系统开展生态系统生态学前沿理论和实践的创新研究,研究成果处于国内和国际生态学研究的科学前沿。  相似文献   

7.
正《山地学报》是专门报道山地科学研究理论、山地地理、山地生态与环境、山地灾害、山地资源、环境整治、山区可持续发展等内容的综合性科技期刊,内容涵盖自然科学与人文科学两大门类中与山地研究、开发和管理有关的多学科知识,设有山地生态与环境(水文、土壤与生态,气候变化与生态响应,水土保持,生态保育,生态观测与实验等)、山地灾害(过程与机理,土壤侵蚀与流域泥沙,环境变化与灾害,防治方法与技  相似文献   

8.
位置和设站背景  贡嘎山位于青藏高原东缘 (2 9°3 6’N ,10 1°5 3’E) ,其主峰海拔 775 6m。贡嘎山高山生态系统观测试验站 (以下简称贡嘎山站 )位于贡嘎山东坡海螺沟内 ,在成都西部 3 60km左右 ,距泸定县城约 60km ,主要由磨西基地站 (160 0m)、亚高山观测站 (3 0 0 0m) ,贡嘎山西坡观测点、九寨沟景观观测点和成都分析测试中心组成 ,本站设立于 1987年 ,1988年正式开始气象观测 ,1992年成为中国科学院生态研究网络基本站 ,2 0 0 1年被科技部批准为国家重点野外科学观测试验站 ,2 0 0 2年加入中国大气本底监测网络。贡嘎山地…  相似文献   

9.
作为典型的生态交错带,高山林线因其特殊的结构、功能及对气候变化的高度敏感性,已成为全球气候变化研究的热点之一。本文分析了贡嘎山高山林线动态,林线峨眉冷杉径向生长与气候变化的关系;基于贡嘎山地区现有的峨眉冷杉、川西云杉、川滇高山栎3个林线树种非结构碳水化合物(NSC)测定,探讨了贡嘎山高山林线形成生理机制,贡嘎山地区林线树木可能遭受冬季碳限制,"碳源与碳汇"的平衡关系影响高山林线的位置与分布,生长在高山恶劣环境条件下林线树种的发育和幸存,不仅依赖于最小需求的NSC浓度,而且要求冬季高于3的可溶性糖:淀粉比率,以成功越冬和维持其正碳平衡;指出了今后应重点关注气候变化背景下区域尺度高山林线动态长期观测与模拟、高山林线树木对极端环境的生理生态适应机制、高山林线森林植被碳源-汇关系的长期监测等研究。  相似文献   

10.
王云才  郭焕成 《山地学报》2003,21(3):265-271
北京市西部山区是因矿区开发使山地景观生态环境破坏的重点地区,在北京市生态环境整治与建设中具有十分重要的典型意义。不合理的煤炭资源开采导致了矿点密度大,采空塌陷区分布广,水资源急剧减少,水质污染严重,植被大规模遭破坏,水土流失严重,泥石流等灾害加重以及煤尘污染问题突出等一系列环境问题,呈现出山地生态系统遭受严重破坏的景观生态特征。本文以史家营为例,在典型调查的基础上,规划了景观生态环境恢复与重建区、种植养殖和观光生态农业示范区、果粮养殖生态农业区、林草放牧生态畜牧业示范区、生态旅游区的五个景观规划区域,探讨了生态型矿业、中低山特色生态农业和生态旅游发展的产业发展模式,并初步提出了景观生态整治的措施。  相似文献   

11.
山区人口与环境互动关系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14,自引:5,他引:14  
陈勇  陈国阶  王益谦 《地理科学》2002,22(3):282-287
与平原/低地相比,山区(主要指典型中高山区)环境具有其本身固有的诸多属性。山区环境的复杂性表现在山地诸要素的垂直地带性规律与非地带性规律及其相互叠加上,而其不确定性是由山地环境和物质本身的不稳定性所决定。山区环境的脆弱性和敏感性表现在山区生态系统抗干扰能力低,容易在外界因素的诱导下偏离生态阈值,甚至出现崩溃。由于高山与河流的阻隔,山区聚落和社区常常表现出分散性、封闭性以及文化的多样性和相对稳定性等特点。山区人地关系地域系统由环境系统和人口系统组成,山区环境对人口具有限制和制约作用,而人口对环境则表现出适应与改造的趋向。山区人口与环境的关系既可以表现为相互恶化,也可以表现为良性互动,其中间过程是通过人类对土地的不同利用方式而得以实现。  相似文献   

12.
由中国科学院、水利部成都山地灾害与环境研究所和中国地理学会山地分会合办的<山地研究>自1983年正式创刊至今已有16个年头.在这16年中,它遵循繁荣我国山地科学、为国家现代化建设作贡献的办刊宗旨和坚持学术民主、百花齐放和百家争鸣的方针,及时地报导了我国山地资源开发,山地生态与环境保护,山地自然灾害成因与防治对策,山区经济建设和山地科学的理论与方法等方面的研究成果与信息.办刊过程中,始终坚持实事求是和理论联系实际的学风以及严谨的科学态度,为广大山地科学工作者、工程技术人员和山区建设管理工作者提供一个学术论坛和科研园地,为提高全民山地科学知识,特别是从事山区开发、建设与管理人员对合理开发利用山地资源和科学保护山地环境重要性的认识发挥了重要作用,为我国山区经济建设和山区可持续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  相似文献   

13.
苔藓植物是高山-亚高山生态系统最主要的地被组分之一,在生态系统结构和功能中起着重要作用。本文以位于青藏高原东缘的贡嘎山亚高山生态系统为例,从生态系统生产力、凋落物分解和土壤呼吸过程等方面阐述了苔藓植物影响亚高山生态系统碳循环过程方面的研究工作和取得的成果,以期促进对亚高山生态系统苔藓植物生态功能的认识,同时为下一步研究提供方向。  相似文献   

14.
中国自然地理学的发展趋势与优先领域   总被引:9,自引:2,他引:7  
科学研究需要把握学科的发展趋势和优先领域。影响自然地理学发展的主要因素包括社会需求、学科自身性质和其他学科的影响。自然地理学当前发展态势包括积极参与多学科研究计划、新思维和新领域的出现、模式(model)作为重要手段、在认识自然演变机理的基础上解释空间格局、成果得到更广泛应用等。未来自然地理学将出现更加综合、在全球变化的高度上进行研究、更深入地揭示过程及其动态变化的机理机制、更多运用高新技术武装、更加密切地为实现区域可持续发展服务等趋势。中国自然地理学未来的优先领域是:人类活动对全球变化的影响及适应,土地变化过程及其生态环境效应与调控,城市化过程及其资源环境效应与调控,流域地表过程与综合管理,土壤演变过程及其对土壤质量的影响,资源与生态的可持续性,污染物的区域环境过程、健康风险与控制,灾害形成机制与综合风险管理,生态系统服务功能综合评估。要加强特殊自然地理区域的综合研究,包括区域综合理论研究,寒区现代地表过程对气候变化的响应,干旱化过程与人地关系演化,湿地生态过程、服务功能与恢复模式,风成环境与风成过程及其调控,喀斯特生态系统的演变过程与可持续性,青藏高原生态屏障作用及区域生态安全,山地灾害与环境相互作用及区域生态安全。  相似文献   

15.
国际山地研究计划的启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国际山地研究不断取得重要进展的一个很重要原因,就是连续推出一系列山地研究计划,包括山地灾害研究计划,其研究的视野和关注的重要问题都显现出非常明确的科学前瞻性,并与山区发展紧密关联,积极促进自然科学和人文科学的交叉与综合.同时,高度重视全球变化对山地的影响,以及山地植被生态适应性和格局变化,也特别关注变化环境下的生物多样性保护,包括对山地旅游休闲景观资源等的管理.在这些国际长期研究计划中,以阿尔卑斯山研究计划最具代表性,是最早开展山地研究、成果影响力最显著的,是山地研究的典范.面对我国是一个多山的国家,透视国际山地研究计划,从中得到许多启示,其中以中长期的山地研究计划不断推动山地研究基础理论的发展和应用价值的提高是非常值得借鉴的.  相似文献   

16.
生态质量是指一定时空范围内生态系统要素、结构和功能的综合特征,具体表现为生态系统的状况、生产能力、结构和功能的稳定性、抗干扰和恢复能力。生态系统的质量是我国生态文明建设和生态环境监测的重要内容,多时空尺度观测技术的发展为生态系统质量监测与评价提供了新机遇,但同时也对国家尺度生态要素、生物多样性和生态功能的观测标准与技术规范提出了新的要求。本国家重点研发项目自2017年7月立项以来,围绕国家尺度生态质量监测技术与规范,开展了生态系统网络观测技术规范、台站生态要素监测、区域生物多样性和区域生态功能监测技术与规范的研究,在典型农林草湿地生态系统开展应用示范。项目在生态质量综合监测指标体系构建、生态系统研究网络观测技术、区域生物多样性和区域生态功能监测、基于无人机和机器学习的荒漠植被监测等方面取得了重要进展,促进了生态质量监测技术的发展。我们组织本专辑从不同视野集中系统介绍本项目已取得的生态质量监测技术和评价方法,以期促进生态学及其观测技术的发展。  相似文献   

17.
山地水土要素时空耦合特征、效应及其调控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我国是一个多山的国家,山地面积约占陆域国土的65%1),其地理环境的差异性和复杂性,以及人类活动的强烈性,导致山区人地关系具有鲜明的特殊性。山地是具有多样功能的自然综合体,发挥着资源供给、生态服务、环境调节等不可替代的功能,是国家生存与发展重要的自然基础。生态文明建设和国家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使得山地问题越发得到广泛关注,山区发展越发得到重视。本文结合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973计划)项目"典型山地水土要素时空耦合特征、效应及其调控",主要介绍该项目研究围绕国家重大需求,以水土要素为核心,研究其时空耦合的差异性和资源、生态效应,通过水土耦合格局、过程的机理揭示,回答对应的科学问题,为山区国土空间的优化与调控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8.
四川省山地类型界定与山区类型划分   总被引:6,自引:1,他引:5  
山地类型的界定是科学认知山地规律的基础,对山地科学的发展有着基础性的意义。山地科学研究的出发点与落脚点,是为了促进山区区域在各方面的可持续发展,所以在山地类型界定的研究结果基础上对山区类型进行划分,是山区可持续发展的基本科学依据。采用GIS技术并结合DEM数据,对四川省的山地类型进行界定,同时对山区的类型进行划分。在山地类型界定涉及到的地形起伏度计算中,对均值变点法的应用结果进行了讨论与改进,得到地形起伏度最佳统计单元为9.92 km2。将四川省山地类型界定为丘陵、低山、中低山、中山、次高山、高山、极高山;将山区划分为纯丘陵县、半山区县、准山区县、显山区县、整山区县,并对山区发展的政策方向提出了一定的建议。  相似文献   

19.
贡嘎山地暗针叶林带自然与退化生态系统生态功能特征   总被引:3,自引:2,他引:3  
钟祥浩  罗辑 《山地学报》2001,19(3):201-206
通过贡嘎山暗针叶林带典型区自然与退化生态系统生物量、净初级生产量、光合生理特征、土壤C02排放通量及土壤温度变化等内容的观测研究,从一个侧面揭示了研究区山地暗针叶林带不同森林生态系统类型生态功能的现状特征.自然型生态系统生物量和净初级生产量分别具有耐阴的光合特性,水分利用速率较高,而蒸腾速率较低.轻度、中度和重度退化生态系统生物量分别为367.01、121.80和0.51t/hm2,净初级生产量分别为9.86、5.64和0.35t/hm2@a-1;退化生态系统建群种光饱和点、净光合速率及蒸腾速率均比自然生态系统建群种高,而水分利用效率则相应较低.另外,不同生态系统类型土壤CO2排放量与地面生态系统结构和5cm深土壤温度有密切的关系.  相似文献   

20.
高山树线交错带的景观格局与生态过程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由于对气候变化的敏感性, 近年来高山树线交错带成为全球变化研究中的热点问题。高 山树线交错带所指示的是一个复杂生态系统的特征, 反映出了由低处植被向高山植被的转化, 其 景观格局是综合了种子定居, 树木生长以及树木繁殖等多个树木生态过程和特定高山环境下的 地理特征格局的适应结果。一方面, 树木通过自身生理生态学上的调整对高山极端环境进行适 应。一方面, 高山特定地理环境特征对树线的景观格局进行影响, 因而高山树线交错带成为研究 景观格局- 生态过程相互关系的一个重要载体。通过运用3S 技术, 可以将高山树线交错带研究中 的树线景观结构和生理生态过程结合在一起, 并验证在其景观格局形成过程中地理特征和人为 因子的相对重要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