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山区土地流转对缓解耕地撂荒的作用   总被引:18,自引:6,他引:18  
耕地撂荒是目前山区发展较快的一种土地利用变化,耕地流转能否缓解这一过程,促进土地资源有效配置,以避免耕地资源浪费,是一个值得探讨的课题。借助前期研究成果,使用多视角两因素散点分析和单因素相关分析方法,旨在查明山区耕地流转对缓解耕地撂荒的作用,结果表明:1在村级尺度上,样区耕地流转与耕地撂荒间呈现显著负相关关系,流转率高的村庄,撂荒率低,尤其在优等耕作条件的耕地中表现更为突出,说明耕地流转可以减少优等耕作条件的耕地撂荒;2在地块尺度上,优等耕作条件的耕地撂荒率显著低于劣等耕作条件,样区耕地的撂荒主要由Ⅳ等耕作条件的耕地所贡献;3在村级尺度上,样区耕作条件对耕地撂荒率的作用较弱,村样本间耕作条件对撂荒率差异的解释能力不强,优等耕作条件的耕地撂荒仍然存在,说明以耕地流转率代表的土地租赁市场尚不发育;4但是,样区耕地流转率高的村庄,优等耕作条件的耕地撂荒率低,说明耕地撂荒仍然受到土地租赁市场的完善程度所左右,且土地租赁市场在优化耕地资源利用方面的作用已有一定程度的显现;5进一步完善土地租赁的市场化程度,有助于减少或降低耕地撂荒现象的发生,可以避免优等耕作条件的耕地浪费。  相似文献   

2.
耕地撂荒正从发达国家向中国等发展中国家蔓延。由于特定的自然地理条件,我国山区普遍存在耕地撂荒现象。然而,由于缺乏中高分辨率遥感影像监测手段,我国许多山区弃耕地规模尚不明确,耕地撂荒的驱动机制也未厘清。基于此,本文以重庆市忠县为例,利用Landsat 8 OLI_TIRS遥感影像数据,提出了一种基于土地利用年变化监测的山区弃耕地空间化方法。同时,采用岭回归方法对影响耕地撂荒的因素进行分析。结果表明,重庆市忠县耕地撂荒率为7.86%,耕地撂荒提取的总体精度为90.82%。在影响耕地撂荒的社会经济因素中,农村人口、经济发展和畜牧业发展贡献最大。在地块尺度上,海拔650m以上或坡度大于15°的地方发生了大规模的耕地撂荒。  相似文献   

3.
基于地块尺度的农户土地利用行为对耕地质量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耕地多功能利用、农户耕地需求偏好多样性理论基础上,基于地块尺度构建农户土地利用决策过程与土地利用单元之间感知—响应反馈环路。采用野外采样与实验分析、农户调查和计量经济学相结合的方法,利用辽宁省沈阳市苏家屯区238户农户与对应地块采样数据展开实证研究。结果表明:农户会随着工业化、城市化进程的加快不断调整土地经营目标,导致农户在土地利用方式、利用程度、投入强度上产生差异,对土壤中有机质、碱解氮、速效磷、速效钾含量和pH值产生不同程度的影响。政府应通过提高农业比较效益、适度发展土地规模经营和推广测土配方施肥等环境友好型施肥技术,科学引导农户合理利用耕地资源,实现耕地资源可持续生产能力的提高。  相似文献   

4.
Farmland abandonment is a type of land use change in the mountain region,and this change is under rapid development. Whether farmland transfer can prevent this process and promote the effective allocation of land resources or not is a question worth studying and discussion. With the help of the previous research findings,the objective of this paper was to find out the role of farmland transfer on preventing farmland abandonment,by using the methods of multiple view with two factors,and single factor correlation analysis. The results showed that:(1) At village level,a significant negative correlation between farmland transfer and farmland abandonment existed in the study site,with R2 = 0.7584. This correlation of farmland with high grade farming conditions presented more outstandingly. The fitted curve for the farmland at Level I had the largest R2 at 0.288,while that for the farmland at Level IV had the smallest R2 at 0.103. Which indicated that farmland transfer could prevent the abandonment of farmland with high grade farming conditions?(2) At plot level,the abandonment rate of farmland with high grade farming conditions was significantly lower than that of farmland with poor grade farming conditions. It was the lowest at 10.49% for the farmland with Level I farming conditions,whereas the farmland with Level I farming conditions was 26.21%. Abandoned farmland was mainly contributed by farmland with Level IV farming conditions in the study site.(3) At village level,the role of farming conditions on farmland abandonment was insignificant. The univariate correlation analysis revealed that the abandonment ratio was negatively correlated with the proportions of farmland at Levels I and II and their accumulated proportion; however,their R2 were small at 0.194,0.258,and 0.275,respectively. The abandonment of farmland with high farming conditions still existed. The abandonment ratios of farmland at Levels I and II were high at 9.96% and 10.60%,respectively. This presented that farmland transfer on behalf of the land rental market was still not developed.(4) However,the village possessed the high rate of farmland transfer,and its rate of farmland abandonment with high grade farming conditions was all lower. When the transfer ratios of farmland were over 20%,the abandonment ratios of farmland at Levels I and II were 6.47% and 6.92%,respectively. Farmland abandonment was still controlled by the improvement of land rental market. And the functions of land rental market optimizing the utilization of farmland resources have been presented to a certain degree.(5) To further improve the marketing degree of land rental,the probability of farmland abandonment could be reduced. Especially,their function to farmland with high grade farming conditions was very obvious,and could avoid the waste of farmland resources with high grade farming conditions.  相似文献   

5.
基于不同分辨率影像的山区耕地细碎化评价及其尺度效应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研究耕地细碎化的尺度效应对山区耕地细碎化遥感监测、耕地整治与可持续利用具有重要意义。选取贵州省坝区孙家村、丘陵区亚鱼村和山地区小坝村3个不同地貌背景的典型村为案例区,在构建细碎化测度模型基础上,量化分析0.1 m、1 m、2 m、5 m、10 m分辨率下耕地细碎化程度的尺度效应。研究结论:① 随着影像分辨率下降,不同地貌背景下的耕作地块特征有明显的尺度效应。② 不同地貌背景下的耕地细碎化程度存在差异,丘陵区的细碎化程度最高,坝区次之,山地区最低。不同影像分辨率下的耕地细碎化程度具有明显的尺度效应,3个典型村的耕地细碎化指数均呈现幂函数式下降;且不同地貌背景的耕地细碎化程度对尺度变化响应程度不同,坝区的耕地细碎化粒度响应最为强烈,丘陵区次之,山地区最弱。③ 以前1个尺度为参照计算耕地细碎化程度的损失精度时,坝区和丘陵区的耕地细碎化程度在影像分辨率由2 m变为5 m时最敏感,山地区小坝村对尺度变化的敏感度从2 m处呈现升高趋势;以基础尺度为参照时,丘陵区的耕地细碎化程度对尺度变化的敏感度最高,山地区次之,坝区最低。研究旨在为山区的耕地细碎化调查、评价以及治理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6.
在农地流转市场日趋完善的背景下,农户间的耕地流转无疑会缓解因部分农户劳动力不足造成的耕地撂荒现象,但仅从农户尺度上分析难以揭示农业劳动力数量与耕地撂荒间的关系。运用重庆市武隆县17 个乡镇40个自然村的308 份农户调查数据,通过二分类Logistic 回归模型、简单相关和偏相关分析,从农户和村庄两个层次上探讨农业劳动力对耕地撂荒的影响程度及农地流转对两者关系的影响。结果显示:① 农户尺度上亩均农业劳动力对耕地是否撂荒的影响不显著,而在村庄尺度上显著。② 亩均务农劳动力与耕地撂荒规模的偏相关回归分析中,控制耕地流转和不控制流转条件下,农户尺度上两者的偏相关系数和简单相关系数分别为-0.138 和-0.027,前者在1%水平上显著,而后者不显著;村庄尺度上,控制流转和不控制流转的相关系数分别为-0.273 和-0.294,均在5%水平上显著。③ 在农地流转市场较为完善的地区,选择在村庄尺度上进行农业劳动力对耕地撂荒影响分析研究是比较合理的。  相似文献   

7.
欧洲耕地撂荒研究及对我国的启示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农地撂荒伴随的森林植被自然演替最早发生在欧洲.耕地撂荒严重影响农田土壤、粮食生产等方面,且在中国有愈演愈烈的趋势.该文总结了欧洲耕地撂荒的定义、规模、驱动因素等方面的研究,对比分析了中国耕地撂荒的现象、成因和今后应该重点研究的内容,以期对政府决策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8.
劳动力非农转移对农户耕地撂荒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以福建省长汀县农区为研究区域,依据1978-2008年社会统计资料和农户调查数据,构建农业劳动力非农转移对农户耕地撂荒影响的多项式回归分析模型,采用社会统计和比较分析方法,研究长汀县农业劳动力非农转移对于农户耕地撂荒的影响.结果表明:近30年来,长汀县农业劳动力非农转移与农户耕地撂荒之间存在非线性关系,即自改革开放至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农业劳动力非农转移程度虽逐渐提高,而农户耕地开垦面积却呈现上升趋势;但自2000年以来,农户从耕地净开垦转向耕地净撂荒,农业劳动力非农转移推动着农户耕地撂荒面积的不断增加.同时发现,与外出务工以及本地雇佣劳动相比,从事传统农业较高的务农机会成本是农户耕地撂荒的根本原因,也是农业劳动力非农转移对耕地撂荒产生影响的主要中介.  相似文献   

9.
1992-2017年基于荟萃分析的中国耕地撂荒时空特征   总被引:13,自引:1,他引:13  
当前耕地撂荒已成为一种日益普遍的土地利用变化现象,对粮食安全和生态环境具有重要影响。为揭示1992-2017年中国耕地撂荒的时空特征及驱动机制,采用集成分析的思路,对县(市)域尺度撂荒的研究成果进行了汇总梳理,从中提取撂荒时间、位置、规模(程度)、成因等信息,并进行了荟萃分析。结果发现:1992-2017年全国范围内有撂荒记录的县(市)共165个,主要分布于南方,集中分布区呈逆时针旋转90°的“T”字型,纵轴自北至南贯穿甘肃东南部、四川东部、重庆境内,直至贵州西部和云南北部;横轴位于长江中下游地区,自西向东贯穿湖北、湖南、安徽、江西。其中,湖南、四川、安徽有撂荒记录的县(市)数量较多,分别为24个、23个、21个,其次是湖北、重庆、福建、甘肃、云南,均超过10个。“T”字型结构的形成经历两个阶段,大致以2010年为界,此前有撂荒记录的县(市)为102个,集中分布于沿长江中下游的东西向带状区域,形成横轴;此后新增63个县(市),集中分布于自甘肃东南部至贵州西部和云南北部地区的南北向带状区域,形成纵轴。撂荒格局的形成过程与区域经济发展和产业结构调整背景下的农业劳动力析出基本同步。农业收益低和劳动力不足分别是86%和78%的县(市)撂荒形成的共性因素。  相似文献   

10.
为分析西南山区梯田撂荒地块质量特征及影响因素,厘清山区梯田撂荒与可持续利用机制,本文以贵州省剑河县白都村为例,综合运用农户调查数据与无人机高分辨率影像数据探讨梯田的撂荒规模、空间分布情况及地块质量特征;构建二元Logistic回归模型,对影响梯田撂荒的各地块质量因素作用大小进行定量分析。结果表明:①白都村样本农户的梯田面积为62.518 hm^(2),多集中分布于耕作高差、坡度和耕作距离较大区域,其撂荒面积为21.354 hm^(2),撂荒率为34.16%。②梯田的地块质量因素对其撂荒的贡献程度表现为:灌溉条件>动力使用状况>田埂坍塌状况>耕作面积>综合地形条件,其中灌溉条件、动力使用状况、耕作面积与梯田撂荒均呈负相关,田埂坍塌状况和综合地形条件与梯田撂荒呈正相关。研究结果对于推进西南山区梯田的可持续利用与管理具有重要的理论及实践意义。  相似文献   

11.
基于Web of Science(SCI)和知网(CNKI)数据库中以耕地撂荒为研究主题的文献数据,借助CiteSpace软件对1990—2021年耕地撂荒领域的研究论文进行数据挖掘和定量分析(数据更新时间为2022年3月20日),对国内外耕地撂荒领域的论文数量、引文数量、主要作者、相关学术期刊和关键词进行系统梳理和对比研究,进而探讨中国耕地撂荒未来的研究方向。结果表明:(1)在过去近32 a,关于耕地撂荒的论文数量有所增加,国内外学者对耕地撂荒的关注不尽相同,国内外耕地撂荒研究发展历程存在差异,各阶段的研究重点不尽相同。(2)耕地撂荒、撂荒地、土地利用、景观、碳汇、土壤退化是近年来耕地撂荒领域的高频关键词。(3)国内耕地撂荒领域的研究热点主要集中在耕地撂荒的形成原因、影响因素等研究方向,国外的研究更多是研究群落多样性和农田景观动态等方面。(4)国内外学者的研究大多集中于小尺度上耕地撂荒的成因、机制、影响、建议等方面,在大尺度上的研究较少,就遥感、大数据、网络数据模拟、动态监测等方面的研究仍然缺乏。本研究建议以后的研究应基于全球视野,进一步系统深入地探索耕地撂荒内容、成因、演变机理和影...  相似文献   

12.
弃耕是一个全球性问题,被认为是土地利用变化研究中最重要的研究领域之一。明确撂荒耕地驱动因素对于提高农村地区耕地资源利用效率、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本文采用定性比较分析法(QCA)对赣州市49个村庄的耕地撂荒影响因素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1)耕地撂荒是多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其中农业机械化水平低是赣州耕地撂荒发生的必要条件,对耕地撂荒具有重要影响。(2)导致耕地撂荒现象的路径不具有唯一性,研究区有5个导致耕地撂荒现象产生的组合。它们分别是组合A1(交通便利、农业生产设施完善、农业机械化水平低、土地流转程度低、无政策扶持产业相结合),组合A2(农业生产设施完善、农业机械化水平低、土地流转程度低、农业劳动力充足、无政策支持产业相结合),组合A3(交通便利、农业生产设施完善、农业机械化水平低、农业劳动力充足、无政策支持产业相结合),组合A4(交通便利、农业机械化水平低、土地流转程度低、农业劳动力充足、政策扶持产业相结合),组合A5(交通不便、农业生产设施完善、农业机械化水平低、土地流转程度高、农业劳动力充足、政策扶持产业相结合)。(3)在耕地撂荒现象的条件组合中,核心条件与辅助条件共同对耕地撂荒产生影响。最后,本文提出了相应的政策建议,以期能更深层次地揭示耕地撂荒的机理,为政策制定者正确决策提供全新的思路和方法,进而促进耕地的有效利用。  相似文献   

13.
基于可持续发展的滇东北山区耕地总量动态平衡战略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根据滇东北山区现状耕地适宜性评价结果,从土地持续利用和可持续发展角度出发,指出了山区保持耕地总量动态平衡的含义和范畴,同时提出了制定滇东北山区耕地总量动态平衡战略方案与措施  相似文献   

14.
近年来,耕地撂荒在全球众多国家和地区都呈现出严重的发展趋势,耕地撂荒已成为土地利用变化领域重要的研究问题之一。准确解析耕地撂荒的影响因素,构建科学的模型模拟耕地撂荒的态势,合理评估耕地撂荒的潜在影响,成为耕地撂荒研究关注的焦点问题。本文在全面总结耕地撂荒相关研究的基础上,综述了耕地撂荒的自然、人文与政策驱动因素,梳理了耕地撂荒模拟的主要模型及其优缺点。在此基础上,讨论了耕地撂荒的主要生态效应,并展望了相关研究未来的发展方向。研究发现:(1)对于耕地撂荒的影响因素,需要格外关注劳动力价格变化、劳动力老龄化对于耕地撂荒的影响;(2)对于耕地撂荒模拟模型,需要加强基于农户的撂荒机理模型与宏观大尺度撂荒预测模型的研制;(3)对于耕地撂荒的生态环境效应,除了需要关注耕地撂荒对粮食生产以及生态系统方面的影响外,还需要重视耕地撂荒对景观文化方面的影响。  相似文献   

15.
土地利用变化会改变土壤质地与结构,影响土壤水力性质,进而改变土壤水分有效性,影响植物生长。由于区域气候的干湿交替与水资源利用效率的提高,干旱区绿洲耕地普遍存在着撂荒-复耕现象。为了明确干旱区耕地撂荒与复耕对土壤水力性质的影响,以民勤绿洲北部边缘的耕地、撂荒地与撂荒复耕地为研究对象,测定0—40 cm深度土壤理化性质,分析不同土地利用下土壤水力性质差异及其影响因素。结果表明:耕地撂荒导致0—40 cm深度黏粒与粉粒比重增加,有机质含量降低,容重降低(P<0.05),土壤孔隙度显著增加(P<0.05),犁底层消失;在高水势阶段,土壤持水与导水能力增强,在土壤有效含水量对应的水势阶段,土壤持水与导水能力变差,有效含水量显著降低(P<0.05)。撂荒地复耕后,0—40 cm深度黏粒与粉粒含量继续增加,有机质含量转而增加,容重增加(P<0.05),土壤孔隙度降低(P<0.05),犁底层重新出现,土壤持水与导水能力又逐渐趋向于耕地水平。撂荒对干旱区绿洲土壤肥力与蓄水能力的提升不显著,而留茬免耕、深耕灭茬还田等保护性耕作措施能有效提高持水能力。利用研究区易测的土壤黏粒、砂粒含量与土壤容重,采用多元线性回归方法,可以准确、快捷预测土壤水分常数,这将有利于研究区农田灌溉制度的准确制定与优化,以及耕地利用变化对土壤水力性质影响的快速评估。  相似文献   

16.
基于农户利用效率的平原和山区耕地利用形态比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土地利用形态是土地利用转型研究的核心内容。农户土地利用决策是引起土地利用系统变化与土地利用转型的深层因素,当前学者从多个视角对耕地利用形态展开了系列的理论与实证研究,但从农户层面深入探讨耕地利用隐性形态及其形成机理的研究相对较少。为揭示农户耕地利用隐性形态的差异及其影响因素,本文以农户耕地利用效率为切入点基于平原区寿光市和山区沂源县农户调研数据,从农户家庭劳动力要素变动与农业生产决策视角对农户的耕地利用效率进行了测算,构建结构方程模型探讨了农户耕地利用效率的驱动机制。研究表明,寿光市和沂源县耕地利用效率较低,并且存在地貌类型和农户类型上的差异,平原(寿光市)耕地利用效率要高于山区(沂源县),老年农户耕地利用效率低于年轻农户。在影响路径方面,农户耕地经营规模、生产要素投入和耕地产出直接影响耕地利用效率,而种植结构对耕地利用效率的影响不显著。  相似文献   

17.
粤东北丘陵山区耕地变化及其驱动力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张正栋 《热带地理》2004,24(4):356-360
通过对梅州市耕地动态变化的分析,得出该市耕地变化的驱动力主要为社会经济因素.通过主成分分析,将影响耕地变化的13个社会经济因子分别归纳为人口增长、经济发展和农业产量变化3个方面.认为区域人口数量、农业生产总值及农业生产总量与研究区的耕地变化关系密切.针对耕地变化的不同驱动力提出切实保护耕地资源的对策.  相似文献   

18.
国家尺度下耕地功能占补平衡模式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耕地非农化必然要占用耕地的态势下,地方政府受GDP主义和土地财政的驱动,出现大量违规违法占地行为,造成省域内耕地总量占补平衡政策的严重异化,致使耕地质量和数量持续下滑,严重危及国家粮食与生态环境安全以及社会稳定。采用文献分析法和演绎推理法,基于国家尺度的层面,阐释了耕地功能占补平衡模式的内涵及价值,探讨了该模式的架构思路。应从认识和核算耕地功能入手,在确保社会耕地总功能不减少的前提下,坚持政府首责、社会补偿和比较优势原则,发挥不同区域耕地功能的比较优势,合理分配耕地保护的社会责任与成本,激发耕地保护主体的积极性,消除省域内耕地总量占补平衡模式的缺憾,实现有效保护耕地的目标。  相似文献   

19.
耕地撂荒遥感监测是推进撂荒地整治、保障粮食安全的常用手段.遥感影像解译易受到不同地物光谱信息的干扰而影响提取精度,并且难以区分轮休与撂荒.以四川省凉山彝族自治州普格县为研究区域,在分析该地区撂荒地光谱特征及农作物物候特征的基础上,采用基于决策树与时序NDVI变化检测耦合的方法,以Landsat系列数据作为数据源,对区域...  相似文献   

20.
李国  王桂华  李颖  于洋 《西部资源》2022,(1):169-173,176
本文以鄂尔多斯市杭锦旗为研究区,采用定性与定量相结合、GIS空间分析等方法,对2017年~2019年杭锦旗耕地质量动态变化及2017年~2018年杭锦旗耕地质量监测结果分析,反映杭锦旗耕地质量动态变化情况,对杭锦旗耕地的保护与耕地数量、质量的控制有重大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